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是怎样成为中国民间情结的?

2021-04-04 03:34:06 来源:网络

“法”与“人情”之间的矛盾是现代人熟悉的。此处有意强调现代人,原因在于“人情”是在现代国家建制的过程中逐步被扫除的剩余物,妨碍司法程序正义。而当“人情”被警惕之时,其实也意味着它还在某些时刻展现着影响力。但是,这不是“人情”的全部内容。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法律观念转型之际,法学家梁治平以一种接近历史主义的方法进入古籍。譬如,在最初的神明裁判中,人们信仰神明并相信违背者遭天谴,审判可能得出符合彼时标准的公平。再譬如,私人复仇虽然自东汉后就渐渐被禁止,但是民间社会对此是宽容的、赞许的,直到明清,在实际审判对因利擅自放弃仇恨的行为也会被惩罚。连作为判词的“文人判”,也尤其注重文学修辞,“以化成天下”。收录在《法意与人情》中的文章短小简洁。梁治平自然不是为“人情”辩护,他的要义在于理解它与“法”究竟有着怎样的纠葛并发挥作用的。

以下内容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授权节选自《法意与人情》一书。标题为摘编者所取。

原文作者|梁治平

摘编|罗东

《法意与人情》,梁治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1年1月。

1

复仇是家族的“法律”,

惩罚犯罪是国家的职能

《孟子·尽心上》: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这段对话里面包含许多有趣的问题,我们只就其中一点谈开去。

传说中的瞽瞍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现在假定他杀了人,想必不是出于何种正当的理由。但就是这样一个父亲,舜也甘愿以天下去换取,而没有丝毫的犹豫。能够把孝道贯彻到这样的程度,在孟子看来,正是舜之为圣人的地方。对于孟子的这种看法,大约古人都会表示赞同的。不过,孝道的原则既然如此要紧,我们自然想要知道,瞽瞍杀人案中那被害者的儿子(假定他是有儿子的)又当如何去尽孝道呢?或者他应手刃瞽瞍以报杀父之仇。虽然孟子在对话中只提到执法人而不及复仇者,我们对这一点却不可以忽略。事实上,孟子其时,复仇风习还相当盛行。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是可以为证。所谓“窃负而逃”,同时也可以是逃避复仇者的追杀。

再假定被杀的不是别人而是瞽瞍,舜会仅仅满足于看到或只是被告知杀人者伏法吗?他不应当亲手杀死仇人,痛哭流涕地用仇人的血在父亲坟前祭奠吗?我们有理由推断,如果“窃负而逃”的事情是发生在另一个杀人者身上,舜依旧会“弃天下犹弃敝蹝”,不畏艰险,寻遍天涯海角,必手刃仇人而后快。这才与至孝的心性相称,也才合乎孟子的逻辑。中国历史里面的“复仇情结”,就以这样一种隐晦的方式提出来了。

来自《法意与人情》插图。

现代人视杀人为犯罪,更习惯于国家对各种犯罪施行惩罚的独占。殊不知在初民社会里,杀人只是对特定个人或家族的伤害,并不被看成侵害社会的犯罪。如果这时有某种公共机构可以介入,那也只是宣布一项判决。至于判决的执行,还要靠有关的个人或家族去完成。

在国家组织尚未发达甚或根本不曾出现的那个阶段,社会是靠了“自救”原则才得以维持内部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复仇的观念与习惯普遍见于所有的古代民族。大抵说来,复仇是家族的法律,惩罚犯罪是国家的职能,而所谓文明的历史,就是以国法取代家法。这一段历史的背景,即是国家日益壮大,并且逐渐在社会的公共生活里,把家族的影响彻底清除干净。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先是有国法对复仇之事的认可和限制,然后出现了禁止复仇的法律,最后,只有国家才能够惩罚犯罪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常识,复仇的风尚便完全地消失了。

古代中国社会大体上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但是最终,它不但没有完全禁绝社会上的复仇风习,甚至它的法律本身还保有某种肯定而不是否定复仇之正当性的成分。这种矛盾的情形乃是文明史上最特别的一种现象,极耐人寻味。

2

复仇冲动:

律与人情的“第二种人性”

瞿同祖(1910-2008),历史学家,1944年兼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期间撰写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成为学术界的开新之作。照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复仇观念、习尚及相关之法律,瞿同祖先生在其《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设有专章,论之甚详。我们且据此综述几点于下:

一、中国历史上的复仇,大体如我们在其他古代民族中所见到的,也是建立在社会群体的血缘联系上面,即所谓“血属复仇”。只是中国古时最重“五伦”,“五伦”之中尤重父子,是以一方面,子报父仇的情节占据了复仇的中心位置,另一方面,朋友关系也被包括在复仇的范围之内。

二、根据史料的记载,禁止复仇的法律大约出现于纪元前后。在此以前,复仇之事只是受到法律的若干限制。《周礼》规定了报仇的法定程序,并设有专司避仇和解事宜的官吏。迟至东汉末年,复仇已为国家法律所禁止。由东汉而至于明清,除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为一特例外,法律的一般立场即是如此。这其中,魏晋南北朝的法律最严,其对于复仇的处罚重至族诛。明清则相对宽纵: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子孙痛忿激切,登时杀死凶手得免罪。

电影《黄河大侠》(1988)剧照。

三、东汉以降,复仇之事屡禁屡有,不绝于史。而一般社会舆论对于复仇行为,竟然常常是同情乃至赞许的。在这种情形下面,人可以因复仇而名重于世,复仇的行为亦往往得到宽宥,只受较轻处分甚或完全被赦免。这样的例子无代无之,书不胜书。

四、《礼记》以复仇为正当,且依据人际关系的亲疏定下复仇责任的轻重。《公羊传》中有“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的说法。历代统治者辄摇摆于经义与法律之间。“礼开报仇之典,以申孝义之情;法断相杀之条,以表权时之制。……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这是偏重于经义的说法。“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繇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这可以表明法律的立场。韩愈为之调和云:“不许复仇,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许复仇,则人将倚法专杀,无以禁止其端矣。……然则杀之与赦,不可一例。宜定其制曰:凡有复父仇者,事发,具其事申尚书省,尚书省集议奏闻。酌其宜而处之,则经律无失其指矣。”这是走中间道路的一种尝试。

五、从法律的立场来讲,杀人便应拟抵。复仇而得减免,原是法外施仁,为例外。可一般人,尤其读书人,却以例外为正,频加赞叹,反以例内为非,大加抨击,认为防阻教化,不足为训。这可以看出礼与律之冲突,法律与人情之冲突。而一切辩理上的困惑都由于不肯采取单一的立场。

电视剧《天龙八部》(1997)剧照。

瞿氏所言不差。但为何古人不愿意采取单一的立场,为何礼与律之间会有冲突且长久不能够决出胜负,也是我们不可以回避的问题。瞿氏曾提到法律与人情的冲突,而我们甚至可以在所谓人性里面去求复仇的动机。因为就是在今天,在一个有着健全的法制,而其文化背景也与古代中国迥异的社会里面,一个人仍然可能因为其亲爱者遭杀害而产生亲手杀死罪犯的冲动,尤其是在他认为罪犯没有受到应得惩罚的情况下。这种冲动可能也像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一般普遍,只是在文明社会里面,它受了种种积极而有效的抑制,不容易显现和发展罢了。由此造成了“第二种人性”,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人情”。

在古代中国社会,复仇的冲动一面受到法律的抑制,一面又受到一般社会道德的认可甚至赞许,因此也具有文明的形态,变成了“第二种人性”。人情的不同,表明了文明与文化的差异。具体就“复仇”现象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形态。

3

两千年间,

民间复仇之风何以无法祛除

禁止私相报仇的法律源于国家的本性,复仇的法则却植根于血缘家族之中。中古以降,所有注重家族团结的社会,都或多或少保有复仇的风尚。法律屡禁而不能,只表明国家的力量尚不够强大,社会的发展亦不足以粉碎家族的纽带。现代社会中,国家职能空前扩张,正式家族亦因失去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基础而归于崩解,复仇的习尚随之消失。这是一般的说法,也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今的变化,只是这种解释并不充分。因为中国古代的复仇情事,一般说也是由于家与国的对立,具体说却是因为家与国的纠缠与融合。

家与国的合一原是中国文化中最久远的传统之一,家族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即使秦汉以还,新型的官僚帝国日臻完备,治家与治国依然在原则上可以相通。甚至,国与家共有同一种伦理基础,乃至有帝王标榜以孝治天下。

电影《赵氏孤儿》(2010)剧照。

从理论上说,礼与法并非矛盾之物。礼是一部“圣典”,是古代社会伦理价值的总汇,古代法律实建立其上。所谓律以礼为准,这是毫不含糊地体现在立法的精神和司法的实践当中的。然而国与家毕竟为二事。事不同则理相异。

所以,一方面,君、父并举,推孝而至于忠,另一方面,忠、孝往往不能两全。有关复仇的辩理上的困惑也是由此中来。历史上多有报仇之后诣县自首的例子,这在复仇者,既报私仇在前,又明公法于后,可谓忠孝两全了。在国家则不然。杀之则有伤孝义,活之则亏于国法。既不愿破坏立国的道德基础,又不能悖于国之本性而开相杀之路,真正是进退两难。这里,冲突不是外部的,而是内在的和与生俱来的,所以也是无法祛除的。

孟子以为舜能够行大孝,所以有做天子的资格。他是把血缘亲情视为政治组织的伦理学基础了。中国古代法律,恰好贯彻了同一种精神。历代法律中惩罚不孝的规定不可胜数,我们只提一条:依唐、宋律,祖父母、父母被人杀死,子孙私自和解者,流二千里,期亲以下尊长服制渐远,私和者罪亦递减。明、清律之规定亦本同一种原则。此外,历代法律对于受财私和者处罚尤重,以其贪利忘仇故也。法律之精神如此,则禁绝复仇的主张,在立法上不能够贯彻到底,在实际上更不可能有效落实,也就不足为怪了。

两千年来,原则上禁止复仇的法律虽然已经确立,民间复仇之风却从没有止歇,士大夫有关复仇的是非之争也不曾停止。想要调和家与国、礼与法之间冲突的努力,终于未能奏效。复仇之事,俨然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与文化的一种“情结”。关于这一点,孟子当年大约是不能够想象到的罢。

本文内容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授权节选自《法意与人情》一书。原文作者:梁治平;摘编:罗东;编辑:西西;导语部分校对:柳宝庆。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复仇”是怎样成为中国民间情结的铁十字 ?

相关:

维舟评《发明个体》:个人的觉醒促成“发明个体”的,不仅因教会强调个体自愿皈依、相信自己负有“照看灵魂”的职责,也在于西欧特殊的社会政治结构。如今,社会中心趋于瓦解,极大地解放了所有人,催生了多元社会,又使社会陷入价值的撕裂。不论好坏,现代社会有别于古典社会的最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个人的觉醒”:人开始被史无前例地视为个体的存在,拥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没有这一哲学内核作为支撑,那么不仅无从发挥个人主..

猫:我对为人类做有用的事从来不抱热情● 小鸟在天空飞也不觉得可怜 ●在动物中,对人类而言,有像猫那样刚刚好的动物吗?大小真的刚刚好。不会太大不会太小,举起来不会太重,也不会太轻。摸起来的舒服感也刚刚好。不会太硬,不会太软,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触到那柔顺的毛,心情就会变得很平静。将手指在柔软的毛里潜来潜去,更是几近性爱般的快感,而且也不会大声吼叫,顶多只是轻轻地“喵”一声,无声无息地走过来。我觉得人类养宠物,是一种令人费解的自私。看..

古人放假没有三天游,而是回家洗头?回首中华千年璀璨文化时,你是否曾好奇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古代打工人有没有假期?他们假期都干啥?没有洗发露,古人怎么洗头发?凤凰网读书节选了《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中的部分章节,一起近距离观察古人的生活细节。01假期没有三天游,洗头才是正经事古人大部分不上班,只有政府官员等少数群体有假期,那他们的假期有多少天呢?先秦时期的文献有限,休假制度也无从考证了。但那个时代世卿世禄,官员都是世袭的,当官既是自己..

重返湘菜的历史现场:《皮锡瑞日记》与近代湖南饮食文丨尧育飞1900年前后的湘菜与今天面貌迥异,彼时的长沙人并不作兴米粉,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事是吃面。而湖南地区“秋风起吃闸蟹”的传统也并非最近三十年才兴起,一个世纪前吃蟹已是中产以上阶级的标配。以《经学历史》和《经学通论》著称的近代大儒皮锡瑞(1850-1908)通过他数百万字的日记,为我们展示了100多年前不一样的饮食现场。▲皮锡瑞日记1鸭与蟹是必吃的食物鸡鸭鱼肉是湘菜餐桌的主角,但其间座次常常发生变化。在1..

赵姨娘那么惹人厌,贾母为何会同意贾政纳她为妾?本 文 约 4000 字阅 读 需 要 11 min@该音频系AI合成《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各有千秋,一些姑娘太太们即使有些缺点,也不乏拥趸。但是,也有一群屡屡挑事的“万人嫌”人物,掺和并引发了贾府的多次轩然大波,她就是赵姨娘。大家一边嫌弃着赵姨娘,一边想不通,贾政为什么要娶一个如此昏聩无知的妇人?贾母和王夫人又为何没有反对呢?赵姨娘。来源/87版《红楼梦》截图赵姨娘是谁赵姨娘是谁?统观全书,我们对她的身..

性暴力案件频发的当下,男孩们需要怎样的性教育?当下,越来越多性丑闻被曝光,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性教育?艾玛·布朗的新书《养育一个男孩:教室、更衣室、房间和美国男孩们的隐秘挣扎》直指当下美国儿童性教育中的隐秘痼疾,反思我们应为男孩们提供更好的性教育。撰文 | 汪天飏根据西蒙与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官方网站,《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记者艾玛·布朗(Emma Brown)的新书《养育一个男孩:教室、更衣室、房间和美国男孩们的隐秘挣扎》(..

从党史中找寻赢得民心的致胜法宝来源:新华网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作出的精辟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作出的深刻概括,为站在百年新起..

外国童书里的种族主义与反歧视:我们离平等还有多远?美国知名儿童读物“苏斯博士”系列图书因含种族问题而被下架的新闻读来令人唏嘘,苏斯博士不仅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童书作者,也位列中国许多童书推荐读物榜单里。苏斯博士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创造的启蒙读物欢快又押韵,避免了孩子们最反感的说教,然而他激进的政治倾向却遭到了忽视。事实上不仅苏斯博士创作的童书,包括广为人知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也包含种族歧视的内容。种族问题向来是西方世界的..

文艺周报:豆瓣网友因点评“机翻痕迹”被举报文艺周报 Volume 39凤凰网读书文艺周报,盘点一周国内外文化新闻,在碎片化信息洪流里,留下值得被记录的部分。过去的一周文艺关键词有:9200万空巢青年:正在来临的独居时代;豆瓣网友因点评某书“机翻痕迹严重”被举报;90后占三星堆考古人员的一半;《喜宝》《荞麦疯长》被评为年度最令人失望影片;第34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举办;从严审批培训机构真的可以釜底抽薪吗?;残雪再度入围国际布克奖;“房本上写谁名字”“同性恋爱..

日本的大唐基因是如何被写入的?什么,唐朝少女居然穿越到现代了?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引千万人围观,各大媒体盛赞,几乎一夜之间,这些从唐朝穿越回来的少女成功“霸屏”,甚至火到了国外。紧接着,仅仅时隔十几天,元宵节的“元宵奇妙夜”再次火爆刷屏。这些从千年盛唐走出来的唐宫少女,不仅带来了大唐盛世的霓裳、唐妆,还把博物馆里的国宝带到了现实,每一个细节都惟妙惟肖。结合VR技术,这些传世国宝营造的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完美结合。观众们不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