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最后一课:大家不要放弃文学,电视尽量少看

2021-03-16 08:17:51 来源:网络

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我是烧菜、吃饭、洗澡时,都会看书。汤显祖,鸡棚牛棚里也挂着书,临时有句,就写下来。

电视尽量少看。

西方人称电视是白痴灯笼。最有教养的人,家里没有电视。最多给小孩子看看。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脑子越来越小。

理解事情,不可以把一个意思推向极端:我也看电视。尼采,克制不住地手淫:这样他才是尼采。

鸦片、酒,都好。不要做鸦片鬼、酒鬼。什么事,都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推向极端。

读书,开始是有所选择。后来,是开卷有益。开始,往往好高骛远。黄秋虹来电话说在看庄老,在看《文心雕龙》。我听了,吓坏了。一个小孩,还没长牙,咬起核桃来了。

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一上来听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你会淹死。一开始听《圣母颂》、《军队进行曲》,很好。我小时候听这些,后来到杭州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居然完全不懂。

对西方,一开始从基督教着手。要从完全看得懂的书着手。还得有选择。至少到六十岁以后,才能什么书拉起来看,因为触动你去思考,磨砺你的辨别力,成立你自己的体系性(非体系),你们现在还不到这个境界。

认真说,你们还不是读书人。不相信,你拿一本书,我来提问,怎么样?要能读后评得中肯,评得自成一家,评得听者眉飞色舞,这才是读者。

由俄罗斯为例。可以先是高尔基,然后契诃夫,然后托尔斯泰,然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有时会顽皮地想,你们七八个人,一天之中看书的总阅读量,还不及我一个人写作之余泛览手边书。

这样说,是为了激动你们去读书的热情。

也有一种说法:我们是画画的,画也画不好,哪有时间读书?这就对了——大家看书不够,就去画画了。

大陆的新文人画,是文盲画的文人画,看了起鸡皮疙瘩。识字不多的作家,才会喝彩。中国的文人画,都是把文学的修养隐去的。李太白的书法,非常好。苏东坡画几笔画,好极了。

我不是推销文学,是为了人生的必备的武器和良药。大家要有一把手枪,也要有一把人参——最好是手枪牌人参,人参牌手枪。

大家还在青春期。我是到了美国才发育起来的,脸上一大堆看不到的青春美丽痘。第一见证人是丹青。他看到我怎样成长起来。在中央公园寒风凛冽中,读我的原稿。

我很谦虚哩,在心里谦虚哩。

这样嘛,才能成大器——中器、小器,也要完成。五年来,好处不少的。这些好话,留到毕业典礼上讲。我给每个同学一份礼物——每个人都有缺点,克服缺点的最好的办法,是发扬优点。发扬优点,缺点全部瓦解——不是什么一步一个脚印,像条狗在雪地上走。狗还有四只脚呢,许多脚印。

五年来,我们的课遭到许多嘲笑。我知道的。一件事,有人嘲笑,有人赞赏,那就像一回事了,否则太冷清——只要有人在研究一件事,我都赞成,哪怕研究打麻将——假如连续五年研究一个题目,不谋名,不谋利,而且不是傻子,一定是值得尊重的,钦佩的。五年研究下来,可以祝大家大器晚成。

认真做事,总不该反对。嘲笑我们讲课,不是文化水准问题,是品质问题。有品质的人,不会笑骂。

文学是人学。学了三年五年,还不明人性,谈不上爱人。

文学,除了读,最好是写作。日记、笔记、通信,都是练习。但总不如写诗写文章好。因为诗文一稿二稿改,哪有把自己的日记改来改去的?鲁迅写——喝豆浆一枚,八分钱——那么当然八分钱,有什么好改的。

我这么说,是有点挖苦的。他们写这些琐事,有点“浮生六记”的味道。

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信呢,是写给别人的日记。

你们传我一句话,或描述我的有关情况,到传回来时,都走样了。我的说话和文学的严密性,我的生活的特异,由我传达别人的话,别人的情况,可以做到完全达意,而慢慢做到可以达人家的意,比别人更透彻。

外人听了,会说自吹自擂,你们要替我作证:木心不是妖怪,是个普通的健康的老头子。

我讲这些,有用意的。

文学背后,有两个基因:爱和恨。举一例,是我最近的俳句:

“我像寻索仇人一样地寻找我的友人。”

这可以概括我一生的行为。你们见过这样强烈的句子吗?说起来,是文字功夫,十五个字,其实不过是有爱有恨,从小有,现在有,爱到底,恨到底。

各位都有爱有恨,苦于用不上,不会用。请靠文学吧。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直到你成为一个文学家。

接着讲,“生活是好玩的”。

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的书,我推荐给大家,很好读的。良师益友。他继承了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中间人。我现在还记得纪德的好处。当时我在罗曼·罗兰家里转不出来,听到窗口有人敲,是纪德,说:“Come on,come on!”把我带出去了,我永远心怀感激。

纪德有书叫《地粮》(要找盛澄华的译本)。他说:“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原话记不真切了。我是惯用自以为达意的方式重述)这句话,你们能体会吗?

我可以解释,如果你们能领悟,听我的解释是否相一致。

人在平时是不想到死的,好像可以千年万年活下去。这种心理状态,就像佛家说的“贪、嗔、痴”——“嗔”,老怪人家,老是责怒;要这要那,叫“贪”;一天到晚的行为,叫“痴”。总之,老是想占有身外之物,买房,买地,买首饰,买来了,就是“我的”,自己用完还要传给儿孙。放眼去看芸芸众生,不例外地想赚钱,想购物。

学林有个亲戚,打三份工,心肺照出来,全是红的,然后就死了。心理学上,这是个工作狂,其实还是想占有。

他数钱时心里有种快乐。拼命打工赚钱,筋疲力尽到死,这不是幸福。那些亿万富翁亿万富婆,也不是幸福。一个人不能同时穿两双鞋,不能穿八件衣。

家里小时候也是万贯家产,我不喜欢,一点乐趣也没有。

推到极点,皇帝皇后总算好了吧?你去问问他,如果他们看得起你,就会诉苦。

所以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可是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又是要死的——太阳,将会冷却,地球在太阳系毁灭之前,就要出现冰河期,人类无法生存。可是末日看来还远,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

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

张爱玲这点很好。再好的书,你拿去,不执着。这一点,她有贵气。

不过你们可不要来向我借书——很奇怪。我一到哪里,一分钱不花,书就会流过来。小时候学校因为战争关门了,书全拿到我家里来。现在我的书又多起来了。各种书。

连情感,爱,也不在乎了。爱也好,不爱也好,对我好也好,不好也好,这一点,代价付过了。唯有这样,才能快乐起来,把世界当一个球,可以玩。

诸位还是想买这个球,至少买一部分,但不会玩。

莫扎特会玩。他偶尔悲伤。他的悲伤,是两个快乐之间的悲伤。论快乐的纯度,我不如莫扎特。他是十足的快乐主义。我是三七开,七分快乐,还有三分享乐主义。

奉劝诸位: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是听不到快乐的,眼睛可以。你到乡村,风在吹,水在流,那是快乐。

你是艺术家,你就是人间的凤凰,一到哪里,人间的百鸟就会朝凤——你这凤凰在百鸟中是一声不响的。

我外婆家开地毯厂,晒开来,有一天忽然飞来一只凤凰,周围都是鸟叫。学徒看见了,回来告诉老板,老板赶过去,什么也没有。

凤凰在万物中一声不响。顶多,写几句俳句。

上次我们不知不觉走到中央公园,你们问一句,我答一句,就是百鸟朝凤。是一次彩排。我平常散步,灵感比那次还要多。

可是这凤凰的前身是个乌鸦,乌鸦的前身呢,是只麻雀。

安徒生说得比我好。他说,他从前是个丑小鸭。他的画和用具到上海展览过,我摸过他的手提箱。

在座人人都是丑小鸭,人人都会变成天鹅——也有人会丑一辈子。中伤诽谤之徒,拿了我的一根毛,插在头上也不是,插在尾巴上也不是,人家一看,是天鹅毛。

诸位将来成功了,也有羽毛会给别人拔去用的。对这种事,最好的态度,是冷贤。

所谓“冷”,就是你决绝了的朋友,别再玩了。不可以的。决绝了,不要再来往,再来往,完了,自己下去了。人就怕这种关系,好好坏坏,坏坏好好,后来炒了点豆子,又送过去(送过去,碗没有拿回来,又吵)。小市民,庸人,都是这样子。

我已经是绝交的熟练工人了。

“贤”,就是绝交后不要同人去作对,放各自的活路。他们要堕落,很好,悬崖深渊,前程万里。他们如果有良知,他们会失眠。

最好的学生,是激起老师灵感的学生。丹青是激起我灵感的朋友。

只要还有百分之零点几的良知,他就会失眠。推出山门,回来后就不像样了。他们背离的不是我,而是我所代表的东西。这是我不愿意有,但避免不了的象征性。从小就有,我不要有,就是有,没有办法。

这种现象的存在和激化,就是生活中的快乐。耶稣行了许多奇迹,我们是凡人,不会有奇迹。但有一点,被你抛弃的人,后来都堕落了。和你一起的人,多多少少有成绩,这就是生活中的快乐。

我们作为耶稣的后人,教训惨重,再不能上当了。耶稣太看得起人类。犹大,我指叫那些背叛的人为“由他”——由他去吧。

生活像什么呢?像上街去买鞋,两双同价的鞋,智者选了好看的,愚者选了难看的。生活像什么呢?傍晚上酒吧,智者选了美味的酒,愚者买了烂酒,还喝醉了。

所以,快乐来自智慧,又滋养了智慧。

今后到欧洲去旅行,一路看一路讲,我们可以看看会发生什么。

生活听起来没有奇怪,人人都在吃喝玩乐。没有享受到的生活,算不上生活。把生理物理的变化,提升为艺术的高度,这就是生活、艺术的一元论。

生活嘛,庸俗一点,艺术,很高超——没那么便宜。

本文摘自《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

《文学回忆录》

作者: 木心 口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13-1

,木心的最后血余炭 一课:大家不要放弃文学,电视尽量少看

相关:

春天读书,陷进去了一年之中,春天最好,世界洗去灰色,渐渐丰富起来。在这个时节,读一读书,让自己和世界一起丰盈、蓬勃、舒展。1.《文化失忆:写在时间的边缘》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的人物辞典,酝酿四十年的现代文明启示录。从阿赫玛托娃到茨威格,人类历史上闪耀的群星在这里重新建立联结。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

打开三月最佳书单,你会遇见更鲜活的自己最近一个月遇到了很多好书,本期好书榜单的书籍,和我们之前所做的榜单一样,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同一个主题。之前的书单,主题是“常识”和“女性力量”,本期的主题,则是“人”。要看到人,要看到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你会读到那些你耳熟能详的,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比如米兰·昆德拉和鲁迅——的传记,了解他们和他们所处的时代;你会读到关于我们脚下的大地的诚实记录,比如梁鸿第三本关于梁庄的记录《梁庄十年》..

3·11地震十周年,日本人的坚忍克制如何阉割了现代政治?《泰晤士报》亚洲主编兼东京分社社长理查德·劳埃德·帕里(Richard Lloyd Parry)曾在持续六年追踪调查日本3·11特大地震之后写作了《巨浪下的小学》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日本是一个“充满自然暴力元素的国家”——它位于地球上三个构造板块相互碰撞和摩擦的交接点,火山、台风、洪水、山体滑坡、地震和海啸应接不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是日本自二战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如果没有日本堪称完美的防灾..

作家余华频频引发讨论;吴孟达丧礼举行|文艺周报文艺周报 Volume 36凤凰网读书文艺周报,盘点一周国内外文化新闻,在碎片化信息洪流里,留下值得被记录的部分。过去的一周文艺关键词有:作家余华频频引发关注;诺奖得主石黑一雄推出新作;阎连科获颁纽曼华语文学奖奖章; 中国女子诗词大会启动,叶嘉莹受邀担任名誉主任; 华裔女导演赵婷凭借《无依之地》再获重要奖项;《你好,李焕英》进入全球票房榜前100;吴孟达丧礼在香港举行……# 作家余华新作《文城》及其现身教育..

化解“教育焦虑”:今天的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有关教育的问题总是令人苦恼。这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应该学习人文学科还是科学学科?教育应该更偏向于物质还是精神?在教育中,我们是把灌输有直接实用价值的知识作为目标,还是试着给学生传递那些本身具有美好意义的精神财富?教育是不是应该尽快成为某一行业或职业的技术培训?孩子们应该被教育成谈吐不凡、举止得体的人吗?除了艺术家以外,艺术鉴赏对其他人来说有价值吗?“教育焦虑”可能是当下最令家长、老师和学..

《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深藏于方志中的巨大宝藏十余载苦心孤诣,七千方志呈现八百年间方言之生生灭灭;两代人薪火相传,九百文献一览三十二省谣谚之精彩纷纶。《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全十一册)曹小云、曹嫄 辑校旧方志中的方言文献,是我们了解、研究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等可靠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历朝历代方言状况、汉语方言音义与民族语音义演变情况,准确释读小说戏曲文献中的方言俗语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编纂大型历史方言..

老师,如果我们待在这儿,可能会死掉!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随后引发巨大海啸,致使1.8万人遇难。共75个孩子不幸身亡,其中竟有74人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预警明明已经发出,大川小学的孩子们为什么还是错过了逃生的窗口呢?2011年3月11日那个地狱般的下午,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本文摘自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的非虚构作品《巨浪下的小学》,帕里在六年的研究中发现,可能真正的问题正是日本本身。《旧世界的最后一小时》文/理查德..

刷脸泛滥,人工智能需要处理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吗?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人工智能的建议一再被来自科技界的代表提及。显然,人工智能系统已经为社会带来了巨大好处,并且有潜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波特兰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梅拉妮·米歇尔在《AI 3.0:思考人类的指南》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你可能一直在使用的许多服务都起到了核心作用,有些甚至你都没有意识到,如语音转录、GPS导航和出行规划、垃圾邮件过滤、语言翻译、信用卡欺诈警报、书籍和音..

“世界主义者”陈乐民:做“有灵性的沙粒”《查理周刊》惨案、伦敦的爆炸、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蔓延欧洲的新冠疫情……近年来新闻里不时传来欧洲的坏消息,让我们不由得产生困惑:曾经光辉的欧洲文明已经沉沦了吗?欧洲文明还重要吗?新近出版的九卷本“陈乐民作品新编”可以被看作是对这种困扰的回应。陈乐民生前是著名的国际问题与欧洲学家。解读欧洲文明进程的轨迹,并把这种对异域文明的观察最终落到对本土文明的省察,是陈氏文明史书写的独特思想路径。陈乐民(1930-2..

余华时隔八年写出的《文城》是“纯文学爽文”吗?“尽管我对作为小说的《文城》评价有很大保留,但我依然要承认,《文城》背后的余华有些打动我——与此相比,《第七天》背后的那个余华就会让我感到不适,他功成名就,却偏要来不可靠地代言我们这代年轻人的愤怒和残酷。”好故事不等于好小说:评余华《文城》文 | 李壮让我们开门见山地说:在我个人看来,余华的新长篇《文城》,是个好故事,不是个好小说。接下来,让我来具体解释一下这句很短却又很绕的话。01“小说”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