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向阳面:1929年前后的本雅明

2022-08-25 09:04:25 来源:网络

中外学术界对瓦尔特·本雅明海量的传记速写中,无业、流亡和自杀成为他一生的三个锚点,为他的生平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轻易勾勒出一个世所不容的遗珠形象。中文世界的读者对接受这种形象丝毫没有成本,因为这几乎是梵高奠定的艺术家初始人设,也符合文人致仕的清高想象。当然,习惯于这种形象的也绝不只有中文世界的研究者,汉娜·阿伦特和苏尔坎普出版社在战后推广本雅明作品时,确实也强调了这是一位籍籍无名的天才。本雅明的籍籍无名几乎是他个人原创性神话的一部分,被战后全世界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重复。然而,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籍籍无名”的语境是本雅明一生未曾到过的北美和战后浩劫重生的西德,绝不是本雅明曾经活跃过的历史现场。

众所周知,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是二十世纪历史的重要节点,人类的命运在之后二十年可谓急转直下。尤其对犹太人而言,四年之后希特勒即将依靠民主程序终结魏玛共和国。对于本雅明来说,1929年却是他个人生涯的高点,入世、高产且小有名气,同时经历了私人生活的剧烈变动。1928年出版的《单行道》和《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反响,出现在德国、瑞士、法国、荷兰、匈牙利、英国甚至大洋彼岸的一系列书评之中,而且总体正面。甚至本雅明也参与了这场造神运动,他一直不愿意承认,巴洛克戏剧在魏玛时代非但不像诸多路过本雅明的文学研究者想象的那样是无人问津的冷板凳,而是当时绵延人文社科诸多专业的学术热点之一。思想不能脱离其语境经常被用来为理论的缺陷辩护,但这么做也可能为神话后的原创性拆台。

《本雅明传》,作者:霍华德·艾兰 迈克尔·詹宁斯,译者:王璞,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

《本雅明传》,作者:霍华德·艾兰 迈克尔·詹宁斯,译者:王璞,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

时代的躁郁

1929年初本雅明发表的两篇重要文章首先是《马赛》和《超现实主义》,两篇文章都是前一年所写,而且都涉及他抽大麻的切身体验。效法他的偶像波德莱尔在《人造天堂》中的描述,本雅明在去马赛旅游期间,在没有医生的看护下服用名为哈希什的印度大麻制剂,向肖勒姆宣传自己进入了“哈希什境界”:“鸦片吸食者和哈希什服用者体验到了凝视的力量,从同一地点吸吮出一百个现场。”马赛的迷醉之夜令他毕生难忘,而以这座城市为名的小品文分为十个不同的部分,分别按照五种感官捕捉马赛的城市印象。根据《超现实主义》,致幻剂是感知的催化剂,对日常生活中的革命潜能具有预见性。这篇文章受到了诗人卡尔·沃尔夫斯科(Karl Wolfskehl)的热烈支持,而对方的《生命的气氛》一文又直接启迪了本雅明鼎鼎大名的“灵氛”概念。

1929年也是本雅明思想中犹太性显著消退的一年。需要向所有非专业读者澄清的是,本雅明虽然是犹太人,但他的犹太思想并不是天生的,而且现代的锡安主义本身就是十九世纪末中东欧民族认同裂缝中被发明的产物。他像阿多诺等大多数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同道一样,出身于世俗化的中上层犹太家庭,童年生活里几乎没有太多犹太教的影子。他在求学期间被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轫的犹太神秘主义所吸引,尤其是与肖勒姆的友谊促成了他亲近犹太传统。而在这一传统中,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就是合译希伯来圣经的马丁·布伯和弗朗茨·罗森茨威格。他在学生时代就曾和前者通信,并曾在1923年前往法兰克福大学求职期间拜见了后者。

本雅明一度对罗森茨威格的名著《救赎之星》非常着迷,在《论歌德的〈亲和力〉》中加以引用。当时在当地开设自由犹太学府(Freies Jüdisches Lehrhaus)的犹太宗师已经因瘫肌萎缩侧索硬化而瘫痪。非常巧合的是,在那次会面行将结束时,罗森茨威格的密友欧根·罗森施托克-许西(Eugen Rosenstock-Huessy)正好到访,而这两位在一战战壕服役期间关于信仰的通信同样是宗教研究中的经典文本——罗森施托克-许西改宗天主教,而罗森茨威格在经历了这场信仰的拷问后更加坚定地回归了犹太传统并参与了民族传统的重铸。这也难怪本雅明担心两位前辈会把话题引向他一向冷淡的具体教派。然而到1929年12月时,罗森茨威格不治身亡,加上此时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渐成气候和德国本土的反犹情绪开始被右派煽动,这一切标志着中欧犹太哲学即将告一段落。

本雅明与犹太思想渐行渐远的另一个标志则是一出才子无德的闹剧。早在1920年6月,本雅明就曾被肖勒姆要求在希伯来语上下功夫,而那次本雅明只买了一堆双语教辅。当年十月本雅明又一次尝试学习,几星期后无疾而终,引来肖勒姆的冷战。到1927年时,肖勒姆到巴黎造访本雅明,恰逢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开设人文学院。肖勒姆推荐他前往任教,并为他引见了时任希伯来大学校长犹大·马格内斯拉比(Rabbi Judah L. Magnes)——当然,前提仍然是希伯来语的技能。本雅明满口答应,并转而向校方索取了一笔学习语言的短期资助。他后来收到了马格内斯拉比一张3642马克的支票,着手安排希伯来语课程——又一次只坚持了几周时间。接下来几年里,他至少七次以各种借口推迟耶路撒冷之行,最终于1929年向肖勒姆坦诚自己迁延不定。他在文章中一直以来对犹太意象和神学观念富有创造力的征用从未转化为他对希伯来文化真正的兴趣,他同样也从未考虑过退还对方的资助。

歌剧《本雅明,昨夜》。

歌剧《本雅明,昨夜》。

天才的阴暗面

与犹太要素在他思想中的退潮相应的是肖勒姆注意到本雅明身上“越来越浓重的马克思主义腔调”。在这方面对本雅明施加影响力的不是后世所谓法兰克福学派的同事,而是布莱希特。虽然拉西斯早在1924年就为本雅明引见了布莱希特,但当时布莱希特并不主动。等到1929年5月开始,当时德国最重要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之间萌发出了友谊。两人经常在布莱希特的公寓会面,促膝长谈,谈天说地。本雅明加入了布莱希特身边紧密的文艺团体,比如布莱希特向本雅明介绍了卡尔·科尔施,当时德国共产党的激进分子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次年夏天,以两人身边的同道为班底,本雅明和布莱希特商量办一份名为《危机与批评》(Krisis und Kritik)的刊物,并为此联系了出版商,经过长久的沟通,最终因出版商的破产而作罢。尽管如此,布莱希特的作品成为本雅明重点讨论的题材,蒙太奇理论和史诗剧等这些内容更是内化为本雅明自身思想的一部分。以《无产阶级儿童戏剧纲领》为例,这个阶段的本雅明重视技术和物质形式超过实质内容,断言空间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儿童应该在特定的空间接受教育,让孩子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他笃信剧院将让儿童释放他们最强大和最具创造力的未来能量,因为儿童的天性就是模仿。“真正具有革命性的东西不是思想的宣传……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从孩子的姿态中得到的即将来临的秘密信号。”这些认识都是建立在布莱希特等人当时的文艺实践基础之上。

本雅明曾在1924年提到自己曾申请成为无线电广播的编导而未遂。1927年从莫斯科返回德国后,他第一次做客广播节目。等到1929年,本雅明的发小恩斯特·肖(Ernst Schoen)担任法兰克福西南德国广播电台(Südwestdeutsche Rundfunk)的艺术总监,这是当时魏玛共和国最前卫的广播公司。在他的邀请下,本雅明开始频繁为西南德国广播电台和柏林广播电台制作节目。自从1923年10月29日德国第一档广播节目上线以来,魏玛共和国的广播订阅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本雅明不是唯一讨论广播潜力的知识分子,却是长期在一线录制的节目的创作者。

1929年对于本雅明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则是他在这一年提出离婚。这一切的直接促发原因是本雅明一厢情愿地希望和拉脱维亚女性共产主义戏剧从业者阿西娅·拉西斯结婚。关于两人的过往,此前中文世界翻译的作品都有所提及。算上拉西斯的男友剧作家伯恩哈德·莱西在内,这段感情始终有三个人在场,且始终接受莫斯科组织邀请和调动,非但不是才子佳人的“双向奔赴”,反而颇似苏联建立初期的杯水主义。如今权威传记的译本中真正值得一提的新内容反而是他的妻子朵拉对这段婚姻的忠诚。本雅明不但对养家糊口毫无兴致,常年独自旅行,反而依靠妻子自降身价维持生计,典卖妻子的藏书,甚至要求妻子把从姑姑家继承的遗产贷给他一半。就在1929年不断向朵拉索取资金以供养女友拉西斯被拒绝后,本雅明正式提出离婚。在抹黑妻子出轨在先却被相反的证据无情打脸后,本雅明痛斥对方的律师为“最无耻的讼棍”。哪怕在官司最不利的时候,本雅明也从来没有考虑过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不考虑把公寓留给养育儿子的前妻。在两人的儿子斯特凡的记忆中,长期缺席的父亲不过是一个从外国给他买玩具的人。即使遭到了这样的对待,朵拉还是在一年后从情感上原谅了这位毫无责任感的前夫,甚至没有影响到她对本雅明才华的评价。

文/孙一洲

编辑/朱天元

校对/薛京宁

,恋组词 天才的向阳面:1929年前后的本雅明

相关:

中国的儒法传统,为何如此根深蒂固?| 专访赵鼎新时代奔涌向前,社会学家赵鼎新也在调整自己观察与研究的坐标。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判断与研究,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特殊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生中为历史所触动的困惑,驱使他从生物学转向社会学研究。从早年研究的集体行动,到儒法国家、合法性政治,再到今天对社会学理论的追问,那些他所见证过的,困惑的大问题,被他以一种缜密、冷静的方式放进自己归纳出的框架中,呈现为一种独到的结论。无论赵鼎新的判断会引起多少的..

时隔15年,王朔出新小说《起初·纪年》8月16日,王朔四卷本长篇小说《起初》中的第一卷《起初·纪年》即将推出。《起初·纪年》取材自汉武帝故事,王朔以我们熟知的历史为出发点,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安放其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为止五十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众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李广、李陵、司马迁、苏武、张骞、司马相如、陈阿娇、卫青、霍去病、卫子夫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构成了本书群星闪耀的故事之网。《起..

零百加速4.4秒还会有人抱怨不够快吗?试驾飞凡R7四驱版凤凰网汽车·试驾 如果说自主传统燃油车型与进口合资品牌还存在一些差距的话,那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则是冲出了国门走向世界,无论从设计、三电系统乃至智能科技都实现了弯道超车,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在国内新能源车政策以及使用环境越来越好的大环境下,也涌现出一些主攻高端智能市场的品牌和车型,今天所试驾的“飞凡R7”正是这样一款产品。在国内新势力品牌崛起的今天,听到飞凡品牌这个名字,很容易联想到这又是一个新势力..

不要成长为《小王子》中的那些奇怪的“大人”啊!提起《小王子》,或许我们都会立马想起小王子与狐狸、小王子与玫瑰之间发生的故事;但事实上,《小王子》书中所要传递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在欧根·德雷维尔曼看来,《小王子》中关于“大人”们的描写也非常值得玩味。沉迷于虚幻权力的“国王”、热衷于虚张声势的“爱慕虚荣者”、一心忘记和抹杀自己的“酗酒者”、渴求财富的“赚钱上瘾者”、恪尽职守的“点灯者”、痴迷于永恒之事的“地理学家”……这些形形色色的古怪“大人..

熬过了40岁的鲁迅,终于放自己“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在五四文坛上,鲁迅毫无疑问是“新青年”的领袖与导师,可他本人却并不是“新青年”。当他进入五四文坛时,已是将近四十岁的“老人”。他所讲述的故事也不是新青年们的故事,而是一些过去的、没落的人的故事。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看来,鲁迅“这个‘老新党’与‘新青年’的参差对照,是解读鲁迅的一个重要关节。”张业松认为,鲁迅在与周作人“兄弟失和”后离开大家庭被迫“自立”,以及真正的新青年许广平对他的追求,也..

是他,就是他,中国古代第一叛逆少年戴着混天绫、手拿乾坤圈、脚踏风火轮……1979年的影史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那个桀骜少年形象,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世纪之初,热播的动画片《哪吒传奇》则塑造了一个聪明顽皮又充满正义感的小哪吒形象;而近年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则给哪吒添上了几分邪气,不过,电影最后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表明了表面顽劣不堪的哪吒内心深处有着对突破“邪恶”宿命的渴望。..

迷恋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林语堂,写下了畅销75年的《苏东坡传》1947年,林语堂以全英文写作并出版《苏东坡传》。时隔75年,《苏东坡传》依旧没有过时,在电商的直播间里创造出一天卖出两万多册的“奇迹”。在评论家眼里,林语堂在写作《苏东坡传》时的文献取向与他本人的意蕴期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他追慕的完美人格,也确实很像他本人:热情、真挚、幽默、豁达的文人性情之外仍有精明、缜密的一面,但终究又因其热情真挚而不免天真,且因此天真而遭受磨难。甚至下文..

“爱是深植于人内部的,虽然对有些人来说像盲肠一样没有用”马尔克斯曾在《番石榴飘香》里提到过这样一段过往:一次与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一起乘飞机时,他问格林,“你自己觉得为什么不授予你诺贝尔文学奖?”而格林则迅速地回答:“因为他们不认为我是个严肃的作家。”格林被连续提名21次,却从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喜爱格林的读者中却不乏诺奖获得者——马尔克斯从大学起沉迷于格林的小说:“格林是读得最多、最认真的作家之一。我喜欢他所有的书。”威廉·福克纳则声称其小说..

我们终日的忙碌,可能是毫无意义的“狗屁工作”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并且,这些为了工作而消耗的时间,看上去毫无意义……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将这些“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领薪水的职业”称之为“狗屁工作”。从事狗屁工作的人,往往经历巨大的痛苦,下文分析了狗屁工作痛苦的来源——大卫·格雷伯认为,人类幸福感的源泉,是来自一种对..

李泽厚:把哲学归还给生活,归还给常人去年年末,九十一岁的哲学家李泽厚离开了我们。他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部《美的历程》,更有大量的哲学著作和哲学思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泽厚曾在“美学热”中名声大振,被一代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而后,他远走美国,潜心学术,低调地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晚年的李泽厚常常采用通俗答问的形式来展开自己的哲学论述,对此,李泽厚有着自己的一番解释:“哲学本是从对话、答问开始的,老祖宗孔、孟和西方的柏拉图不都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