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老汉“穿越”记

2020-05-27 01:38:09 来源:网络

  新华社兰州5月23日电 65岁的张登普算得上全世界修路次数最多的农民之一,这辈子他修了200多次路。但这条长度不过30里的路,却穷其一生也没有修好。

  如今,张登普不再修路了。他的“生活”,因为一项国家政策发生了“穿越式”改变。

  不下雨填不饱肚子,一下雨山崩地裂,一村人穷到没有活路

  张登普的老家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白家沟村,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从卫星俯瞰,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山峦如海,一片焦黄红褐。一条条被雨水冲刷、山洪撕开的沟壑就像干瘦的肋骨,将一座座坐落在陡坡、悬崖边的小山村牢牢“裹”住。

  这片干旱半干旱山区既缺水、又怕水。尽管十年九旱,但每到夏秋之际,暴雨总会诱发山体滑坡和崩塌。缺水使人无法乐业,暴雨又让人不能安居。

  白家沟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路。这段狭窄崎岖、长不过30里的山路,时常被山体滑坡阻断,当地人称“断头路”。但这恰恰是小山村的生命补给线。通过这条路,粮食磨成了面粉,土鸡和鸡蛋换回了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

  只要来一场大雨,水流就会沿着沟壑形成的“天然河道”倾泻而下,冲断道路。每年,村里的青壮劳力要自发参与五六次的修路。因为“断头路”,白家沟村和周围的许多村庄一样,成了贫困的孤岛。

  “路一断,活路也就断了。”张登普从小养成了时不时抬头看天的习惯,老了回想当年,感受最深的是“叫天天不应”的愁怨。

  天上电闪雷鸣,山谷里传来巨响,爷孙三代能躲雨的地方只有屋檐底下

  修路是脱贫的希望,“断头路”成了白家沟村“与天斗”的战场。

  白家沟村地处湿陷性黄土滑坡带。从卫星看,整个村子山峰陡峭,基岩裸露,难以找到一块成片的平地。人只能见缝插针式地居住在疏松、干裂的黄土地上。一条崎岖的路像丝带一样“搭”在悬崖峭壁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

  2017年,政府花费260万元将土路修成硬化路。“硬化路终于修到了家门口。”张登普说,就在大家以为生活会越来越好时,2018年,一场持续40多天的大暴雨让一切化为乌有。

  “天上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得让人发愁,院子里的水没过了膝盖,我和老伴紧拽着三个孙子女躲在屋檐底下。我们死了没事,三个小娃娃一定要活着。”张登普回忆说,凌晨3点,雨势丝毫不减,远处传来土方掉落山谷的巨响,像极了他儿时村子整体滑坡的情景。第二天,他看到附近山沟洪水如瀑布喷涌而出,将硬化道路拦腰冲断。

  白家沟村并非唯一受灾区。2018年,积石山县的降雨量仅8月份就超过1000毫米,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新增25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战天斗地不是这么个‘斗’法,人定胜天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讲究战略策略!”无情的事实教育了临夏州干部群众,只有彻底搬出大山,才能甩掉贫困的“断头路”。

  搬出深山!祖祖辈辈没敢想过能住进县城,世世代代的命运就此改变

  正在这个时候,村里传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消息。从2017年开始,国家在积石山县投入巨资,将生活在偏远山村、灾害多发、不宜人居的1148户群众搬出深山。白家沟村的44户群众搬下大山,其中,包括张登普在内的18户群众搬到了县城安置小区。

  从卫星视角俯瞰,搬到县城的原因一目了然。积石山县城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如同夹在两山间的狭长绿洲。卫星记录了县城近年来的变化,高楼建起、区域扩大。山上村民们的陆续迁入,让这儿成为全县境内最具活力的希望之地。

  张登普一眼就在卫星图上找到在县城的新家。在150平方米的新家里,张登普一边浇花一边看看在客厅写作业的三个孙子女,照顾好下一代成为能实现的实际心愿了。“我再也不害怕下暴雨,也不用担心去修路了。”张登普感叹。

  活了40岁,从来没钱买擦脸油,现在能敷上面膜了

  为了让易地搬迁贫困户安家又“安心”,县城安置小区还通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组织定向劳务输转、引导扶贫车间就业等多种措施,确保搬下山的每户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这些扶贫措施的推进在地表上也留下了痕迹。在县城西侧,积石山县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建成的山海协作产业园从无到有。

  缝纫机嗒嗒作响,40岁的保安族妇女妥卖言正在扶贫车间里缝制雨伞。她操作熟练,短短几分钟,伞骨和伞面便“融”为一体,一天下来可以挣到90多元。

  “以前,除了照顾老人小孩,就是种地劳作。”在山上居住时,解决生存问题占据着妥卖言的全部。搬到县城后,在车间挣到的薪资让妥卖言掌握了更多的生活主动权。“以前没钱买擦脸油,也不好意思向家里人说这个需要。现在自己挣钱了,也舍得买些好的化妆品,有空还会敷个面膜保养一下。”妥卖言笑着说,要是遇上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会和车间姐妹们一起聚餐、唱歌,生活完全不一样了。

  穿越式的“改天换命”,这一代人做到了

  在古人眼中,穷好比“穷途末路”。无路可走的“断头路”就是贫穷的象征。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形色色的“断头路”被打通,临夏州累计有53.07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当地贫困发生率从32.5%下降到1.78%,迎来了历史性的减贫奇迹。

  走出“断头路”,改善的不仅是生存空间,更滋养了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追求。卫星仍会过境这片土地,记录人们“穿越”地理与时间空间而留下的喜悦变迁。

  出品:汪金福、任卫东、陈凯星、周亮

  策划:贺大为、钟昊熹、马维坤、谭飞

  统筹:周瑜、程婧、牟帆、宋常青、张钦

  执行:李梦婷、丁新珂

  记者:范培珅、张智敏、郎兵兵

  卫星数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中科卫创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甘肃分社

  联合出品 【编辑:黄钰涵】 ,净组词 修路老汉“穿越”记

相关:

大连一景区网红桥发生坠落事故 专家:应设技术标准规范  大连景区网红桥发生坠落事故,专家:应设技术标准规范   新京报快讯(记者 周依)5月24日,大连市棠梨乐游谷景区“步步惊心”高空游乐项目发生意外,一名女性游客从廊桥上坠落。据官方通报,这名游客经救治伤势趋于平稳,该游乐项目已停止运营,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一些新兴的“网红”游乐项目屡发事故。其中部分项目由于不属于特种设备,游走于质监部门的监管体系之外。   特种设备安全专..

广西崇左边境警方严惩非法偷越国(边)境违法犯罪  中新网崇左5月25日电 (苏子文 林浩)广西崇左市边境管理支队25日通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该队强化边境地区管控力度,推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合管控,严惩非法偷越国(边)境违法犯罪。今年以来,共破获64起偷渡刑事案件,抓获组织运送者182人,打掉组织运送团伙22个,查获非法入境外籍人员430批2796人。   广西崇左边境管理支队介绍,崇左市共有大新、宁明、龙州、凭祥4个县(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533公里..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解读:履行法定职责 践行庄严使命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解读:履行法定职责 践行庄严使命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宁宁  25日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一年多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践行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设机关的庄严使命,认真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民生领域拓力深耕,通过立法保障..

老村寨“消失”记  卫星图鉴故事丨老村寨“消失”记   37岁的李小波出生在举世闻名的怒江大峡谷。他的老家托坪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高黎贡山半山腰,属于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范围。   山上种不了稻谷,李小波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包谷饭。小时候听人说山外面主要吃大米,比包谷好吃,李小波就想着啥时候自己也能天天吃上大米饭。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   一   怒江州地处中缅交界地,98%的土地面积是高山峡谷。从卫星..

湖南衡阳农民用“农家小院”种出了“甜日子”  中新网衡阳5月26日电 (陈毅 王昊昊)在湖南衡阳市石鼓区角山镇利民村贫困户黄志明家门前的庭院里,薄荷、艾草、粽叶和一排排蔬菜长势喜人,不远处的桃树、李树等经济果木也硕果累累。   “如今我不出家门就能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这段时间光卖桃子就挣了1000多元。”正在摘桃子的黄志明,5年前全家还愁吃饭,现在年收入过5万元,2019年又申请了小额信贷扩大了养鱼的水域面积,成为当地脱贫致富“能手”。   对于今年58..

中原麦腊熟 战“疫”迎丰收  新华社郑州5月25日电 题:中原麦腊熟 战“疫”迎丰收   新华社记者 林嵬、宋晓东、于文静   “芒种”未到,麦已黄。在中原河南,8000多万亩小麦陆续迎来收获期,麦香飘荡、麦浪滚滚,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拉开了2020年全国丰收的序幕。冬小麦是夏粮的主体,也是每年我国农民收获的头一茬粮食。今年全国夏粮生产遭遇了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但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战“疫”、生产两不误,在特殊年景再..

老人为唤醒妻子记忆陪其周游世界 已经携手走过55年  为唤醒妻子记忆,他陪她周游世界   扬大一对“神仙眷侣”令人羡,已经携手走过55年   5月19日的“旅游日”和接踵而至的“520告白日”,让执手同行、恩爱相伴的情侣又成热议话题。连日来,扬州大学一对携手走过55年的“神仙眷侣”在扬大和扬州朋友圈火了。紫牛新闻记者24日询问当事人最想对对方说什么时,虚岁已79岁的储训教授,对妻子鲁仲云副教授表白的话是“永远爱你”。   他们是同乡、同学、校友,却也曾万里相..

浙大团队研制“量脸定制”护目镜 改善压痕起雾等问题  中新网杭州5月25日电(童笑雨 柯溢能)5月25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昆教授团队研制出一款“量脸定制”的护目镜。   该护目镜通过三维测量每个佩戴者的脸部形状,实现个性化定制,并利用3D打印技术完成生产,解决了护目镜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问题,并能为佩戴者提供更周全的保护。   护目镜有助于防止病毒通过喷溅或气溶胶方式接触佩戴者,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不少弊端。例如,..

山西吕梁山“90后”村医:百姓健康我就心安  中新网太原5月25日电 题:山西吕梁山“90后”村医:百姓健康我就心安   作者 范丽芳 侯耀强 王丽   在地处吕梁山南麓的山西大宁县,有许多乡村医生在基层岗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昕水镇坡角村的“90后”刘勇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今年25岁的刘勇从小就有一个从医梦,2015年,他考入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正赶上大宁县招考村医,他选择回到家乡昕水镇卫生院工作。后来,又担任吉亭村村医一年,去年到坡..

“赶走”贫困 村支书带领村民再探致富“南庄路径”  中新网晋中5月25日电 题:“赶走”贫困 村支书带领村民再探致富“南庄路径”   作者 陆祁国 韩晓燕   5月22日,山西省榆社县郝北镇南庄村党支部书记赵艳飞走进老党员任荣珍家,征求他对莲藕种植、渔业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南庄村共118户人,贫困户多达74户。2010年,在外创业18年的赵艳飞全票当选该村党支部书记,从村容村貌整治到危房改造,再到发展养殖业、种植业,2017年,这个没有任何矿产资源的贫困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