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霉的冰箱里,能看到一代老人的困境

2023-02-27 16:08:07 来源:网络

最近,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帖子,博主在回老家看望父母时,发现父母的冰箱里满是食物腐烂流下的霉菌水,都发绿了。

她一打开冰箱,一股食物腐烂的恶臭就扑鼻而来。

在她的镜头中,我们能在已经过去3个月的2023年,看到2017年生产,保质期为1年的海底捞酸菜鱼调味料。

也能看到2020年生产的豆豉,由于储存过久,包装袋里边已经发霉,长了白毛。

在某不知名果脯的罐子里,霉菌已经打下了半壁江山,徜徉在自己的液体母巢。

博主为了清理冰箱,几乎掏出了2/3的过期、发霉食品,占满了3层置物架。

在帖子的最后,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不到60岁的父母会过成这样。

而在评论区,网友表示这不是个例,父母不管什么东西都往冰箱里塞,舍不得吃,最后只能发霉。

有人则是实干派,跟父母同住,直接用新鲜的食品给父母做饭,以此来矫正老人的生活习惯。

冰箱,是家里众多电器中,不怎么起眼的那个,却最能反映出家庭的生活习惯。

比如在欧美电影里,天煞孤星一样的男主,冰箱上会贴个全家福,用来暗指他曾经拥有幸福的家庭。

而在一些老人家中,本该让食物保持新鲜的冰箱,却成了家中食物腐烂的源头。

这一现象,被称为“父母的冰箱”,代指那些因为储存习惯不当而霉变的冰箱。

腐朽冰箱

有网友说,从父母一辈对冰箱的态度中,感受到了科幻的意味。

这种科幻的意味来源于一种违反生物繁衍逻辑的生猛和粗糙。

在冰箱里,商家们预先设定好的分区失去了意义,冷藏和冷冻,零上和零下失去了距离。

不管是胡萝卜还是丝瓜,南北小菜的地域限制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对这台冰箱最直白的使用:什么都往里塞。

进而得出结论:冰箱就是长辈的时间暂停器。

而在更为广阔的互联网天地里,足以找到类似的事件。

比如有老人把冰箱里的食物当成宝贝,不让除了自己之外的人碰。

在河北邢台,靳女士的母亲舍不得扔掉那些吃不完的东西,都堆在冰箱里。

由于长期吃不咋新鲜的食物,老太太的胃特别差,但她平时还是把冰箱护着,谁也不让动。

靳女士只能趁着母亲回娘家的时候偷偷把东西扔了,最后一共收拾出20斤长满了绿毛和白毛的食物,包括柿子、豆豉、蘑菇等。

对冰箱里发霉食物的执着,同样跟贫富没啥关系。

比如已经赚了大钱的大张伟,曾经因为父亲老吃存在冰箱里的剩饭剩菜,有些甚至已经变味,直接抓狂了,跟父亲大吵了一架。

大张伟说自己也没想过自己唯一一次跟父亲吵架,竟然是因为他不肯扔东西。

发霉且杂乱的冰箱,还容易制造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比如父女矛盾。

面对塞得满满当当,生食熟食混放的冰箱,女儿彻底疯狂,觉得活不下去了,想逃离这个家。

又或者婆媳矛盾,让生活习惯迥异的两代人在同一时空蹩脚地相处。

冰箱有限的容积,难以容纳Costa咖啡和阳江豆豉的时代差距。

用来制冷的氟利昂,也消磨不掉两代人矛盾膨胀的热量。

总之,父母霉变的冰箱,指向了一种不太好的生活习惯。

但面对霉变的冰箱,如果劝阻父母扔掉不新鲜的食物,还会遭到反击。

而所有冰箱霉变的本质都是食物过久、过量且不当的储存。

冰箱,又是家里储藏食物的圣地。

与生活习惯不同,对食物和冰箱态度,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终极生存法则。

上一代人,由于经历过普遍性挨饿和食品计划供给,一直成长在匮乏的食物模式下。

·1993年,全国陆续取消粮票

所以他们时常处于一种“食物焦虑”中。

在他们的认知里,食物是强生存品,关乎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进而会对食物产生异乎寻常的迷恋。

既然是强生存品,那囤多少也无所谓,不新鲜也没问题,总比挨饿强。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类似下图的新闻,囤2吨大米2吨水的妈妈。

但是如今互联网上的主流群体,即80年往后出生的人群中,

对这种食物的极端匮乏经历是稀有的。

与父母对食物停留在生存时代的认知不同,如今的青年人,是跟食品工业时代的进步一起成长起来的。

我们能认知到,食物不只可以用来果腹,还有其他的分类和功能。

比如想减脂,可以吃点轻食,下午坐在电脑前边干活边吃不会困。

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可以吃点重油重盐的给身体补充能量。

当然,最主要的是食物的空前大繁荣,大家基本都满足了温饱,所以食物的神圣属性消失了。

不新鲜就扔也没什么,总比吃了得病强。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之所以把冰箱当成藏宝箱,主要是受80年代结婚三大件的影响。

冰箱作为和彩电、洗衣机并列的三大件之一,是极其重要的家电。

甚至成为家里拍照的取景地。

翻出以前的家庭合影,冰箱经常占据C位。

有的人还会穿上旗袍,给冰箱套上罩子,盛装打扮一番再拍照留念。

但现在,冰箱只是普通的家用电器,但需要年轻人引导老人正确使用。

正是这种普通,让冰箱在今天这个时代多了一些真实感和对生活境遇的共鸣。

或者说,是速冻时代记忆的工具。

冻在冰箱里的当代生活

很少有人对家电产生思考,但冰箱例外。

网络上有关冰箱的细碎思考各异,但都十分真实。

比如打开拼多多冰箱的评论区,你就会有一种透过冰箱,看透人们生活本质的感觉。

买家们上传的照片里,没有任何修饰或掩饰,滤镜、贴纸、马赛克、岁月静好的文案,这些互联网经典包装全都不见了踪影。

比如这台不到800元的电冰箱,与家里的任何东西出现在一起都不足为奇,比如蒸笼、白菜,没吃完的挂面和几捆大葱。

取而代之的,是生存主义和成本控制的点评,省电或者费电,在出租屋里是否有噪音。

比如这台不到800元的电冰箱,是某些房东给租客提供的生活帮助。

在他的描述里,他出租的公寓,是厨房和卧室联通的,隔音很差,这个冰箱帮了他的大忙。

有人则更关心省不省电,因为他说浙江出租屋的电费1.5一度。

在人们戏谑把大象塞进冰箱分几步时,正有人烦恼鸡蛋放不进去冰箱。

这些对冰箱的评价仿佛是一个截面,在买家秀里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的生活。

冰箱,有时也牵绊着中国的家庭情感连接。

比如贵州一老人,夏天时儿子给她买了个西瓜,她舍不得吃,一直放在冰箱里。立冬后,儿子回家发现西瓜还在,已经成了冰坨。

氟利昂甚至能打通幽冥,有人做梦,爷爷给自己从冰箱里拿手抓饼吃。

没有冰箱,牵绊则容易被破坏。

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春节,冰箱同样是当成主角出现。满载的冰箱时常起着与故乡精神链接的作用。

冰箱中物质的置换,同样是亲情的置换。

孩子回来,带了一后备箱的年货,后备箱空了,冰箱满了。孩子离开,父母的冰箱空了,全都塞到了子女的后备箱里。

冰箱其实一直是生活的投射,不管是父母发霉的冰箱,还是打工者空荡荡的冰箱。

对于普通人来说,空荡荡的冰箱意味着与厨房相去甚远的生活。

从冰箱的食材里,能还原这人爱吃西红柿炒鸡蛋。

而对发霉冰箱来说,唯一的薛定谔就是满或者空,老人的冰箱是充盈而健康的,说明子女经常上门,因为老人冰箱里的食材大多数是给儿女准备的。

但如果老人的冰箱空荡荡的,那他大概率是空巢老人,子女几年才回来一次,那别说发霉了,冰箱都是蛆虫也是可能的。

我们能从上述例子中发现,之所以产生霉变的分歧,不少都是因为年轻人和老人混住造成的。

而那些年轻人看不到的冰箱还有更多。

在童年里,教科书上写冰箱加氟制冷,最后会破坏大气层,所以我小时候恨透冰箱了,认为这玩意应该从地球上消失。

但其实,回忆起童年,大部分夏天的快乐都是冷饮和冰镇西瓜给的。

现在,冰箱发霉也好,充盈或匮乏也好,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冰冻生活。

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过年时储备了思念汤圆、各种猪牛羊肉,塞了满满一冰箱。

那是零下18摄氏度的炽热之爱。

,永琮 在发霉的冰箱里,能看到一代老人的困境

相关:

比上班还辛苦:9个西安中小学生的日常2021年7月下旬,“双减”政策落地,政策指出,要严格执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最近,常州一小学发出通知,学期内将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间,启用“9点熔断机制”。种种政策都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孩子们应该有越来越多的空闲和休息时间了。西安市的中小学学生们,也在本学期迎来了可以正常线下教学的日子。从开学到今天,已经将近一个月。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随..

孙立平:消费新特征——在三大件及房子汽车之后在前几天的《也许我们应当接受一个现实了》一文中,我说了如下的一段话: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正视和承认一个现实:形成一个如同过去几十年那样的旺盛内需没有可能了。内需不是你想拉动就能拉动的。这样一来,想要那样的一种发展也是没有可能的。我们应该承认现实,应该有另外的思路。这里我们可以大体捋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经历了哪些阶段?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历时大约..

86岁奶奶当UP主,分享如何安排身后事不久前,一位叫做@多肉不老松 的UP主,在B站发布了一条特殊的视频。这条视频的内容,是UP主@多肉不老松 对自己去世后,身后事的安排。@多肉不老松 奶奶今年已经86岁了,对她来说,活到这个岁数,死亡是一个绕不开的议题。过去几年里,奶奶的丈夫、许多朋友与亲戚都相继离世,其中有些还走的非常突然。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磕磕碰碰都非常危险目睹了这些之后,UP主才决定,趁着身子骨还硬朗时,就为自己把身后事都安排好,并拍视..

语文课本配图出错?出版社回应近日,浙江临海一名小学生“火”了他和妈妈去年发现了教材上的一处配图错误并且给出版社写了信没想到,今年新学期他们翻阅语文书发现课本上的配图真的改了↓自动播放小学生对语文书中配图有疑惑家长和出版社的做法值得点赞这个小学生名叫陈一逸正在读四年级,是个十足的动物迷去年2月他在预习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书时看到第二单元第七课《鹿角和鹿脚》(文章选自《伊索寓言》)课文讲述一头鹿遇到了一只狮子陈一逸发现文中配图用..

网络暴力,为什么层出不穷?因社交网络而起的争执甚至暴力事件早已屡见不鲜。2月19日,有报道称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患抑郁症的24岁女孩郑灵华已于今年1月23日不幸离世,她曾经因为染粉色头发被批评“不正经”,不配做老师,与生病爷爷的合照也被造谣,遭受了太多无来由的人身攻击和网络暴力。最近关于香港碎尸案的讨论中,许多报道放大、捕风捉影地描写受害者个人的生活细节,甚至把案件当作连载的猎奇故事会来咀嚼和讨论。网络暴力为什么层出不穷?新闻媒体..

不想成为“商品”的年轻人,选择放弃彩礼2022年7月13日,北京。情侣在故宫外的红墙下拍摄婚纱照。/视觉中国。越是开放、平等的朝代,对彩礼就越不讲究。中国式婚姻里,从不缺少关于彩礼的传说。前不久,江西萍乡因一则“1888万天价彩礼”的新闻而出名,虽为杜撰,却在网上掀起惊涛骇浪。彩礼,俗称“聘金”“聘礼”,指男女双方在订婚和结婚时,由男方或男方亲属支付给女方或女方亲属的财物。彩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民间礼仪规定缔结婚姻时要遵循“六礼..

对于这项事关解放军的新规,台湾紧张啥?全国人大常委会24日宣布一项决定:军队战时调整适用《刑事诉讼法》部分规定。这条短短260字的决议,立即让台湾方面紧张起来。台媒第一时间以《备战?解放军战时可调整适用刑诉法》为题报道说,解放军战时法律适用有了新的规范。报道称——近一年,大陆持续进行与备战相关的军事调整。这项新规,搭配大陆近期密集订定的诸多军事法规,显示解放军正为战时进行军管做准备。言下之意,大陆从法律层面下手,进一步紧锣密鼓为对台军事..

美方声称中方向俄提供致命性军援 外交部回应2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称,中方一直通过企业向俄提供非致命援助,现在又开始提供致命援助。另据报道,美不具名官员称,中方正考虑向俄提供122毫米及152毫米口径炮弹等致命性军援,但没有证据表明中方已交付相关武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如中方作出援俄决定将付出切实代价。请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图源:外交部毛宁表示,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一直积极劝和促谈..

美国以涉俄因素制裁中国企业 外交部:已提出严正交涉!【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王盼盼】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提问:据报道,2 月 24 日,美国以涉俄因素为由制裁中国企业。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毛宁表示,美方的行径没有任何国际法依据,也没有安理会授权,是典型的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严重损害中方利益。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坚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

在美国穿加拿大鹅上街,你先做好思想准备“美国正在被恐怖分子袭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警方近日发表公告称。“武装分子在华盛顿、芝加哥等多地流窜,持枪作恶。”“抢夺加拿大鹅就是这帮狠徒的终极目的。”这不是什么空谈。打从去年十二月起,美国街头就频频发生抢劫加拿大鹅的恶性事件。据警方透露,仅在芝加哥地区,他们十天就接到了七起相关报警,这还不算有些怂货的昂贵羽绒都被扒走生抗在零下,最后还是选择忍气吞声。而且劫匪的作案目标非常垂直,“当他们拿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