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决定开办“男德班”

2023-03-08 20:09:48 来源:网络

一个男人追求男女平等其实有着充分的理由,因为一个压迫女性的社会,一定也在压迫男性。回望初始的遇冷,开办“男德班”的方刚依旧激情满满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韩茹雪

实习记者 贺伟彧 发自北京

几名男子站成一排向前走,模拟成一列正在行驶的火车。

指令突然传来,“凌晨2点,孩子哭了,喂奶。”刹车,每个人开始给洋娃娃冲奶粉,结束,火车继续向前。“凌晨4点,孩子尿了,起床换尿布。”刹车,每个人再次停下,模拟换尿布。

新手妈妈们的日常,作为互动环节被男性感受,这是“男德班”课堂上的游戏。“男德班”的名字最初是一种愤怒的反应,从传统“三从四德”演化而来的“女德班”在社会上兴起,方刚决定取名“男德班”,本意应该叫‘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为了对应讽刺,也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男德班”的名号在争议中扩散。

方刚是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博士,知名的性与性别学者,多年来致力于实践性研究,倡导男女平等、反对性暴力。眼下他正准备将“男德班”推向更广大的空间,在这个伴随着争议的过程中,回望初始的遇冷,方刚依旧激情满满,“在我活着的时候,改变所有人或者说主流社会的观点,是不可能的,也是正常的,我们的工作是慢慢去改变一个人、两个人。”

一个男人决定开办“男德班”

▲方刚 图/受访者提供

一个男人决定开办“男德班”

用“男德”吸引眼球

2022年10月,“男德班”再次出现于公众视野。

一个月前,这一面向全国的招生计划开启,19组成员报名。来自深圳、上海、成都的9名学员最终通过选拔,成为“男德班”的正式学员。根据课程计划,在为期3个月的培训后他们将成为男德老师,去各地教授男德课。

在正式学员之外,还有三十多人参与课程旁听。

成为“男德”老师并不容易,方刚要求:一组3人,包括2男1女;成员定居一线城市,有婚育经验;成员需接受过性别教育训练。能满足要求的“老师”多来自于反家暴公益组织“白丝带”。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成立于2013年,是国际男性参与联盟的团体成员,致力于推动更多男性参与终止针对妇女的暴力。

在方刚看来,“男德班”的实质是“男性参与”,这一概念在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首次被正式提出。次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上,男性参与得到进一步强化并被写入《北京宣言》。

2009年,中国社会迎来一场讨论:妻子生孩子,丈夫可以休“产假”吗?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分别对北京、西安、郑州、南京和扬州等地的796人进行调查访谈。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于23岁至40岁。调查显示,对“休产假也是男性权利”的说法,92.1%的人表示了肯定意见。

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慧英建议把男性带薪护理假作为一项公民权利,在《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这一建议得到与会学者和国家计生委等部委官员的认可。

“但最后失败了,”方刚回忆当年的实践成果,观念与实践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当时性别平等方面有国际排行榜,北欧一些国家一直排在前列,“这和他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做男性参与有关系”,方刚解释,去北欧国家旅游会有明显感受,满大街都是男人在带孩子。女人去哪了?可能投入热爱的职业,可能去读书等等。这让方刚意识到,推动性别平等不能只关注女性方面,“以前我们只是从女人的角度去讲同工同酬、妇女就业权、妇女读书权,但是后来发现如果男人不改变自己,那离现实中的性别平等就会有很大距离。”

开办“男德班”并鼓励男性参与成为方刚研究与实践的重点。2015年,第一届“好丈夫、好父亲”工作坊成立,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一男德班”。但招生遇冷,仅有2人报名参加。

“在当时,几乎没有男人愿意特地花钱跑到北京、用3天时间听别人教自己做家务带孩子。” 方刚回忆。

某种意义上,“女德班”的出现和争议催生了“男德班”的繁荣。这样一个对应的名字,拓展了大众的视野,在具体事务之外,更让人们理解这是在探索一条怎样的道路。

“男德班”作为一项倡导性活动,是在“男性参与”概念相对陌生的情况下进入社会讨论的,“我们既然做这个活动,其实目标不在那十几个男人或者二十几个男人,甚至两个男人都没关系”,方刚谈到取名本身,“我们就是要吸眼球,活动的意义在于倡导,把这个声音传递出去。”

一个男人决定开办“男德班”

▲2023年,方刚和第二期“男德班”所有组员合影 图/受访者提供

一个男人决定开办“男德班”

弄潮儿向涛头立

会成为一名关注女性的男性,方刚觉得是他的“本能”,是弱者命运天然的联合。

3岁那年,方刚的父亲自杀,妈妈常年在外工作,他跟着姥姥长大。在学校,他经常是被欺凌的对象。小学二年级,方刚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前面,课间的时候,同学们要“批斗”他,他被同学们从教室二楼扭着双手一路押到操场,绕着操场“游行”了一整圈。成年之后有一次回学校,他才发现那个操场原来很小,而在记忆中,那里一直特别特别大。

1980年代,漫长的动荡结束,被压抑的渴求喷薄而出,文学成为显学,作家成为受社会崇拜的职业。“当了作家,就能被认可,被推崇”,从小被欺凌被否定的方刚心里由此长出一个作家梦。从十四五岁,方刚就开始写作。那时,不少调查统计称作家大多来源于两个职业,一是军人,一是记者。军人当不了,方刚走上了记者之路。

因为职业的原因,方刚接触到新生的、先锋的事物往往多于主流,由此他关注到同性恋群体。1995年,在做了大量采访后,方刚出版了《同性恋在中国》一书,这成了当年的大新闻。在此之前,国内从来没有关于同性恋的纪实书籍。方刚连书带人一下子火遍全国,名不见经传的小报临时记者一夕之间成了名作家。

美梦不长久,很快,报社的工作丢了,作家的名字丢了,方刚再次沦入“弱者”的命运,但这次他不再困惑,而是产生一种清醒的自豪。

后来,他选择学术研究之路。每周去旁听潘绥铭的课,从郊区出发,要倒两次车才能到学校。逢早8点的课,方刚需要凌晨5点起床,挤在人群里站两个多小时,才能坐进课堂。他形容听课的感受,“每句话都撞击我的心灵。”由此也坚定了他从事性学研究的决心。随后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

先锋伴随争议。曾有一名自称为“孩子在山东读书的中学生母亲”的人在网上发布一篇公开信,文中称“李银河、方刚之流以科学、教育为名行诲淫之实,其毒害、摧毁下一代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

还有一名西安中年女性,在街头将知名性学者包括阿尔弗雷德·金赛、李银河、方刚以及彭晓辉的照片摆在一起,鼓舞路人与她一起向这些照片泼粪便。方刚终于也遭了泼粪之“荣”,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应,“伟大人物都曾遭受过庸人的剧烈反对。当一个人并不轻率地顺从沿袭的偏见,而是诚实地、无所畏惧地运用他的聪明才智时,庸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对男女平等、男性参与方面,方刚关注多年,2014年,为总结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0年间中国的性别平等历程,中华女子学院承担了一个口述史项目,访谈这20年间在中国性别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士。60位受访者中,只有两位男性,其中一位便是方刚。这是一篇超过6万字的口述史笔记,以《弄潮儿向涛头立》为题,被收入2015年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倾听与发现:妇女口述历史丛书》的第七部《纪录她们20年的行动足迹:北京+20妇女活动家访谈录》一书中。

一个男人决定开办“男德班”

“女人是后天形成的”

访谈前一天,方刚接到一则咨询,是一位遭受家暴的女性。被家暴后,她找心理咨询师做过一年的咨询,结果越聊创伤越大,“因为咨询师说‘这是你的责任,你们应该学会沟通、互动’。”

在方刚看来,这位咨询师不懂得家庭暴力背后的权力与控制,缺乏基本的性别意识常识。他开办的男德班中,有这样的“家暴者”,顾伟就是这样的学员。

2015年,首届男德班开课,学员顾伟的离婚案正在等待二审宣判。顾伟想要幸福家庭,但又控制不住施暴。在课堂上,方刚让顾伟在肚子上绑气球,模拟孕妇的状态,体会妻子的艰难。

冷静时,顾伟坦言能感受到这份辛苦。但戒掉暴力不是容易的事。有一次,顾伟的儿子跟着亲戚家的大孩子看恐怖漫画,看完晚上开始做噩梦。顾伟跟儿子约定好不再看,但孩子没做到,被顾伟发现后,他再次打了孩子。方刚鼓励顾伟说出自己的经历,正视才能改正。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数据,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在其一生中会遭受亲密伴侣的身体或性暴力或者非伴侣的性暴力——这一数字在过去十年中基本未变。

法国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扉页上写道,“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代入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方刚能体会到这种“弱者”的处境,“当我读小学时,同学欺负我的时候,老师打我的时候,我不是一个‘女人’吗?对我的压迫和整个父权社会借助别的理由对女人进行的压迫有什么差别?我觉得没有。我就是那个被殴打的、被凌辱的、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女人’。”

在生理结构上的男性之外,方刚提到“支配性男性气质”,这种气质对所有人都是压迫。不仅仅是对女性,一个不那么“阳刚、成功、有钱”的男人同样是这种气质的受害者,因为每一个体都处在一种“弱者”的语境。

他在男德班上分享过这样一首诗,名字叫《只要有一个女人》: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

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

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

因而不愿意再伪装坚强。

……

只要有一个女人想弄懂汽车的构造而得不到帮助,

定有一个男人想享受烹饪的乐趣却得不到满足。

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

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进入新的一年,新的男德班正在更多地方开展。7年前,仅仅是“男德班”这一名号就引来大批媒体的采访报道,当年方刚搜集到的三百多篇媒体文章中,有两百多篇都是负面导向。

到了今年,主流媒体上的文章批评的声音变少了,争议一直存在,但方刚觉得“这都不重要,骂我们的人多了,关注的人不就多了?目的还是要把‘男性参与’的理念传递出去。”

他一直记得二十多年前的某天下午,自己在烈日下骑着自行车,从中国美术馆的三联书店骑到北大南门的风入松,又转进小胡同里的万圣书店,只是想找到一本女性主义的书籍。

寻找是漫长的,不像现在,有些书店可能有一整个关于社会性别研究的专柜。方刚感慨,“我们的工作就是慢慢地改变一个人、两个人,没有指望在我活着的时候改变所有人。两百年前妇女运动刚开始的时候,她们也不会想到要用多少年才能走到现在,可能还觉得要五百年、一千年……”

,一个男人决定开办一路向北伴奏 “男德班”

相关:

风声| 为什么三八节喊”女神“,反而成了一种冒犯?作者|侯虹斌著名作家新著《平行关系》《了不起的女子》等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你会发现今年三八节的一个变化:“女神节”“女生节”的广告变少了。不少声音在批评“女生节”和“女神节”的说法,微博官方甚至还有一个TAG:#三八妇女节不是什么女神节#你注意到这个细微差别了吗?名称的变迁,既来源于部分女性主义者对社会的女性意识进行日复一日的科普,也与民众思想的潜移默化、包括经济状况有关。追本溯源:还“妇女节”以严肃..

白皮书出炉!新加坡或是全球首个公开检讨抗疫得失的政府3月8日,新加坡政府发布《新加坡应对冠病白皮书》,目的是对政府落实的措施进行检讨和反思。在长达92页白皮书中,对新加坡过去冠病疫情当中所采取的措施展开检讨,指出八个做得好和六个有待改进的地方以及七大值得学习之处。(图源:黄循财/FB)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在星期二(7日)受访时说,虽然白皮书总结出的经验能带来更好的防患意识,但新加坡人绝对不能抱持“这是最后一役”的心态,不能把这些总结“硬硬写成某种..

英国防委员会主席呼吁进入战争状态 直面俄罗斯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电视主持人、俄罗斯记者协会主席索洛维约夫3月8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段英国议会国防委员会主席托比亚斯·埃尔伍德的视频,称其在直播中公开呼吁对俄罗斯开战。视频显示,托比亚斯·埃尔伍德在1月30日的天空新闻直播栏目中表示,“财政部和唐宁街10号的领导人必须认识到世界正在发生变化,欧洲正发生战争,我们需要进入战争状态……英国必须直接面对俄罗斯,避免让乌克兰完成所有工作。”不久前,英国联合..

全球连线驻华大使看两会:看好中国发展 期待共享机遇中国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给外界了解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窗口。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应邀旁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会的几位外国驻华大使。让我们听听对今年的中国全国两会,他们都关心哪些话题。记者:吴瑶、王君璐、黄爱萍、许杨编辑:洪雁、马汝轩、余嘉明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惊爆日娱!BBC揭杰尼斯喜多川性虐待丑闻?在日本娱乐圈,杰尼斯事务所绝对是声名最高的公司。而创始人喜多川因为捧红了无数偶像艺人,打造出多个知名组合而被称作“日本娱乐圈的神”。比如闻名世界的SMAP和ARASHI都是杰尼斯旗下的组合。还有如今正当红的关八,以及凭借《静雪》成为年度现象级当红男艺人的目黑莲所属的组合Snow man也都在杰尼斯旗下。然而东京时间的今天早上,BBC播出的关于喜多川的纪录片彻底将这位偶像教父拉下神坛。早在2月27日,BBC就宣布将于当地时..

乌军死守巴赫穆特,航拍俄乌大战局关键之城战场惨况本轮俄乌冲突已持续超一年。自2022年8月以来,俄乌围绕乌克兰东部城市巴赫穆特的战斗已进行超过7个月。航拍画面显示,巴赫穆特上空黑烟缭绕,城市内建筑物受损严重。

两代法国最强女导演对谈:女性依然没有被看到爱丽丝·迪欧普与克莱尔·德尼对谈本文选自《视与听Sight&Sound》2023年三月刊导言、翻译、修改:Catherine Wheatley法国导演爱丽丝·迪欧普(Alice Diop)的电影《圣奥梅尔》,对一桩令人震惊的弑女案进行了清晰有力的调查。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是她非常崇敬的导演,同时也是她的一位老朋友,两人就种族、母性和虚构事实的力量等话题展开了对谈。《圣奥梅尔》(Saint-Omer,2022)译者:眠耳看好看的电影,过好过的..

花钱续命正在成为可能最近有个神人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他创造的不是那些老生常谈的无聊吉尼斯纪录,而是逆转年龄的世界纪录。45岁的硅谷科技大佬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从2021年开始每年花费200万美元来逆转自己的年龄,通过各种科技与狠活,他在今年初成功使自己的生理年龄年轻了5.1岁。△布莱恩·约翰逊约翰逊的衰老速度只有正常人的69%,别人衰老365天他只会老252天,相当于每年的九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他都不会变老,嬴政要是知..

世界上最长寿的女性去世,享年128岁极目新闻记者 李力力据《每日邮报》3月8日报道,一位据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女性在南非去世,享年128岁。经历三个世纪《每日邮报》援引南非媒体报道称,这名女性名为约翰娜·马兹布科,她有身份证明文件证明她出生于1894年5月11日。约翰娜·马兹布科(图片来源:每日邮报)3月3月,她在南非西北省的家中去世,此时离她129岁的生日还差2个月。据南非媒体News24报道,马兹布科的儿媳表示,她可能是死于中风。马兹布科在南非一个玉米..

在人间单身的她花10万元赴美冻卵:实现对人生的掌控感撰文|翟锦 编辑|马可从27岁开始,单身女性黄黎就想去冻卵。在国内屡次碰壁后,她把目光转向海外。如今她34岁,先是在美国冷冻了12颗卵子。在疫情下与冻卵机构失联后,她又借着到韩国读博的机会,再次冻卵。黄黎的选择不是个例。十年前,明星徐静蕾冻卵还是一件新鲜事。十年后,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婚姻、家庭、生育观念的改变,冻卵却成了中国很多单身女性的切实需求。“不想走入婚姻,但想有个自己的孩子”成了一部分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