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三月最佳书单,你会遇见更鲜活的自己

2021-03-17 06:56:38 来源:网络

最近一个月遇到了很多好书,本期好书榜单的书籍,和我们之前所做的榜单一样,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同一个主题。之前的书单,主题是“常识”和“女性力量”,本期的主题,则是“人”。

要看到人,要看到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

你会读到那些你耳熟能详的,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比如米兰·昆德拉和鲁迅——的传记,了解他们和他们所处的时代;你会读到关于我们脚下的大地的诚实记录,比如梁鸿第三本关于梁庄的记录《梁庄十年》,以及关于澳门这座城市的《澳门通史》;还有呈现更加个人化视角的《权力的眼睛:福柯对话录》和挪威作家的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5:雨必将落下》……

就是这些一个个或是在历史中,或是在当下,或是在中国,或是在太平洋彼岸的人,让我们感知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个体经验给世界所带来的无限能量。

在本期好书榜里,一定有那本正在等待你的好书。

《我的奋斗5:雨必将落下》

[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著,李树波 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1-1

《我的奋斗》是一个对读者并不友好的名字,希特勒的同名书籍让“我的奋斗”四个字变得阴暗且暧昧。

但如果因为书名而漏掉这本书,实在是太可惜。

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是1968年生的挪威作家,对中国读者来说,或许比较陌生,但是他的作品斩获了诸多欧洲文学奖项。

《我的奋斗》是他的自传作品,将四十余年的人生经历诚恳地写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记忆未必精确,另一方面,将记忆诚恳地写出,并且写得吸引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诚的回忆总是容易打动人,一不小心,回忆容易变成流水账,但是克瑙斯高的神奇之处是将平凡的生活细节写成极为动人的描述。或许只有他能写下这样的句子:

“城市自有重力,在鹅卵石、沥青、砖楼庭院和木屋区中,在窗户和灯光、骑车和公共汽车、街道汇集起来的面孔和身体中,面对这一切,大海和群山就轻了,几乎轻若无物,只是人们目光休憩之处的一道背景板。”

如果你正在找一本能够“陪伴”你的书,或许克瑙斯高的这本自传,正是你需要的那本。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王晓明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1

1993年,王晓明推出《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简体字初版,随后这本书成为无数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书。他将鲁迅定义为“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让一代又一代学子深深共情。

鲁迅生前曾多次说,他不希望年轻人继续以他为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期待自己的文字的“速朽”。

在初版序言里,王晓明就表示,鲁迅的愿望是要落空的,他还将长久地引发后人的共鸣。如今推出修订版,王晓明再次确信,自己那个话没说错:从十五六岁读《阿Q正传》到现在,他读鲁迅已经50年了。从青年、中年到老年,他读鲁迅的感受和心境都有所变化。“这除了说明世事对人的影响之大,更说明鲁迅的丰富和深厚,即便同一个读者,也能因年岁的增长,从他那里获取新的启发。”这也是我们仍然需要读鲁迅的理由。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著,何博超 译

译林出版社,2021-1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与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者,不如说是一位“美国精神”的画像师。

在本书的序言里,霍夫史塔特就引用了爱默生的一句话:

“我们要坦诚地吐露真相。我们美国人因为肤浅已经声名狼藉。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国家,从来就不是大言不惭、滑稽可笑的,而是会意识到生活的可怖,勇于直面它。”

如果将霍夫施塔特的这本书理解为单纯地对美国地批评,是对他这本书和他本人的极大误解。他写作本书的目的,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对他认同的美国精神的一种展示。

本书从20世纪50年代——即麦卡锡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污名化——开始,分析为何反智主义在美国会大行其道。美国的福音派精神中对现代性的反抗,民主政治导致的“绅士的衰落”,商业社会所鼓励的实干精神和教育制度的失败,共同造成了美国的反智主义。

如果单从经济和文化的某一方面来批评反智主义,只会让知识分子和专业官僚阶层与大众越来越远,激起更多的反抗。

霍夫施塔特说,预言自由文化的崩溃或高等文化的消失,这种教条的、悲观的说法,也许对,也许错,但或许最不应该的就是自怜和绝望。

尽管反智的传统给我们造成了许多危机和不安,但是“活着就要相信,情况不会如此”。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著,高毅 / 高煜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

罗伯特·达恩顿一直着力于书籍史研究,他的切入点是书籍传播的线路系统,即“线路图”:作者进行创作,出版人承接出版,印刷商完成印刷,发行商和运输商负责发行,书店或小零售商铺开销售,读者则是上述环节的终端。

本书的故事发生于1778年,主人公是一名受雇于瑞士纳沙泰尔出版社的图书销售,名叫让-弗朗索瓦·法瓦尔热。当时有句谚语:“一座城里,有99个富得流油的烤肉厨师和1个快饿死的图书销售。”苦逼的图书销售法瓦尔热前往法国北方山区,走村过镇,除了推销本社图书,还顺便展开业务考察:当地有哪些可以信任的书商,他们的信誉和还款能力如何,等等。

在书中,我们跟随法瓦尔热的脚步,了解到书籍如何冲破层层关卡送到读者手中,并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完成了对“外省”人民的思想启蒙和解放。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著,鲁伊 译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

已经有这么多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书籍、纪录片、电影、电视剧了,这一本书又有什么特别?

S.A. 阿列克谢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上个世纪最恐怖的悲剧之一。沙希利·浦洛基教授的《切尔诺贝利》用严谨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为什么这次悲剧会发生。而这本《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则从记者的角度,将切尔诺贝利建城到悲剧发生的前前后后进行了详细的还原。

英国人亚当·希金博特姆是《连线》《纽约客》的主笔。他在媒体的写作训练让这本书可读性极高。作者知道哪些事件是重点,哪些风景很重要,哪些人物不可忽略。

与阿列克谢维奇和浦洛基的著作不同的是,这本《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主角是切尔诺贝利这座城市。

这本书是一本教科书式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先从城市的兴建开始写起,然后再添加进它的血肉——即切尔诺贝利的那些人。介于口述史和历史研究之间,如果你对苏联政治、切尔诺贝利事故感兴趣,希金博特姆的这部《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极好的选择。

《梁庄十年》

梁鸿 著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2021-1

这是梁鸿所写的第三本关于梁庄的书。梁鸿在后记里说:

“从最初的‘看山是山’,看到了梁庄,五奶奶和无数的亲人,到‘看山不是山’,每种事务、每个人身上都被赋予了无数的镜像,现在,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的状态。”

在《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中,我们看到了梁鸿作为一个记录者的野心。她收集起这座北方小村庄的细节,这些细节变成了对当下的中国的注脚。

这本新的《梁庄十年》里,梁鸿的视角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说,梁庄发生了一些变化。梁庄的女性和新一代是这本书的主角,我们通过一个村庄的女性境遇,可以看到几十年来,女性生存境况的变与不变。

与前两本不同的是,这本新作里,梁鸿对梁庄的理解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书从父辈开始,从年轻一代人结束,不管是父辈还是年轻人,在梁鸿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

梁鸿用“我也继续往前走”,结束了这本关于梁庄的记录。或许往前走的,不只是梁鸿笔下的这些人,也包括梁庄和我们脚下的大地。

《回到罗马做主人》

[古罗马]马尔库斯·西多尼奥斯·法尔克斯 著 ,高瑞梓 译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1

如何重现古罗马的生活?

有的作者从时间线切入——比如牛津大学古代史博士菲利浦·马提札克(Philip Matyszak)的《古罗马24小时历史现场》,描述一天的每个小时内罗马城发生的事,带你来一场古罗马一日穿越之旅(对,就好比电视剧《24小时》和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

有些作者则从人物线切入——比如剑桥大学古罗马史专家杰瑞·透纳虚构了马尔库斯·西多尼奥斯·法尔克斯这个人物,希望读者代入这位古罗马贵族兼大奴隶主的角色,参与一场虚拟的cosplay表演。

这两种写法,都基于对史料和文献的爬梳和整理,也就是说,人物、人设可能是虚构的,但书中写到的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都有据可查。将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不是很有趣吗?

《澳门通史:从远古至2019年》

黄启臣 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2020-11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澳门?

香港和澳门,因为极为便利的交通位置,成为最早被外国人用作口岸的地区。两地的历史,与中国近代史密不可分。相对于香港,澳门是更为低调的存在,人们知道它,却并不像对香港的了解那样全面。

这本《澳门通史》,是一部澳门的百科全书。从地理环境,到澳门的历史,再到澳门政治和经济,这本书都详细地进行了记录。

从明朝至今,澳门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港口,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交点。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对澳门有过激烈的争夺,中西角力之下的澳门,也生长出了一种特殊性。

可能比之香港,澳门并不那样耀眼,但它的重要性却并没有减弱——本书的重要部分是澳门如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城市治理体系。这种城市文化和城市治理方式,值得很多城市学习。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修订译本)

[法]米歇尔·福柯 著,严锋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

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知识考古学》《性史》等是社会学和哲学研究者不能绕开的著作。

严格地说,这本《福柯访谈录》并不算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也正是因此,福柯的个人魅力在谈话中被放大。

你会看到福柯如何去解读“沉默”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也会读到他说在医院心理科实习的经历如何改造了他,以及他对改革、权力、性、惩罚等他研究的主题的看法。在这本问答体的书中,他学术著作中晦涩难懂的观点,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本书题为《权力的眼睛》,它是对福柯观点的极好概括。福柯一直在对权力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他警惕的是现代社会中,权力对人的压制与异化。他对边缘群体的共情,对社会变迁的精确感知,使他的研究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刘云虹 / 许钧 译

雅众文化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1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风行,可能要得益于他高超的概括能力所贡献出的经典书名,比如《生活在别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年轻人被如诗歌般的书名吸引后,才翻开书本,进入他的文字世界。

但我们真的了解米兰·昆德拉吗?

在这本《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法国记者让-多米尼克·布里埃把昆德拉作为他的调查对象,用昆德拉的人生经历、文字以及师承,把昆德拉的人生进行了还原。

昆德拉开始活跃的年代,是世界正在剧变的年代。奥匈帝国的瓦解,布拉格政变……回望起来激烈的变革在时人看来可能仅仅是微不足道的变化,但米兰·昆德拉嗅觉敏锐,他在文学和记录中表达了对时代的某种反抗。

如果要理解昆德拉,就应当理解他为何是一个反现代的现代人。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道:

“而今日,现代性已经与大众传媒的巨大活力相融。成为现代人,就意味着一种疯狂的努力,竭力跟上潮流。墨守成规,比最墨守成规的还墨守成规。现代性披上了媚俗的帽子。”

昆德拉的文本如果脱离了他的成长背景和个人经验会变得单薄而无力。布里埃的这本传记会让我们读到藏在文本之后的、真实的昆德拉。

作者:程迟、谭山山

编辑:萧奉

,打徐志摩散文 开三月最佳书单,你会遇见更鲜活的自己

相关:

3·11地震十周年,日本人的坚忍克制如何阉割了现代政治?《泰晤士报》亚洲主编兼东京分社社长理查德·劳埃德·帕里(Richard Lloyd Parry)曾在持续六年追踪调查日本3·11特大地震之后写作了《巨浪下的小学》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日本是一个“充满自然暴力元素的国家”——它位于地球上三个构造板块相互碰撞和摩擦的交接点,火山、台风、洪水、山体滑坡、地震和海啸应接不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是日本自二战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如果没有日本堪称完美的防灾..

作家余华频频引发讨论;吴孟达丧礼举行|文艺周报文艺周报 Volume 36凤凰网读书文艺周报,盘点一周国内外文化新闻,在碎片化信息洪流里,留下值得被记录的部分。过去的一周文艺关键词有:作家余华频频引发关注;诺奖得主石黑一雄推出新作;阎连科获颁纽曼华语文学奖奖章; 中国女子诗词大会启动,叶嘉莹受邀担任名誉主任; 华裔女导演赵婷凭借《无依之地》再获重要奖项;《你好,李焕英》进入全球票房榜前100;吴孟达丧礼在香港举行……# 作家余华新作《文城》及其现身教育..

化解“教育焦虑”:今天的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有关教育的问题总是令人苦恼。这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应该学习人文学科还是科学学科?教育应该更偏向于物质还是精神?在教育中,我们是把灌输有直接实用价值的知识作为目标,还是试着给学生传递那些本身具有美好意义的精神财富?教育是不是应该尽快成为某一行业或职业的技术培训?孩子们应该被教育成谈吐不凡、举止得体的人吗?除了艺术家以外,艺术鉴赏对其他人来说有价值吗?“教育焦虑”可能是当下最令家长、老师和学..

《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深藏于方志中的巨大宝藏十余载苦心孤诣,七千方志呈现八百年间方言之生生灭灭;两代人薪火相传,九百文献一览三十二省谣谚之精彩纷纶。《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全十一册)曹小云、曹嫄 辑校旧方志中的方言文献,是我们了解、研究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等可靠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历朝历代方言状况、汉语方言音义与民族语音义演变情况,准确释读小说戏曲文献中的方言俗语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编纂大型历史方言..

老师,如果我们待在这儿,可能会死掉!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随后引发巨大海啸,致使1.8万人遇难。共75个孩子不幸身亡,其中竟有74人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预警明明已经发出,大川小学的孩子们为什么还是错过了逃生的窗口呢?2011年3月11日那个地狱般的下午,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本文摘自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的非虚构作品《巨浪下的小学》,帕里在六年的研究中发现,可能真正的问题正是日本本身。《旧世界的最后一小时》文/理查德..

刷脸泛滥,人工智能需要处理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吗?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人工智能的建议一再被来自科技界的代表提及。显然,人工智能系统已经为社会带来了巨大好处,并且有潜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波特兰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梅拉妮·米歇尔在《AI 3.0:思考人类的指南》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你可能一直在使用的许多服务都起到了核心作用,有些甚至你都没有意识到,如语音转录、GPS导航和出行规划、垃圾邮件过滤、语言翻译、信用卡欺诈警报、书籍和音..

张家口一游客从滑雪场缆车吊椅滑落 现场画面曝光【游客从滑雪场缆车掉下后,被同伴抓住衣服悬在半空】3月15日,河北张家口。一名男性游客在万龙滑雪场乘坐吊椅缆车过程中,不慎从吊椅滑下,雪场救援队赶到现场与同乘人员奋力施救,后王某掉落被送往医院救治,目前无生命危险。

打零工,会是打工人的新选择吗?由于疫情的影响,关于就业困难的普遍焦虑情绪被进一步加剧,零工经济随之被推到人们眼前,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在一种隐隐的惶恐之中,必须要搞些“副业”,学些“技术”,才能让自己不被淘汰,在竞争更加激烈的人才市场里生存下去。虽然在此之前,零工经济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快递行业、外卖行业......但只有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我们才能多少彼此共情,意识到所谓的就业方向、职业规划在现实面前是多么脆弱。疫情对人和产业的影响..

死亡与出生很像,既不惊悚,也不痛苦我们如何理解与面对死亡?又如何与即将离世的亲人告别?这些是每个人必将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常常难以直面与探讨的话题。尽管有越来越多触及死亡教育的书籍面世,但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安宁疗护”“姑息医疗”等专业医学词汇依旧是相对陌生的概念。《好好告别》的作者凯瑟琳·曼尼克斯长期从事临终关怀与姑息医疗工作。1993年,她开创了英国专为临终患者提供助死服务的认知行为治疗诊所。在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她帮助了上千..

重读《第一炉香》:张爱玲是如何书写残酷青春物语的?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 ,因为被许鞍华搬上了大荧幕,被大众所熟知,它讲述了从上海来到殖民地香港读书的少女葛薇龙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交际花”的故事。在首次发布的预告片中,弥漫着浓浓的南国风情,勾勒出张爱玲笔下错综复杂的情感浮世绘,伴随着一阵悠扬伤感的音乐,葛薇龙、乔琪乔和梁太太等人物一一亮相。在这之前,关于《第一炉香》就曾在读者与观众中掀起了一番争论,一次是葛薇龙的扮演者马思纯在微博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