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2024-04-25 01:33:11 来源:网络

2023年,鲁迅代表作《呐喊》出版100周年,这本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文章的小说集,在过去的100年里不断被人分析、讨论和引用,《觉醒年代》的热播与《南渡北归》的热卖,也让“鲁迅热”达到了顶点。

近日,时代华语推出了作家张守涛的新书《我的沉默震耳欲聋》。以鲁迅为主角,用有趣平实的文字展现了他与14位民国大师的交往。在作者笔下,他们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点,而是生在100年前的80后、90后、00后,是和当下青年一样有青春理想,也有缺点和不成熟的“同龄人”。鲁迅长孙周令飞因此认为,这本书反映的是年轻时鲜活真实的鲁迅,“比较适合大众尤其是年轻人阅读”。

最近,《我的沉默震耳欲聋》的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南渡北归》作者岳南、《我的沉默震耳欲聋》作者张守涛、青年作家大生刘蟾、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马利敏进行了分享,大家从鲁迅的“朋友圈”看鲁迅、看大师们。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新书分享会现场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新书分享会现场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与许寿裳结下深厚友谊,从此两人半生一起走,生活思想相互力挺;鲁迅加入《新青年》,整日被陈独秀催稿,终促成《狂人日记》的诞生;鲁迅与刘半农共事,旁人说刘的文浅,鲁迅却赞誉半农“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还有李大钊、蔡元培、钱玄同、胡适……他们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点,而是生在100年前鲜活的们。

他不是一个人在呐喊

作者张守涛是中国作协会员,也是大学讲师,他发表过很多有关鲁迅的文章和专业论文并长期在高校开设“鲁迅经典作品鉴赏”课程。在不断地分析和学习鲁迅的过程中,张守涛觉得鲁迅有非常多面向,借用网友对鲁迅的概括,鲁迅的标签包括但不限于文学大师、情话大王、宠娃狂魔、穿搭达人、编辑、封面设计师、中国新兴版画之父、废话文学开拓者、段子手、互联网“嘴替”、“亚洲怼王”……

事实上,鲁迅也并非如传说中那样,说出那句振聋发聩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后就开始义无反顾地抗争的,他也沉默过、消沉过。在鲁迅供职于北洋政府期间,因刚正不阿而郁郁不得志,每天只能绝望地抄写碑文,回忆这一时期他说:“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老友钱玄同拜访他时,随手翻着散落在石桌上的古碑抄本问,“你抄这些有什么用?”鲁迅说:“没什么用。”“那么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没什么意思”。说到这,钱玄同不无惋惜地劝说他,“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后来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沉默的灵魂遇见了沉默的灵魂,希望也在绝望中迸发出来。

诚然鲁迅也确实有很多论敌,但正如鲁迅所言,鲁迅的论战大部分都出于公仇而非私仇,对事不对人,骂的不是个人而是背后代表的现象。他曾言:“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

在那个沉默年代,他不仅是在一个人呐喊,同时对朋友的关心尤其是对青年朋友都是尽力而为、真诚无私。曾不遗余力地帮年轻作家指导写作改稿投稿,如众所周知的萧军、萧红都是鲁迅亲自引领到文坛上的。所以,鲁迅还是有很多朋友的,也赢得了他一些论敌的尊重,就连胡适在鲁迅去世后也愿意帮鲁迅说好话、帮他出版文集。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书封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书封

“觉醒年代”的群星

张守涛分享道:“《觉醒年代》很好看,有思想,有情怀,有意义,但是它里面很多细节都是假的,比如鲁迅趴着写《狂人日记》这样的细节。而且《觉醒年代》的主人公不是鲁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鲁迅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角,是《觉醒年代》核心人物。于是我接受出版社的邀请,决定以鲁迅作为中心发散,写鲁迅和他的朋友圈。”

张守涛认为,鲁迅一生中能打动人的友情故事很多。

如鲁迅与李大钊的战友之情,鲁迅与李大钊在《新青年》时期并肩战斗,在李大钊去世后鲁迅非常关心李大钊文集的出版,还为文集作序。

鲁迅在《〈守常全集〉题记》中谈过对李大钊的印象:“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进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可见,鲁迅对李大钊的第一印象非常良好也非常深刻。

而李大钊也曾心有灵犀地对人说:“鲁迅先生是我们《新青年》中最谦虚、最热忱的成员。他非常爱护青年,又最顾全大局。我们见面虽不多,但他和我却很能‘默契’。他善于‘忘我’,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战友。”

书中也写及鲁迅与周作人的兄弟之情,鲁迅一直非常关心注重提携弟弟周作人,虽二人也生过嫌隙,他临终前还在阅读周作人著作;再如他和许寿裳的终生情谊,两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当然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与蔡元培的友情,尤其是蔡元培对鲁迅的关心,可以说蔡元培一直是鲁迅生活上的恩人,邀请鲁迅在教育部、北大任职,又聘请鲁迅担任特约撰述员。鲁迅虽然认为他和蔡元培“气味不相投”,但总体上也尊敬、感谢蔡元培。而蔡元培在民国时期对诸多人才都不遗余力地关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包括对西南联大的诸多教授都有培养之功,这在岳南的《南渡北归》里也有不少体现。

如张守涛在本书序言中所言:“除了鲁迅,‘觉醒年代’的很多知识分子同样值得我们了解、致敬。本书便以鲁迅为中心,以鲁迅与‘觉醒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为主线,还原他们的本色人生和当时的真实历史。本书致力于呈现真实的‘觉醒年代’,补充《觉醒年代》主人公后来的命运。让鲁迅回归鲁迅,也让那个群星璀璨的‘觉醒年代’重现。如鲁迅所言:‘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我们应该让‘觉醒年代’那些仁人志士永远埋在活人的心中。”

,《我的烛阴 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相关:

安妮·埃尔诺访谈录:我写作不求“再现现实”,而要追寻现实编者按: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一直强调她写作的“非虚构”之维,她始终如一地书写生活,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从自我出发、从个人和集体的记忆出发去揭露反思现实种种。现实主义之于她就是求实抵真,开创新的语言、新的文体,塑造新的文学形象,在阶级和女性这两大领域表达她强烈的社会介入和现实关怀。本文作者黄荭,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主要从事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本文原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24年第1期..

当一个家境优渥的孩子,决定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作家。他最负盛名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写一个满嘴脏话、因被退学而在成人世界游荡一夜的高中少年,因此被视为某种“青春文学”。然而,对于较为专业的写作者、文学爱好者来说,他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又是一部严肃的佳作。而且,即使在古怪的作家群体中,塞林格仍能算得上是一个怪人。成名之后,他藏身到自己的深宅大院中,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不见人,也不怎么发表作品,没人知道他到底在..

文学是人类最美好的生存方式之一马尔克斯诞辰1927年3月6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一个偏僻的临海小镇,多年以后,他将成为一个时代中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像热香肠一样畅销”,他本人也成为“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纽约时报》评价说:“《百年孤独》是《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恐怕是最大的称赞与荣光了。今天是马尔克斯97岁诞辰,希望下文能帮你消除对盛名的畏惧,带你认识一下可爱的“..

还未成年,我已经开始照顾家人在很多人眼中,能帮助料理家事、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的孩子是会被称赞的“懂事好孩子”。但人们却很少意识到,他们很可能是“需要帮助的对象”。日本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关注到了这些“少年照护者”,并展开了一系列纪实报道,揭开了他们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力图为这群沉默而坚忍的孩子寻求出路,改善境遇。今天的文章是化名呈现的真实故事,“少年照护者”不是日本才有的问题,今时今日,这也是我们或许尚未关注,但已然存在的..

离开大城市后,怎么办?| 星期天文学·远子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年轻而富有才华,是新文学的旗手,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

《西游记》讲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而不是路程读书笔记我们在抄书好久不见读书君和好久不见的抄书君说,大家都想再次看到读书笔记。此时的抄书君,已经是工作三年的科技公司产品经理,长期浸泡在价值判断和逻辑拉扯的环境里,忽视了对太阳、诗歌和眼泪的感受力。相信许久不见的大家,也经常如此。嗯好,那让咱们一起捡起读书笔记。书中总有小块的自由,希望大家经由此处,游到云海里,跑进山里去。参与方式:直接在本文后留言,摘抄你特别喜欢的书中部分。我们会选取留言在下一期读书..

“建一座图书馆,原来这么难啊”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对爱书之人来说,这是个奇怪的问题,不仅不会有此疑问,反而“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然而对于在西安政府挂职、需要建设一座区级图书馆的作家杨素秋来说,这是个经常被问起的问题。领导会问,“图书馆值得这么投入吗?”群众会问,“这有什么用呢?““馆里的书卖不卖?是原价卖还是打折卖?”本文选自杨素秋的非虚构故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书中记录了她一步步搭建一座图书馆的全过..

一意孤行,前途未卜,还是回家吧星期天文学·金特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年轻而富有才华,是新文学的旗手,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

当女人想要一间自己的办公室 | 爱丽丝·门罗爱丽丝·门罗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她也是第一位加拿大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1968年,37岁的门罗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讲述加拿大乡村小镇各个角落的生活片段,探索青春的回忆、亲密关系的真相和女性遭遇的各种隐秘的挫折。下文摘选的是其中的名篇《办公室》。苏童说,《办公室》的叙事“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不问出处’的温暖,它只与具体的扎实的生活有关”。本文摘自爱丽丝·门罗《快乐影子之..

狄仁杰和武则天:唐朝职场里的神仙友谊武则天当政的四十余年间,人才辈出,关于这段历史的演义、传说也颇多。毕竟,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时代:女性沉浮于宦海之中,进行激烈的政治角逐,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红妆时代”。上官婉儿十三岁为武则天赏识,除奴婢贱籍擢升五品才人,在中宗时期扶摇直上,一跃成为二品昭容,然而她并非是后宫嫔妃,而是“独掌制诰”的朝廷大臣。但是缠绕在她身上的不仅仅是身世浮沉的秘密,还有她复杂的情感纠葛、灵动的才气。同样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