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德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理解经济

2021-01-25 11:54:48 来源:网络

在当下,“工业革命”已经是一个被扫进博物馆的古老议题。但其实,算下时间,它距今不过两百年,在人类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而也就是在此期间,它被注意的程度在加速下降。而事实上,工业革命在经济史上是一个并未说尽的中心议题。它颠覆了生产的动力机制,塑造了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同经济体被拉开差距,形成一种“大分流”。追赶型经济体随后产生。

经济学家马德斌把中国作为根本的方法,回到“大分流”前的中国和欧洲,比较工业革命的基础,同时回到“大分流”后的中国和日本,比较追赶型经济体的现代化差异。他反思并超越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价格和财政的解释力,在制度和历史中理解发展的真实逻辑。这也是我们今天再去回看“工业革命”和“大分流”的意义所在。

近日专访了《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作者马德斌,一同回顾这一年、“大分流”这个词、“经济史”这门学科。

马德斌,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与东亚经济的长期增长,现为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曾就职于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分校、日本政策研究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他是亚洲经济史学会和国内量化历史研究的发起人之一。

《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马德斌 著,徐毅、袁为鹏、乔士容 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01

这一年:

对反思流动的反思

新京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产形式和生活方式,而也是从那时起,人类逐步进入大流动时代。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人和资源的流动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减缓、暂停之势。经济史的特点之一是将时间拉长,在比较中发现经济发展规律。作为经济学家,你如何理解流动与经济的关系?

马德斌:经济史研究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能提供一种长远视角。在历史上,瘟疫不仅对生命和公共卫生带来威胁,而且往往对文化价值和经济制度产生过重要冲击。比如众所周知的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差不多摧毁了不少欧洲地方三分之一的人口,经此一“疫”,导致有些国家对劳动力奴役的解体,而有些国家反而强化。以英国为例,由于大量的人口消失,市场上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能拿到更高的工资,具备更高的议价能力而由此获得了更高的自由度。而同样的情况在东欧或欧洲之外地区并不一定发生。甚至反而让有些精英加强对更为稀缺的劳动力资源的垄断和奴役,从而强化了农奴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的制度,反应也不同。而短期和长期的反应也不一样。比如在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个重要的反思是全球化问题。新冠确实对全球化短期内是重创,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的泛滥。但假如我们将所有事怪罪于流动、全球化,将来可能会付出一定代价。此次新冠的重要教训就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我们更需要国际的合作和信任,这也需要不同文化制度更深入更开放的沟通甚至某种程度的融合。

02

这个词:

把中国研究置于全球史和经济史之中

新京报:在过去二十年,包括加州学派的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王国斌等人都在使用“大分流”来理解近代史上中国等诸多经济体与欧洲的差距,认为这一差距是在工业革命期间才出现的。当时,你在美国刚刚攻读完经济学博士不久,是怎样接触到“大分流”的?在你看来,这一概念的经济解释优势和局限是什么?

马德斌:我在美国念的是经济学里的经济史,当时几乎没有对中国经济史的专门研究,当时我个人关注的是李约瑟命题等,去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而“大分流”,则是我1998—2000年在日本一桥大学做博士后提起的,记得大概在1999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举行过一次影响深远的会议,世界体系论提出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中国史大家如高水平陷阱提出者马克·埃尔文和中国宏观区域的理论家施坚雅都参加了,而西方经济史的大家如乔尔·莫基尔、格雷戈里·克拉克等都在场。当时作为博士后的我听后非常震撼,印象较深的是当时《大分流》一书还未出版尚名不见经传的彭慕兰在发言时,第一句话幽默地说:我这样一本尚未出版书已经收到如此的众多批评和攻击是否也算是史无前例。

“大分流”无法解释全部问题。但是,无论它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动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聚集了人们的学术兴趣。过去这些年,在“大分流”形成的原因上,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慢慢讨论到了文化、制度和法律。 在时间跨度上,人们也渐渐认为不能只看十八世纪。“大分流”还有一个意义是,把中国研究放在全球史和经济史中,放在世界学术主流研究中。

新京报:“大分流”实际上也改变了我们的提问方式。“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假设欧洲是历史进程的标准,据此问中国何以没有走上这一道路。“大分流”则认为,在近代史上例外的是欧洲成功,而不是中国落后。中国只不过同当时世界上其他经济体一样,甚至相比之下还有所领先。

马德斌:是的,如你所说,很多人提出过中国情况并不是特殊的,恰恰欧洲是特殊的。“大分流”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的关注,也是因为他们想通过中国来了解欧洲。人们原来认为,有些问题对欧洲来说是重要的,比如发达的市场体系,人力资本,私人产权等,但和中国比较,这些现象好像也并非特有。那么,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继续追问,这是我现在更关注法律,意识形态与制度等层面的原因吧。

03

这门学科:

学术共同体是未来

新京报:欧洲理解它作为近代的一个例外,通过与其他经济体比较,最终是为了理解自身。你在上世纪末出国,在美国求学,在日本和英国执教,研究兴趣也一直是在理解中国经济史。如何理解你的中心问题意识,你的学科?

马德斌:我们那一代人,在八十年代长大,都比较关注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我的问题意识是受到国内前辈学者影响。但是到了国外,发现他们的关注方面很不一样。确实,他们有中国学、汉学或中国研究(China Studies),但是在很多地方其实只是面向国外的读者,而更多的是一个专业的学术共同体。

来日本一桥大学之前,我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史系工作十二年,而该系为世界上少有的独立的经济史系。在大部分高校,经济史只是一个“点缀”,不是在经济系下,就是在历史系下。所以伦敦政经这一点很难得。在其他地方,最早做中国经济史,大多都是在历史系就职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而西方经济系的经济史家大都是专攻欧洲或北美经济史的。所以中国经济史有点像个孤儿。但这些年情况在大大改善。我坚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学科最终靠的是专业的和独立学术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兴趣毕竟有限,所以中国经济史也恰恰是最能够通过需要本土化和国际化开花结果的一个学科。我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史发展前景宏大。

,专posix 访马德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理解经济

相关:

在自足的北欧社会,宗教和世俗如何回应人生问题?北欧,作为我们社会文化的他者,不断凭借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发关注。一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的预测,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的人均GDP均占据全球前十五,北欧各国优渥的生活水平及稳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各国学习效法的目标。另一方面,北欧的人文内核也在多个层面引起热议,比如,在巨大的社会交往压力下,不少年轻人也自诩为“精神芬兰人”以表达自己的“社恐”属性。《芬兰人的噩梦:另..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妙玉?妙玉,作为十二金钗正册在列的姑娘,无疑是最特别的那个。她既不是贾府的妯娌亲故,也不是贾府的座上客,她不是主人,也不是仆人,她是与红尘往来最格格不入而遗世独立的存在。妙玉的判词写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因生来就有的病带发修行于佛门而从此远离世俗,可妙玉终究也不是僧人,所以她非僧非俗却又似僧似俗,“云空未必空”。而她的曲词竟叫“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隔离与超生:波拉尼奥和他的《智利之夜》波拉尼奥小说总出现名字冷僻的作家和画家,通过欧美死去和活着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编织成典故横生、真伪杂糅的文本。如同小说主人公的自述,总表现出道德、精神、思想的自我隔离,波拉尼奥也想从传统中突围与超生。一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专爱写文坛三事:文学评论、文学奖项和文学沙龙。前两者作为小说的取材,作家通常是不喜欢的,因其显而易见的无趣和专业化的归口,而文学沙龙是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的宠儿,普鲁斯特之后的..

安德烈·巴赞:改编电影不纯粹了吗?让我们回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影发展之初看看安德烈·巴赞为“改编”这种“不纯粹”电影形式的辩护安德烈·巴赞回顾近10年到15年来的电影发展,不难发现一个日益显著的特征:取材于文学与戏剧。当然,电影从小说和戏剧中发掘素材早已有之,但那时电影的表现形式还是独树一帜的。《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三个火枪手》的改编,不同于《田园交响乐》、《宿命论者雅克》、《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肉体的恶魔》、《乡村..

1919年的燕京大学,还不在颐和园路5号从明朝初年北京在现有城址上建成以来,北京“城”已经有了几张截然不同的面孔(图1),和这种形态差别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物理建设,最重要的,还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在扩展出二环线以前,北京看上去还不是一块似乎会漫无边际扩展下去的大饼。多少年来,在外来者觊觎的眼光里,它都是黑乎乎的城门洞子里密致模糊的一团——大致说来,一直到民国初年,北京城市的发展还非常局限于那一圈城墙,为城墙铁桶般围定的那..

怎样才能将文学的触手伸向时代深处?女作家自有回答在这篇特别报道中,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张莉,以 8 位青年女性作家为引,结合她的阅读和持续推动女性写作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属于这个时代的女性写作,以及它的社会意义。但终究,我们还是要回到阅读中,才能找到答案。谈青年女性写作者的创作,不由想到她们的前辈:张洁、铁凝、王安忆、翟永明、林白、迟子建 …… 这些作家和她们的作品 ——《方舟》《玫瑰门》《永远有多远》《弟兄们》《..

近年影视剧里的民国服装,简直是漏洞百出说到民国服装,虽不过百年时间,而且尚有影像和图片资料,却多不为今人所熟悉。究其原因,是我们六十多年来几经政治风云和文化颠覆的缘故。仅以近年的各种影视剧而论,可以说是错谬百出。那些粗制滥造的姑且不论,就是精心打造的,也是漏洞百出。最为可笑的是不同时期的服装,出现在同一时代。仅以女学生的服装而言,那种上着月白或淡灰色的长袖短衫,下着黑色喇叭口百褶长裙、白袜布鞋的“五四装”竟然能出现在40年代末的示威游..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矿工诗人陈年喜陈年喜,陕西丹凤人,生于1970 年,高中学历。1990 年开始写诗。1999 年外出打工,成为十六巷道爆破工,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矿山。2015 年因职业病另谋生路。2016 年获得第一届桂冠工人诗人奖。2016年陈年喜在纽约大学的演讲(节选):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写诗,稀稀拉拉也快三十年了。很多人好奇:你的生活几乎与诗万里之远,怎么会坚持这样一件无意义甚至是矫情的事情?我想说生命并不是逻辑的,尽管它有逻辑的成份在。再..

读书多了,我们会丧失对真实生活的感知力吗?阅读或读书是人的一种活动。尽管读书不如网络兴起前那样崇高,但它照样被认为是美好的、需要倡导的。然而,自印刷术使书籍普及至今,读书也被认为对身体和健康有着严重威胁,使人反应迟钝,对现实的感知力、注意力下降,只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下文内容经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节选自《阅读的力量》一书。摘编有删节,标题非原文所有。原文作者|[英] 弗兰克·富里迪摘编|罗东《阅读的力量》,[英] 弗兰克·富里迪 著,徐弢、李思..

来自中国的她,拍出了最真实的美国赵婷,这个名字很快就会被中国观众记住。是的,我们就是如此确定。在2020年第77届多伦多电影节上,她执导的《无依之地》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随后这部电影获得了英国独立电影奖、哥谭独立电影奖,以及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的影评人协会奖……这不禁让人期待,在因为疫情不得不推迟到4月份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赵婷是否会成为继韩国导演奉俊昊之后,下一位大放异彩的亚洲导演。除了艺术片,赵婷在商业片上也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