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德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理解经济

2021-01-27 15:06:22 来源:网络

在当下,“工业革命”已经是一个被扫进博物馆的古老议题。但其实,算下时间,它距今不过两百年,在人类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而也就是在此期间,它被注意的程度在加速下降。而事实上,工业革命在经济史上是一个并未说尽的中心议题。它颠覆了生产的动力机制,塑造了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同经济体被拉开差距,形成一种“大分流”。追赶型经济体随后产生。

经济学家马德斌把中国作为根本的方法,回到“大分流”前的中国和欧洲,比较工业革命的基础,同时回到“大分流”后的中国和日本,比较追赶型经济体的现代化差异。他反思并超越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价格和财政的解释力,在制度和历史中理解发展的真实逻辑。这也是我们今天再去回看“工业革命”和“大分流”的意义所在。

近日专访了《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作者马德斌,一同回顾这一年、“大分流”这个词、“经济史”这门学科。

马德斌,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与东亚经济的长期增长,现为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曾就职于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分校、日本政策研究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他是亚洲经济史学会和国内量化历史研究的发起人之一。

《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马德斌 著,徐毅、袁为鹏、乔士容 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01

这一年:

对反思流动的反思

新京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产形式和生活方式,而也是从那时起,人类逐步进入大流动时代。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人和资源的流动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减缓、暂停之势。经济史的特点之一是将时间拉长,在比较中发现经济发展规律。作为经济学家,你如何理解流动与经济的关系?

马德斌:经济史研究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能提供一种长远视角。在历史上,瘟疫不仅对生命和公共卫生带来威胁,而且往往对文化价值和经济制度产生过重要冲击。比如众所周知的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差不多摧毁了不少欧洲地方三分之一的人口,经此一“疫”,导致有些国家对劳动力奴役的解体,而有些国家反而强化。以英国为例,由于大量的人口消失,市场上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能拿到更高的工资,具备更高的议价能力而由此获得了更高的自由度。而同样的情况在东欧或欧洲之外地区并不一定发生。甚至反而让有些精英加强对更为稀缺的劳动力资源的垄断和奴役,从而强化了农奴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的制度,反应也不同。而短期和长期的反应也不一样。比如在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个重要的反思是全球化问题。新冠确实对全球化短期内是重创,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的泛滥。但假如我们将所有事怪罪于流动、全球化,将来可能会付出一定代价。此次新冠的重要教训就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我们更需要国际的合作和信任,这也需要不同文化制度更深入更开放的沟通甚至某种程度的融合。

02

这个词:

把中国研究置于全球史和经济史之中

新京报:在过去二十年,包括加州学派的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王国斌等人都在使用“大分流”来理解近代史上中国等诸多经济体与欧洲的差距,认为这一差距是在工业革命期间才出现的。当时,你在美国刚刚攻读完经济学博士不久,是怎样接触到“大分流”的?在你看来,这一概念的经济解释优势和局限是什么?

马德斌:我在美国念的是经济学里的经济史,当时几乎没有对中国经济史的专门研究,当时我个人关注的是李约瑟命题等,去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而“大分流”,则是我1998—2000年在日本一桥大学做博士后提起的,记得大概在1999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举行过一次影响深远的会议,世界体系论提出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中国史大家如高水平陷阱提出者马克·埃尔文和中国宏观区域的理论家施坚雅都参加了,而西方经济史的大家如乔尔·莫基尔、格雷戈里·克拉克等都在场。当时作为博士后的我听后非常震撼,印象较深的是当时《大分流》一书还未出版尚名不见经传的彭慕兰在发言时,第一句话幽默地说:我这样一本尚未出版书已经收到如此的众多批评和攻击是否也算是史无前例。

“大分流”无法解释全部问题。但是,无论它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动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聚集了人们的学术兴趣。过去这些年,在“大分流”形成的原因上,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慢慢讨论到了文化、制度和法律。 在时间跨度上,人们也渐渐认为不能只看十八世纪。“大分流”还有一个意义是,把中国研究放在全球史和经济史中,放在世界学术主流研究中。

新京报:“大分流”实际上也改变了我们的提问方式。“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假设欧洲是历史进程的标准,据此问中国何以没有走上这一道路。“大分流”则认为,在近代史上例外的是欧洲成功,而不是中国落后。中国只不过同当时世界上其他经济体一样,甚至相比之下还有所领先。

马德斌:是的,如你所说,很多人提出过中国情况并不是特殊的,恰恰欧洲是特殊的。“大分流”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的关注,也是因为他们想通过中国来了解欧洲。人们原来认为,有些问题对欧洲来说是重要的,比如发达的市场体系,人力资本,私人产权等,但和中国比较,这些现象好像也并非特有。那么,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继续追问,这是我现在更关注法律,意识形态与制度等层面的原因吧。

03

这门学科:

学术共同体是未来

新京报:欧洲理解它作为近代的一个例外,通过与其他经济体比较,最终是为了理解自身。你在上世纪末出国,在美国求学,在日本和英国执教,研究兴趣也一直是在理解中国经济史。如何理解你的中心问题意识,你的学科?

马德斌:我们那一代人,在八十年代长大,都比较关注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我的问题意识是受到国内前辈学者影响。但是到了国外,发现他们的关注方面很不一样。确实,他们有中国学、汉学或中国研究(China Studies),但是在很多地方其实只是面向国外的读者,而更多的是一个专业的学术共同体。

来日本一桥大学之前,我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史系工作十二年,而该系为世界上少有的独立的经济史系。在大部分高校,经济史只是一个“点缀”,不是在经济系下,就是在历史系下。所以伦敦政经这一点很难得。在其他地方,最早做中国经济史,大多都是在历史系就职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而西方经济系的经济史家大都是专攻欧洲或北美经济史的。所以中国经济史有点像个孤儿。但这些年情况在大大改善。我坚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学科最终靠的是专业的和独立学术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兴趣毕竟有限,所以中国经济史也恰恰是最能够通过需要本土化和国际化开花结果的一个学科。我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史发展前景宏大。

,专merci 访马德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理解经济

相关:

在自足的北欧社会,宗教和世俗如何回应人生问题?北欧,作为我们社会文化的他者,不断凭借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发关注。一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的预测,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的人均GDP均占据全球前十五,北欧各国优渥的生活水平及稳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各国学习效法的目标。另一方面,北欧的人文内核也在多个层面引起热议,比如,在巨大的社会交往压力下,不少年轻人也自诩为“精神芬兰人”以表达自己的“社恐”属性。《芬兰人的噩梦:另..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妙玉?妙玉,作为十二金钗正册在列的姑娘,无疑是最特别的那个。她既不是贾府的妯娌亲故,也不是贾府的座上客,她不是主人,也不是仆人,她是与红尘往来最格格不入而遗世独立的存在。妙玉的判词写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因生来就有的病带发修行于佛门而从此远离世俗,可妙玉终究也不是僧人,所以她非僧非俗却又似僧似俗,“云空未必空”。而她的曲词竟叫“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隔离与超生:波拉尼奥和他的《智利之夜》波拉尼奥小说总出现名字冷僻的作家和画家,通过欧美死去和活着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编织成典故横生、真伪杂糅的文本。如同小说主人公的自述,总表现出道德、精神、思想的自我隔离,波拉尼奥也想从传统中突围与超生。一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专爱写文坛三事:文学评论、文学奖项和文学沙龙。前两者作为小说的取材,作家通常是不喜欢的,因其显而易见的无趣和专业化的归口,而文学沙龙是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的宠儿,普鲁斯特之后的..

2021年新规:这些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前不久,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公告》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此外,《关于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也正式施行。《公告》将采油车、测试井架车、变电站半挂车等五十七种专用车辆列入《清单》。政策要点如下:免征购置税对象上述政策对免征购置税的..

出口迪拜,日本,韩国,红旗H9给自主豪车长脸了!随着中国汽车实力的增强,中国的汽车出口量也是年年攀升。中国汽车的海外拓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早期中国的汽车出口是中国廉价车型的出口,海外的一些大型经销商把中国的国产车卖到东南亚,非洲南美洲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后来中国汽车工业实力增长,并且很多合资品牌在中国建立了工厂,中国生产的汽车也出口到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此时出口的车是合资车型,就比如说沃尔沃在中国建立的工厂,国产的沃尔沃也被出口到了海外..

今年将推3款新车!来感受下这个百年大品牌的底气了解过雪铁龙的朋友都知道,它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经典汽车品牌,开创了汽车界多项第一,比如世界第一辆前驱车型、第一辆液气联动悬挂汽车等等。自从雪铁龙品牌第一辆量产车——雪铁龙TYPE A正式下线,真正的让汽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标致、雪铁龙在国内市场表现非常亮眼,从当年的爱丽舍、富康同被大家称为“老三样”就能看出来。但后来随着国民的消费升级,车市迅速升温,总带有“反人类”设计的法系..

在赐予知识之前,请先赐予我爱情吧《深海的鱼群》(节选)文/森见登美彦学长旧书市之神啊,在赐予知识之前,请先赐予我爱情吧。我和 旧书市犯冲。如果在旧书市徘徊太久,一定会偏头痛,变得悲观、自虐、心跳加速、气喘吁吁,最终引发自体中毒。就算回到住处,也会梦见自己被玲珑有致的美女绑在手术台上,被迫吃掉裁好的平凡社版《世界大百科词典》。所以,一到举办旧书市的季节,我肯定烦闷不已。因此暗下决心,今年绝对不去。然而,到了最后关头,我却陷入了不..

林徽因名字里居然隐藏着“招弟”的含义?有一次写林徽因,有人问:你一会儿写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一会儿写林徽因的弟弟林桓,林徽因的弟弟到底是林恒还是林桓?“林恒”“林桓”这两个名字太相近了,很容易写错,但是这次没错,林徽因有两个弟弟,一个叫“ 林桓 ”,一个叫“ 林恒 ”。林徽因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 林暄 ,一个叫 林煊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两对双胞胎呢。林徽因兄弟姐妹们的名字都很有意思,一人一段典故,这里说说林徽因兄弟姐妹们的名字。..

按照情绪分类图书的书店,有哪些不一样?你是否早已厌倦了书店的传统陈列方式?一家位于西雅图的独立书店“再次遇见”就率先打破题材、语言、地域等图书分类桎梏,以情绪为线索,重新为不同题材的书籍找到了新的组合方式。这一创新型的图书分类方法无疑为阅读带来了全新的打开方式。读者一定想不到,爱情小说和儿童绘本这两种迥异的题材会被摆放在同一个书架。但在美国西雅图最新开张的独立书店“再次遇见”(暂译,Oh Hello Again),讲述婚姻故事的小说《光泽》被放..

木心:世俗的快乐不是万能的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纽约地面的一些大陆和台湾同行,竟促成其在各位听课艺术家的寓所里开讲“世界文学史”。从1989年1月15日开始,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堪称一场绵延五年的“文学远征”。虽说是“课”,但其实更像是文艺沙龙。正如陈丹青后来回忆,“近于荒谬的境界”,“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可这样的氛围,倒也让后来读者神往。选文截取的是木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