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童书里的种族主义与反歧视:我们离平等还有多远?

2021-04-08 17:41:32 来源:网络

美国知名儿童读物“苏斯博士”系列图书因含种族问题而被下架的新闻读来令人唏嘘,苏斯博士不仅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童书作者,也位列中国许多童书推荐读物榜单里。苏斯博士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创造的启蒙读物欢快又押韵,避免了孩子们最反感的说教,然而他激进的政治倾向却遭到了忽视。

事实上不仅苏斯博士创作的童书,包括广为人知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也包含种族歧视的内容。种族问题向来是西方世界的大命题,虽被讨论得多,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成人世界里,书评君此前也做过不少与种族问题有关的话题(美国亚太裔作家和书业人发起声援行动,呼吁停止对亚裔的种族歧视)。当童书创作者“习惯成自然”地把这种“政治性”带入到儿童读物里,也让我们不得不对儿童书籍产生更多的反思与追问。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对于环境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影响与刺激,都会不加分辨地全盘吸收。下架这些包含种族歧视的图书只是一个开始,积极倡导反歧视才能尽可能地保护儿童的心智,不让他们从小陷入偏见里。那么如何在儿童书籍里恰当地表达种族的存在?也有许多优秀的童书给出了它们的答案。

作者丨黎璇

01

含有种族歧视的童书屡被召回

近期,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西奥多·苏斯·盖泽尔(笔名苏斯博士)包括《我在桑树街上看到的一切》(And to ThinkThat I Saw It on Mulberry Street)和《如果我来经营动物园》(If I Ran theZoo)等在内的六部作品被撤回。苏斯博士所在的出版机构表示这些书籍涉及种族主义歧视。

指控人是堪萨斯州立大学英语文学教授菲利普·奈尔(暂译,Philip Nel),奈尔向媒体表示:“苏斯博士所在的出版机构做出了一个合乎道德的决定,他们选择对艺术品的传播承担起应有的公共责任,不从种族歧视中获利。”

奈尔还指出,苏斯博士笔下有只戴白手套、喜欢恶作剧的猫。这只猫的灵感来自涂黑脸滑稽表演(BlackfaceMinstrelsy),这是19世纪美国尚未废除奴隶制时流行的表演形式——白人演员将脸上涂黑,并穿上破烂的服装,模仿黑人口音表演黑人歌舞,以此来嘲讽黑人。平权运动兴起后,这类表演逐渐消失。

又如,1937年出版的《我在桑树街上看到的一切》中,年轻中国男子的插图代表二战前西方人对亚裔人的刻板印象。以及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如果我来经营动物园》中的插图将亚洲人绘成长着细长猪眼的帮工,其他一些描绘非裔男性的插图也同样有羞辱意味。

图为苏斯博士被撤下的六本绘本,分别是《我在桑树街上看到的一切》《如果我来经营动物园》《麦克莱格的水池》(McElligot's Pool)《超越斑马》(OnBeyond Zebra!)《超级炒鸡蛋》(Scrambled Eggs Super!)和《猫咪大猜谜》(TheCat's Quizzer)。

在出版史上,作品因涉及种族歧视而被召回早已不是新鲜事。自去年11月,荷兰各大公共图书馆将出现“黑彼得”的儿童书籍从书架上撤下。在荷兰等低地国家传统中,黑彼得被认为是一个摩尔人,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传说,被圣尼古拉斯降服并成为他的助手——这一版被认为与当时盛行的非洲黑奴买卖有关。随着黑人平权运动兴起,“黑彼得”被视为是种族歧视的象征。

也有不少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因含种族歧视受到抨击。历史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也曾被抨击含有种族歧视内容,因此其1988年的版本修改了原本对“黑皮肤的小矮人”奥柏伦柏人(Oompa-Loompas)的描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称黑人为“黑鬼”(Nigger),有印第安人血统的印江·乔(Injun Joe)被塑造为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

02

童书中的反种族歧视

种族主义向来是西方世界的大命题,反对歧视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理念之一。美国安德森博士(AshauntaAnderson)和道格博士(Jacqueline Dougé)的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发现种族差异;2到4岁的儿童能内化种族歧视。如此,取缔含有种族歧视的儿童书籍自然也是文化政策的不二选择。只是,要推动平权,取缔不是唯一路径。那么,儿童书籍应该怎样恰当地表达种族问题呢?西方倡导反歧视的儿童书籍给出了答案。

《发生在镇上的事情》(SomethingHappened In Our Town)是由埃默里大学的玛丽安·塞拉诺(Marianne Celano)博士、玛丽埃塔·柯林斯(Marietta Collins)博士和安娜·哈扎德(Ann Hazzard)博士共同创作的绘本。它通过父母向孩子解释黑人被白人警察枪杀的事件,既还原了真实社会场景,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发生在镇上的事情》中的这几幅图画正是这对母子对镇上枪杀案的讨论。乔司(Josh)问他的妈妈:“警察可以进监狱吗?”他的妈妈回答道:“是的,为什么你这么问?”乔司接着说:“那个杀害了黑人的警察会进监狱吗?”他妈妈接着回答:“这个警察的行为是错误的。”

该书并未充当真实社会的遮羞布。当孩子问及黑人的黑皮肤,父母借机解释了什么是黑色素,且告诉孩子人种差异是世界上非常美妙的事情。父母也将历史上黑奴贸易的事实对孩子坦诚相告,并且对白人警察枪杀黑人的事件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这个警察的行为是错的”、“这世界上有很多警察,他们常常做一些好的选择,但我们不能依赖他们去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如果说以白人视角切入尚且有居高临下之嫌,那么以黑人为主角的故事则能更直观地展现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遇到的困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新孩子》(New Kid)是童书作家杰里·克拉夫( Jerry Craft)于2019年出版的小说。

该小说讲述了12岁的黑人男孩乔丹·班克斯(Jordan Banks)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里弗代尔(暂译,Riverdale)学校,那里的学生多为白人。他的母亲认为在白人世界里获得自我认同,是乔丹在美国生活下去的必修课。

杰里在这本书里刻画了黑人可能会遇到的所有“微侵略(Microaggression)”事件——如乔丹在满是白人的餐厅里不知所措,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被另眼相待,被贴上与黑人相关的标签,与学校老师沟通时出现障碍等。但最终,乔丹在融入团体活动过程中获得了白人朋友的理解和认同,也逐渐学会如何与一个不友善的世界相处。当乔丹在学校里的经历越来越丰富,他也得以收获更多理解和成长,同时也为面对一个充满歧视的真实世界做好了准备。

童书作家杰里·克拉夫的著作《新孩子》封面

杰里在这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中试图刻画一个普遍受到大家欢迎的主角,并想通过他来展现所有非裔美国人的真实经历。他幽默的笔触使得严肃的故事读来轻松生动,引人入胜。他本人也因为《新孩子》于2020年同时获得柯克斯(Kirkus)奖,纽波里(Newbery)奖和科雷塔·斯科特·金(Coretta ScottKing)奖。尽管与团体和解的结局稍显老套,但乔丹克服困难的经历和精神,仍能够打动美国各年龄层的读者。

《出版者周刊》称其:“精准捕捉到了一个有色人种在一个传统的白人世界里的所有紧张感。”这样的刻画引起黑人共鸣的同时,也会让白人对黑人更具有同理心。

前两本书都意在刻画少数族裔的真实处境,以及不同的人们应对这一处境的态度。美国芝麻街工作室(Sesame Street)则从启蒙教育的角度出发,为幼龄儿童塑造价值观。1992年芝麻街出版了《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We’redifferent, we’re the same)图画书。书中展现了不同种族的五官、肤色、身体,并阐明虽然外在特征有所不同,但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

书中写道:“我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有趣。彩虹如果只有绿色和蓝色就会无趣,是它丰富的颜色让它变得无比美丽。所以为什么你不为你的外表感到快乐呢?”(We’redifferent. We’re the same. That’s what makes the world such fun. Many kinds ofpeople, not just one! A rainbow would be boring, if it were only green or blue.What makes a rainbow beautiful is that it has every hue. So aren’t you glad youlook like you?)精美的插画与简明的文字,篇幅短小却充满哲思——《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多元的动漫世界。这揭示了成就多元的是“宽容”和“悦纳”,对儿童而言具有启蒙意义。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通过展现不同种族的五官、身体、肤色的外在差异和内在特征来告诉孩子们种族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让孩子们对“平等”有更直观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钱满素在《自由的基因》一书里梳理了“宽容”内涵的演变。“宽容”的理念看似简单,但在美国社会极端化的当下似乎已经被遗忘太久了。2020年5月,46岁的非裔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因涉嫌使用假钞被捕时,白人警察德里克·迈克尔·肖万(Derek Michael Chauvin)将膝盖压在弗洛伊德脖颈处超过8分钟,使其失去知觉并在急救室被宣告死亡。事件曝光后众多美国市民举行和平示威和集会,要求美国公安和司法系统正视种族歧视。而后示威逐渐演变成暴乱,反种族歧视运动蔓延至全美50个州乃至全体西方国家。

《自由的基因》,钱满素 著,东方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

然而,仅仅倡导“宽容”在反种族歧视上都还太保守,布鲁克林的作家兼插画家瓦什蒂·哈里森(Vashti Harrison)则直接用绘本图画书分别介绍了历史上有重大成就的黑人男性和女性。她在2017年出版的《小领袖:历史上的杰出黑人女性》(Little Legends: Exceptional Men in Black History)一书选取了40位在法律、艺术、传媒、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名黑人女性故事,分别以图画和文字的形式对她们进行介绍。其中包括在美国家喻户晓的黑人女性,例如知名废奴主义者、政治活动家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和美国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制作人、投资家、慈善家及演员奥普拉·温弗里(Oprah Winfrey)等。这本书也一跃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这一页是《小领袖:历史上的杰出黑人女性》对美国知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的介绍,她是纳什维尔WTVF-TV最年轻的新闻主播和第一个非裔女主播。

她在2019年出版的《小传奇:历史上的杰出黑人男性》依法炮制,介绍了包括知名演说家、社会活动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在内的40位黑人男性。柯克斯评论称这本书:“它非常具有教育意义,每个书架都应配备一本《小传奇》。”显然,赞扬和纪念历史上的知名黑人在平权上比“倡导宽容”走得更远——黑人和白人拥有同样优秀和出众的品质,同样能成就一番伟业。

03

如何通过童书传播种族平等观念

在童书创作过程中,“真实”与“诚恳”是传达平等观念的第一步。现实不是非黑即白的乌托邦,因此创作者也并不需要用童书来蒙住孩子们的双眼。当真实世界的割裂与冲突,歧视与恶意被以温和的方式呈现在孩童面前,再辅以观念上的引导,会帮助孩童养成平等观念,逐渐孕育出人文主义的关怀。

心理学家班杜拉则把模仿视为人类彼此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 认为它是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德在《模仿律》一书中也详细论述了模仿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切社会行为都是模仿,类似于心际之间的照相术。

《模仿律》,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著,何道宽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除此之外,一些科普知识也能帮助孩子了解到——种族差异仅仅只是客观因素带来的表征差异,并无贵贱之分。《发生在镇上的事情》就通过对“黑色素”进行科普,传达了平等观念。《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的展现方式则更加直观和直白,“我们都一样”的结语宛若平地惊雷。《我们所拥有的颜色》(All the Colors We Are)详细科普了各类肤色形成的原因,以及“黑色素”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头发、眼睛中。正如心理学中的完形创始人波尔斯所言:“觉察即疗愈”,不带任何评价地认识差异,本身就意味着观念上的弥合。

在叙事上去白人中心化也一种可借鉴的创作方式。长期以来,在西方世界白人占据着社会话语权的主导地位。这也是为什么童书《汤姆·索亚历险记》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黑人常常以丑角形象出现。即便是在平权运动盛行的当代,少数族裔也常作为反派或陪衬主角的配角出现,甚而被污名化。如《肖申克的救赎》中,黑人瑞德作为已经被“制度化”了的囚徒,早已失去出狱的勇气——这恰好衬托了白人主角安德的智慧和勇敢。又如漫威的电影《美国队长》中的黑人“猎鹰”山姆·威尔逊在一开始作为反派出现,后来被美国队长以正义感化,改邪归正后加入主角阵营。

如此看来,让黑人担任主角、担任正派角色——即便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碰壁,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观念上的进步。如2020年年底出版的《谁是马丁·路德·金》(Who Was Martin Luther King),就以绘本的形式介绍了黑人平权运动里的知名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包括前文提及的《新孩子》和《小传奇》,他们分别从当代和历史的角度切入,让黑人在童书中做了一回形象正面的主角。

《谁是马丁·路德·金》封面

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黑色棉花田》,就是一部以反对种族歧视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凯西·洛根一家都是黑人,自豪地住在密西西比自己的土地上,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这本书是美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大时代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米尔德里德·泰勒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儿童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非裔美国人作家,他通过笔下的故事,把种族歧视的现状告知给小读者,尽管经历歧视,故事里凯西的一家却依然不失勇敢和善良。

现在也有许多儿童图画书里以有色人种的形象来讲述充满想象力的温暖故事。以美国亚马逊的畅销绘本《头发的爱》(hair love)为例。这个绘本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一个黑人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父亲为女儿设计了各种有意思的发型,帮助女儿表达自信心。2019年纽伯瑞大奖作品《梅西·苏亚雷斯的换挡人生》(Merci Suárez Changes Gears)也是如此,它以古巴裔美国人梅西·苏亚雷斯的勇敢来展开故事,也展示了古巴裔美国人的生活面貌。

还有很多儿童绘本,在主题需要多个人物出场里,各种肤色的人都有,丰富人种的多样性,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这种图画是对各种肤色的人都可以平等共处且相处愉快的一种暗示。美国亚马逊畅销绘本《全部都是》(All are welcome)就是这一类图书,在一所学校里,来自各种背景的学生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庆祝。

《全部都是》封面

总而言之,绘本、小说、图画……形式或许是次要的,而真实诚恳的出发点,平等宽容的立意,才会构成童书呈现反种族歧视的精神内核。当下,弗洛伊德已死,世界各地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犹在耳畔。对立和冲突究竟是加剧还是缓解,宽容和多元究竟能延续还是消亡,尚未有答案。宽容、平等这些由先贤们提出的,自由主义社会的重要意涵,也从未过时。

,外国童书里的种苏州地铁1号线 族主义与反歧视:我们离平等还有多远?

相关:

贾秀全:中国女足配得上胜利,韩国女足在亚洲是强队北京时间4月8日,,中国女足在奥运会预选赛附加赛首回合比赛中客场2-1取胜韩国队,在两回合的对决中占据了先机。赛后,中国女足主帅贾秀全出席了新闻发布会。----这场比赛的首发派出了进攻性的阵容,是否达到了你的预期?达到预期了,我觉得队员在压力下能够客场取胜,我们进攻还是有亮点,球队配的上胜利。----今天队员的表现如何评价今天队员的表现都很投入,很尽力,能够在这种压力下有所发挥,她们会通过这种比赛在以后得到..

哈德森25分9助,陶汉林22分9板,山东轻取天津球长体育4月8日讯 2020-21赛季CBA常规赛今日继续进行,天津男篮对阵山东男篮。比赛开始,两队进攻效率都一般,天津直到比赛进行了3分多钟后才由金鑫投进第一个运动战进球,山东靠着陶汉林的篮下强打和哈德森的三分艰难上分,托多罗维奇虽然在与陶汉林的1v1对抗中占不到便宜,但凭借一手出色的策应,还是频频助攻队友得分。托多罗维奇下场后天津失误陡然增多,山东抓住机会多次打成反击,然而天津并没有因此沉沦,这边山东刚刚打..

叶嘉莹与顾随:师生情谊七十年葉嘉瑩在天津大劇院講座上講授古典詩詞师生情谊七十年叶嘉莹诸位老师、诸位同学:我非常高兴今天又来参加我们新年的晚会,同时还有我们两项奖学金的颁奖典礼。我今天想要讲一个师生情谊七十年的故事,因为今年是2012年。我出生在1924年,1941年十七岁考上了当时北平的辅仁大学。那时我们的系主任是余嘉锡先生,他教我们目录学,刘盼遂先生教我们经学史,陆颖明先生教我们声韵学,另外还有赵万里先生,他是王国维先生的学生,教我..

质疑观众,却又需要靠他们生存:罗兰·巴特眼中的先锋戏剧近日,一档戏剧类真人秀《戏剧新生活》让原本小众的戏剧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也让本就热爱戏剧的票友看到了戏剧更多的可能:离开华丽的布景、直面生存的压力、用最朴素的道具和最大胆的尝试打动人心。戏剧能带来新生活吗?60年前,罗兰·巴特就已给出过答案。原作者丨[法]罗兰•巴特摘编丨肖舒妍《罗兰·巴特论戏剧》, [法]罗兰•巴特著,译者: 罗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11月(点击书封可购买)01先锋戏剧之定义何..

严肃音乐:装逼之外,别无他用?世界上有那么多简单动人的声音,要那些艰涩难懂的音响干什么用?这是刘索拉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中的一句感叹。在故事中,一位叫森森的作曲系大学生苦心孤诣地探索现代派手法,想写出富有个性的杰作来,结果他的努力不但折磨了自己,也让乐手和听众的耐心备受考验。当他无意间听到有人弹出技法传统、谐美悦耳的曲子时,就扪心自问地说了这句话。这句话所追问的,就是那种深奥、小众的音乐创作究竟意义何在。当然,小说中并没..

一个单身男人的白日梦单身男人的白日梦世上最浪漫的人无疑是那些无人与之浪漫的人。正是在我们身处孤独、没有工作或朋友来干扰内心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爱情的精髓和必要性。整整一周时间电话寂静无声,每顿饭都是罐装食品,一边吃一边听着BBC播音员沙哑的毫无慰藉作用的声音——这个声音在描绘肯尼亚羚羊的交配习惯——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柏拉图曾声称没有爱的男人,就像一只仅有一半躯体的动物。在这种遗世独立的时刻出现..

男性墓志铭数量高于女性,重视墓志铭的却是女性史研究墓志铭是一种私人撰著的、以纪念死者为目的的传记,作为一种文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借鉴了正史人物传记的基本成分,但也深受其他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家族制度、祖先崇拜以及孝道至上的传统。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

“文科黑话”,当然并不深刻所谓“黑话”,简而言之,是指一般只限于内行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术语、措辞。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行话。上世纪30年代的《江湖丛谈》一书是这样说的:“黑话也就是黑社会的行话,行话也叫切口,切口是指清末流行的跑江湖人之间的暗语。”话说,在清朝民间,跑江湖经商之人游走于灰色地带时,往往需要且只需要与接头人心照不宣,为了规避风险,尤其善于使用一些避免被外人听懂的暗语,也就是某种黑话。《功夫》(2004)剧照。圈内人心..

林徽因:香闺里的封面女郎林徽因照片,1925年《图画时报》刊载林徽因:香闺里的封面女郎文/肖伊绯1925年9月20日,上海。《图画时报》第268号出刊,头版的封面女郎,是20岁左右的林徽因(1904-1955)。头版组照,一张是她的家居照片,一张是其戏装照片,正青春年华,光彩照人。照片加有附注,称"林徽音女士为林长民先生之女公子,明慧妙丽,誉满京国。精通中英文,富美术思想。平居无事,辄喜讲求家庭布置之方。小至一花一木之微,亦复使之点缀有致。前在..

历史上的唐朝美妆潮流,野到你想象不到今年春节,河南春晚的女子群舞《唐宫夜宴》火遍全国,也让唐朝女子精致、华丽甚而夸张的妆容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而上一次对唐朝美妆这样热烈的讨论,可能出现在2017年《妖猫传》上映期间,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实在惊为天人。实际上,在近三百年的唐朝历史中,女性的妆容多有改变,其明暗色调、华丽程度也深受帝王更替、贸易往来的影响,例如初唐时期的轻巧纤纤丽,开元末年的明艳多样。为了追随潮流,唐代女性或是剃去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