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香闺里的封面女郎

2021-04-08 17:10:05 来源:网络

林徽因照片,1925年《图画时报》刊载

林徽因:香闺里的封面女郎

文/肖伊绯

1925年9月20日,上海。《图画时报》第268号出刊,头版的封面女郎,是20岁左右的林徽因(1904-1955)。头版组照,一张是她的家居照片,一张是其戏装照片,正青春年华,光彩照人。

照片加有附注,称"林徽音女士为林长民先生之女公子,明慧妙丽,誉满京国。精通中英文,富美术思想。平居无事,辄喜讲求家庭布置之方。小至一花一木之微,亦复使之点缀有致。前在北京,曾就培华女校习英文音乐各科。民九远航间,留学英京,入圣瑁丽学院。逾年内渡,转学北美,专习建筑图案,尤注意于戏台构置。首往纽约省之漪瑟城,入康宾山大学,继往飞飞城,入宾省大学。诚以欧美诸邦专才辈出,剧场建筑不独以工程坚固,陈设华丽见称。举凡美术兴趣、历史观感,随处流露,无往不足引人入胜,以视我国剧场,洵有天渊之别,不可同日语也。将来女士学成归来,必可以贡献于国人者"。

显然,这并不是即时拍摄的新闻照片,而应是一年前的旧照了。因为早在1924年6月,林徽因就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直到1928年8月,二人完婚并在欧洲度完蜜月之后,方才回国。《图画时报》第268号的出刊时间,恰在林出国后一年多的时间段里,此时,是不可能拍摄得到她的家居照片的。刊载的家居照片,应为林1924年6月赴美留学之前所摄。那么,另外一张戏装照片又摄于何时呢?

这张戏装照片的拍摄时间,应当比较明确,时为1924年5月8日。据所附图注称,"女士于戏曲一门,亦有研究。每饰曲中人物,惟妙惟肖。描摹适当,具有天才。左图为女士饰印度文豪所著戏曲中之一角色……"实际上,林徽因所扮演的剧中角色应为齐德拉公主,而剧本正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著《齐德拉》。

原来,1924年5月8日,是泰戈尔的64岁寿辰,正值其访华期间,北京文化圈遂筹备为他举办祝寿会。祝寿会的压轴戏,是观看新月社同仁用英语演出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齐德拉》,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讲述了一段古印度的爱情故事。剧中,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张歆海饰王子阿顺那,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林长民饰春神伐森塔,梁思成担任舞台布景设计。《图画时报》上刊布的照片,应为此时所摄。

一份上海的时尚画报,将关注焦点放在北平,且将一位北平女性作为封面女郎,实为不易。一般而言,报社就坐守摩登上海,本就是时尚前沿,有的是名媛淑女,封面女郎的人选,又何需舍近求远,向北搜寻?毕竟南北间隔千里,采访编辑的难度与成本也会相应增加。但林徽因是个例外,《图画时报》愿意为之破例,即便未能采用到最新的即时拍摄的新闻照片,也不妨将一年前的旧照给印上了封面头版。显然,这与林的"誉满京国"有关,也与这份画报的宗旨有关。

纵观1920年代的报纸副刊,摄影图片使用普遍,读图时代已俨然揭幕。《图画时报》,原本是《时报》的一个周刊,也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副刊,由上海时报社出版印制;至1924年2月17日的186期,更名为《图画时报》。初为周刊,自358期改为三日刊至1935年10月13日停刊,共出刊1072期。主编戈公振在画报创刊号的《导言》称:"世界愈进步,事愈繁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籍图画以明之。夫象有鼎,由风有图。彰善阐恶,由来已久。今国民敝锢,政教未及清明,本刊将继文学之未逮,一一揭而出之,尽画穷形,俾举世有所观感,此其本旨也。若夫提倡美术,增进阅者之兴趣,又其余事耳。"这就清楚地阐明了戈公振创办摄影副刊的目的,他强调摄影图片应起到"彰善阐恶"的作用--进步的即是善,当然要大力表彰;落后的即是恶,也要充分阐明。

林徽因的聪慧才智,以及在学业上的进取追求,在《图画时报》看来,是理应作为"进步典范"予以表彰出来的,但又并不是将其如流行明星一样来追捧的。《图画时报》每期必有一位或多位"进步典范"的人物照片刊发出来,林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只是因为这第一次登报,又上了封面,才让人颇觉"惊艳"。事实上,林并不是《图画时报》的"常客";她的照片再次登上《图画时报》,已在近三年之后。这是在其与梁思成完婚之后,作为已婚妇女"进步典范"才再次出现的。同时,这也是她的照片,最后一次出现在《图画时报》之上,时为1928年5月30日第460期。

林徽因签名照片

1928年《图画时报》刊载

这是一张林徽因于1928年3月所摄的签名照片,可能是应报社之请求,特意从欧洲寄回国内的。这张照片刊发于《图画时报》之上时,加有中英文图注:"梁思成夫人林徽音女士,文思焕发,富有天才。早年试演西剧,曾充太谷翁名作《姬珈玳》一幕之主角。留美数载,学诣超卓于舞台布景以及导演诸术,无所不能。近毕业于合众之国之"耶尔大学演艺院",方偕梁思成君作蜜月之旅行,兼事考察宫室之制及演艺之作风,联袂抵欧。巧值世界戏曲大家易卜生百年纪念盛典,诚我东方古国学术前途之福音也。"这里提到的"姬珈玳",就是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只是音译不同而已。

可想而知,林在出国之前的那场演出,其影响力三年间亦未衰减,已成为这位"榜样妇女"的一个老掌故了。而这张照片的签名时间,恰逢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百年诞辰纪念(1828-1906)之际,更让编者不由得产生联想与感慨,他认为,此时尚在欧洲与梁思成作蜜月旅行的林徽因,归国后一定会成为"东方古国学术前途之福音"。

此外,有必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图画时报》上的报道,还是林徽因自己的签名,此时都还明确的写为"林徽音",而不是后来我们熟知并已习用的"林徽因"这一名字。事实上,至少要等到1931年之后,"林徽因"这一名字,才会正式出现在各大报刊之上。

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林徽因",起因是与上海作家林微音(1899-1982)的名字太过接近,为避免引起误会与张冠李戴,才最终改"音"为"因",以示区别。1931年10月,林在《诗刊》第3期上发表诗作,徐志摩在《诗刊·叙言》中附带声明一则:"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从此,林徽音才摇身一变,成为"林徽因"。《图画时报》上的林徽因早期照片与签名,报道与图注,都还写着其本名"林徽音",或可作这改名事件之前的"原型"存照罢。

补记:林徽因的宾大鸿影

《图画时报》第268号图注中所称,有梁、林二人"继往飞飞城,入宾省大学"云云;不熟悉民国时期对英美各地译名的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其实,所谓"宾省大学"即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Pennsylvania),如今简称"宾大",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即"飞飞城")。宾大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宾大创建于174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学校的创建人,它是美国历史上建校时间排名第四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美国第一所从事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的现代高等学校。

宾大在中国招生,可以追溯到晚清。当时,根据音译,宾大又译为"本薛佛义大学"。1924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携手赴美深造,9月正式入读宾大,而宾大建筑系当时不收女学生,林未能如愿去建筑系学习,只得入美术系学习。凭借她对美术设计的浓厚兴趣与良好功底,从一入学开始,就令校内师生刮目相看,颇得好评。她得以破格跳级,直接升入三年级。林的注册英文名为菲莉斯(PhyllisWheiYinLin),梁的注册英文名则为SsuChengLiang。美术系和建筑系同属美术学院,又因梁在建筑系,林得以旁听了建筑课程。

林徽因设计的圣诞卡

1926年于宾大

林徽因是宾大中国留学生会社会委员会的委员,她性格开朗,举止优雅,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她与美国同学伊丽莎白·苏特罗(ElizabethSutro)友谊最深,经常到苏特罗父母家里做客。苏特罗晚年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交往细节,并称林"是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而且她具有一种优雅的幽默感"。

林在宾大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她本身在学业与学术方面崭露出来的过人才华。她积极从事美术设计活动,在大学生圣诞卡设计竞赛中还曾获奖。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纸质卡片的绘制,但也可以看出她精细的才思--那是用点彩技法画的一幅圣母像,大有中世纪欧洲圣母像的古朴质感。这件中国学生的优秀作品,至今还保存在学校的档案馆中。她只用两年时间,就如期取得了美术学士学位;又作为建筑系旁听生,竟然不到两年就受聘担任建筑设计教师助理,不久更成为这门课程的辅导教师。这位秀外慧中的中国女学生,注定是要在宾大留下一些珍贵记忆的。

林徽因证件照

1927年摄于宾大

在宾大档案馆中,可以看到林徽因在宾大留下的证件照。证件照中的她,如今看来,依然那么摩登秀美。她身着中式外套,一头微卷的短发,眼神中流露着聪慧与坚定,才女外型与淑女气质,已流露无遗。而她与梁思成的合影,在此也存留了一枚。

那是1927年2月,梁思成获建筑学士学位,7月获得硕士学位。林徽因则以高分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四年学业三年完成。在毕业典礼的文艺汇演中,梁、林二人合演了一幕话剧(抑或是参加化装舞会),还拍摄了一帧着剧装的合影,至今仍留存在宾大档案馆中。

梁思成与林徽因剧装合照

1927年摄于宾大

从合影来看,梁思成身着绘有简单龙纹装饰的长袍,腰束布带,但脚穿皮鞋,头戴短筒无沿礼帽,面部还特别画有八字胡须;林徽因则一身清代宫廷女装打扮,着"旗装",梳"旗髻",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可能是纸糊的彩冠,手持一柄大白纸折扇。林、梁二人这身衣装,形似清代宫廷人物,颇有点穿越感。所扮角色虽无从查考,但可以揣测得到,这可能是以末代皇帝生活轶事为素材的短剧,主旨无非是讽刺晚清腐败的政治,表达新生代知识分子对新世界的期冀。从林当时的美术设计兴趣浓厚来看,这身装扮可能就是她亲手制作的,整个剧作也有可能是她亲自编排的。

1927年8月,梁思成向哈佛人文艺术研究所提出了入学申请,理由是"研究东方建筑"。哈佛最终录取了他,梁于9月离开费城至麻州剑桥。次年2月,梁完成了他去哈佛研修的目的,原拟归国。而对戏剧表演及美术设计一直心存向往的林徽因,在宾大取得学士学位之后,便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跟随著名的G.P.帕克教授学习舞台设计,她也因之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现代舞台美术的女留学生。这时,梁向林正式求婚,林为此也缩短了她学习舞台设计的课程,二人同往渥太华,开始筹备婚礼。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总领馆举行婚礼。婚礼完毕之后,他们便启程到欧洲度蜜月,随后归国。在宾大的整整三年时光,不长不短,但对梁、林二人一生事业与生活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这三年间,二人在学业与感情方面,可以说都修成"正果";也正因为如此,探寻二人此刻此地的史料点滴,别具一番意义。

圣诞卡、证件照、剧照合影——虽然这一丁点鸿影遗痕,不算特别丰富,但仍可圈可点、可感可思。试想,当年《图画时报》但凡能拿到其中一件,恐怕也会是大张旗鼓地上了封面推介的吧。

本文节选自

《左右手》

作者: 肖伊绯

副标题: 百年中国的东西潮痕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5-9

,林徽因:香闺苏州房价 里的封面女郎

相关:

历史上的唐朝美妆潮流,野到你想象不到今年春节,河南春晚的女子群舞《唐宫夜宴》火遍全国,也让唐朝女子精致、华丽甚而夸张的妆容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而上一次对唐朝美妆这样热烈的讨论,可能出现在2017年《妖猫传》上映期间,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实在惊为天人。实际上,在近三百年的唐朝历史中,女性的妆容多有改变,其明暗色调、华丽程度也深受帝王更替、贸易往来的影响,例如初唐时期的轻巧纤纤丽,开元末年的明艳多样。为了追随潮流,唐代女性或是剃去眉毛,..

阅读,与春天一同如约而至|2021年新京报春季书选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又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阅读也随着天气的明朗而拉开帷幕。每年的12月底至次年3月,都是出版速度较慢的时期,但在这段时间里依旧有很多亮眼的书,如缤纷的樱花般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本期专题,我们为读者挑选出40本好书,它们将会呼唤我们的阅读在春天苏醒,带着不同的思考与情怀,从小说、历史、艺术、社科、儿童等诸多门类中踏入新的精神园地。(点击书目图片可跳转至书单购买链接)文学艺术类(9本)《恶魔师》..

祭奠故人,是为了疗愈我们自身的哀伤为什么我们需要为死者举办葬礼,定期祭奠?我们该如何面对亲人离去的哀伤,如何处理逝者留下的遗物?可以选择逃避吗?我们又是否该为自己的麻木感到自责?面对哀伤的方式,男女有什么不同?在《哀伤疗愈》一书中,哀伤咨询师刘新宪给出了答案。原作者丨刘新宪摘编丨肖舒妍《哀伤疗愈》,作者: 刘新宪,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01为什么告别仪式极为重要?西方有句谚语:“当无法用语言表达时,请举行仪式。”仪式..

伍迪·艾伦性侵疑云再起:艺术家就能免于道德指控吗?你最喜欢伍迪·艾伦的哪部电影?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需要知道:在我七岁那年,伍迪·艾伦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我们家二楼的阁楼。那是个昏暗、狭长的空间,他让我趴在地上玩哥哥的电动火车玩具。也是在那里,他性侵了我。他边做边小声对我说,你是个好女孩,这是我们的秘密。他向我保证会带我去巴黎,会让我成为他电影里的女主角。我只记得自己盯着那辆玩具火车,专注地看着它绕圈,一圈又一圈。直到今天,我仍然无法直视任何..

唐诺:严肃文学的读者该不该有“消费者意识”?《从读者到消费者》文/唐诺编辑有两种屡屡不相容如双面间谍的忠诚,他得同时服侍财富之神和声誉之神;读者一样也两种身份集于一身,就财富世界的供需位置他是顾客,一个高出于书(商品)的身份,而就声誉世界的古老规矩他则是学徒,一个由最底处开始的谦卑身份─人在(实体)书店的经常性肢体姿态,巧合但不无巧妙的大致呼应着他的此一双重身份,他总是俯视、随手翻拣摊平热卖的书,也仰起头搜寻,伸手向书架上层的某一本书。本..

我会买上车票,在鲜花盛开的日子与你告别有一天,你在图书馆,在书店,在某个昏沉的午后,或是夜晚,在某个架子上,拿到了一本书。你随意地翻开第一页看到故事的开头,或者随意地翻到了故事的结尾,一颗心便忍不住嘭嘭嘭地狂跳起来。你被深深地吸引着,直觉告诉你书里藏着更多让你颤抖的惊喜和秘密,当下决定就是它了,你要把自己完全地交给它,沉浸到它的世界里,让莫可名状的氛围笼罩你,尽情地沉沦。可开始的激情未必能持续到结束。经历千山万水,筋疲力尽,几度想要..

清明:日落狐狸眠冢上,湖色春光净客船前两日与友人小聚,凌晨踏出小酒馆门尚有薄醉。等出租车来的时候,刚好看到路旁一大树不知名的繁花在路灯下灼灼盛放如焰火,仰脸看时,几点轻湿落在面庞上,微细得像夜几不可闻的叹息,恰逢杏花春雨时节,心下一动,知道不日就要清明了。在颐和园,遇见一条红金鱼我们家是不大过清明的。就算回乡扫墓,也大都避开这日子,改成春节或其他合适时候。因此对我来说,清明节的意味更多只是踏青,况且还有无数好吃食与此有关。明前龙井..

从党史中找寻赢得民心的致胜法宝来源:新华网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作出的精辟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作出的深刻概括,为站在百年新起..

外国童书里的种族主义与反歧视:我们离平等还有多远?美国知名儿童读物“苏斯博士”系列图书因含种族问题而被下架的新闻读来令人唏嘘,苏斯博士不仅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童书作者,也位列中国许多童书推荐读物榜单里。苏斯博士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创造的启蒙读物欢快又押韵,避免了孩子们最反感的说教,然而他激进的政治倾向却遭到了忽视。事实上不仅苏斯博士创作的童书,包括广为人知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也包含种族歧视的内容。种族问题向来是西方世界的..

叶嘉莹与顾随:师生情谊七十年葉嘉瑩在天津大劇院講座上講授古典詩詞师生情谊七十年叶嘉莹诸位老师、诸位同学:我非常高兴今天又来参加我们新年的晚会,同时还有我们两项奖学金的颁奖典礼。我今天想要讲一个师生情谊七十年的故事,因为今年是2012年。我出生在1924年,1941年十七岁考上了当时北平的辅仁大学。那时我们的系主任是余嘉锡先生,他教我们目录学,刘盼遂先生教我们经学史,陆颖明先生教我们声韵学,另外还有赵万里先生,他是王国维先生的学生,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