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抱着“科普”的心态写作对话兰小欢

2022-08-13 22:20:40 来源:网络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初,薛暮桥的专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和张五常的随笔集《卖桔者言》是那个年代的经济学畅销书,随后在90年代畅销的有《顾准文集》。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现了像《货币战争》这样被读者调侃为“金融玄幻小说”的畅销书。而在过去这几年,经济学畅销书的主要类型变为通识写作。这也是当下对经济、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比较熟悉的一种书籍。

经济学通识写作由接受学科训练的学者完成,写法有别于专著和论文,它在选题和文字处理上都更加接近读者。有的写某个知识领域的通识,有的以通识方法探讨某个经济议题。做这件事的学者都在努力把复杂的、深奥的知识讲得简单。

在本篇,我们对话经济学家兰小欢。

兰小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

兰小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

在近两年的图书市场上,可能没有哪一本经济学类别的书比《置身事内》更“火”了。在这本书中,兰小欢结合学界的研究成果,向读者讲解过去几十年地方政府如何参与、推动经济的发展,并使读者看到,务实而非意识形态化的经济政策行为是经济成功的关键。据出版方世纪文景和作者提供的信息,《置身事内》首印一万册,自去年8月出版以来已加印了20次,实体书销量超过65万册,成为今年经济类图书的一匹黑马。去年年底,《置身事内》还获得了“新京报年度通识写作奖”。我们就此采访了作者兰小欢,和他聊了聊写作《置身事内》的契机以及对通识写作的看法。

我不是抱着“科普”的心态写作|对话兰小欢

采写丨李永博

我不是抱着“科普”的心态写作|对话兰小欢

“出圈”是意料之外的事

新京报:写作《置身事内》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了解到这本书最初主要面向的读者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

兰小欢:是的,《置身事内》是我上的一门课的讲义,内容是基于我对中国经济现实的观察。在复旦大学这是一门给大四学生的课,在香港中文大学这是一门给研究生的课,当时这门课在学生当中挺受欢迎的。因为学生水平很接近,课程的知识结构没有什么差别,上课的时候讲得复杂一点,写成书的时候就把复杂的数据和技术都去除掉。疫情也是一个因素。2020年疫情暴发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得不待在家里,所以就有了把这本书写出来的念头。如果没有疫情,可能我不会写这本书。

新京报:《置身事内》去年出版后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圈外读者的关注,在豆瓣网站上保持着非常高的读者评分 (目前为止超过3万人评分达到9.1分) ,同时屡次登上各大销售平台和实体书店的畅销榜单。你之前有意料到它会如此畅销吗?

兰小欢:完全没有。我写作之时设想的读者是以学生为主,但是现在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看这本书,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政府官员,金融行业人员,做企业的,等等。如果你打开哔哩哔哩网站,大概有好几页视频都在讲这本书,有的甚至有达到了上百万的点击量。我的同事开玩笑说,这本书写出了一个产业链,但对我来说这是完全没有想到过的。

《置身事内》,兰小欢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8月。

《置身事内》,兰小欢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8月。

新京报:地方政府与经济发展这个话题对很多行业来说至关重要,很多人都想从你的这本书中看出一些门道。你认为这本书讨论的主题是畅销的部分原因吗?

兰小欢: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这么说肯定是有点道理的。接触过经济的人都明白政府很重要,但他可能不太明白政府为什么这么重要?它是如何重要的?但我也想说,市面上讲政府、经济和政策的书有很多,不能说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什么缺口。我写作时的想法是,既然我们国家的企业和金融投资人都要跟政府打交道,反过来政府的招商引资也需要跟这些人打交道,所以这本书可以让他们之间有一个基础的认知,消除信息障碍,增进一些理解。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他们也可以从这本书中知道一些中国的经济局势。作为作者,你不可能有其他的要求了,这本书能达到这样的功能我就很满足了。一开始我给这本书起名的时候就叫“中国政府与经济”,但出版社告诉我必须换一个名字,因为没有人会买来读这样名字的一本书。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才确定下现在的书名。

新京报:你之前曾参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工作,对你写作这本书有怎样的帮助?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

兰小欢:参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这个经历对我来是说是根本性的,没有这些经历就不会有这本书。因为经历不只是经历,它塑造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这之前,我也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做研究,书本知识学的比较多。但我知道那是不够的,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单独花了两三年时间参与实际工作,就是为了填补自己的短板。因此这本书的很多内容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学到的。你会注意到书后都有引用文献,但我是先有了想法,把它们写下来,再通过文献补足,部分也是作为当时教学上的参考资料。但是这些想法,基本都来自于我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事情,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是经历沉淀下来的结果。我参与招商引资的时候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比如我在谈判中就发现,你甚至可以在半夜一、两点把地方官员约出来聊。其中很多都是日常的琐碎,因为有了这些经历,你的观察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不会说哪一件单独的事件就能彻底地改变了我的态度或认知。我觉得没有那么容易,必须得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用一个大词来讲,就是要跳出环境再去反思。

我不是抱着“科普”的心态写作|对话兰小欢

经济学不是经济学家的专利

新京报:《置身事内》这本书在写作上与一般的学术写作有什么区别?你会有意识地区分这两种写作吗?

兰小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涉及如何把专业知识用大家能懂的话表述出来。这其中有写作的技巧,但特别重要的是写作时的心态。有些人的写作是自说自话的,他只是着重表达自己。但我写文章时非常明确的一点是,我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写给自己看的。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写书,我的脑海中始终有一个对话的对象,而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对话对象。然后我还会做很多的修改。书比论文更难写,因为论文没有结构的问题,但书的篇幅比较长、结构性很强,你需要为你的对话对象考虑,什么内容放在前面,什么内容放在后面。哪怕一本书通篇都是通俗易懂的,但是内容顺序放错了,读者也是读不懂的,必须得有一个一步一步往前进的过程,所以结构上的调整也需要花很多的工夫。我认为这跟讲话一样,其中有很多的心态跟技巧,有很多的磨练。

新京报:现在很多人会称你为“畅销书作家”,作为一名经济学者,你喜欢这样的标签吗?有些人会在经济学领域的书籍中区分“通识写作”和“学术写作”,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兰小欢:这很有意思,叫我“畅销书作家”总比叫我“不畅销书作家”好吧?对我来说这无所谓,这种标签在或不在都没有影响。我想讨论的是所谓的“通识性”这种说法。我写论文,我也写书,但如果说“最优秀的学者只写论文不写书”,这种说法我是不能认同的。如果我们回顾各个学科领域内的经典著作,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或者马克斯·韦伯的作品,你很难区分它们究竟是通识写作还是学术著作。在学科专业化的当代,学术写作和通识写作当然是有区别的。学术著作中显然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相比通识写作也更强调观点上的原创性,但是这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冲突。

我从来没有把《置身事内》当作一本科普通识书,它就是我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我用更多人能懂的语言写出来,不代表它没有学术性。现在很多人都在读这本书,企业里的人在读,博士生在读,本科生把它当作入门书,很多学者也在读。难道他们在看的书不是学术书吗?书中的任何一段话都有论据的支撑,我为此找了很多的材料,有些材料不是最新的,但全书组织起来的方式是新的,是我对中国经济的观察,我只是用一种非正式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也不喜欢在经济学中使用“科普”这个词。经济学和天文、物理、生物不一样,对于后者而言,如果你不知道一些知识,那你就是真的不知道,你需要专家为你“科普”这些知识。但是经济学不一样,对于任何一个赚钱养家的成年人来讲,经济是他日常生活都要接触的事情。经济学不是经济学家的专利,经济学家不能“教”企业家如何经营企业,经济学家也不可能向普通老百姓“科普”柴米油盐的成本,他们难道不比你更清楚吗?市面上有些书声称能帮助读者赚更多的钱,我非常怀疑是否有这样的书。我们只能说,经济学者看经济时掌握到的信息不一样,看经济时的角度可能更宏观、更全面一点。经济学家可以把自己的观察分享给公众,但这绝不能叫“科普”,这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如果用这种心态写书,就不会有人看。

对我来说,写作是因为我真的有强烈的表达欲,我也认为它值得说出来。我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处于与读者分享知识的状态。当然你有欲望也不一定能写出好书,剩下其他的外部因素恐怕是诱因。至少你表达完了,你不会太在意你讨论的事情有没有人愿意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李永博;编辑:罗东;校对:薛京宁。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李永博;编辑:罗东;校对:薛京宁。

,我路飞头像 不是抱着“科普”的心态写作对话兰小欢

相关:

所有密室推理,都是在向这位作家发起挑战!密室推理——在大部分推理迷眼中,这四个字能完美概括他们喜欢推理小说的原因:神秘的气氛、浪漫的主题、严谨的结论,以及敢于创新的魄力。几乎所有推理作家也都有撰写密室诡计的梦想,即便很多时候并无现实可行性,但一旦有前人没有写过的密室诡计闯进脑海,便会迫不及待写出来。而原本就已经元素饱满、结构丰富的推理小说,很多推理作家也总想在里面加上哪怕一个尚算合格的密室诡计,好像这样一来,自己写的这本“本格推理小说..

在找对象上,动物们面临的麻烦一点不比人类少你可能或多或少都听到过这样的抱怨,“为什么找个对象那么难?”“恋爱里的套路怎么那么防不胜防?”不过,这可不是独属于我们人类的烦恼。事实上,在找对象这件事情上,动物们所面临的麻烦可一点也不比人类少。强壮的雄性动物烦恼于同性的“偷袭”与“不讲武德”,时刻面临着被“绿”的风险;弱小的雄性动物则受限于自身的先天条件,在追求爱情这条道路上走得极为艰辛;至于雌性动物,它们共同的烦恼就是如何可以免于被强迫与被..

孤独是人的根本处境 | 重读卡夫卡《变形记》《变形记》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许我们都对文中充满想象力的荒诞情节印象深刻:某一天,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从此他的生活急转直下,堕入了万丈深渊……在学者叶廷芳看来,《变形记》不仅仅是一篇充满黑色幽默与荒诞色彩的小说。在荒诞不经的表象下,《变形记》反映的是20世纪初刚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人们对生活和命运的焦虑与恐惧,其中承载着卡夫卡对于“孤独”与“异化”的深刻思考。下文..

打开朋友圈,这届年轻人流行晒骑行了或是朝阳初升,或是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一辆自行车与一个人形剪影,可能是行进中的背影,又或是里程终了时的一个回眸,少不了的,或许还有一张骑行路线图,又或者标明骑行用时、平均配速等各项专业数据的骑行记录。纪录片《山地自行车之旅》(Life Cycles 2010)画面(非职业或专业骑手请勿模仿)。《甜蜜蜜》(1996)剧照。你的朋友圈,有人“晒骑行”吗?不知何时起,“单车后座的风景”似乎真的在日渐远去,关于自行车,存..

买了想要的东西,我却高兴不起来今天是七夕节,你是否有规划怎样度过这个浪漫的节日?是否为伴侣或者为自己准备了礼物?你可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七夕给伴侣准备礼物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呢?十年前与十年后的当下,我们对待七夕的态度好像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在本文作者马克·曼森看来,这一切转变最初来源于伯尼斯的一个天才的骗局,在这场骗局里,伯尼斯和他的后来者利用了人性的特点,驱使我们“自愿”地去消费他们希望我们消费的东西..

潘金莲被“污名化”了吗?《金瓶梅》锐利清晰,于大千世界无所不包、无所不见,更把人生之鲜血淋漓、丑恶可怕之处一一揭示给人看。学者田晓菲曾评价《金瓶梅》:“《金瓶梅》这部书自己,简直就好像一般人眼里的潘金莲,她的魅力不可抵挡,她的诱惑是致命的。”然而,在历代批评家那里,作为《金瓶梅》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潘金莲一直以来都被冠以“一个最淫荡、最自私、最阴险毒辣、最刻薄无情的人”。在下文作者石钟扬看来,有一千个读者就该有一千..

赵孟頫逝世700周年一位绝世全才的喑哑与呼啸1322年7月30日,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病逝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据说,逝世之日,他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悄然而逝。在他身后,留下了回荡中国艺术史长达700年的訇訇余响。然而,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由于赵孟頫不为士大夫所容的贰臣之举,无论是其身前还是后世,围绕着他的巨大争议一直不绝于耳,以至于这位擅画工书、懂经济、通佛志、嗜篆刻、明音律、冠文章、善鉴定的绝世全才,在无数光环和掌声的背后,..

记忆里的街边小摊,如今都怎么样了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当中,都或多或少留存有这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街头巷尾的小摊贩、驻足交流的人群……嘴馋的小孩,甚至会蹲坐在家门口,一旦某个熟悉的吆喝声如期而至,他便高兴地冲出家门,顺着声音去寻找好吃的东西。如今,这种场景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小摊贩们或改头换面,或“退隐”到了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都市的扩张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样态。那些曾经在街边常见的..

吹糖人儿,耍毛猴儿,老北京的小玩意儿“味儿”这个字,添上了儿化韵,便不仅仅是香辣咸甜的味道之意,更有一种风格,一种气质,一种人文韵味。所谓“京味儿”,正是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城市气质与人文韵味。豆汁、麻豆腐、熬白菜,这是京味儿;四合院、大杂院、黄狗水缸胖丫头,这也是京味儿。估衣街的叫卖声声入耳,胡同里抖空竹的嗡嗡声直上天际,悠长绵远,不是京味儿又是什么呢?京味儿固然发端于传统,但京味儿绝不等于怀旧。时代有殊异,风俗有变革。京味儿文化..

关于精神内耗,梭罗早就开出了药方最近,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遍全网,关于当代人精神内耗的解药为何,有人专注于讨论“二舅”的庄敬自强,也有人特别注意到故事的背景板——山村。回到山村去,似乎带有着某种暗示。回到山村,回归自然,在我们心目中仿佛是一种解决现代精神困境的诗意的选择。然而,就像视频创作者也仅仅是“回村三天”,在现实的选择中,我们往往并不会在“山村”逗留太久,一转身,大部分人还是会投入到滚滚红尘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