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沟通中西诗艺的“寻梦者”

2023-07-01 13:03:44 来源:网络

中国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在挣脱传统诗歌文言用语和韵律形式束缚的要求下,接受西方现代诗歌影响而进行创造的。当它脱离了民族传统诗歌的轨道,努力重建自身艺术传统的时候,始终面临着一个与生俱来的、带有永恒性的命题:如何在外国与民族诗歌艺术营养的双重吸收中,寻找和沟通中西诗歌艺术之间的深层联系,建立现代民族诗歌新的道路和规范。这是中国新诗八十多年来一个最美丽的梦想,现代许多杰出的诗人都为这个梦的实现做过不懈的努力,卞之琳先生就是其中最富建设性的“寻梦者”之一。

青年卞之琳

青年卞之琳

为了反驳早期新诗倡导者对于民族传统的过分疏离,闻一多先生不但勇于破坏,也勇于建设。他反对“欧化的狂癖”的倾向,提出了创造中西艺术结婚后的“宁馨儿”的诗歌美学理想。但是他们过分依恋英美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在摆脱自己镣铐的同时又多少陷入西方新镣铐的束缚。李金发提出在东西方诗人之间“思想、气息、眼光和取材”的“同一”处试为“沟通”和“调和”,但他过于欧化的实践使这些设计成为空洞的理想。周作人提出,在传统诗歌的“兴”与西方诗歌的“象征”之间,进行融合与创造,期望走出新诗比较隐蓄朦胧的道路,但这个空疏的设想也没有可能更多地付诸实践。卞之琳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真正地用自己的理论思考与卓越实绩,超过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派提供的抒情范式与空间,进入现代诗歌对于日常生活中诗性的发现;超越坦白直露的抒情方式,进入更深层的含蓄隐藏方式的探索;超越单纯模仿象征派造成的生硬晦涩,追求将西方的象征精髓融入民族诗歌固有的灵魂。他在这样的构想框架中,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一见如故”,“有所写作不无共鸣”,自觉地探索着一条民族的现代主义诗歌道路。

1932年,刚刚22岁的卞之琳,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尼柯孙《魏尔伦与象征主义》的译文,在“译者附识”中,他肯定了象征主义诗歌,但反对李金发式的晦涩,明确地提出,这篇文章中提倡的象征派诗的“亲切与暗示”,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旧诗词的长处”,“可惜这种长处大概快要——或早已——被当代一般新诗人忘掉了”。他的慨叹与批评,是自觉地在借“他山之石”,匡正当时中国新诗人过分忽略自己民族的传统诗歌艺术,盲目崇拜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弊病,他想在“暗示与亲切”这两个方面,找到传统与现代诗歌艺术的结合点,为新诗的现代性发展开辟一种新的可能性。“亲切”,就是要用敏锐的感觉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诗,拉近诗的题材与人们情感及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诗更加贴近人的心灵。“暗示”,就是要避免诗歌传达的过分明白直露,用“契合”或“客观对应物”,象征和暗示诗人的情感与智性思考,给读者更多吟味和想象的美的空间。卞之琳的《断章》《圆宝盒》《白螺壳》《几个人》《鱼化石》《距离的组织》《半岛》《寂寞》等许多诗篇,之所以耐人寻味,引人遐想,在物象与情趣的巧妙结合中传达朦胧的旨趣,几十年后仍然给人超越时空限制的人生启示和美的享受,原因首先就在这里。

卞之琳与现代主义文学“一见如故”,他喜欢并学过波德莱尔、T. S.艾略特的诗歌,但却从不生硬地模仿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的方法。他以人文主义的博大爱心,关注北京街头普通人的痛苦与欢乐、麻木与荒凉、寂寞与辛酸,也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痛苦地追寻人生的真谛,在民族的悲凉中他唱出《尺八》这样的故国之思。为了以美的极致传达自己真实的心,他总是从自身固有的深厚古典诗词修养中,调动自己认为可能具有鲜活性的艺术积累,与西方现代诗歌的艺术方法进行融合与创造,努力探索一种富有民族化的抒情之路。他自觉地探索中国古典诗歌重视“意境”与西方现代诗“戏剧性处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淡化诗的浪漫感伤成分,加强诗的智性与客观色彩,使得诗最大限度地具有像艾略特所说的那种“模糊与浓缩”的特征。卞之琳说:“在自己的白话新体诗里所表现的想法和写法上,古今中外颇有不少相通的地方。”“我写抒情诗,像我国旧诗一样,着重‘意境’,就常通过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做戏剧性台词。”他把这种追求,说成是倾向“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雕虫纪历》序)。他的诗因此有一种颇具深度的普遍性魅力。《西长安街》中叙述者的声音,与老人,与站岗的黄衣兵的联想,巧妙地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历史与现实感极深的批判境界。《几个人》中几个人物真实与荒诞的生活片段,带我们走进一个令人战栗的世界。《白螺壳》在抒情主体的不断转换中完成了对理想追求者永恒怅惘心境的开掘。《水层岩》在拟想的小孩子与母亲在水边的对话中,暗示了时光易逝的生命悲哀的哲理。这悲哀不是属于他个人的:

“水哉,水哉!”沉思人忽叹,

古代人的感情像流水,

积下了层叠的悲哀。

这种抒情诗创作上的小说化,“非个人化”,有利于“跳出小我,开拓视野,由内向到外向,由片面到全面”。他的沟通中西诗艺的形式探索,是为使他的诗走进更多人的心灵世界。

心灵的沟通需要有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民族象征诗的艺术“寻梦者”戴望舒,为此提出了适应民族接受的诗美的传达尺度:“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间。”卞之琳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为这样的审美追求做了最好的诠释。他与李健吾先生著名的关于《鱼目集》的反复讨论,他与朱自清先生之间关于《距离的组织》一诗的说明,不仅解除了对于自己诗的误读,也阐明了现代主义诗歌阅读与理解的理论和方法。关于《圆宝盒》,他这样说:“我写这首诗到底不过是直觉的展出具体而流动的美,不应解释得这样‘死’。我以为纯粹的诗只许‘意会’,可以‘言传’则近于散文了。但即使不确切,这样的解释,未尝无助于使读者知道怎样去理解这一种所谓‘难懂’的,甚至于‘不通’的诗。”他又说:“诗的‘独到之处’,并大量标新立异,在文字上故弄玄虚或者把字句弄得支离破碎,叫人摸不着头脑,假若你自己感觉不具体,思路不清,不能操纵文字,不能达意,那没有话说,要不然,不管你含蓄如何艰深,如何复杂的意思,一点儿窗子,或一点儿线索总应当给人家,如果您并非不愿意他理解或意会或有正确的反应”(《关于鱼目集》)。他翻译纪德的《浪子回家集》中,为《纳蕤思解说》所写的序,更对象征诗的诠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他的许多诗,朦胧而不艰深,含蓄而不隐晦,隐藏复杂但给你可以走进的“一点儿窗子”或“一点儿线索”,他的诗美,也就是读者经过思考可以接近而领悟的了。那首著名的《鱼化石》就是一个例证: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因为诗人给了一个副标题:“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又加了这样的注解:“鱼成化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近一点儿说,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们乃珍惜雪泥上的鸿爪,就是纪念。”这样,作者就给了读者在多义上把握这首诗的“窗口”和“线索”。你可以追踪作者的想象,领略更多的艺术给予的美丽。

老年卞之琳

老年卞之琳

在悼念卞之琳先生离我们而去的悲痛时刻,我头脑中总是回响着他《白螺壳》中这样的诗句:

我梦见你的阑珊:

檐溜滴穿的石阶,

绳子锯缺的井栏……

时间磨透于忍耐!

黄色还诸小鸡雏,

青色还诸小碧梧,

玫瑰色还诸玫瑰,

可是你回顾道旁,

柔嫩的蔷薇刺上

还挂着你的宿泪。

卞之琳是位自觉地追求民族化的现代主义诗人,他有世界的眼光,更有现代的意识。他不拒绝“欧化”,也从不忘记“古化”。他在西方与传统诗歌之间寻找一种艺术结合的平衡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方面,文学具有民族网络才有世界意义;另一方面,欧洲中世纪以后的文学,已成世界的文学,现在这个‘世界’当然也早已包括了中国。就我自己论,问题是看能否写得‘化古’‘化欧’。”诗人几十年后写下的这番充满理性的论述,包含了一个民族现代诗的“寻梦者”一生心血探索的结晶。

本文摘自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的《新诗十讲》,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刊载。

《新诗十讲》,孙玉石/著,山东人民出版社·胡杨文化,2023年3月版

《新诗十讲》,孙玉石/著,山东人民出版社·胡杨文化,2023年3月版

责任编辑:顾明

,卞之琳:沟通中西诗艺的“寻梦巴西亚马逊 者”

相关:

燃烧 GEAR KAYANO 第 30代进化很多跑者在刚开始跑步的时候,都会与 ASICS KAYANO系列相遇。这款主打保护,支撑的跑鞋也是长期大体重跑者入门的首选。扎实的多层网布鞋面,后跟标志性的 GEL 胶缓震,中底内侧TPU防扭转的装置,足够耐磨的大底。这些都成为了跑者多年对KAYANO的印象。下个月 ASICS 即将推出 KAYANO的第 30代产品。从去年ASICS开始发布的产品,已经开始进行了巨大的变化,KAYANO 30 也不出意外的做出了重大调整。首先从外观,无论是顶..

燃烧DEEP竞速跑鞋鞋面的更优解当我们在谈论当今的竞速跑鞋科技时,目光总会下意识地集中在跑鞋的中底上,看到一双跑鞋用上了超临界发泡中底、全掌碳板、结构缓震等,就容易“这双鞋一定很出色”的误区。事实上,对于竞速跑鞋来说,鞋面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竞速跑鞋相当有限的重量配置中,如何处理好鞋面的舒适性、透气性和锁定性,是相当考验材料和设计的一个难题,也此,各大品牌都在致力于探索竞速跑鞋鞋面的更优解。鞋面设计最终为需求服务,而看似..

《耘:每当有人醒来》:星星们不再独自发光2000年以后,各高校相继出现了“文学教育的复兴”现象,其契机为一大批优秀作家从社会各界汇聚到了高校——如王安忆去到复旦大学并开设了写作课,刘震云、阎连科和王家新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飞宇调入南京大学……其中备受瞩目的是201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莫言担任主任,之后小说家苏童和余华、诗人欧阳江河和西川等多位老师的加入,让北师大的文学教育有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局面。2014年以后,当来自全国各地..

“人们共享的书籍经验是一种真切的纽带" | 6月新书推荐“人们共享的书籍经验曾是一种真切的纽带。一个阅读中的人看似与周围的一切相隔绝……然而阅读中也有很大的公共因素,它存在于那些你和其他人读过的书。”本月新书推荐其一《我以文字为业》中的这段话,充满了对每位阅读者慰藉,阅读尽管有其私人的一面,然而通过文字产生的隐秘联结,或许更为牢固。每个月的新书推荐,其实也是我们试图通过共享阅读经验与趣味,来达成这种联结。本月新书——有莫言的剧本《鳄鱼》,此书不仅跳脱..

生活本身并没有什么头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读书笔记我们在抄书你来吗?前几日,读书君和好久不见的实习生抄书君说,大家都想再次看到读书笔记。此时的抄书君,已经是工作三年的科技公司产品经理,长期浸泡在价值判断和逻辑拉扯的环境里,忽视了对太阳、诗歌和眼泪的感受力。相信许久不见的大家,也经常如此。嗯好,那让咱们一起捡起读书笔记。书中总有小块的自由,希望大家经由此处,游到云海里,跑进山里去。参与方式:直接在本文后留言,摘抄你特别喜欢的书中部分。我们会选取留..

傍晚携爱人散步、饮冰酪。浴。过夏天的 13 种方式今夏的高温来势汹汹,未至七月却堪比三伏。让人回想起加缪对酷夏的描述,“这么走着的时候,一直觉得血老往头上涌”。闷热与汗流浃背是夏天的副作用,燥热总是无法令人愉悦。但可别因此就讨厌了夏日啊!其实,夏天蕴藏着无尽的魅力与乐趣。否则莎士比亚就不会说:“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你却比夏日更可爱温存。”否则村上春树也不会说:“可能的话,最好在明亮些的地方见,季节但愿是夏天。”夏季的热,是消暑的理由,让吃喝玩乐..

苏东坡的乐观态度尤其表现在吃的方面苏东坡的乐观态度,尤其表现在吃的方面。文人墨客的舌尖大都敏感,能在寻常的食物中品出不寻常的滋味。孔子收徒,弟子最好能拎几条腊肉来做学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他对吃的主张。大才子金圣叹临上刑场,耳语儿子一个吃食密招,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火腿味。苏东坡对待口腹之欲,似乎更接地气,透着人间的暖意。苏东坡苏东坡曾跟好友刘贡父聊起一种美味,三白饭,是他儿时常吃的,味道之好,无法比拟,通常一口气能吃三大..

“有事情可以抱怨总比没有好。” | 雷·布拉德伯里“有些时光就像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有些夏日拒绝结束。”——雷·布拉德伯里今天分享的是雷·布拉德伯里的短篇小说《废公路》。主人公一家自驾开上一条乡野的废公路,一路上景色惬意怡人,但妻子总担心这条无名之路上会有未知的危险出现,尽管如此,在儿子和女儿的欢欣鼓舞下,男主人公还是把车继续开了下去。这场短途冒险会遇上什么,谁也料想不到。惊喜还是惊吓?最终你总会有所看见,有所收获。读雷·布拉德伯里的短篇小说,..

专访《两种孤独》译者侯健:回归拉美文学爆炸原点,理解孤独《两种孤独》记录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的一次对谈。那时,拉美文学正处于“爆炸”盛况之中,对谈的双方都还是年轻的拉丁美洲小说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刚刚问世,而略萨凭借1966年出版的《绿房子》获得了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在这本书的译者侯健看来,现在的读者回过头再看他们五十多年前的谈话,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让自己“回归到1967年去,..

自卖自夸和自怜自伤是小说家的大忌乔治·奥威尔“世间已不再会有像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样的小说……这不仅是因为奥威尔‘简洁、质朴、精练‘的语言风格鲜有人能企及,更是因为这本小说在题材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小说创作大师班》的作者威廉·凯恩这样评价奥威尔。美国文学理论家、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则说:从美学上讲,奥威尔作为散文家的成就远胜于他作为小说家的成就。奥威尔的许多散文同样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不只是文学或美学上的,更是社会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