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年轻人为何爱上博物馆?

2023-06-28 10:36:33 来源:网络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观众在纸上进行文物纹样涂鸦。新华社发

  当前,年轻人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

  某短视频平台《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中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据有关平台统计,关注博物馆信息人群中,18~30岁的总占比近50%。

  除了线上密切关注博物馆的动态,线下逛博物馆也在年轻人中渐成风尚。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的数据报告,2021年,国家博物馆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50%。2022年,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对博物馆的关注程度等问题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54所高校的有效问卷992份。调查结果显示,89.72%的受访者去过博物馆,42.04%的受访者每年去1至2次博物馆。

  一位年轻观众在海南省博物馆参观展览。苏弼坤摄/光明图片

  热衷博物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与看演出、听音乐会等其他文化活动相比,逛博物馆的开销实在“物美价廉”;博物馆的环境通常较有韵味,文化氛围浓郁;在室内不受天气影响。选择博物馆作为周末、假期的出行地,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讨论交流,结束后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精美的文物照片,并带回特色文创产品……种种“利好”使得许多年轻人爱上了逛博物馆的“看展式社交”。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许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是为了探索历史与文化的魅力,给自己加一顿精神上的“营养餐”。有人是为了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探索城市的文化底蕴。“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如果我要了解一座城市,我就一定会去逛当地的博物馆。”武汉大学大三学生李易展说。有人是为了以实物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专业课上讲过甲骨文、竹简等,但没见过实物,来博物馆看过之后,才发现和想象的不太一样。”北京师范大学研一学生杨子尧说。

  不少年轻人在博物馆中被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所触动,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在博物馆里,时空就像被剧烈压缩了,花上一天时间就能走完上千年的历史,令人震撼。看着展品,我总忍不住想象古人是如何使用它们的。”李易展兴奋地说。

  年轻人热衷于逛博物馆,折射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们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古时的生活图景、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怀有旺盛的求知欲。这些都促使他们走进博物馆,自觉地去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游客在河南洛阳朝阳镇南石山村的唐三彩作品陈列展示馆内参观。新华社发

  博物馆如何吸引年轻人

  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因而创新传播手段,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博物馆,进而“走进”博物馆,最终“爱上”博物馆,这是博物馆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指出要“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设施,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

  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广泛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拍摄纪录片、参与文博类综艺……近年来,花样翻新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了,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年轻人的“备忘录”。

  近日国家博物馆推出“数说犀尊”展览,就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展示馆藏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这类利用AR、VR等数字化技术进行的“文化+科技”展览,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追捧。

  线上,博物馆积极开发小程序、App,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云端博物馆“永不闭馆”。比如“云游敦煌”小程序内上线了全球首个运用游戏科技打造的新一代“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项目,让年轻人可以沉浸式体验藏经洞的历史。国家博物馆还研发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目前艾雯雯已解锁智能语音讲解功能。

  一些博物馆还利用社交媒体作为宣传展示的窗口,积极“圈粉”年轻人。部分官方社交媒体账号语言诙谐幽默,十分有“梗”,频频制作出圈的“文物表情包”,还常常与粉丝互动。具有“网感”的博物馆拉进了自身与“Z世代”的距离,也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线下博物馆。

  除了常规展览外,一些博物馆还开展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互动工作坊、讲座、展演等活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以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带给年轻人“展览+戏剧体验”的新模式,观众在沉浸式演出中,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公祭杨椒山、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宣南报业等历史事件。天津博物馆在博物馆内上演以《雪景寒林图》为创作蓝本的实验戏剧《进入雪景寒林之境》。更有博物馆结合年轻人中热门的“剧本杀”形式,推出“剧本游”,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发的《金沙之夜・回望长安》剧本游、云南省博物馆的《古滇寻迹》实景剧本杀、广州博物馆的《决战观音山》沉浸式游戏……

  北京市文物局在公示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开展博物馆研学、夜宿博物馆等活动”。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至夜间,年轻人夜间休闲多了逛博物馆的选项。更有博物馆借此东风,开展“夜宿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等主题活动。比如,今年洛阳多家博物馆举办的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博物馆奇妙夜”,将时下年轻人间流行的“沉浸式戏剧”“剧本杀”“露营”等元素糅合,引得各地博物馆爱好者奔赴洛阳打卡。

  学生在河北石家庄一家清代建筑博物馆体验瓦当拓片。新华社发

  博物馆热中的冷思考

  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博物馆的同时,也有专家学者表示担忧:年轻人是否只是为了凑热闹?是走马观花式参观,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还是真正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获得了自我提升?

  让年轻人从博物馆这座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文明果实,需要博物馆加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对文物的内在价值、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阐释,而非一味重视展览的“热度”“人气”“轰动效应”。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吉祥观察,有些博物馆为了达成办展数量的指标而疲于奔命,“如今每年推出的历史展览和交流展累计有3万多个,博物馆对‘物’的研究还未深入,就匆忙地办展览,对公众是一种不负责”。

  史吉祥强调,博物馆创新文旅融合形式值得肯定,但尺度的把握同样重要。无论是AR、VR等数字化手段,还是拍照打卡的“高颜值”展区,抑或“剧本游”“夜宿博物馆”等活动,种种创意策划要为展览的内容服务,不应“喧宾夺主”。“有些技术手段只停留在刺激眼球上,但是对于人们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并没有太多的帮助,这样的数字产品就会流于形式。”他提醒道,目前许多博物馆将这类项目承包给技术公司或文化公司,但外包出去不能撒手不管,要对文物文化内涵的阐释把好关。

  归根结底,互动性体验的目标是传播文物知识。“噱头”或许可以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但真正能打动人们的,一定是对历史文化感知、感悟、感动的那些瞬间。史吉祥再三强调,博物馆要了解观众、服务观众,更重要的是提升观众认知能力,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的功能,对年轻人有正向的引领和提升。

  总之,庄严神圣的博物馆可以“接地气”,但不应过度娱乐化――博物馆毕竟不是游乐场、娱乐场所。南京大学历史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博物馆应在不偏离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等特质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物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

  “文物是有尊严的,一味用流行的方式取悦观众,就会削弱文物的地位和博物馆功能,文物本身不能被‘搞笑’。”他说,“迎合,看上去是赢得了观众,但也失去了另一部分观众。”

  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博物馆和观众应是双向的互动,除了博物馆方需要在吸引年轻观众和忠实博物馆的特质之间作出平衡,年轻观众也应怀揣一颗求知的心,比如在观展前提前做些功课,这样才能从展览中汲取更多感悟,与文物进行一场“走心”的深度对话。

  游客在陕西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参观鼓文化展。新华社发

  【数据说】

  文化和旅游部专项调查显示,端午节假日期间访问文博场馆、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各类非遗项目,参加音乐节、演唱会等文化活动的游客占比达87.9%。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博物馆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过100亿人次。

  2022年,国家博物馆累计接待服务观众163.1万人,其中3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过50%。举办学术论坛、讲座等各种学术活动48项74场,提供社会教育服务共计1380批次、47478人次。

  (光明日报记者张云整理)

,“博物馆新科动漫 热”持续升温,年轻人为何爱上博物馆?

相关:

山西南部多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最高气温超37℃  从6月26日开始,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临汾等地出现37℃的高温天气,当地气象部门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6月27日,运城市绛县和临汾市洪洞县、尧都区、曲沃县、侯马市等地,有37℃或以上高温天气。   6月27日,记者在临汾市区看到,路面热浪滚滚,市民纷纷利用遮阳伞、防晒服等进行防暑,当地环卫部门加强路面喷洒作业。   山西气象部门提醒,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

北京多处公共场所贴出警示:穿洞洞鞋乘扶梯易受伤!  夏季不少人喜欢穿轻便舒适又透气的洞洞鞋出门。但专业人士提醒:穿洞洞鞋出门坐扶梯时暗藏风险,需特别注意安全。   在社交媒体平台,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穿洞洞鞋乘扶梯时的“惊险一幕”,称自己乘扶梯时低头玩手机没注意,一不小心电梯就把洞洞鞋卷进去了,幸好自己抽身快,才没有被夹到脚趾,但鞋头已经被夹烂了。记者查询后发现,也曾有媒体报道,有3岁儿童穿洞洞鞋坐扶梯时,洞洞鞋被卷入电梯,脚趾严重受伤。   记者..

有渠道能修改高考分数?警方提醒!  高考查分环节来临   一些骗子也蠢蠢欲动   警方再次提醒   这些高考骗局   各位家长和同学一定要提高警惕   谨防上当受骗!   骗术一:修改成绩   诈骗方式:   高考结束后,骗子利用家长“熬”不住的焦躁情绪作案,声称有渠道可以修改分数,以低价售卖、缴纳保密金或通过短信发送木马链接,填写考生身份信息、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   1.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

ChatGPT访问量涨不动了?概念指数再跌超7%,行情结束了吗  端午小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ChatGPT概念股再遇深调。   6月21日,A股三大指数均跌超1%,其中ChatGPT指数(8841669)跌幅居前,下行逾7%领跌两市。而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1日),ChatGPT指数刚刚大跌了5.94%。   对于ChatGPT概念股再次遭遇大幅调整,分析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指出:一是热门标签股减持的情绪面影响延续;二是资金面,除了获利了结,年中解禁高峰来临下AI板块的资金流出压力进一步增加;三是ChatGPT在..

我国浅层常压页岩气开采取得突破   6月26日,中国石化部署在重庆武隆地区的风险探井――坪地1HF井,自投产以来累计产气超800万立方米,该井的连续稳产、高产突破证明了浅层常压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   这口井埋深1000米左右,为典型的浅层常压页岩气。坪地1HF井于2021年4月投产,稳定日产气达4.6万立方米,初步评价单井可采储量0.4亿立方米。这口井的突破,盘活了该区域埋深500~2000米、资源量970亿立方米的浅层常压页岩气。   浅层常压页岩..

不能放任“人脸代过”对“防沉迷”的突破  近日,江苏苏州虎丘法院审结了一起特殊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犯罪分子批量购买他人身份信息,通过绑定游戏账号等操作,再将游戏账号出租给未成年人牟利。经审理,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同时支持检察机关提出的公益诉讼诉求,判令被告人承担公益诉讼赔偿金14000余元,并以参加公益服务等形式修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见6月25日《法治日报》》)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

厄尔尼诺加剧全球气候异常,我们该如何应对?  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有海温记录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之一,全球多地高温纪录不断被打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让各地民众苦不堪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大气科学博士王靖宇对此印象深刻。2016年,他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与20年来亚利桑那州最严重的热浪“撞了满怀”。   “6月中旬,当地最高温度达到了46℃。空调只能把室内的温度降低15℃,所以还是非常热..

电从海上来!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风机叶片开始吊装  今天,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安装的关键环节――长度达123米超长叶片进行海上安装,这也是我国投入安装阶段最长的风电叶片。最新消息,第一支叶片已经开始起吊。   (总台央视记者 朱继华 张伟 王世玉 黄珊 张丛婧)

价格已翻番!这种珠宝“亮”了!  今年以来,在泰国等主要彩色宝石交易市场,彩色宝石原料价格涨幅超过30%,部分高品质彩色宝石的价格已经翻番。国内市场同样火热,在国内最大的珠宝展――上海国际珠宝展,彩色宝石的展位已经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与此前相比增长了30%。消费催热市场   彩色宝石原料涨超三成   在上海国际珠宝展上,彩色宝石是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珠宝品类之一,郭敬越是一家珠宝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整个彩色宝石市场非常火..

热热热!北京今日高温卷土重来 最高气温将达39℃  中国天气网讯 高温天气又将来袭!今天(6月27日),北京晴热在线,白天的最高气温将达到39℃左右,公众外出需注意防暑防晒,及时补充水分,谨防中暑。   昨天午后,北京天空转阴,大部地区有雷雨光顾。据实况监测显示,昨天11时至17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2.5毫米,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出现在门头沟张家铺,达到46.5毫米。   北京今晨阳光在线。   今天,北京天空迅速转晴,气温也将一路飙升,高温卷土重来。根据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