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清醒,是一种细小而有耐性的英雄主义

2023-03-07 11:58:00 来源:网络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所谓自由,就是有选项。人生中有选项,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

这是近日,学者上野千鹤子在和up主全嘻嘻的对谈中,对何谓女性自由给出的定义。「不步入婚姻」是一种选项,「有工作机会」也是一个选项。社会需要新的事物来启发。

但也免不了会有顾虑,这是最好的决定吗,是正确的选择吗?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同时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这样回答:“其实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你总也答不对题的人生。你必须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始终不停的向前移动。你必须不停地尝试弄清楚你是谁、你在怎样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生变得可以忍受。”

今天这份「女性如何认识自我」的书&影单,献给每个想证明和描述自己的生活的人。

#书单

《厌女》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的社会”

作者: 上野千鹤子

副标题: 日本的女性嫌恶

译者: 王兰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5-1

Misogyny,译为“厌女症”,“女性蔑视”。厌女症在男女身上的表现形式并不对称。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作者上野千鹤子在中文版序中说:“厌女症”一词适用于各国社会。

她受研究英国文学的美国学者伊芙·塞吉维克的《男人之间》一书的启发而写,该书论述了“同性恋恐惧症”的现象和成因。所以,“中国的厌女症”“韩国的厌女症”“越南的厌女症”“英国的厌女症”“美国的厌女症”等等,也同样存在。很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很难想象没有厌女症的社会。

厌女症这一概念的有力之处,在于它可以解释女性的阴暗面。正如上野千鹤子所论述的,比起男人的厌女症,女人的厌女症更加麻烦,因为女人的厌女症是对自我的厌恶。

《亲爱的生活》

“我们会说起某些无法被原谅的事。

但我们原谅了,

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作者: [加]艾丽丝·门罗

译者: 姚媛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14-5

《亲爱的生活》由14部短篇小说构成,和门罗擅长的气质一样,小说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汹涌。

门罗曾表示,这本小说集是她的封笔之作,“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然而,《亲爱的生活》并不如题目般美好,在这部小说集中,门罗写父权制的残酷,写女性的压抑和苦楚,故事里的女性时常与自己的欲望角力。

门罗写女性,并不悲天悯人,也不做道德审判,更不期待女人们能因此洗心革面成为一个“新人”,门罗只是细致、专注地识别她们身上的印记,揭示人性的复杂和弱点。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门罗笔下的女性多了复杂的质感,《亲爱的生活》中的女人们经由生活塑造自己,又在生活中寻找自己,这就是所谓“亲爱的生活”,女性与生活,就像水溶于水中。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献给那些将自己置身于

给予生命还是拒绝生命两难境地的人

作者: [意]法拉奇

译者: 毛喻原 / 王康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20-3

如果说法拉奇是20世纪最“最强悍”的女性,那这本书就是她的最柔软之作。

这是一个未婚母亲对腹中胎儿倾诉的一段缠绵心曲。书中这个女人被一千个问号折磨着——为什么要将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孩子自己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吗?成为女人会怎样,成为男人将如何?孩子属于国家、父母,还是他/她自己?成为母亲是一个女性的天职,还是自由的选择?怀孕生子是否就意味着放弃事业前途,放弃个体自由,放弃作为独立女性的存在?

她没有具体的面孔、名字和年龄,但是也许今天的每一位女性都会从她身上辨认出自己,至少是部分的自己。

母性并不是一项道德上的义务,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值不值?是自己权利与自由的问题,能不能?是负起责任的问题。也许在成为父母之前,我们都应该耐心读一读这本书。如果母亲都曾给未出世的孩子写过这样一封信,那么往后人生尝受的种种喜悲,更好接纳,不怀怨恨。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写作就是写作,单纯,简单,值得尊重。”

编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肖海生 等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出版年: 2021-2

此书收录了《巴黎评论》对16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琼·狄迪恩……

然而在访谈中,她们都避免强调自己女性作家的身份,一如娜塔丽·萨洛特所说“你不可能找到一种写作风格,然后在上面贴一个女性或男性的标签。写作就是写作,单纯,简单,值得尊重。” 如果刻意强调“女性写作”,费兰特给出了她的答案:“一个写作的女性,她唯一应该考虑的事情是把自己所了解的、体会的东西讲述出来,无论美丑,无论有没有矛盾,不用去遵照任何准则,甚至不用遵从同一个阵线的女性。写作需要极大的野心,需要摆脱各种偏见,也需要一个有计划的反抗。”

这本书呈现的出来的作者没有一位被其女性身份困住,尽管这种身份曾在某个阶段让她步履维艰;写作需要强大的信念感,它艰难且常常收效甚小,然而其动力来自“说出没有被说出的事实”(佩雷),来自“挖出通常情况下意识触及不到的东西”、“找回被荫蔽的自我”(温特森),且她们无一例外选择了继续跋涉。

《那不勒斯四部曲》

“每个人想证明描述自己的生活都可以。”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出版年: 2017-1

它大概是近几年最火的小说之一了,但我们还是愿意再一次推荐它——这次可以换个切入点,母亲。

可能很多从农村或者小城走出、来到大城市的女孩,回望来处,都会发现自己有一个跟莱农妈妈一样的母亲。母亲代表了我们成长环境里的那些局限:贫穷、无知、短视、粗鲁、麻木,更不要提什么女性意识,她们本身就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我们极力地想摆脱她,希望不要成为她,但到头来会发现是她在一直给我们滋养、支持,托举着我们走出所有的那些局限,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影单

时时刻刻 The Hours (2002)

“我要自己去买花。”

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2-12-27(美国)

片长: 110分钟

此片借助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本小说《达罗卫夫人》,把三个不同时代女人的看似相同的一天串联起来——

1923年的女作家伍尔芙、1950年的家庭主妇和2001年的纽约当代女性。她们遇到的丈夫与爱人宽容而善良,但她们内心的孤独和苦涩却是周围的男性所完全不能理解的。三位女性的生活与心理,隔着不同时空彼此映照,隐喻了女性精神独立的漫漫长途。

此片对于女性主义的探讨,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激烈反抗和自我解放主义,而是在保持坚定的个体独立性同时,在自我认同中流露出的浓重的焦虑和迷茫,这种变化是后女性主义时代,个体寻求自立后,难以寻求认同的情绪的折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压抑不再来自男性的威胁,而更多的来自自我的困惑以及与男性空间割裂后的孤独感。

在电影中,伍尔芙一边走上楼梯,一边说“I may have a first sentence”,这第一句话就是“达罗卫夫人说,‘我要自己去买花。’”自己去——不受他人干涉的独立行为,这或许可以看作女权运动最初的宣言。

将来的事 L'avenir (2016)

生活远比哲学难解

导演: 米娅·汉森-洛夫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德国

语言: 法语 / 德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02-13(柏林电影节) / 2016-04-06(法国)

片长: 102分钟

这是一部浓郁德法气质的非典型剧情片,讲述了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中年女性对抗生活变动,重建新生活的故事。

女主娜塔莉是中学哲学教师,有相伴25年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有在谈合作出版的书籍,在布列塔尼拥有一个精心打理的小花园,她的生活平淡丰盈。而丈夫突如其来的出轨坦白打破了这份平淡,她需要接连面对丈夫离开、成年孩子离家、抑郁症母亲离世、自己的书未能出版,以及不再拥有那座小花园。

中年迎来生活巨变,娜塔莉看似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却感受到了很久以来从未有过的,彻底的自由。

她在学生法比安的提议下,搬进了他在山上建立的公社,过着与大自然和哲学相伴的生活。电影平淡如水的讲述中处处闪烁着哲思,但生活远比哲学难解。

正发生 L'Événement (2021)

“我得了一种把女人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导演: 奥黛丽·迪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21-09-06(威尼斯电影节) / 2021-11-24(法国)

片长: 100分钟

“我得了一种把女人变成家庭主妇的病。”电影《正发生》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法国,女性没有堕胎权。一心想成为老师的高中女生安娜不小心意外怀孕,面临着摇摇欲坠的未来,她必须冒着被定罪的风险寻找堕胎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要承受来自身体内部的疼痛,还要面对朋友和家人的不解、梦想的消逝,以及自身对女性身份的怀疑。看着自己变形的身体,安娜必须要去理解女性成为一个母亲意味着什么:“有一天我会要个孩子的,但不是以我整个人生为代价”。

在全球反堕胎狂潮复兴之际,这些关于女性的故事依然正发生,它用客观而冷酷的事实提醒我们,把生育自由的权力交给母亲。

弗兰西丝·哈 Frances Ha (2012)

生活它摔了一跤

导演: 诺亚·鲍姆巴赫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2-09-01(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3-05-17(美国)

片长: 86分钟

关于成长的故事。如果把故事发生地换成北京、换成上海,她就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女孩——普通的,笨拙的,怀抱热望的,在生活面前灰头土脸的。但电影就是电影,当弗朗西斯在纽约街头像孩子一样边跑边跳舞,穿过商店,涂鸦,人群,即使是黑白画面,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能一下子感受到那种要溢出电脑屏幕的明媚。

像弗朗西斯一样飞驰吧,即使一文不名,即使身边没有同路人。

末路狂花 Thelma & Louise (1991)

你知道有多少女人在被欺负;

你又要知道有多少女人在独立,在反击。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 法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1-05-24(美国) / 1991-05-29(法国)

片长: 130 分钟

“不自由,毋宁死”,时隔30年,《末路狂花》依然是银幕上最壮烈的女性主义电影。

影片中的双女主,本是渴望暂时逃离日常生活两位中年女性。当她们褪下松垮的围裙,穿上无袖短衫和牛仔裤,跨入深绿色敞篷车那一刻,整个银幕都因她们灿烂的笑容而熠熠生辉。

然而公路片中可能会呈现出来的自由与洒脱,对于两位在路上的女性来说,却是密不透风的男性牢笼——离开了不让出门的丈夫,还会遇到酒吧里搭讪的男人、做下流动作的司机、荒郊意外要仔细检查的警察……两个人启程时鲜艳的度假穿着,在周遭男人的包围下逐渐变得中性、简洁、实用,路上得来的男性的帽子、武器、墨镜,她们也曾试图在充满危险的世界中伪装自我。

影片从各种角度呈现出来男性社会的威权与霸权,对于两个女性生存空间的挤压……当她们驾着车义无反顾地冲向悬崖,那濒临死亡的一刻也是她们真正获得自由的一刻。然而电影提出的问题——女性要如何反抗性暴力才不会使自己受伤?——时至今日可能依旧给不出一份完美的答案。

你有特别推荐的书或电影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 ,女性北京新城国际 的清醒,是一种细小而有耐性的英雄主义

相关:

爱马仕总裁日记:买玫瑰手袋的离婚女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进入奢侈品行业,来到爱马仕这一富饶豪华的王国。在任总裁期间,他记录下了自己对世界顶端奢侈品业的观察,包括爱马仕品牌的理念、匠心与灵魂,暗流涌动的商界战争以及奢侈品行业的变迁。当快时尚的“速成品”席卷全球,奢侈的工匠该何去何从?“与时间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险,人们要求快速得到结果,马上得到回报,东西要卖得快,调查结果要令人振奋,盈利要居高不下……这与奢侈..

最后的耍猴人:被时代抛下的江湖客河南新野县有着耍猴的传统。在农业种植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不少人走南闯北的耍猴以贴补家用。上世纪80年代,经常能在城市里看到这些走街串巷的耍猴人,到了2000年后,耍猴人逐渐退出城市生活圈,转向边缘地带讨生活。从事纪实摄影近30年的马宏杰对他们产生了兴趣。经人介绍,他得以闯入江湖耍猴人的群体,跟随他们扒火车、露宿街头,记录他们日常遭遇的酸甜苦辣和命运的流转变化;本文摘选了其中作者与杨林贵前往成都街头,6天时..

如何直面心理困境,这些书籍给出了答案最近,一则《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被关注,两位女孩介绍了她们“高开低走”的人生,毕业五年,没有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她们坦荡地接纳当下的自己。视频中,眼前的火光映在她们脸上明明灭灭,她们一直笑着,并分享道,有时在人生的低谷时,反而“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开阔”。网友在对这则视频进行评论时,多次提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样的语句,去年同样爆火的一个视频《我的二舅..

安迪·沃霍尔:我对于自己的成功也不感到意外,一切不过是工作20世纪60年代波普运动的大爆发,使艺术界从此多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他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坐拥多个头衔:艺术家、画家、电影导演、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波谱艺术的旗手……很多人都想了解他,媒体向他发出访谈邀约,但安迪·沃霍尔实在是个插科打诨装糊涂的绝顶高手。“如果你有超能力,你会对未来做出何种预言?——世界..

2-0!中国队牛逼北京时间3月6日20点,2023年U20亚洲杯(亚青赛)小组赛D组第2轮的一场较量正式打响,中国U20对阵沙特阿拉伯U20。经历上轮不敌日本U20,此战可谓是不容有失。在只有两成控球率的被动情况下,中国U20最终以2-0击败对手,成功收获首胜有望出线!此前,球迷们看到了作为同龄人的中国U20在脚下技术方面的不足,因此赛前不少人并不看好能拿下一场胜利。主教练安东尼奥依然采取了4231阵型,队长艾菲尔丁-艾斯卡尔单箭头突前,上轮扑出日..

贺晓龙:赢球是因为外教让中国队能正常地踢球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U-20亚洲杯比赛中,中国队2:0战胜沙特队。赛后媒体人贺晓龙在个人社媒上分析了这场比赛能赢的原因。贺晓龙分析道:“沙特算亚洲强队吧,中国怎么就赢了呢?因为教练席上做了一个老外,他让中国队能够正常地踢球,正常地比赛。什么叫正常?就是技战术正常,面对强队不当缩头乌龟。沙特实力不如日本,但肯定比中国强,这场比赛沙特非但没获得几次进球机会,连攻势都压制不住中国队。中国的防区扩得很大,首先让..

美前总统候选人指责拜登:将美国与全世界推向核战争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4日,美国前民主党众议院议员、前总统候选人图尔西·加巴德在演讲中称,“美国总统拜登正在将美国人民和全世界推向核战争”。加巴德的讲话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据报道,加巴德当天在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美国保守党年会上说,“今天,我站在你们面前,我已经不再是民主党人,因为我无法问心无愧地留在这样一个由煽动战争的集团控制的党派里,这个集团由‘战争女皇’希拉里领导,由总统拜登..

年产400量“豹2” 法媒:德国或在乌克兰建坦克工厂据法新社柏林报道,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总裁在4日刊发的一篇访谈录中说,这家德国军火制造商正在就继俄乌冲突爆发后在乌克兰境内建立坦克工厂举行谈判,谈判“大有希望”。该公司总裁阿明·帕佩格对《莱茵邮报》记者说,“(本公司)可能将在乌克兰建造一家坦克工厂,耗资约2亿欧元(约合2.13亿美元)”,每年生产多达400辆‘豹2’坦克。他还说,他预计两个月内就该计划作出决定,公司将选择一个安全地址,能受到乌军防空系统的保护..

澳媒:美国政府“过度保密” 间接导致“9•11”恐怖袭击事件澳大利亚“对话”网站3月2日发表题为《过度保密的误杀:美国政府正淹没在秘密的海洋中》的文章。文章称,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着大量威胁,远远超过在前任或现任总统住所发现机密文件所能构成的威胁。这种威胁每年会额外增加大约5000万个:这就是平均一年会被美国政府列为“秘密、机密或绝密”的文件的数目。在情报领域工作过的人士承认,每年有近2000名工作人员处理数千万份秘密文件,这本身就构成了安全风险,而且这些文件可能被42..

武契奇称塞向乌出售武器是谎言 未向俄乌任何一方军售综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俄新社5日报道,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称,有关塞尔维亚向乌克兰出售武器的报道是谎言,塞方既不向乌克兰也不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武器。俄新社提到,正在访问卡塔尔的武契奇对记者否认塞尔维亚向乌克兰出售武器的指控,“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塞尔维亚没有向任何一方输送武器。塞尔维亚生产和销售弹药,我们有很多国防军工企业。当你生产弹药时,它们必然会出现在冲突地区或危机地区。但我们既没有向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