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深藏于方志中的巨大宝藏

2021-03-16 15:09:48 来源:网络

十余载苦心孤诣,

七千方志呈现八百年间方言之生生灭灭;

两代人薪火相传,

九百文献一览三十二省谣谚之精彩纷纶。

《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全十一册)

曹小云、曹嫄 辑校

旧方志中的方言文献,是我们了解、研究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等可靠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历朝历代方言状况、汉语方言音义与民族语音义演变情况,准确释读小说戏曲文献中的方言俗语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编纂大型历史方言工具书提供了新的历史语料。

本书是历代旧方志中方言文献的集大成之作,是对历代旧方志中方言文献的总体状况与学术价值一次全面的记录与梳理。整理者全面系统地调查了 7000 余种旧方志,对其中所见的 966种方言文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整理、点校,并逐一撰写解题,对文献修撰者、成稿或刊刻时间、今所在省市县区、所辑文献出自原方志所在卷数、版本等进行了介绍。所辑录方言文献地域上覆盖今3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时间上早自南宋,下限为1949年;所涉方言包括官话、晋语、吴语、粤语、湘语、闽语、赣语、客家话、平话和土话等主要汉语方言,也有少量壮语、苗语、瑶语、彝语、蒙古语等中国境内其他民族语言。书后附篇目索引、条目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方言资料,深藏于方志中的巨大宝藏

我国方志修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存旧志多达八千种以上。所谓“志载百科,事及古今”,地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价值巨大。

旧志中的“方言”包括汉语方言和中国境内民族语言两大类,其中汉语方言是主体。宋元之前,方言相关内容尚未纳入方志载记框架之中;大约从明朝开始,修撰者开始有意识地把方言词语、方音、俗语、歌谣等作为方志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记录。方志修撰者多为当地学术或文化名流,以当地人记录当地方言、方音,准确性相对较高。

这些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极大弥补了我国传统文献中对方言记录的不足,不仅为我们了解、研究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可靠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也为历代小说戏曲文献中方言俗语的释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大型历史方言工具书的编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语料。

苦心孤诣,十余载费心搜求终成巨帙

1928年,目录学家夏廷棫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藏方志中揭出方言资料六十八种;1963年,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影印出版了二百七十多种中国旧志中的方言资料。前贤之功不敢或忘,然而尚有更多未及整理的方志中方言资料亟待发掘。

曹小云教授自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着手进行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彼时,这宗资料的价值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文献的获取与传递也远不如今天这般便捷,种种艰辛可以想见。十余载光阴一刻不敢停滞,七千种方志一一搜求翻检,最终从中搜集到九百六十多种方言文献。文献搜集完成后,曹嫄加入了整理工作,二人又结结实实坐了四年冷板凳,终于把这批500万字的文献全数点校完毕。

曹小云

曹嫄

正是这样实打实的苦功,才带来我们眼前这套纯粹由学者一一经眼得来的文献集成。自南宋至民国,八百年间方言生生灭灭;从东北到海南,三十二省谣谚精彩纷呈。中华语言之丰富多变、博大精深,尽在全十一册的《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

条目索引,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检索利器

篇名索引

条目索引

旧方志撰于不同时代,成书于众手,因此记录方言的体例、方式、详略程度往往不一。清中期以前的方志多为方言词语或方音的简单记录,之后的方志则往往会对所记录的方言音义进行考证,阐明方言音义之所出以及方言词在前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正因如此,为这批方志中的方言材料制作索引,便成为了本书编辑过程中看似不可能完成,却必须要完成的重要工作。说不可能,一是因为每种方志的记录体例千差万别,甚至部分方志没有任何体例可言,纯粹是在行文中随意提及,无法使用任何技术手段进行统一提取;二是因为早期方志几乎不加考证,一页之中需要提取的条目多达数百条,全书需要提取数十万条索引项。说必须完成,则是因为索引将会极大方便读者的翻检使用,对方言学、词汇学等相关学科利用这批材料进行研究也将大有助益。

在整理者与编辑的密切合作下,我们最终用了整整一册,来呈现本书的篇名索引与条目索引。也许这两个索引,尤其是条目索引的编纂还有很多不足与疏漏,但我们相信它一定会为读者带来相当大的便利。

作者简介

曹小云,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安徽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辞书学会副会长,《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级教学名师;现任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史、古籍整理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全国高校古委会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出版《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跻春台〉词语研究》《汉语历史词汇研究》《〈唐律疏议〉词汇研究》《日藏庆安本游仙窟校注》等;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曹嫄,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所访问生。主要从事汉语史、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出版《无为集校笺》(合著)、《白鹿山房诗集》等,在《语言学论丛》《汉语史学报》《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十余篇。

内页欣赏

目录清楚

题解准确

校勘细致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历代方志方学信网登陆 言文献集成》:深藏于方志中的巨大宝藏

相关:

老师,如果我们待在这儿,可能会死掉!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随后引发巨大海啸,致使1.8万人遇难。共75个孩子不幸身亡,其中竟有74人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预警明明已经发出,大川小学的孩子们为什么还是错过了逃生的窗口呢?2011年3月11日那个地狱般的下午,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本文摘自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的非虚构作品《巨浪下的小学》,帕里在六年的研究中发现,可能真正的问题正是日本本身。《旧世界的最后一小时》文/理查德..

刷脸泛滥,人工智能需要处理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吗?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人工智能的建议一再被来自科技界的代表提及。显然,人工智能系统已经为社会带来了巨大好处,并且有潜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波特兰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梅拉妮·米歇尔在《AI 3.0:思考人类的指南》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你可能一直在使用的许多服务都起到了核心作用,有些甚至你都没有意识到,如语音转录、GPS导航和出行规划、垃圾邮件过滤、语言翻译、信用卡欺诈警报、书籍和音..

郭艾伦:过去了就过去了,也回不去了,只能向前看球长体育3月16日讯 今日,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发布了预告片,预告中郭艾伦发表了演说,对球迷们的批评进行了回应。郭艾伦说道:“我明白,因为男篮世界杯的表现,各位网友对周琦的评价很差,我理解大家骂他,正如我理解大家骂我一样。作为一名国家队运动员,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承担的,打得不好,其实我对自己的失望比你们多得多,但是过去了就过去了,也回不去了,只能向前看。大家对我所有的吐槽我都欣然接受,我确实打得菜,..

史前人类的定居生活,是如何造成阶层分化的?在史前时代,人类聚居在一起,开启了阶层分化的进程。 那为何人类会选择走上村落定居的生活? 气候又是如何影响史前人类的选择的? 世界上第一批农耕者纳图夫人如何影响了文明的进程? 以下经出版社授权,摘选自《史前人类简史》,略有删减。原作者 | [英] 史蒂文·米森摘编 | 徐悦东《史前人类简史》,[英] 史蒂文·米森著,王晨译,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年2月版1纳图夫文化的传播暗示,定居村落生活在一定程度..

“他也有点紧张,明天就要去领证了呢”文学评价家张定浩在提到写作的挑战时说过一段话,“写作者面临的考量,不是真与假的对抗,也不是善与恶的对抗,这两个对抗都很简单。面临的真正考量是这种善与另外一种善的对抗,这种真实和另外一种真实的对抗。”一种善与另一种善的对抗,不得不说当代女性所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困境——我们在复杂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所谓“善意”,譬如父母劝婚,可能会被划归为儿女操心的善意,譬如男人希望伴侣辞职在家、照顾老小,是一..

木心的最后一课:大家不要放弃文学,电视尽量少看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我是烧菜、吃饭、洗澡时,都会看书。汤显祖,鸡棚牛棚里也挂着书,临时有句,就写下来。电视尽量少看。西方人称电视是白痴灯笼。最有教养的人,家里没有电视。最多给小孩子看看。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脑子越来越小。理解事情,不可以把一个意思推向极端:我也看电视。尼采,克制不住地手淫:这样他才是尼采。鸦片、酒,都好。不要做鸦片鬼..

春天读书,陷进去了一年之中,春天最好,世界洗去灰色,渐渐丰富起来。在这个时节,读一读书,让自己和世界一起丰盈、蓬勃、舒展。1.《文化失忆:写在时间的边缘》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的人物辞典,酝酿四十年的现代文明启示录。从阿赫玛托娃到茨威格,人类历史上闪耀的群星在这里重新建立联结。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

打开三月最佳书单,你会遇见更鲜活的自己最近一个月遇到了很多好书,本期好书榜单的书籍,和我们之前所做的榜单一样,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同一个主题。之前的书单,主题是“常识”和“女性力量”,本期的主题,则是“人”。要看到人,要看到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你会读到那些你耳熟能详的,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比如米兰·昆德拉和鲁迅——的传记,了解他们和他们所处的时代;你会读到关于我们脚下的大地的诚实记录,比如梁鸿第三本关于梁庄的记录《梁庄十年》..

3·11地震十周年,日本人的坚忍克制如何阉割了现代政治?《泰晤士报》亚洲主编兼东京分社社长理查德·劳埃德·帕里(Richard Lloyd Parry)曾在持续六年追踪调查日本3·11特大地震之后写作了《巨浪下的小学》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日本是一个“充满自然暴力元素的国家”——它位于地球上三个构造板块相互碰撞和摩擦的交接点,火山、台风、洪水、山体滑坡、地震和海啸应接不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是日本自二战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如果没有日本堪称完美的防灾..

作家余华频频引发讨论;吴孟达丧礼举行|文艺周报文艺周报 Volume 36凤凰网读书文艺周报,盘点一周国内外文化新闻,在碎片化信息洪流里,留下值得被记录的部分。过去的一周文艺关键词有:作家余华频频引发关注;诺奖得主石黑一雄推出新作;阎连科获颁纽曼华语文学奖奖章; 中国女子诗词大会启动,叶嘉莹受邀担任名誉主任; 华裔女导演赵婷凭借《无依之地》再获重要奖项;《你好,李焕英》进入全球票房榜前100;吴孟达丧礼在香港举行……# 作家余华新作《文城》及其现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