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为什么被称为“小西藏”?

2021-04-04 03:34:26 来源:网络

关于克什米尔的争夺,焦点并不在于那些海拔动辄7、8000米的山峰,而在于能够支撑人类聚落生存河谷地带。问题在于,在现代国家概念形成之前,这些河谷地带已经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自然博弈、沉淀出了属于自己的原住民。

图源.pexels

如果不考虑这些原住民的属性和想法,单纯追求 将国防线推进到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 ,并试图通过扼守那些人际罕至的山口来捍卫一国领土的做法,在地缘战略层面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事实,是1947年依宗教信仰原则切割原“英属印度”时,统治克什米尔地区的 王公本身是印度教徒,而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居民则为穆斯林 。前者希望加入印度,后者则更愿意生活在巴基斯坦。由此也造成了印、巴两国长达70年的军事对抗,以及现在克什米尔地区只有停火线的地缘政治格局。

真纳和尼赫鲁也就此分道扬镳

然而无论从政治、民族、宗教还是历史的角度来说,对这片土地的地缘结构造成过影响的,远不止于印、巴两国及它们的前身。最起码在克什米尔北部山地, 来自中国方向的影响力要深远得多

提到来自中国的影响,就必须先解读一下“阿里”这个地缘标签。自吐藩崛起之后,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为核心的“卫藏”地区,一直 被定位为西藏及藏文化的核心区 。单纯从这片高原来看,卫藏地区的这一核心地位并没有问题。不过如果以喜马拉雅山脉为轴线,将由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所组成的“ 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视为一个关联区块的话,我们会发现整个区块的中心将是“阿里” 。

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阿里”是西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区名。剥离掉被划入阿里地区行政范围的,北部大片近乎无人区的“藏北高原”,地缘意义上的“阿里”,所指向的是雅鲁藏布江河谷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藏北高原以南、拉达克以东的这片河谷地带,其地理标签为“ 阿里高原 ”。

阿里地区是一片人迹罕至,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酷寒高原

图源.pexels

有一种说法,如果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的话,那么 阿里高原就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了。不管阿里高原是否有资格成为世界第三极的高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从地理还是地缘角度,阿里高原的确是整个“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焦点。更准确的说,充当这一角色的是阿里高原东端的两处拥有神圣光环的地标: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

冈仁波齐峰

图源.pexels

玛旁雍错

图源.pexels

不过我们更关注的,是什么样的地缘因素促成了这种四方来朝的现象。藏文化在对这一地区地理特征的标注,以及从地理结构入手的解构,有助于我们揭开这一谜团。与这一山一湖绑定在一起的,是 四条沿不同路径向“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延伸影响力的河流 :森格藏布、当却藏布、马甲藏布、朗钦藏布。

图源.pexels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藏语中“藏布”一词对应的是江河,森格藏布即为印度河主源的“狮泉河”。同样的,另外三条河流也是以动物来命名的。其中:当却藏布翻译过来为“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部分;马甲藏布 (格尔纳利河) 则从阿里地区南部的“普兰县”境内,穿越喜马拉雅山分水岭,由尼泊境内南下注入了恒河;至于发源于阿里地区札达县的朗钦藏布 (象泉河) ,则是印度河平原“五河”概念中,最东边的萨特莱杰河的源头,在印度几乎截断萨特莱杰河之水的情况下,萨特莱杰河实际已经成为了一条独立的河流 。

此地也是巴基斯坦的“软肋”

图源.pexels

作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并没有提供太多的缺口,让山脉北部之水有机会注入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与雅鲁藏布江,本质是从喜马拉雅山脉两端,分别与喀喇昆仑山与横断山脉相接处寻得突破口南下的 。区别在于,后者与横断山脉结合得实在太紧密了,因此在跨越分水岭南流之时,形成了一个世界级地理奇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图源.pexels

相比之下,平行走向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对人类就要宽容得多了。两大山脉之间留下的缝隙,不仅为下游的印度河平原平添了更大范围的集水区 (克什米尔) ,还 为人类在这一地区的生存及周边区域的交流提供了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克什米尔会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更多只是一个地理奇观的原因所在。

恒河两侧聚集了大量人口

图源.pexels

单纯身为东、西两条绕至喜马拉雅山脉南部江河的源头交汇处,已经足以让阿里高原成为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焦点所在。能够在一山/一湖周边,再觅得两个突破喜马拉雅山脉阻隔的缺口,成为恒河、萨特莱杰河的源头。这样的地理属性,使之同样能够引来自山脉以南地区的瞩目。

然而透过表面看本质的话, 宗教层面的四方朝圣行为,只是文明交汇的映射 。上述四条河流只有在客观上承担了文明交流通道的作用,才有可能让居于喜马拉雅周边地区的那些种族、信仰差异极大的民族,共同视这一交汇之地为圣地。而在地缘层面,能够被映射出来的不仅仅只有宗教方面的碰撞,更有政治、民族方面的博弈。

在佛教传入吐蕃王朝时期,一直 遭遇着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抵抗 ,以至于吐蕃王朝末期还曾经出现过灭佛归苯事件。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为了适应传入地的地缘文化,多多少少都会做些吸收本土元素的改变。由此才会有诸如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这样的分类。

佛教在传入喜马拉雅山脉北麓之后,同样经历了与苯教博弈、融合的过程。事实上,吐蕃并非这片屋脊之地强大的开端,以拉萨-日喀则为核心的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也并非高原文明的起点。在此之前,喜马拉雅山脉之北曾经兴盛过一个以“苯教”为国教强大政权—— 象雄王国 。尽管象雄王国身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迷,但阿里高原是其兴盛之地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古象雄王国遗址

图源.pexels

从“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之间的文明传播、交流入手,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环境并不那么优越的阿里高原,能够率先成为高原文明的起点。

首先 整体环境的差异,使得喜马拉雅山脉之南的热带气候区,有机会比北部的高原地区更先开启文明进程 。这意味着,高原文明在形成自己独特气质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相邻印度文明的影响;其次南亚文明存在一个自西向东传播的过程。最初的“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平原,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后,文明中心逐渐东移。恒河平原及南部的高原地带,开始为带有种姓、婆罗门教/印度教等印度-雅利安特征的“新印度文明”所覆盖。

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以夷制夷”的好工具

虽然高原文化在发展时,会一定程度的从更发达的南亚地区吸收文明因子,但二者之间巨大且缺乏地理缓冲的海拔差,使得青藏高原不仅能够避免被南亚文明所融合,更能够形成自己的地缘优势。在高原的西端, 阿里高原虽然失去了中心地位,但却仍然承担着帮助藏民族/文化向西传播的重任 。以至于我们今天,在印巴相争的“克什米尔”地区,仍然能够看到“藏”元素。

很多人知道,狮泉河中游 以“列城”为首府的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 ,但少有人知的是,狮泉河下游的以“斯卡都”为首府的巴尔蒂斯坦,在巴基斯坦也有“小西藏”之称。以至于最早到此考察的英国人,曾将从南迦峰到冈仁波齐峰之间的整个狮泉河谷,都视为藏区的一部分,并 将巴尔蒂斯坦、拉达克、阿里称为第一、第二、第三西藏

狮泉河流域

图源.pexels

狮泉河下游的以“斯卡都”为首府的巴尔蒂斯坦

图源.pexels

如果将喀喇昆仑山脉视为冈底斯山脉的延续,狮泉河与雅鲁藏布江可以被视为处于同一谷地。在这条海拔、气候类似谷地,无论是民族还是文化的趋同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以拉萨为核心的卫藏地区,如果要对拉达克、巴尔蒂斯坦保持政治控制力的话,阿里高原将是最重要的节点

然而从地理环境层面看,要想以阿里地区为核心,向下游延伸控制力的话,却有着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 河谷的下游地区在农业、人口方面的潜力要高于上游地区 。就像卫藏地区承载人口的能力,其实是完全比不上下游的印度东北地区以及孟加拉的。只不过巨大的海拔差,使得彼此之间几乎被完全隔离罢了。

心比天高

图源.pexels

作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其资源潜力并不如身处下游的另外两个“小西藏”。这一点从三个区域的人口总量也可以看出。今天,留在中国范围内的“阿里地区”,总人口约为10万;归属于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总人口则在30万左右;至于最下游归属巴控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人口则超过40万。

这一数据所反应出来的客观现实是, 如果历史上卫藏政权足够强大的话,那么无论是拉达克还是巴尔蒂斯坦,甚至更远的区域都有可能为其所控制 。反之,如果卫藏地区的控制力不够,或者说有更为强力的外部势力插入狮泉河流域的话,阿里高原这个在整条河谷地带,属于资源、人口弱势区的板块,将很难承担起制约中、下游地区的地缘政治任务。

毕竟高原的自然条件约束摆在这

图源.pexels

以狮泉河谷的历史来说也的确如此。公元9世纪中叶,强大的吐蕃王朝开始走向崩溃,部分吐蕃王室成员在混乱中逃往拉达克、阿里,并分别建立脱离雅鲁藏布江政权控制的“拉达克王国”、“古格王国”,并开启了狮泉河中、下游地区的全面藏化进程。

此后,为了争夺对整个狮泉河流域的控制权, 拉达克、古格两个王国一直争端不断 。在这场博弈中,人口潜力更大的拉达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度于17世纪上半叶控制了阿里全境。

拉达克王国(意思是"通过之地")遗址所在地是一个寒冷的沙漠

图源.pexels

然而阿里高原的地缘地位是如此重要,卫藏的西藏地方政府即使能够容忍狮泉河中、下游地区,脱离自己的控制,也不可能放弃这个“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聚集点的。

18世纪末,在中央政府 (清) 的支持下, 阿里地区得以回归西藏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 。拉达克则以藩属的身份,被置于西藏地方政府及中央之国的政治结构中。19世纪3、40年代,随着查谟的入侵,拉达克在政治上被迫切断与卫藏及中国的联系,成为了“克什米尔”的一部分。

英国人的印度军队几乎无穷无尽

印度之所以能够得到拉达克,与当时这片大陆的“英属印度”背景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当时称霸世界的大英帝国主导,仅靠印度内部自发的力量,短时间内是很难做到这点的。由于导致的地缘后果之一,便是在印控克米尔范围内,出现了印度教徒主导的“查谟”、穆斯林覆盖的“克什米尔盆地”,以及被世人称之为小西藏的“拉达克”,并存的地缘奇观。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即使能够按照现在的印巴停火线解决划界问题, 这一地缘分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将对印度的内政乃至外交造成长远影响

○温骏轩,网络笔名“鄙视抢沙发的”,长于分析解读国际局势。其2009年7月在天涯论坛“国际观察”版块开设的《地缘看世界》一帖,有理论,有资料,有地图,有分析,广受读者关注,点击量超过1700万/次,回复超过10万条。

本文来自温俊轩《地缘看世界》

,克什米尔为什么被称为“小西藏铁拳美剧 ”?

相关:

八九十年代的华语电影记忆由菲利普·肯普主编的《电影通史》按照年代顺序追溯了电影的演化,从早期的电影放映技术到多银幕影城的出现,直至如今的网络平台,展现了世界影坛的重要时期、主要流派和经典作品,并以电影的高速发展反观社会和文化的演变。本文截取了书中对80、90年代华语电影的梳理,提及了《黄土地》《卧虎藏龙》《一一》等烙印了一代人热爱与记忆的电影。80年代很少有人能料想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能够制作出享誉世界的原创作品。北京电影..

“这是什么屁挫折啊!”内向的大儿子、古灵精怪的小儿子,美丽娴雅的妻与温暖坚毅的母亲,还有一窝在屋里四处冲窜的狗儿,这是台湾作家骆以军的日常世界。在《小儿子》中,骆以军记录了他和儿子们的生活日课。面对两个性格迥异的小孩,他时而像同伴一般跟他们嬉戏,时而以父亲身份带他们学习、观看生活的各种面向。他以“废柴”的姿态祝福儿子厚道温暖,叮嘱他们要避免伤害别人,更要坚守自己的灵魂……我的爸爸·我的妈妈阿白(作家骆以军儿子)我的妈..

97岁奶奶绝色一生,被封人间国宝自动播放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2021年1月,《一色一生》一出版就刷了屏,豆瓣评分高达9.2,读过的人惊艳于这本书“破格的美”,更打动人的是作者志村福美传奇而励志的一生:三十二岁,离婚带两个小孩,为了谋生开始做染织,四十岁,举办第一次作品展,六十六岁,被认定为日本“人间国宝”,九十岁,获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的京都奖,川端康成评价她的作品:“优雅而微妙的配色里,贯通着一颗对自然谦逊而坦诚的心。”用植物染的..

“复仇”是怎样成为中国民间情结的?“法”与“人情”之间的矛盾是现代人熟悉的。此处有意强调现代人,原因在于“人情”是在现代国家建制的过程中逐步被扫除的剩余物,妨碍司法程序正义。而当“人情”被警惕之时,其实也意味着它还在某些时刻展现着影响力。但是,这不是“人情”的全部内容。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法律观念转型之际,法学家梁治平以一种接近历史主义的方法进入古籍。譬如,在最初的神明裁判中,人们信仰神明并相信违背者遭天谴,审判可能得出符合..

维舟评《发明个体》:个人的觉醒促成“发明个体”的,不仅因教会强调个体自愿皈依、相信自己负有“照看灵魂”的职责,也在于西欧特殊的社会政治结构。如今,社会中心趋于瓦解,极大地解放了所有人,催生了多元社会,又使社会陷入价值的撕裂。不论好坏,现代社会有别于古典社会的最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个人的觉醒”:人开始被史无前例地视为个体的存在,拥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没有这一哲学内核作为支撑,那么不仅无从发挥个人主..

猫:我对为人类做有用的事从来不抱热情● 小鸟在天空飞也不觉得可怜 ●在动物中,对人类而言,有像猫那样刚刚好的动物吗?大小真的刚刚好。不会太大不会太小,举起来不会太重,也不会太轻。摸起来的舒服感也刚刚好。不会太硬,不会太软,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触到那柔顺的毛,心情就会变得很平静。将手指在柔软的毛里潜来潜去,更是几近性爱般的快感,而且也不会大声吼叫,顶多只是轻轻地“喵”一声,无声无息地走过来。我觉得人类养宠物,是一种令人费解的自私。看..

古人放假没有三天游,而是回家洗头?回首中华千年璀璨文化时,你是否曾好奇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古代打工人有没有假期?他们假期都干啥?没有洗发露,古人怎么洗头发?凤凰网读书节选了《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中的部分章节,一起近距离观察古人的生活细节。01假期没有三天游,洗头才是正经事古人大部分不上班,只有政府官员等少数群体有假期,那他们的假期有多少天呢?先秦时期的文献有限,休假制度也无从考证了。但那个时代世卿世禄,官员都是世袭的,当官既是自己..

重返湘菜的历史现场:《皮锡瑞日记》与近代湖南饮食文丨尧育飞1900年前后的湘菜与今天面貌迥异,彼时的长沙人并不作兴米粉,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事是吃面。而湖南地区“秋风起吃闸蟹”的传统也并非最近三十年才兴起,一个世纪前吃蟹已是中产以上阶级的标配。以《经学历史》和《经学通论》著称的近代大儒皮锡瑞(1850-1908)通过他数百万字的日记,为我们展示了100多年前不一样的饮食现场。▲皮锡瑞日记1鸭与蟹是必吃的食物鸡鸭鱼肉是湘菜餐桌的主角,但其间座次常常发生变化。在1..

赵姨娘那么惹人厌,贾母为何会同意贾政纳她为妾?本 文 约 4000 字阅 读 需 要 11 min@该音频系AI合成《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各有千秋,一些姑娘太太们即使有些缺点,也不乏拥趸。但是,也有一群屡屡挑事的“万人嫌”人物,掺和并引发了贾府的多次轩然大波,她就是赵姨娘。大家一边嫌弃着赵姨娘,一边想不通,贾政为什么要娶一个如此昏聩无知的妇人?贾母和王夫人又为何没有反对呢?赵姨娘。来源/87版《红楼梦》截图赵姨娘是谁赵姨娘是谁?统观全书,我们对她的身..

性暴力案件频发的当下,男孩们需要怎样的性教育?当下,越来越多性丑闻被曝光,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性教育?艾玛·布朗的新书《养育一个男孩:教室、更衣室、房间和美国男孩们的隐秘挣扎》直指当下美国儿童性教育中的隐秘痼疾,反思我们应为男孩们提供更好的性教育。撰文 | 汪天飏根据西蒙与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官方网站,《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记者艾玛·布朗(Emma Brown)的新书《养育一个男孩:教室、更衣室、房间和美国男孩们的隐秘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