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俞敏洪对谈《兄弟》:两个时代的参与者

2022-07-27 09:33:31 来源:网络

《兄弟》是余华写于16年前的作品,讲述了两个时代下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的故事,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 余华曾说:“伟大的作家都是这样,哪里有障碍,自己的叙述就往哪里去,而且总是热衷于寻找最大的障碍,然后用最有力的方式去克服它们,叙述的力量就是这样爆发出来的。当时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这样有力地去叙述故事?我觉得《兄弟》的写作让我看到了这样的希望。”

今年7月,新经典推出了新版《兄弟》,将原来的上下两册合为一本。收到这版《兄弟》后,余华花了五个凌晨重读了一遍,每天从凌晨一点读到早晨五六点,不断地笑,不断地哭,在哭哭笑笑中把它读完了。看到很多地方,余华自己都忍不住得意:“这段写得真好!

7月22日,余华与俞敏洪来到抖音直播,与读者分享《兄弟》的故事。

7月22日,余华与俞敏洪来到抖音直播,与读者分享《兄弟》的故事。


一个小说人物背后的一群人

兄弟两人,哥哥叫宋钢,弟弟叫李光头。他们异父异母,却比亲兄弟还亲;他们一起成长,却一个踏实、克己、循规蹈矩,一个张扬、纵欲、胆大包天,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余华曾说:“李光头是一个混世魔王,我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丰富和复杂。这个人物和我们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就是我们时代的产物。宋钢是‘良心的悲剧’。他一直是别人的影子,先是李光头的影子,再是林红的影子,最后他终于独立了,可是走向了死亡。”

这一次重读,宋钢让余华直呼“好辛酸啊”,“时代发生剧变之后,大部分人不知所措,不知道前面的路在哪儿,该往哪儿走,宋钢代表了这样一个群体。”

“而李光头这个人物更有时代感。”余华称,李光头代表了中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种勃勃生机,虽然他有很多毛病,但他不是一个坏人。“这代企业家现在已经不多了,但是他们走出了第一步,这个第一步我们不能否认——它很重要。”

从李光头身上,俞敏洪想到当年脑子最灵活、胆子最大的人成为了第一批改革开放的个体户。“就像在一片荒原中,不需要撒下任何树种,草很快长成灌木丛,然后生出树木,后来变成壮观的原始森林,民营经济就是这样的。李光头这种大胆的、不要脸的,什么都敢往前冲的人物形象,恰恰是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的代表。这些代表后来的发展大部分都不长久,因为他们太不守规矩,但他们恰恰是第一批长出来的。”

俞敏洪也很好奇,《兄弟》有人物原型吗?

“原型肯定不是一个人,可能是一千个人甚至更多。”余华回应道,“每一个小说人物代表的不是自己一个,而是一群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用两个人的命运书写时代的变迁

《兄弟》涉及到两个时代。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众生万象。一个西方人要活四百年才能经历的两个有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要四十年。

“我和老俞都是这两个时代的人,我们是两个时代的参与者。”余华说,“这样的经历弥足珍贵,因为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中反差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余华从1995年开始经常出国,每每和外国同行或记者聊到儿时生活与当下生活,别人总会十分惊讶:难道那些都是你的经历吗?余华因此想到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他想敞开了去写这对兄弟在时代剧变中的故事。

在俞敏洪看来,《兄弟》实际上是用两个人的命运书写整个时代的变迁。在上一个时代里,两人紧密相依,超越了血缘关系,但随着下一个时代的到来,性格迥异的两人渐渐“分道扬镳”。如果一直生活在旧时代或者直接出生在新时代,他们的故事就完全不同了。

也因此,相比《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余华的其他作品,俞敏洪认为《兄弟》带来了更深刻的思考:“面对命运,人不能百分百把控但又能局部把控的时候,在苦难中共同成长的两个人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可以互骂‘王八蛋’。”

“老俞有一点说得特别好,是人物把时代带出来了。”余华说,“我的小说里为什么有时代,是因为我的小说人物经历了这个时代,所以我一定要写这个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不是为了时代去写人物和故事,而是为了人物和故事去写时代。”

也有人好奇,如果兄弟俩活在当下,命运会有什么变化吗?余华的回答是:“李光头肯定就消失了,他过了新世纪就要被淘汰了。九十年代讲规矩是死路一条,但现在社会规矩已经建立起来了。至于宋钢,如果他现在是四十几岁的人,他会过得不好也不差。如果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岁,命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前面的机会他已经失去了。”

余华

余华


独立于小说作品之外的永恒生命力

最早出版《兄弟》时,余华对它抱有很大的期待,结果国内批评界的反馈和他的预想很不一样。

“当时我的真实想法现在可以说了。我想,这帮人真笨!”余华玩笑说,“但现在我意识到原因了。《兄弟》是2005年和2006年分成上下部出版的,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很开放了,但我们的审美观念依然非常保守。有些人认为《兄弟》很多地方的描写已经不是粗俗,而是放肆了。”

但另一边,《兄弟》在欧美图书市场收获了很多好评,《纽约时报》《科克斯评论》《世界报》《义务报》《法兰克福评论报》 等刊物将《兄弟》与左拉、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和拉伯雷的杰作比肩,美国书评家莫琳·科里根直言余华笔下的“反英雄”人物李光头已和大卫·科波菲尔、尤赖亚·希普、艾瑟·萨莫森等狄更斯笔下的文学人物一样,拥有了独立于小说作品之外的永恒生命力。

在文学圈之外,《兄弟》也得到了其他领域学者的关注。《21世纪资本论》作者、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新书里写到了《兄弟》,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创始人之一丹尼尔·科恩也说《兄弟》是“一本让你对小说重拾信赖的书”:“我的意思是说,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哲学的传承,因为它能够让你理解人类的灵魂,它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传承,因为它还能引导你理解社会的机制,以及人类的激情是如何被社会捕获、被社会利用、从而被社会塑造的。”

“其实《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时也被批评,当时的批评不是这两部小说写得不好,而是一个先锋派作家怎么突然写这样的小说。”余华说,“我当时还说过一句:没有一个作家会为一个流派写作,作家只会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写作。”

而今余华依然在写,自去年《文城》出版后,他慢慢把写作时间调到了下午,晚上看书、看电影。对于他的下一部作品,有读者留言会不会又是“把快乐留给自己,把悲伤留给读者”,余华回应其实生活中的欢乐远远多于伤心,但欢乐容易被人忘掉,伤心会被记得更久,好比我们走在大街上,总容易对说笑的旁人熟视无睹,但会为边走边哭的人驻足。“我们要尽量记住欢乐的东西,忘记悲伤的东西。”

新经典新版《兄弟》

新经典新版《兄弟》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余华、宁波安全教育平台登录 俞敏洪对谈《兄弟》:两个时代的参与者

相关:

海星、海马、海豹……:喂,我们有话对你说呢夏天,是一个适合去海边的季节。从陆地上看,大海只是波动的平面,然而事实上,海洋中居住着我们这个世界75%以上的生物。它们中的一些,如海豹、海獭,是我们熟悉的“毛茸茸的小家伙”。而另一些,像是海绵、海葵,却拥有着挑战我们想象力的形态和生活。试想一下,当它们与我们一一相见,在试图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它们都会说些什么?下文中,你将听到它们的“心声”。在海洋生物学家理查德·哈林顿看来,我们应该多花点儿时间..

鲁西奇、罗新谈秦吏“喜”与他的世界鲁西奇(右)、罗新(章静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鲁西奇教授长期从事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他最新出版的《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将目光投向了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主人,秦朝的一名小吏,喜。秦的社会结构、权力结构这些宏大面相,都以一种结构化的分析与写作方式,在喜的个体生命历程中得以呈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罗新教授与鲁西奇教授做了一次关于《喜》的对谈,《上海书评》选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喜: 一个秦吏和..

我想住回四合院,那里有我熟悉的大娘婶子,知了大黄“味儿”这个字,添上了儿化韵,便不仅仅是香辣咸甜的味道之意,更有一种风格,一种气质,一种人文韵味。所谓“京味儿”,正是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城市气质与人文韵味。豆汁、麻豆腐、熬白菜,这是京味儿;四合院、大杂院、黄狗水缸胖丫头,这也是京味儿。估衣街的叫卖声声入耳,胡同里抖空竹的嗡嗡声直上天际,悠长绵远,不是京味儿又是什么呢?京味儿固然发端于传统,但京味儿绝不等于怀旧。时代有殊异,风俗有变革。京味儿文化..

传染病的减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悖论?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近年来也有不少有关传染病的书籍出版,包括《传染病与人类历史》等作品都曾提到一个问题:不同年代的瘟疫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却间接刺激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提示我们注意瘟疫问题的复杂性。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计划主任托马斯·博伊基在新书《瘟疫与发展的悖论》中,则提出了另一个值得深思的悖论:人类传染病防治能力的不断提升固然是好事,但它有可能带来哪些发展上的风险..

乔伊斯在《泽诺的意识》中看到了一种新的英雄主义乔伊斯和斯韦沃的生活和作品相互重叠,在相互学习和影响对方作品的同时,也相互借鉴对方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如果乔伊斯和斯韦沃没有相遇,他们的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将会完全不同。关注这两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的生活和写作重叠之处的研究有许多。而我的目的是着眼于他们友谊的交集,以及浪迹于斯韦沃家乡的里雅斯特(Trieste)时,斯韦沃的现实生活。乔伊斯和斯韦沃我想强调乔伊斯创作利奥波德·布鲁姆的非凡创作..

一个36岁的女人马上要迎来她人生中最美好时光 | 星期天文学·周婉京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年轻而富有才华,是新文学的旗手,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星期..

敦煌壁画里的“燕乐”,曾处于世界艺术之巅隋唐两朝逐渐形成了在当时领先世界的音乐形态——燕乐。《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燕乐大曲。本文经出版方授权选自《中国人的音乐》,内容较原文有删节修改。《中国人的音乐》,田青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7月。我们的先辈不但创造发明了众多表现力丰富、各具特色的独奏乐器,还传承并创造了众多传统深厚、丰富多彩的乐队演奏形式,我们把这些各具特色、有一定的组织体系和典型性的音乐形态架构及有..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没有一段文明的记录不同时也是野蛮的记录对美国文化生活之压力的强烈感觉在瓦尔特·本雅明的一生中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可以转向他对社会研究所历史的贡献。在整个三十年代,本雅明一直拒绝社会研究所的邀请,不愿意加入在纽约的其他成员们。1938年1月,在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时,本雅明拒绝了阿多诺的紧急请求,他说:“在欧洲还有捍卫的阵地。”当这些阵地被攻克,留在巴黎已经不再可能,盖世太保在1940年夏天查封了本雅明的公寓,此时移民美国已经变得越来..

不知不觉间,我变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了“闭经之后,女人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开始变得干燥,萎缩,出现褶皱,这种变化是无法阻止的……”在55岁那年,日本女诗人伊藤比吕美用诚、赤裸的笔触,分享自己更年期的经历。衰老,闭经,照护丧亲,丧失性魅力,再也减不掉的赘肉与失控的更年期……伊藤敞亮又美丽地直面生而为女的难堪与难言之隐,在她看来:“美还是不美,都去他的。变老意味着自由,全新的自由。”本文摘选自《闭经记》,经出品方授权推送。终于轮到我了,闭经热..

王家卫:日常中我们最常受到的伤害,就是被人拒绝几天前,导演王家卫在全网影迷的庆祝下,度过了他的64岁生日。尽管王家卫收获了大批量影迷,然而观众对王家卫的电影评价一直是两极化的——一方面,他拥有很多忠实热情的粉丝,亲切戏谑地叫他“墨镜王”;另一方面,除了最新作品《一代宗师》,王家卫的电影很少叫座。香港本地人在日常生活中将“王家卫”用作一个贬义词,形容抽象、文艺的东西。这种文艺,部分源于王家卫自幼时便开始的文学训练。在下文中,王家卫接受作家林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