国内影史票房前三名导演均非科班出身 意味着什么?

2020-01-15 10:28:36 来源:网络

  科班再难出名导吗

  【见仁见智】

  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斩获49.7亿元的票房,其骄人的成绩改写了国内影史的票房排行榜,与《战狼2》和《流浪地球》等影片一起位居国内影史票房前三甲。由此,便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国内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导演都是非科班出身的导演。所谓“科班出身”是指受过系统的影视类、艺术类高等教育的影视从业人员。而《战狼2》的导演吴京,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以武行的身份进入影视圈,凭借过硬的武打素质与表演天赋才逐渐在影视圈内崭露头角,进而转型成为导演;《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本科时期的专业为法学,毕业后在电视圈混迹多年才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成为管理系研究生,转向电影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原名杨宇),本是医学高才生,毕业后凭借个人的热爱,毅然决定迈入动画行业,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才得以成为长篇动画电影的导演。这一现象让我们不禁提出一个疑问,是否当下影视行业的“科班”教育已不再重要,又或者说,为何“科班”再难出“名导”?

  追观中国电影70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电影的光环始终围绕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几所高等专业院校的周围。因为这些院校为中国电影界输送了大批德艺双馨的电影艺术家和高度专业化的电影从业人员。致使外界看来,国内电影界的“通道”似乎已经和这几所院校画上了等号。这种观点在导演行当最为突出,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来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一度让外界认为只有北京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导演才有可能在国内电影界成名成家。

  而如今国内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导演都是非科班出身导演这一现象无疑最大程度地颠覆了外界的普遍认知、习惯认知和传统认知。那么,这种现象本身意味着什么?会成为一种常态或者新常态吗?背后又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思考呢?

  其实吴京也好,郭帆、饺子也罢,他们对电影的热爱之心、敬畏之情都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他们的成功也绝非偶然。他们通过艺术实践、以一种“自学”的方式完成了电影专业教育,同时又极其尊重电影的艺术规律、产业规律。遍观当下中国电影界,不成功者各有各的原因,而成功者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对电影的敬畏,对电影专业的敬畏,对电影规律的敬畏。不管是以科班教育的方式,还是以实践、自学的方式实现对电影本体、电影专业的把握,抑或者用电影的专业方式把握人生和社会,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成功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条件。投机侥幸在电影专业层面绝对是没有任何机会和空间的。

  所以,并非是“科班”再难出“名导”,而是在当下语境中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名导”,关键在于你愿意为电影付出多少,能否具有电影专业能力以及艺术智慧。此外,非科班出身导演的成功,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我们不能把中国电影人才队伍的建设简单地寄希望于偶发的非科班出身的导演,而需要尽快构建更加完善、科学、差异化,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一线的电影教育体系、电影人才培养体系和使用体系。

  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需要及使用的任何角度出发,电影专业教育都不仅只是必需的,还是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和不断优化的。当下,国内电影界已达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即虽然最近几年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崛起成了中国电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或者说最大亮点,但若从总体上看,人才短板仍然是中国电影所有短板中最突出的问题。无论是人才数量,还是更重要的人才质量,以及现有的人才教育体系、使用体系、保障体系都难以完全有效地支撑中国电影可持续繁荣发展和电影强国的建设。

  据不少一线电影公司反映,受过系统的影视类、艺术类高等教育的影视从业人员“好看”但不“好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电影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比其他专业教育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或许需要探索一种学校教育、实践教育和“片场”教育融会贯通的新模式、新路径,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电影教育的新要求。此外,素质教育、理论教育也十分重要,必须与应用实践教育结合,才能使我们所培养出来的电影人才既“好看”又“好用”。

  科班也好,非科班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回归电影本身,回归电影艺术的初心、本质。电影最根本的是要培根铸魂,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宇宙观,需要判断好剧本的能力和自己编撰剧本的能力,需要广泛的生活常识、科学常识、心理常识等各种各样的能力,一个也不能少。此外,中国的电影专业教育也应当与国民电影教育协同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的观影素质,才能激励创作界提高电影水准;同理,只有不断提升电影创作水准,才能全面提升国民的电影认知,进而孵化出更多中国电影新力量,助推中国电影向世界电影强国目标迈进。

    (作者:饶曙光,系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编辑:刘欢】 ,国内影史票房deadbeef 前三名导演均非科班出身 意味着什么?

相关:

跨越100公里上班的长三角人 在双城之间奋斗奔波  跨越100公里上班的长三角人   他们宁愿把生命1/6时间花在路上,也要在双城之间奋斗奔波,又奋力团圆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今天的上海,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加开放。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那些居住在上海周边城市的人们,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有哪一刻离开过上海   本报记者 杜晨薇   今天,有超过5万人每天往来于上海和苏州,上班,回家。如果再算上那些为了节约时间选择偶尔或周末往返的,这个数字还要庞大..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省公交:“突破”是共识  规章制度有待完善,信息服务统一也有必要   示范区跨省公交驶向“城市公交”   本报记者 任俊锰   “示范区1路公交车通了,就不骑摩托车回上海了。”想不到,说这话的竟是一位71岁老人。   老人名叫黄武臣,已在苏州吴江区的汾湖居住了10年,之前一直是骑摩托车往返于汾湖月亮湾小区与上海共富新村的家中,单程大约要2小时20分。如今,“示范区1路就在门口,我已经坐了两次。”“我是这个小区第二家进来的。”..

你看了《唐探》网剧吗?我反正是看了停不下来了直到阿温的这一笑,我才看出来谁是神,谁是魔。 上面是电影《唐人街探案》思诺(张子枫饰)和网剧《唐人街探案》阿温(王真儿饰)被揭穿真正的面目后露出的诡异的笑。这两个细节为唐人街这个宇宙增色不少,只有真正有罪的才会露出如此诡异的笑,她们心中没有一丝对自己犯下罪行的忏悔之心,或许在她们看来,她们所行之事是正义之事,毕竟人都是利己的,在保障自己权益面前,即使牺牲掉他人利益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阿温的笑的内..

面对吃饺子汤圆等节日食俗 糖尿病患者如何健康过节?   临近春节,全国各地阖家团聚、欢度节日时,多有食用汤圆、饺子等习惯。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1.1亿,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专家提示,糖尿病患者在欢度佳节时也应该注意饮食,尽量限制糖分摄入。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表示,北方地区多喜欢吃饺子,中等大小的饺子6个约为1两,一般糖尿病患者一顿摄入2两饺子为宜,也就是约12个。   郭立新表示,饺子皮的选择也..

如何养肺防癌?来听听名医的“养肺箴言”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截止2015年,中国肺癌患者有78.2万人。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发现并治疗肺癌?人民网采访到了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

睡觉鼾声如雷!警惕呼吸暂停综合征 前一秒鼾声如雷,后一秒呼吸没了,这不是危言耸听。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越来越多中国人需要面对的疾病,通俗点说就是病态的打鼾。比如鼾声雷动却突然停止,要过好半天才会听到“噗”的一声吐出一口气,有时甚至喘不过气来,突然被憋醒等等。今天我们就睡眠呼吸障碍、打呼噜,以及睡眠质量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什么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呼吸口鼻气流停止十秒以上,同时伴有氧饱和度,基础水平下降四个百分点可以称之..

益生菌对身体有益?再好也不能多吃 要说营养界现在什么最火?“益生菌”肯定是流量ICON,一时风头无两。然而迷它的消费者们,也同时有很多疑问,例如益生菌到底是什么菌?对普通人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益处?吃还是不吃?人民网采访到了科信食品和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峰,看看专家怎么说。 益生菌可以平衡肠道的PH值,促进体内菌群平衡,从而让身体更健康。简而言之,益生菌是一种可以保持消化道有益菌和无益菌平衡的一种活性微生物。关于肠道微生物,..

天气寒冷心脏压力大 如何打赢冬季心脏保卫战?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王秉阳)我国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人,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并呈现上升趋势。目前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病的头号危险因素,并上升为全球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在气温骤降的时节,心血管科急诊室、病房里总是人满为患。而天气温度变化对高血压病人的影响常常被低估。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

孩子长不高可能是病?专家教你科学干预   新华社沈阳1月14日电(记者李铮、包昱涵)比同龄人矮半个头、裤子两三年不用更换尺码、一年长高少于5厘米……孩子的身高问题是许多家长的烦心事,一旦出现以上情况,便不可掉以轻心了。专家提醒,儿童身材矮小可能是病,应尽早规范治疗、科学干预。   国家卫健委2010年发布了小儿内科19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其中就包括矮小症。据统计,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全国4-15岁的儿童中,约700万人需要接受治疗,然而就诊..

头晕眼涩夜尿频,把握虚实解病痛   医 案 林姨,54岁,反复眩晕两月余   54岁的林姨近两月反复头晕,一发作起来头晕眼花,严重的时候站都站不稳,只能在床上躺着,在当地医院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近来还出现眼睛干涩、烦躁、汗出多、耳朵经常嗡嗡响,就诊于社区医院,服用了近两周的中药未见缓解。女儿按照网上推荐的方子,抓药给林姨吃,但头晕不但没缓解,又出现彻夜难眠,夜尿多,频繁打嗝、反酸、口干口苦、怕冷又怕热等不适。无奈之下来找德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