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还有人在爱着全人类,真好

2021-01-27 10:00:00 来源:网络

今天忍不住和你分享一封看理想读者的来信。

这是她听了杨照的新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之后,一段有感而发。

在信中,她提到的许多不解与困惑,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这个世界留存的疑虑,幸运的是,她从节目里找到了自己的解答方式。

听完马克思和《资本论》,她选择站在了许多我们近乎习以为常的不公的对立面,去反思、去自省——在今天,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勇气。

希望这份勇气,也能给予你些许温暖的鼓励。如她在信中所说,知道自己身后还站着这样一位智者在坚持着公平正义,感到一种无条件的爱与安全,“知道还有人在爱着全人类,真好。”

✉️ 来信者 | 灰老母

我依然能记得许多儿时对这个世界的疑惑。

为什么一位农民伯伯千辛万苦种出来,再跋山涉水背到市场上去卖的一背篓白菜,只能卖几块钱甚至几毛钱,而随随便便商店里一颗不怎么好吃的劣质水果糖,就能轻松抵上这个价格?

为什么那些辛苦劳动干脏活累活的人却要自愿显得比那些不怎么辛苦劳作、不用干脏活累活的人更卑微?为什么物会以稀为贵,一件明明很好的东西仅仅因为量多易得就可以不再被珍视?

我知道孩子的眼光是短浅的,但在一个漫长、封闭、匮乏的童年,我只能根据眼前所见想些有的没的。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看人劳动,不管是家里的大人切菜做饭,还是邻居老奶奶砍猪草,或是司机师傅开车,爷爷编竹篓,我都能看得如痴如醉,我觉得他们的手和动作都好看极了,但他们的劳动成果却常常低廉到可怕,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我也会时常惊叹一些寻常事物,比如马路和建筑,我惊叹劳动者们是怎样建出那些我走也走不完的马路、看也看不过来的建筑的,我光是走一走看一看都累到要死,他们却要一步步地造出来,这是何等的厉害,可是,他们为什么却还在过着苦日子?

这类观看和疑惑并没有因为长大而消失。

大学毕业后我去过一家大公司工作,公司里地位最低的是干体力劳动的同事,每次看着他们娴熟的打包动作我都会自惭形秽,自己何德何能就要在某个层面上高于他们?我的大部分工作不正是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所说的“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么?

我还不能理解理发师们为什么不直接在技艺上收高价,而要以卖药水的方式来赚钱,保健品推销员为什么不直接在给与关怀这一点上收钱,而要把自己的付出全部加到没什么用的保健品上售出,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什么就要去学艺术——学艺术难道不是更难吗?

曾经看过一位古董爱好者写自己买古董的心路历程,同样一件古董,当他认为这是真品并以真品价格买到后就越看越爱,觉得好看极了;当他怀疑是高仿品,面临可能卖不掉时忽然就越看越不好看了,甚至憎恶起来。看完我完全惊呆了——他的审美怎么可以就这样轻易被价格操纵了?他自己知道吗?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总有些显而易见的如同大象般庞大的别扭,但也如同房间里的大象般似乎无人在意。我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为这些别扭感到别扭,但这些东西却像被流放了一样,只能长久地盘旋在心里。

尽管后来的我知道了市场经济,知道了历史发展阶段,知道了阶级……然而,这些都不足以让我放下这些几乎是天然生成的疑惑和天然感觉到的别扭,甚至还因此而听不太懂经济学究竟在讲什么——我总觉得那后面有个很大的前提没有被交代。

可以说,我几乎是含着热泪听完杨照解读马克思和《资本论》。原本以为只会听到天纵英才的格局与思想,却没想到还有极其诚挚的爱。

马克思交代了那个我想知道的前提,让我儿时对世界那些无处安放的疑惑一下子全有了着落。

听完这个解读后,我结结实实地松了一口气,一度我准备相信不公正就是天经地义,剥削和压迫就是理所当然,弱肉强食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但马克思明确而坚定地说不是的,习以为常不等于真理,我们应该去了解里边隐藏着的难以让人察觉的阴谋和盘算,而不是被无端PUA。

他倾尽一生去分析人的异化,分析资本的形成,分析价格如何影响需求和欲望,分析劳动者如何被无形地贬低……就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劳动,而不是被异化,沦为工作和消费的机器。

他的出发点和视野不是某个阶层和某一部分人,而是所有人。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指点下,我明白了原来西方经济学的起点就是不探讨价值只探讨价格,明白了经济学出现的前提正是资源与欲望的不匹配,明白了只有劳动创造价值这点才毋庸置疑,明白了西方资本主义原来早就发现了需求可以创造并深谙此道。

我还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在听说国外的劳动者不满意就可以罢工时,会想拍手称好;在听说芬兰、爱尔兰的教育并不提倡竞争时会想拼命点头,也知道了为什么曾经的那些疑惑一直得不到解答——因为我是在一个理所当然的世界里拼命找这个世界以外的东西,这就如同在庐山上找庐山,在地球上找地球——当然不可能找到。

他甚至还解释了伊甸园和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象征意义,这简直是惊喜,因为我一直很好奇这个故事究竟在表达什么。

我一口气听完了目前所出的所有二十八节音频,中途有好几次因太过激动而不得不停下来平复一下心情。

我想起了自己去争取加工资时的胆怯,面对老板用数据质疑时的自我怀疑,因无法完美完成工作时的无尽沮丧——那都是我作为劳动者对自己无形的贬低,而我并不自知,甚至还在为没有彻底奉献自己而懊悔。

我也为评论区的许多质问感到愤怒。世界就是如此吊诡,为弱者发声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弱者的支持,相反,许多弱者会因为认同了强者思维转而去攻击那些为他们说话的声音。

真理所带来的不适让他们身处弱者的地位却主动为强者辩护,以此获得自己成为强者的虚幻的快感。

马克思的主张当然是天真和理想的,你可以说他太超前不适合现状,但你不可以说他浅薄、说他妄想、说他无用。

我没能幸运地出生在一个更自由更发达的社会里,我势必还要参与到马克思批判的资本和市场经济中,但当我知道我的身后还站着这样一位智者在坚持着公平正义时,我感到的是一种菩萨般无条件的爱和安全——知道还有人在爱着全人类,真好。

,知道还有人在爱着全人mks 类,真好

相关:

郑振满:民间历史文献与经史传统作者= 郑振满,厦大历史学系教授民间历史文献是普通民众使用的文字资料,似乎与“文史哲”传统相去甚远,难以登大雅之堂。不过,我们从事民间历史文献的教学与研究,总是觉得其中有一套通用的话语系统,来自于源远流长的经史传统,或者说是中国本土的文史哲传统。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史传统,实际上也就不能真正读懂民间历史文献。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史哲传统 (经史传统)同样可以作为研究民间历史文献的方法。我在这里..

专访马德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理解经济在当下,“工业革命”已经是一个被扫进博物馆的古老议题。但其实,算下时间,它距今不过两百年,在人类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而也就是在此期间,它被注意的程度在加速下降。而事实上,工业革命在经济史上是一个并未说尽的中心议题。它颠覆了生产的动力机制,塑造了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同经济体被拉开差距,形成一种“大分流”。追赶型经济体随后产生。经济学家马德斌把中国作为根本的方法,回到“大分流”前的中国和欧洲,比较工业..

在自足的北欧社会,宗教和世俗如何回应人生问题?北欧,作为我们社会文化的他者,不断凭借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发关注。一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的预测,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的人均GDP均占据全球前十五,北欧各国优渥的生活水平及稳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各国学习效法的目标。另一方面,北欧的人文内核也在多个层面引起热议,比如,在巨大的社会交往压力下,不少年轻人也自诩为“精神芬兰人”以表达自己的“社恐”属性。《芬兰人的噩梦:另..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妙玉?妙玉,作为十二金钗正册在列的姑娘,无疑是最特别的那个。她既不是贾府的妯娌亲故,也不是贾府的座上客,她不是主人,也不是仆人,她是与红尘往来最格格不入而遗世独立的存在。妙玉的判词写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因生来就有的病带发修行于佛门而从此远离世俗,可妙玉终究也不是僧人,所以她非僧非俗却又似僧似俗,“云空未必空”。而她的曲词竟叫“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隔离与超生:波拉尼奥和他的《智利之夜》波拉尼奥小说总出现名字冷僻的作家和画家,通过欧美死去和活着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编织成典故横生、真伪杂糅的文本。如同小说主人公的自述,总表现出道德、精神、思想的自我隔离,波拉尼奥也想从传统中突围与超生。一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专爱写文坛三事:文学评论、文学奖项和文学沙龙。前两者作为小说的取材,作家通常是不喜欢的,因其显而易见的无趣和专业化的归口,而文学沙龙是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的宠儿,普鲁斯特之后的..

安德烈·巴赞:改编电影不纯粹了吗?让我们回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影发展之初看看安德烈·巴赞为“改编”这种“不纯粹”电影形式的辩护安德烈·巴赞回顾近10年到15年来的电影发展,不难发现一个日益显著的特征:取材于文学与戏剧。当然,电影从小说和戏剧中发掘素材早已有之,但那时电影的表现形式还是独树一帜的。《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三个火枪手》的改编,不同于《田园交响乐》、《宿命论者雅克》、《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肉体的恶魔》、《乡村..

两款舰载型、两款武装型接连曝光,直-20家族会有多庞大?作为中国最新研发的一款中型通用运输直升机,直-20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大家的关注。最近直-20的发展再传喜讯,网上出现了该机挂载武器的照片,说明直-20在海军型和反潜型之后,又发展出了武装型,说明该机正朝着系列化平台的方向前进,未来将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系列化空中平台。量产装备直-20是我国新研制的一款10吨级中型通用直升机,在气动外形上采用单旋翼加独立尾桨以及后三点式起落架的设计,直-20自打诞生以来,就被定义为是通..

已出口114架:幻影4000没能做到的,今天被阵风给实现了!2021年1月25日,法国阵风战机再次迎来新年开门红:希腊紧急采购18架阵风战机,合同总价值高达30.4亿美元,其中12架是二手机,6架新机。根据合同内容显示,首批6架二手阵风战机将在今年7月开始以每月1架的速度交付;第二批6架新机则在2022年春季交付;第三批6架二手机在2023年初交付。希腊成为了阵风战机在欧洲的第一个客户,30.4亿美元包括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谁能想到在美制F-35战机开始畅销全球的大环境下,法国阵风战机还能..

木心:世俗的快乐不是万能的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纽约地面的一些大陆和台湾同行,竟促成其在各位听课艺术家的寓所里开讲“世界文学史”。从1989年1月15日开始,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堪称一场绵延五年的“文学远征”。虽说是“课”,但其实更像是文艺沙龙。正如陈丹青后来回忆,“近于荒谬的境界”,“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可这样的氛围,倒也让后来读者神往。选文截取的是木心讲..

外国人冬天去哈尔滨,也得穿秋裤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保罗·索鲁有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旅行作家。他喜欢乘坐火车旅行,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横贯欧亚的旅行记录在《火车大巴扎》一书中,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保罗·索鲁与火车1986年,他搭乘火车走遍了中国的大地。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上,有“凶神恶煞”的乘务员和不爱洗漱的乘客。本文就记录了他坐火车到哈尔滨的一段旅程,如今读来,还是口中哈着白汽的来自80年代哈尔滨的气息。《开往哈尔滨的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