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不止“两个一万亿”!好日子,有奔头!

2020-05-27 01:32:55 来源:网络

  来的不止“两个一万亿”!好日子,有奔头!| 两会聚焦之会后新生活⑤

  “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方面是做重于说。基层就是最后一公里。”

  5月2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西藏山南隆子县扎日乡乡长贡觉曲珍用“最后一公里”形容基层工作。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基层发展和治理的重要性早已无需赘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8次出现“基层”二字。从保基层运转到资金直达市县基层,从松绑减负到尊重首创精神,报告虽短,关注基层的目光自始至终。

  基层稳,国家安。关注基层,心系基层,国家的目光从未转移。

  两个一万亿,直达基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20年,既有决战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又有疫情影响下稳就业保民生的发展需求。

  然而,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一些地方财政甚至“捉襟见肘”。

  前所未有的挑战,必有前所未有的应对之法。

  “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一万亿元,同时发行一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出炉,两个“一万亿”就迅速冲上热搜,成了各方热议的话题。

  几万亿元的资金和老百姓到底有啥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上述两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中央一点不留,省里也只做“过路财神”,让资金坐着“直通车”直达市县基层。

  让企业和人民群众收到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有承诺,更有力度,国家做得漂亮。

  基层发展有支持,国家发展才更有底气和动力。

  利好政策,遍地发芽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其中,保基层运转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疫情影响之下,如何保证基层正常运转、保证各项民生支出“不打折扣”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表面上看,保基层运转是疫情冲击之下的应时之举,实际上包含着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改善民生的重要发展逻辑。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上,一项项扎实有温度的政策上——

  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461亿元、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精打细算又精耕细作,两会上,每一条硬杠杠都是为了实实在在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今年,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作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线,基层防疫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一些社区、乡镇基层卫生院,尚存在不同程度的“小、散、弱”短板和不足。

  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卫健委多次发文,强调基层医疗机构要发挥网底作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强化基层卫生防疫,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一万亿元,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心系基层冷暖,老百姓才能拥有稳稳的幸福。

  基层减负,求真务实

  2019年,是名副其实的“基层减负年”。

  一年间,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为基层松绑减负。不少地方“对症下药”,基层负担过重问题普遍有所好转。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场战“疫”打响以来,广大基层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付出了艰辛努力。

  然而,疫情也使一些地方基层减负成果大打折扣。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表格抗疫”“一堆文件解决不了一个口罩”“盖章复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消耗着基层干部的精力。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号召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直指问题,整治精准,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把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基层是治理体系的“底盘”。

  只有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把真正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广大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更好守初心、担使命。

  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舞台有奔头。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基层的事,基层干部群众最明白。只有基层发展好了,基层民心稳了,社会发展才能更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随疫应变,转危为安。期待基层顶住发展压力,迎来更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新局面。

  来源:法制日报(作者:马岳君 宋胜男 刘丹) 【编辑:朱延静】 ,来的靖西天气 不止“两个一万亿”!好日子,有奔头!

相关: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曾被认为“野外灭绝”的枯鲁杜鹃  中新网昆明5月26日电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近日,中国科研人员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重新发现已被宣布野外灭绝的枯鲁杜鹃。由于目前仅发现一株,亟需进行“地毯式”调查和抢救性保护。   1929年9月,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鲁山区采到一份杜鹃标本,但未命名。直到1953年,该标本被作为粘毛杜鹃的变种发表;后于1978年被提升为种,中文名为枯鲁杜鹃。在2013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

中国地震局:北京门头沟3.6级地震为一次走滑型破裂事件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地震局26日消息,当天凌晨北京市门头沟区发生的3.6级地震为一次走滑型破裂事件,距离最近的断裂为南口山前断裂(约12千米),该断裂构造规模较小,历史上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震中附近区域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水平为3级,本次地震为震中附近区域的一次正常地震活动。   门头沟3.6级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要求加强震情趋势分析研判并密切跟..

两会漫评:民法典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里程碑  两会漫评:民法典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里程碑  各界期盼已久的民法典草案,正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进行审议。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呼之欲出,中国将迎来“民法典时代”。即将诞生的民法典,鼓舞着社会各界,它被称为“一部人民权利的法律宝典”、“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公民的权利宣言书”……的确,民事权利保护是民法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全社会来讲,这部民法典更具有伟大和深刻的社会价值。  民法典是构筑法..

人大代表就经济、医疗、公共设施等问题建言献策  云听会 看履职丨人大代表就经济、医疗、公共设施等问题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带来了什么建议?  走进各地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  云听会,看履职   林毅:外商引进来 中国商品提前卖  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受疫情影响,外需下滑,出口压力加大。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义乌市委书记林毅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采取超常规的改革、政策和项目扶持外贸企业。  他说,困难、挑战越大..

总书记两会提过的三种精神  总书记两会提过的三种精神  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上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这道难题怎么解?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唯有奋斗!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  要幸福就要奋斗  中国人民..

在武汉接管的重症病区无一患者死亡!他们怎么做到的?  在22日下午的浙江团全团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提出了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不少建议。这些建议,是在他率浙江省第五批援武汉医疗队在武汉工作的45天里,一点点萌发的。   会后,葛明华代表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他在武汉的难忘经历。 葛明华代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佘惠敏 摄   “大年初一,浙江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发时,我就做了口头申请,希望去武汉。”葛明华代表说..

小伙巧手建“桃源”,山乡吃上“生态饭”  城口县是目前重庆市唯一未通高速公路的区县。河鱼乡平溪村藏在大巴山深处的山谷里,距离城口还有一小时车程。  1988年出生的章兵决定扎根在这里。他依山就势,建起一座“世外桃源”,带头搞起了乡村旅游。村民闲置的房屋,田里种出的土特产,甚至废弃的木片和石头,他都能“点石成金”。  3年来,平溪河的水更清了,平溪村的山更绿了,来旅游的人更多了,村里的群众也更富了。  博物馆牵来的缘分   记者见到章兵时,..

北京门头沟区发生3.6级地震 震源深度18千米  中新网5月26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26日0时54分在北京门头沟区(北纬40.04度,东经115.95度)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 【编辑:于晓】

山东开列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事项清单 6月1日起实施  我省开列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事项清单   267项行为可免罚19项行为可轻罚6月1日起实施   □记者 孙源泽 袁涛 报道   本报济南5月25日讯 忘了将营业执照放在醒目位置?偶尔当一次滴滴司机被查了?别担心,只要及时改正可以免罚或轻罚。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氛围,我省组织编制了“不罚清单”“轻罚清单”,6月1日起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或..

揭秘嗅辨员:一个“与臭为伍”的职业  臭不可闻?他们能闻!   揭秘嗅辨员:一个“与臭为伍”的职业 嗅辨员正在工作   【开篇语】   社会中有许多工种,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教师、工人、医生、司机外,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事着特殊的职业。这些职业中,有的从业人数不多但非常重要,有的默默无闻却十分崇高,也有的十分神秘,让人忍不住探究一二……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非常职业》,为你揭开“特殊职业”的神秘面纱,听听从业者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