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防御,给地球加点“保险”

2022-11-17 22:16:47 来源:网络

  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它给地球生物带来的影响却可能是毁灭性的――据猜测,恐龙的灭绝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地球而引发。此前,人们已经能够测算出小行星的轨道,可以通过望远镜努力找出那些可能给地球带来威胁的“危险分子”。现在,人类保卫地球的能力再进一步:北京时间2022年9月27日,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在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处,以约6.3千米/秒的速度成功击中“狄迪莫斯(Didymos)”双小行星系统中的子星“狄莫弗斯(Dimorphos)”,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行星防御任务完成了最关键、难度最高的撞击动作。

  小行星撞击,来自太空的威胁

  近地小行星是指轨道近日点距离在1.3Au(天文单位,等效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亿千米)之内的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受到木星等大行星引力牵引,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近地小行星撞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和长期挑战,一旦千米级尺寸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不仅会带来巨大的撞击灾难,甚至还会引发气候环境灾变和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

  根据科学家考证,地球历史上发生了22次不同规模的物种灭绝,至少10次与小行星撞击地球相关。有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北美墨西哥湾地区。巨大的撞击能量,在海底形成一个直径约180千米的陨石坑,大量海底物质被抛射到空中。炽热的撞击溅射物引发了全球森林大火,燃烧的灰烬和溅射尘埃云进入了平流层,遮挡了大部分太阳光,全球温度骤降,植物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引发了地球气候环境灾变,最终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全球70%的物种灭绝。

  这次撞击导致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恐龙退出地球舞台,是地球历史上白垩纪结束和新生代开始的分水岭。也正是这次撞击事件后,体型更小、消耗资源更少的哺乳动物逐渐适应了恶劣的环境,逐步走向地球舞台中央,发展出今天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即使小尺寸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可能引发显著危害―2013年,一颗小行星“袭击”了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肇事”小行星的直径仅约18米,但仍然导致了接近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像这样的近地小行星,在太阳系中有数百万颗,超过99%我们尚未发现。

  由此可见,开展行星防御是保卫人类自身、续存人类文明、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外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开启行星防御时代

  如何化解小行星撞地球的危险?这是全球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无疑是近年来最具挑战性,也最成功的尝试。这一任务由美国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PDOC)立项支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APL)实验室负责研制,总投资约3.9亿美元,其撞击器发射重量约为610公斤,于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4日搭乘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

  它的目标是通过在深空环境中实施动能撞击小行星试验,测试动能撞击防御小行星的技术,并通过评估撞击后小行星轨道偏转效果掌握小行星的轨道偏转规律,从而为未来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任务设计提供依据。这是人类第一个行星防御验证任务,标志着人类开启行星防御时代,象征意义重大。

  难点有很多。“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设计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准确评估撞击后小行星的轨道偏转效果。要知道,小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等材料构成,一般直径百米级的近地小行星的重量可达百万吨甚至千万吨,而人造撞击器的重量仅有数百公斤至数千公斤,两者重量相差6~7个数量级,尽管撞击速度接近10千米每秒,但撞击后对小行星的轨道速度改变量可能甚至不足1毫米/秒(mm/s)――以人类现有天文观测能力,还难以在千万公里之外的超远距离,分辨出毫米/秒量级的轨道速度改变量。因此如何准确评估撞击后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偏转效果进而认识小行星的轨道偏转规律,是动能撞击试验的关键难题。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通过选择试验对象为“狄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巧妙地解决了撞击偏转效果评估难题。双小行星系统是太阳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小行星构型,在直径超过300米的小行星中大约15%是双小行星构型或者多小行星构型。在双小行星系统中,子星在主星引力作用下,运行在环绕主星的轨道上。毫米/秒量级的撞击速度改变量虽然不能显著改变小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但足以改变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轨道,并导致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改变。而子星相对主星的周期性运动会改变其反射的太阳光通量,利用望远镜对双小行星系统开展持续观测,就可以测量双小行星系统亮度的周期性变化,进而精确评估出撞击后双小行星系统的周期变化量。

  “狄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中包括两颗小行星,主星“狄迪莫斯”直径约780米,子星“狄莫弗斯”直径约160米,两者距离约1.2千米,共同运行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子星“狄莫弗斯”像一台钟表一样,约每11.9小时环绕直径约780米的主星运行一圈。“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通过“迎头撞击”改变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轨道,预期使其绕转周期缩短约10分钟。

  为了评估撞击效果,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露西”小行星探测器和“金石”雷达、ATLAS、甚大望远镜等太空和地面望远镜在撞击前后进行了持续观测监测,并进行全球直播。

  望远镜获取的大量宝贵的视频和图像资料表明,“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撞击器成功击中了目标,撞击试验产生了大量高速溅射物,双小行星系统的亮度瞬间增加10倍以上,在撞击后小行星形成了一条类似彗星“彗尾”的长达上万千米的溅射物“尾巴”,表明撞击试验取得了高度成功,产生了较好的试验效果。持续跟踪监测表明,撞击试验后,双小行星系统的绕转轨道周期从11小时55分缩短至11小时23分,显著超出了预期目标。

  除了开展行星防御试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还有其他收获――突破了超远程高速撞击制导控制、非合作目标高精度自主导航、暗弱小天体探测识别等关键技术,开展了先进离子推进、卷轴式太阳能帆板等大量新技术试验,具有极强的技术牵引性和带动性,将推动深空探测、空间操作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首次开展了新一代离子推进系统在轨试验。离子推进系统具有极高的效率,相比传统化学推进高出一个数量级,被认为是深空探测领域最有前途的推进方式之一。再比如,“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还首次在深空环境中开展了柔性卷轴式太阳能帆板试验,可为电推进系统提供充足的能源。这项技术验证的成功将提升小卫星的能源供应能力,极大地提升小卫星探索深空的能力。此外,“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还验证了聚光太阳能电池阵列,比传统太阳能电池阵列效率提升3倍,未来或可使得木星等外太阳系行星探测不再需要核电源供电,从而降低任务成本等。

  撞击成功,人类并非可以高枕无忧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成功实施动能撞击小行星试验,开启了人类行星防御征程的第一步,但距离人类能够成功防御小行星尚有很大差距。

  首先,“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是人类精心设计的一次针对已知目标的试验。“狄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此前已经开展了多年观测,其轨道、大小、自转等数据,人类已经基本掌握。而行星防御真正的场景很可能是面对“突袭”――一颗新发现的、即将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在这种场景下,小行星的轨道等特性可能并不完全确知,能否防御成功仍然需要打个问号。

  其次,“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撞击对象“狄莫弗斯”直径仅为160米,其主星直径为780米,目标比较大,那么,对于更小尺寸的小行星能否撞击成功尚需要验证。要知道,小行星尺寸越小,其亮度越暗弱,撞击难度也越高。但在短时间内,对地球威胁更大的是大量直径20米~50米级近地小行星,其撞击地球频率更高,能否成功撞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再次,“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并没有直接改变小行星相对地球的位置关系,而实际行星防御场景需要偏转小行星相对地球的轨道,让小行星距离地球更远。“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采用的偏转子星相对主星绕转轨道的间接方式,效果与真实防御场景仍然有较大差别。

  最后,以人类目前科技水平,在10年以及更短的预警时间内,动能撞击技术仅能有效偏转直径几十米级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对直径百米级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技术仍然难以有效偏转其轨道。

  保卫地球,仍然任重道远。人类仍然需要创新发展新型防御手段,对持续牵引等防御手段进行综合验证。

  在保卫地球的征程中,中国将作出更多贡献。2021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中国航天日上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将论证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拉开新时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2022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中国将着手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并计划在2025年或者2026年实施一次动能撞击防御小行星实验。这意味着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已经进入实操阶段。

  相信未来,中国一定可以在行星防御领域有所作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卫地球生命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作者:李明涛,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主动防御,给地球加点mail.189.cn “保险”

相关:

两只中国大熊猫正式与卡塔尔公众见面  当地时间11月17日,来自中国的两只大熊猫“京京”和“四海”在卡塔尔豪尔熊猫馆正式与公众见面。卡方在熊猫馆举办仪式,卡塔尔首相兼内政大臣哈立德、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周剑等出席。   大熊猫“京京”和“四海”10月19日乘专机从中国四川抵达卡塔尔首都多哈,“入住”豪尔熊猫馆,并在随后进行隔离。根据中卡两国达成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协议,这两只大熊猫将在接下来的15年旅居卡塔尔,这是中东地区迎来的首对大熊猫。  ..

“黑马”毛豆:“乘风破浪的厨子”开启脱口秀人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脱口秀大会》第五季决赛夜,来自大连的脱口秀新人“毛豆”,夺得季军。   作为《脱口秀大会5》舞台上的“黑马”,毛豆是一名退伍军人,曾参与亚丁湾护航,担任海军炊事兵,退役后是大连自来水公司员工。   出海,厨子,构成了他比赛全程亮点迭出的两大主题。这些他熟悉的生活,成为令观众感到新鲜的话题。   “比完赛可不能放松,给我排满了工作才好,每天讲四个专场我都干!起床就..

中国东航:一架飞机架起中外文化沟通桥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日前,中国东航开设的“东航直播间”课堂,在多所海外高校中掀起了中国美食热潮。在一些高校的公开课上,中国东航通过视频平台以直播形式连续开设若干场航空美食主题课堂。其中包括意大利罗马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应用技术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应用技术学院、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意德高校。   公开课的云端直播间里,东航中外“天厨”团队作主播..

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正式开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郑州11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备受关注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开馆仪式今天在河南省安阳市新落成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博文馆举行。新建成的汉字公园也于今天同时对外开放。   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开馆仪式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 安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一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体馆,..

户外运动市场迎来发展窗口期  □ 在政策指引之下,大众参与户外运动的热情不断升温,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人。   □ 面对产业发展机遇,户外运动企业要综合平衡商业机遇和公共卫生治理要求,实现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灵活决策和高效统筹;要主动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以“户外+”和“体育+”开拓蓝海市场;应立足绿色发展理念谋划产品战略,更好满足消费者需要。   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体..

让跨境电商“飞得更稳”  在浙江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下沙园区,一辆辆满载电商包裹的卡车持续驶出,这些包裹很快就将送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上。“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的来源更加丰富,从下沙园区发出的跨境电商进口商品,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钱江海关驻下沙办事处跨境电商监管一科科长潘鹏说,除了母婴、美妆等传统商品,咖啡机、电饭煲、电动牙刷等家用电器也受到青睐。   坐落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一片繁忙。“今年..

91.2%受访职场人坦陈害怕入错行  67.9%受访职场人士喜欢自己所在的行业,不喜欢的仅为5.3%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当在一个行业里有了一定积累后,再进入另一个行业会比较困难。因此,很多大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非常慎重。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职场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9%的受访职场人士喜欢自己所在的行业,91.2%的受访者害怕入错行。   湖南长沙教师林静男..

图解数据:在青年眼中,青春是什么模样?

广州新增8761例本土感染者,出现重型、危重型各一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广州11月1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今天,广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表示,广州市疫情仍以海珠区为主战场。前期诊断的普通型病例中,有1例转为重型,1例转为危重型。   11月16日0至24时,广州市新增8761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社会面发现16例,其余在隔离观察、高风险区筛查或闭环管理重点人员检测中发现。新增感染者中无症状8486例,轻型及普通型275例..

有了农田灌溉决策技术,作物可以智慧“喝水”了  原标题:有了农田灌溉决策技术,作物可以智慧“喝水”了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哲雯   农作物的精准灌溉如何实现?近日公布的2022年度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中,一项名为“基于气象信息的农田灌溉决策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该成果由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研发。   农田灌溉决策技术指导华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农田灌溉。(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