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消失」,一声叹息

2023-03-02 00:11:25 来源:网络

如果只能有一个影帝,你会选谁?

是不是回想起被那个世纪难题支配的恐惧了——

张颂文和张译,究竟谁演技更好?

我选择放弃,投范伟老师一票。

我选择放弃,投范伟老师一票。

如果我不说,你们可能不知道。

范伟的新剧《立功·东北往事》上线了,也结局了。

豆瓣7.6分,还算不俗的成绩,但依旧没什么热度。

相比《狂飙》全民追剧似的海啸浪潮,《立功·东北往事》溅起的小浪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幅场景,让我想起了那年的金马奖颁奖现场。

这幅场景,让我想起了那年的金马奖颁奖现场。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周冬雨和马思纯的双黄蛋影后,鲜少有人关注获得金马影帝的范伟。

就连单独的报道都少得可怜,媒体吝啬的笔墨提起时还不忘加上“爆冷”一词。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时至今日已经7年了,可范伟被低估的半生,还在继续。

他的演技名气和演技实力仿佛永远在两个轨道运行。

范伟的演技,何时能被正视?

范伟的演技有多厉害?

范伟的演技有多厉害?

谈起范伟,大多数人眼前浮现的角色是“脑袋大脖子粗”的伙夫、“东北第一狠人”范德彪、结巴的药匣子、爱作诗的王木生。

却很少有人能想到看车人杜红军、司机老崔、农场主任丁务源。

尽管后面的这些角色让他获得影帝,受到主流的认可。

自他转型开始,范伟已经向前走了20年了,遗憾的是,我们的掌声仍旧停留在20年前。

自他转型开始,范伟已经向前走了20年了,遗憾的是,我们的掌声仍旧停留在20年前。

是时候该看看范伟的另一面了——

被低估的影帝。

范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小人物的演绎。

著名导演黄建新就曾说过,小人物是最难演的,它不是依靠单纯的表演技巧,而是需要通过丝丝相扣的细节累积出来。

图源:《央视人物》

图源:《央视人物》

在《耳朵大有福》中,范伟饰演的铁路机械工人王抗美退休了,身处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老婆还生病住院,家里乱作一团,他被迫在生活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影片中,范伟加入了很多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细节,比如有段情节模仿他爸爸,天一冷就戴上口罩,戴上白手套,骑车前,在自行车座上“啪啪”抽两下,以抽掉上面的灰。

图源:《耳朵大有福》

图源:《耳朵大有福》

还有一些细节是现场发挥的,影片中他和父亲守着炉子抽烟,父亲撕一块纸,搁炉子里一放,点着后,他叼着烟顺势往那凑近点上了。

图源:《耳朵大有福》

图源:《耳朵大有福》

不过最难的是,他需要去展现王抗美复杂的情感层次,那种在大时代的困境中身不由己的无奈。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王抗美在人群中跳舞,他的两条胳膊僵硬地摆动着,嘴角使劲向两边咧开,但这幅画面却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开心,他就像是被命运架起的玩偶,只感到绝望和悲哀。

图源:《耳朵大有福》

图源:《耳朵大有福》

范伟拍完这部电影后,导演张猛说:“我认为范伟的表演超越了以往的所有作品”

图源:《耳朵大有福》

图源:《耳朵大有福》

范伟的演技是在不断进化的。

他曾说过自己之前的表演是“出于一种直觉”,到了《耳朵大有福》,他开始去思考这个人物本身,“他的处境、他的时代、他生长的土地、他坚强背后的无可奈何”。

尽管前期靠直觉,就已经让他接连获得各种国际大奖了——

转型第一部作品《看车人的七月》,让他夺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之后的《芳香之旅》又让他获得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特别表演奖。

图源:《看车人的七月》

图源:《看车人的七月》

再到《不成问题的问题》,他的表演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影片中,他饰演一位城府极深的农场主任,游走于各种人际关系之间,你永远都看不清他真实的面目,以至于没办法给他下一个好人或者坏人的定义。

因为这时的范伟已经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他考虑到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所有的爱和恨都不是100%的”

图源:《不成问题的问题》

图源:《不成问题的问题》

在这部影片中,范伟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表演得很“淡”。

很多时候,要想体现演技好,似乎就得是那种情绪大开大合的表演,至少热搜上“演技炸裂”的话题下流量们的表演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但在这部影片中,范伟全程没有一场爆发戏,却将人性的幽微极为细致地表现了出来。

凭借这部影片,他获得金马影帝,金马奖评委许鞍华评价他的表演时说:“他演一个不能说是坏人的角色却诚恳到可怕,表演还可以幽微到如此地步”

图源:《不成问题的问题》

图源:《不成问题的问题》

到后期,范伟的演技已经进化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进入角色后,他可以激发出角色的本能并自然地做出合理的行为。

《铁道英雄》中,有一段情节是,范伟饰演的卧底老王与日本人在餐桌前对峙,这场戏他没想过要哭,因为“绝对不能当着侵略者让眼泪流出来”,但说到激昂时,眼泪不由自主地出来了。

这时,他没有选择简单地擦掉,而是抬手随意在眼角扫了一下,将眼泪带到手指上,再在桌下用力搓捻掉。

短短一两秒,没有思考的时间,一段即兴的表演下意识地就出来了,但行为却出奇地恰到好处。

图源:《铁道英雄》

图源:《铁道英雄》

有人说,真正的演员,你根本看不出他在演戏。

看到范伟,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成为影帝

为什么范伟总是在被低估?

凡尔赛一点说,因为他太红了。

搭档赵本山,几度登上春晚舞台,火遍大江南北,之后出演的一系列赵氏喜剧,让他东北喜剧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出去逛街,菜市场小贩都让他“走两步”,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有人从背后“啪”拍他一下,亲切地喊他一声“彪哥”。

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有次他走在路上,听见后面有人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他们都不知道我是范伟”。

图源:《鲁豫有约》

图源:《鲁豫有约》

这种喜剧角色带来的国民度,是他之后无论出演再火的文艺片、塑造再深刻的角色都很难超越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范伟被困在了喜剧的框架里。

2003年,他刚演完《心病》,观众还沉浸在“心拔凉拔凉”的笑声里,范伟已经开始考虑转型了。

他看中了《看车人的七月》的剧本,主动去找导演争取角色。

但导演敷衍的语气,分明希望不大,因为导演怕观众一见到他就笑场。

再加上他本就不是科班出身,也谈不上天赋。

毕竟16岁拜师学相声那年,师父说他“条件一般”,连他自己都说:

“什么是天才,就是不费什么劲,又把它做得很漂亮。可我是费挺大的劲,最后做得只是差不多。”

想要转型,跳脱出喜剧演员的框架,范伟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不止是在与外界的刻板印象做对抗,更多的,他都是在和自己对抗。

接下一部影片,他必须要相信角色

在看《长安道》剧本时,他很难理解万正纲间接把自己女儿杀害的情节。

为此,导演给他捋人物的行为逻辑,捋了好几个小时才说服他,“我相信了这个角色,就答应演了”。

图源:《长安道》

图源:《长安道》

最重要的,他能不能给自己建立起信心,相信自己能演好

作为主角之一的范伟,是《铁道英雄》最后定下来的演员。

因为影片取材于真实事迹,他饰演的烈士是有原型的,范伟觉得自己不像英雄,也担心烈士家属的后代不接受他,一想到这他就特别打怵。

尽管导演解释说:“就因为不像英雄才让你演,因为你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做卧底这种工作”。

他还是决定亲自去枣庄体验一番,去铁道游击队的纪念馆实地看看,“里面有这些英烈的照片,我就觉得更信任自己能演了,因为他们看着真的就是像普通百姓那样”。

图源:《铁道英雄》

图源:《铁道英雄》

确定角色后,范伟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进入角色,他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来研究人物,再短下去,“我就会跟导演说我能不能晚点进组”。

研究角色期间,他会了解清楚角色的前史,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他干脆给人物写个小传,就算是只有几句台词,他也一定要写。

《芳香之旅》开拍前,他写了一万字的笔记。后来不写了,换成了录音,想起来就录一下,最后一起听,“听完之后把脑袋装得满满的,再做减法,这个人物可能就在心里活起来了”。

图源:《芳香之旅》

图源:《芳香之旅》

一切了然于胸,范伟才能放心地开拍了。

拍戏过程中,他对于细节的追求近乎到严苛的地步,甚至连自己都不肯放过。

在拍摄《不是问题的问题》时,有一场丁务源落水上岸后走回沙石滩的戏,“是在摄影机前停一下再走,还是一直往前走”,就这个小细节,他和剧组的人就研究了半天。

有时,一不小心出现失误,他就会揪心很久。

《铁道英雄》中,一句山东方言“喝酒”,在后期征集意见后改为了“哈酒”。

没多久,范伟在网上看到一个枣庄人说方言,说得确实是“喝”,但这时,影片已经不能再剪了,影片中那七八个“哈”成了他心中的刺。

图源:《铁道英雄》

图源:《铁道英雄》

即使是接下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配角,他也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

接到《手机》中砖头哥的角色时,听说要用河南话,他心里有点“打鼓”,导演找了剧组的河南人,把台词录下来给他听,但他听完觉得还是不太地道。

因此他特地跑到郑州,请教当地人,一字一句地跟着念,心里才算有底了。

不光是台词,他连穿着也考虑到了。

他以前饰演的都是东北农民,但河南农民和东北农民不一样。

那时他在郑州路过一个农村,正好马路上过来一人,“穿一个跨栏小背心,外面穿个汗衫,然后叼一根烟卷,八字步,挺个小肚走,我一下就找着感觉了,现在电影里这个造型就是根据那人来的”。

图源:《鲁豫有约》

图源:《鲁豫有约》

为了演好一个人物,除了参与到台词、服装工作中,甚至他还参与到了设计、道具、打光的工作中。

导演梅峰一度觉得范伟有一种艺术上的精神洁癖。

这其实来源于范伟不自信的性格,“面对每一件事都很忐忑,忐忑的结果就是焦虑,焦虑的结果就是告诉自己一定得把这事儿弄好”。

图源:《鲁豫有约》

图源:《鲁豫有约》

他不能够迎接社会所有的一切

很难想象,荧屏上憨厚、耿直、不羁的范伟,私下却是一个社恐。

赵本山就曾这样评价过范伟:“他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不能够去迎接社会所有的一切”

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小时候,范伟的父母总是吵架,每次他放学走到家里的胡同前,他的心就开始狂跳,推开家门,如果看到妈妈脸上是高兴的,他吃什么都高兴。

图源:《艺术人生》

图源:《艺术人生》

为了不惹父母生气,他变得很乖。

父母对他要求严格,给他设立了各种条条框框,他都一一照做,比如家里来人,作为孩子的他就要端着茶壶在客人旁边等着,客人喝一口,他就要添一口。

这种充满束缚的成长环境,让他变得越发小心翼翼,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敏感。

图源:BTV文艺

图源:BTV文艺

但偏偏他走上了喜剧演员的路。

外人都以为他是一个特别风趣的人,常常邀请他去酒局逗个乐,活跃活跃气氛。

可他一来,反而气氛变得更低气压了,他每每往那一坐不喝酒,也不说不笑,别人还以为他在耍大牌,对方难受,他也尴尬,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想出去应酬了。

图源:《艺术人生》

图源:《艺术人生》

他不会说话,总是担心自己的话会不会伤害到对方。

开剧本讨论会,他随身带个录音机,录下全程对话,再让助理整理成文字稿,他再回看,反省自己哪里说错话了。

也因此,他在生活中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在片场,除了创作,他从不说别的,拍完戏后,导演梅峰连他的电话、微信都没有。

图源:《鲁豫有约》

图源:《鲁豫有约》

他脸皮薄,说难听点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他曾和赵本山、高秀敏演出过一个小品《面子》,赵本山找范伟要账,钱没要到还搭进去了好多钱。

这其实是根据范伟的真人真事改编的。

图源:《鲁豫有约》

图源:《鲁豫有约》

范伟去大连参加比赛时,同行的巩汉林曾向他借了300块给媳妇买裙子,结果忘还他了。

当时,范伟的工资一个月才30块,这相当于他快一年的收入了,但他不好意思要,姐姐建议他去看看孩子,顺带着提一嘴裙子的事。

去之前,范伟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个布艺娃娃,谈话中委婉地问他那件裙子好看吗,结果巩汉林还是没想起来,他只能打道回府,他还纳闷儿,是不是自己之前欠了巩汉林什么东西没还。

第二次,他又买了一堆东西去了,犹犹豫豫地总算说出来了,巩汉林一拍脑门才想起这事。

图源:《鲁豫有约》

图源:《鲁豫有约》

鲁豫曾对他说“这种性格的人挺累的”,他无奈地点了点头,“但没办法,改不了”。

之前朋友还建议他上真人秀锻炼一下,他听从建议去了,结果整场只感到尴尬,手心紧张到冒汗,后来说啥也不上了。

图源:《鲁豫有约》

图源:《鲁豫有约》

不爱应酬、不愿社交、不喜曝光,这样敏感的人,注定和追名逐利的娱乐圈格格不入。

但却是对抗娱乐圈名利场的最佳利器。

因为他在意别人的看法,相对应的,他就会在意每一个观众:

“我怕出现纰漏,让大家失望,我在每个人物身上倾注的心血很大,我属于一根筋的人。”

为了不让观众失望,他时刻都在反省自己。

每拍完一部戏,他都需要时间放空。

他会一直在脑子里回想“哪个地方留遗憾了,哪种演法应该更好”,永远在怀疑自己对不对。

图源:《鲁豫有约》

图源:《鲁豫有约》

为了能呈现更好的表演,他还给自己定下了原则,只接复杂人物的戏。

虽然最近几年常说的“中年演员的困境”,范伟也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到,递上来的剧本常常是一些父亲的角色,甚至无戏可演。

但他依然执拗地坚持着,等待更好的机会。

与其抱怨大环境,不如主动出击,他成立了编剧工作室,专门为自己量身打造人物。

票房不高,热度不高,甚至不赚钱也没关系,只要他可以一直演戏就好。

如果可以,他想一直演到老,“就像美国影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样,90岁了,还能演电影”

图源:《鲁豫有约》

图源:《鲁豫有约》

在浮躁的娱乐圈中,从不缺一夜爆火、飞黄腾达的故事,也不缺被名利欲望驱使锒铛入狱的故事。

唯独缺少静水流深、守望初心的故事。

就如同范伟,他用他笨拙的天真,逆着污浊的洪流,始终对抗着时代的局限。

点个「在看」,请把掌声分一点给现在的范伟。

他不该是被低估的影帝,而是值得被所有人正视的影帝。

,范伟「消隐墙 失」,一声叹息

相关:

动物园称未收到丫丫提早回国消息北京动物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其了解,目前并未收到“丫丫”将提早回国的消息,仍将按照协议时间4月7日回国。至于是否会延期,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我们当然也是想争取让它早一点回来。”该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迎接“丫丫”回家,北京动物园已经做好充足准备工作,其中包括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饲养员,并为“丫丫”提前准备一些食物。针对“丫丫”皮肤病等其它所需要的治疗,也在动物园的准备范围之内。自动播放

中央纪委书记作报告“点题”后,地方有最新动作撰文 | 高语阳2月28日,陕西省深入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召开,陕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兴宁出席会议并讲话。政知君注意到,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背后是高层和中央纪委的部署要求。高层和中央纪委提要求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1月9日至10日,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召开。会后..

再添“80后”市长!系该省首位撰文 | 刘艺龙湖北鄂州市迎来新任市长。据湖北“鄂州融媒”消息,2月28日,王玺玮当选鄂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湖北首位“80后”市长王玺玮,男,汉族,1981年1月出生,河北南皮人,在职博士研究生、管理学博士。公开资料显示,王玺玮曾先后担任共青团宜昌市委书记,宜昌市猇亭区区长,宜昌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宜昌市夷陵区委书记。2021年1月,王玺玮出任黄冈市副市长,同年12月,他跻身黄冈市委常委并继续担任..

78岁的他一开口,无数人重回那段黄金年代这是叶振棠第9次站在自己的抖音直播间里。他准备了一副万里长城的幕布当背景,与自己最脍炙人口的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相呼应,每次直播,这首歌都要被点唱三四次。叶振棠在香港的家里,大约九成空间都是录音设备,如今又添置了一些直播设备。即使已经78岁,音乐、录音仍然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距离直播还有20分钟的时间,他戴上潮酷的水墨色头巾与黄褐色墨镜,这些经典的港风元素,将听众的记忆拉回上个世纪。叶振棠在香港家..

厉以宁: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2023年2月27日19点,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回顾他的一生,正如人们在悼念时所感受到的:他代表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时代,也带走了一个时代。▌一1951年,厉以宁计划参加当年的高考,打算学化工,但好友觉得他有文学功底,知识面广,又当过会计,学经济学更合适,便做主将北京大学经济系填报为第一志愿。厉以宁从此与北大、与经济结缘。20世纪80年代初,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城,急需寻找到工作岗位,就业成..

当幼师考虑进厂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和小朋友们做七步洗手法游戏。人民视觉 资料图幼儿园教师宋佳决定进厂。在广东东莞市郊,农民房围绕工厂,一圈一圈生长出来,一些小作坊又埋伏其间,抬头看比比皆是。相比宋佳工作过五年的幼儿园,工厂是枯燥、无聊的。她是个贵州的幼师中专毕业生,实习就往东莞来,留了下来。虽然喜欢这份工作,但她很快发现,在这边密层层的各种楼房里,缝隙里几乎所有角色都挣得比她多,包括普通工人、销售、文员、小饭馆的..

地雷瀑布?乌军卸反坦克地雷视频曝光乌克兰媒体Strana报道,近日,一段乌克兰军方发布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一辆卡车卸载反坦克地雷,地雷仿佛瀑布一样从车斗里倾泻而下。

美方重提“实验室泄露”假说,有何用意?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近段时间,美方重提“实验室泄露”假说,又试图在新冠溯源问题上抹黑中国。继美国能源部宣称“疫情最有可能是由实验室泄漏引起”,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日前又妄称,“新冠疫情是中国实验室泄漏导致的”。在今日(3月1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表示,中国始终支持和参与全球新冠病毒科学溯源,病毒溯源是复杂的科学问题,应该也只能由全球科学家合作开展研究。实验室泄漏极..

俄外交部:G20期间不打算接触布林肯俄新社报道,俄罗斯副外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表示,在新德里举行G20峰会期间,俄方不打算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进行接触。“没有计划。”里亚布科夫说。此前,布林肯也已经表态,没有计划在G20期间会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德国防长承认:我们的军队没法保卫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