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顺: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

2015-01-11 22:51:12 来源:网络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但是社会各界对“传统”和“传统文化”仍有不少误解和疑惑,为此,求是网特邀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访谈嘉宾: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精彩观点:

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曾实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

当前要确立好主体定位,以重振中华民族精神为根本,处理好“古今”、“中外”等方面的关系,构筑起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家园。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式的自大,也不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式的狂妄,更不是色厉内荏、装腔作势的一味叫嚣,而是那种直面现实,不回避困难,在任何挑战面前都客观冷静、从容镇定的气度。

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决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

访谈实录:

求是网:李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倡导国家软实力建设,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首先请您就传统文化的“传统”是什么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李德顺:一说起“传统”,通俗的理解都是把它理解成过去的东西。以为只是过去有的才叫传统,其实这是对“传统”概念的误解,是一种在形式化操作中形成的非常肤浅的印象。中外思想家经过认真严肃的考察,曾对“传统”的本质和特征做过各种力求科学的说明。这些说明大同小异,都认为“传统”是在人们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传的思想、道德、习俗等文化内容和形式。传统是把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连接起来的那些社会因素和方式。就是说,构成“传统”的两大基本要素是:一是在过去或历史上(几代人以前)形成的;二是流传至今、或仍存在于现今的东西。

也就是说,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曾实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对我们来说,说到底,在生活中已经死去的、在历史上湮灭了的东西,并不属于传统;只有在现实中仍然活着、并起着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传统。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什么是传统”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理解还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它引向复古。认为“传统”就是古代的东西,完全中断了对历史和发展的理解。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如果单纯用“过去”来解释传统,“弘扬传统”就会同复古和保守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这种理解方式还必然会遇到一个难题:“过去”到什么时候?从何时开始有的东西,才有资格称为传统?譬如京剧,如今被公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但京剧的形成迄今不过二百多年,那么二百多年以前它算什么?如果当年徽班进京时,人们以“不合传统”拒之,我们还会有今天这个“国粹精华”吗?

另一个误区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一些人脱离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脱离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把文化仅仅理解成文献、典籍,于是“传统文化=古代文献典籍”,这就造成一种对文化认识的偏差。只有用唯物史观来指导理解“传统”和“传统文化”,把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想的、说的和做的一体化地加以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是我们真正的“传统”,什么是传统里面好的和坏的东西,这样认识就能更客观一些、更真实一些。否则就是把传统文化看做是做嘴皮功夫,看做是文字游戏,看做是概念的堆积,看做是各取所好的一套话语,脱离了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真实意义。

求是网:当前,国内很多民众都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对西方文化雾里看花,生活在现象与情绪之中。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在这种情况下,从重建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以何种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

李德顺:我认为建立文化自信,首要的问题是要重新自觉地把握文化的主体性尺度。具体说,我们要积极培育健全的主体意识,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正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理解并珍视自己的历史和现实,自觉担当起中国人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权利与责任。

说到主体自觉,是指我们应该确立全民族、全历史、全方位的文化主体意识,绝不能以任何方式割裂中华民族主体及其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也不能接受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推行的各种割裂。但现实中的割裂却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横向”的和“纵向”的两种。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的时候,有些人竟说“这是祖国65岁的生日”!忘记了新中国与中华祖国的关系,就会同时发生纵向和横向双重割断的错误。所以我们要注意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反对以任何方式人为地切断中华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行业之间乃至各成员之间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联系纽带,割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那些言行。

当前要确立好主体定位,以重振中华民族精神为根本,处理好“古今”、“中外”等方面的关系,构筑起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家园。

在“古今”问题上,不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割裂对立起来,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要今古互鉴,古为今用。只有以古鉴今,我们才能知道今天的由来,珍惜进步的成果;只有以今鉴古,我们才能从实践中鉴别出传统里的精华和糟粕,懂得如何古为今用。关键是要站在当代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上,把前人的成就当作自己的基础,把前人的失误当作自己的教训。要珍惜我国历史进程的每一步足迹,珍惜每一位前人所做的贡献。对待前人的得失,也要“重责理,轻责人”,善于从中获得有益于今天的经验教训,不以褒贬个人为快,而以循“理”明“道”为荣。这才是一种应有的主体姿态。

在“中外”问题上,无论自卑还是自大,都是陷入了盲目性的表现。如果说自信,那么我们最应该自信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所显示的伟大主体精神,因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造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传统,正是中华文化的优势。开放、包容,敢于并善于学习借鉴吸收一切好东西,既不屈从别人,也不怕改变自己,因此能够与时俱进、与日俱增。这种的风格,不仅意味着自立自主,平等待人,而且意味着强大和自信。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式的自大,也不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式的狂妄,更不是色厉内荏、装腔作势的一味叫嚣,而是那种直面现实,不回避困难,在任何挑战面前都客观冷静、从容镇定的气度。

求是网:提起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大多数人都会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对于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去其糟粕并不像处理“烂掉一块的苹果”那么简单,那究竟当如何科学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

李德顺:对于具体的文化“精华”和“糟粕”,究竟如何划分、如何鉴别、如何把握?这里不仅有操作的方法问题,还有更深刻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化的传统,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作用的。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思维,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将“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比喻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

价值性的思维,是按照价值的特点思考问题:所谓“精华”和“糟粕”,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我们怎样对待”它:

首先,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它们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都有自己发生、发展、消亡的逻辑。对待“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存在的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性质,不把它们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是精华或糟粕,等等,用历史本身说明它们在历史上的价值,绝对不应该仅以我们今天的好恶为标准,用今天的想象和愿望代替过去的事实。

其次,要把重点放在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就是说,过去的东西对于今天来说,是精华还是糟粕,要看我们是否需要并能够正确地对待它们。所谓“正确对待”,就是要符合今天的历史要求,适合于我们的能力和条件,有利于国家民族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其他。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权力和责任。

最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当代中国人如何搞好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是全部问题的关键,也是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自己,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地弘扬和批判地继承,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如何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实质上不是一个如何对待外部现成对象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自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问题。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决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有自爱自立的意识,敢于肯定和宏扬自己传统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抛弃自己传统中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对过去是如此,对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

求是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您多年从事文化方面的研究,是这方面的专家,您说过“真正的学习借鉴,只能是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择善而从”,请您简单谈一谈我们还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哪些东西?

李德顺:过去着重于查找“糟粕”,现在多强调“精华”。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赞成“开列清单”式的简单化、教条化。前面说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实质是今天的我们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过程。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和别人,从实际出发去面对问题和挑战,运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只要解决得好,就一定是弘扬了优秀的传统,因为我们是中国人,骨子里流的是传统文化的血脉;不但如此,还可以说,只要是我们做得好的,就一定体现或创造着走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所以要我开清单,也就是一条:实事求是,继续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当然也可以思考一些具体的东西。但这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来说,应该“因人而异、顺时而变,因地制宜”。比如中医药界、中国文学艺术界、官德和家庭伦理,等等,都需要具体地分析、批判和继承。谁都不应该抱着坐享其成的态度,想要不费力地寻找现成答案。

我从哲学层面上观察,就关注并相信,我们民族文化中有一些最为基本的特点,在世界和时代面前是有优势的。如果能够对之正确理解,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发挥,完全可以产生巨大的“正能量”。例如:

1、中国哲学的特有的思路是以人为主体,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这实际上是不同于西方的一条主体性哲学路线,是一大丰富宝藏。但其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有待于整理、展开和提升。这需要走出经学主义的治学方式。

2、与之相联系,“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信仰方式”,在历史上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在现实中也包含有具有极大的精神潜力和思想活力。对此有待于从理论到实践给予充分的理解、继承和发扬,用以构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3、“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不败的精神基础。“担当”是一种文化的阳刚之气,我们怎样培育并保持“贫贱不移、宝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大丈夫阳刚之气,不能不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4、“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育万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取向和伟大智慧。学好用好它,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十分必要,并已开始具备了实现的空间。让它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性主题,有待于我们中国人的努力和示范。

求是网: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李德基金工具 顺: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

相关:

习近平“礼遇”于敏院士告诉党员干部什么信息? 2015年1月9日,习大大在人民大会堂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颁发获奖证书 原标题:【学习评论】习大大“礼遇”于敏院士告诉党员干部什么信息? 2015年1月9日,习大大在人民大会堂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颁发获奖证书,习大大在新年就为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献上“礼物”,是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那些默默无闻奋斗在科学战线的科学家的莫大鼓励,实现中国梦正在一点一滴地行动着。 于敏“..

湖北石首一化工厂发生大火 伤亡不详(图) 大火现场 【湖北石首一化工厂发生大火 伤亡不详】中国网络资讯台湖北石首1月11日电,今晚18:40分左右,石首楚源化工集团华丽染料公司锅炉管道泄露发生大火,石首消防已调集多辆紧急赶往灭火,石首市委副书记涂勤学、公安局长黄林强亲临现场指挥灭火,目前伤亡情况暂不详,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最新,目前石首市委书记,市长,等多位领导到达事发化工厂进行指导救援,石首消防请求周边县市多辆消防车前来支援。此时..

福建龙岩一夫妇龙门镇政府口含农药欲跳楼(图) 一对夫妻,口含剧毒农药坐在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政府七楼楼顶,情绪激动欲跳楼。 原标题:福建龙岩一夫妇大闹龙门镇政府 口含农药欲跳楼龙岩好心人老苏“使计”将妻子陈某先劝了下来,但丈夫黄某不听劝,怎么也不肯下来。危急时刻,老苏乘其不备,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强行将其从楼顶拉了下来,交给120医生送往医院救治。 目前,黄某经过洗胃等治疗,正在龙岩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留院观察。而这对夫妻的诉求,龙门镇政府负责..

韩国济州道知事:未针对中国调整投资政策原标题:韩国济州道知事:未针对中国调整投资政策中新社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 吴旭)韩国济州道知事元喜龙11日在北京表示,当地政府欢迎一切能够提高济州岛价值的投资行为,其所做投资政策调整并未针对中国。韩联社消息称,在韩国地方选举中新当选的济州道知事元喜龙日前叫停了多个中资项目,称中国目前投资济州的许多项目属于“投机资本”,并要求已经获得上届道政府批准、未开工的项目“从头再来”。从金融危机背景下兴起的招..

法国恐怖袭击女嫌犯行踪成谜 本月初曾前往土耳其原标题:法国恐怖袭击女嫌犯行踪成谜中新社巴黎1月11日电 法国警方当地时间10日表示,涉嫌参与恐怖袭击的26岁女子阿雅·博姆迪安仍然在逃,警方正在全力搜捕。土耳其方面表示,博姆迪安曾在本月初前往土耳其。土耳其官员透露,博姆迪安本月2日在一名男子的陪同下,从西班牙马德里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她可能于9日在该男子护送下到达土耳其与叙利亚的边境地区。有消息称,她还可能试图在那里加入“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但目前..

新疆诚信老人坚持12年捡破烂 还清50万欠款原标题:新疆阿克苏诚信老人坚持12年捡破烂还清欠款 央广网阿克苏1月11日消息(记者 吴卓胜 阿克苏台记者 张鸿海 王拓) 12年前,因承包工程亏损,欠下30多名工人的工资和材料款50多万元。而今,这位已年过七旬的“老板”坚持每天靠捡破烂攒钱,不仅兑现了所有工人的工资,而且还基本还清了材料欠款。新疆阿克苏诚信老人汪正英获市民点赞。 今年72岁的汪正英冒着严寒整理垃圾,手上布满了冻伤和裂口并且指头上绑着胶布。..

快讯:失事亚航客机黑匣子位置已确定原标题:快讯:失事亚航客机黑匣子位置已确定 新华网快讯:据外电11日报道,失事亚航客机黑匣子的位置已经确定。

海南日报批海口马拉松造瘫痪:有钱就能买城市交通? 海口交通瘫痪 原标题:【海头条】今日海口,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 上午一刷微博微信,发现满屏都是对2015富力海口马拉松的一片骂声。由于在滨海大道、世纪大桥、人民大道等海口城市主干道实行封路,导致了瘫痪式的严重交通拥堵。这可是周末,市民都需要出行的日子! 先看看海口市民是怎么说的。 “什么鬼马拉松,整个交通都瘫痪了,更可恶的是交通954还说没造成什么影响!” “一条路几百米路口不作提示,进来才发现交通..

揭秘山西黑道势力:成员报考警校向政法界渗透 “燕子帮”帮主冯晓春 “燕子帮”后期的帮主郝兵锁 “燕子帮”战斗组长杨光辉 核心提示:新千年后,山西一些“黑社会性质组织”开始有组织地向政法系统渗透。2003年至2004年,山西省公安厅破获了吕梁“燕子帮”黑社会组织大案。绰号“燕子”的帮主冯小春初中毕业后,聚拢了一帮同学和混混,替别人打架、讨债。为寻求长久发展,冯小春有意让成员报考警校,共有15名“燕子帮”成员考取了警校,其中大多返回中阳县公安机关..

5岁男童被捂嘴拐走 警民连夜搜索14小时后找回原标题:5岁男童被抱走 14小时后找到 南方日报讯(记者/夏小荔通讯员/陈冬生都敏利)9日晚20时35分许,在禅城区石湾街道黎冲村,一名5岁男童小非独自到隔壁蛋糕店买牛奶,后一直未回,其家属在多方寻找未果后,于21时10分向警方报警。小非失踪后引起社会多方关注。10日,笔者从警方获悉,抱走小非的嫌疑人已落网,目前案件正在审查中。 10日,禅城警方通报,接到报警后,禅城公安澜石派出所民警迅速到场调查,开展现场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