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诗 | 说

2019-10-24 12:00:27 来源:网络

关注 中国诗歌网,让诗歌点亮生活!

每日好诗 | 说

梁晓明

我走到语言旁边

我看见炊烟

炊烟是东汉的一个故事

一翻开扉页它就上岸

波纹打湿了两岸的语言

我一伸手指

空气向四方荡开

撞到墙上又向我撞回来

我被车子挤到路边

脚下正踩着一片枯叶

枯叶咔嚓一声碎裂脚下

蓝天就在眼睛里拉开

这时我就站在语言的后面

我知道后面往往是墙壁

墙壁上石灰一片洁白

洁白又站在天空的门外

我却站在洁白的家里

家里是前辈混乱的遗产

我站上被风灌满的阳台

栏杆正叩击着空气的瓦片

空气从遥远的树叶上起来

它赶来与我的手指相见

我把一本书翻到诗歌这一页

我大声朗读:

大海的脸上都是皱纹”

再旁边一点

就是咖啡馆

像一个逗号

点在阳光与青草的中间

头发像菊花开在眉毛上

酒杯里于是升起南山

坐在桌前铺开稿纸

把语言与烟灰抹到右边

用一只簸箕把它们装走

提起脚一踢垃圾箱的铁门

哐当一声哗啦啦倒下去

是音乐

不是语言

但是我往后面一站

是语言

而不是音乐。

专 家 点 评

这首诗的难度在于,试图用一种具象的方位学揭示某种抽象的拓扑学,并把这种难度融入一种举重若轻的写作中。称其难,标题就泄密了,只有一个字,“说”。太初之际,神依靠“说”这项本能,造化苍生万物,绵延至今,“说”本然包含着“兑现”“生产”“完成”之意,“说”已经携带着以言行事、知行合一的古老基因。“说”到了,便“做”到了,这是诗人的神话学,也是普天下写作者们甘之如饴的意识形态。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说”,亦乃“语言”“诗”的别称,不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如何写的,它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一只小海螺,总藏有历史上“为诗一辩”的回声,以最直观的形式推动了一种本质之音的传播和迂回,参与到言说和创造的流动性进程当中。

这首诗用词语演绎了一个流动性现场,每读一遍,本来沉寂下去的诗就又活了一次,如同在一幅水墨画中目睹微风吹皱一池春水,也像诗人用一个词推动一次多米诺骨牌运动(整个过程是完整流畅的,但个别诗句偶有脱序和卡顿,因为朝向完善是个无止无限的过程)。全诗以这个句子开端——“我走到语言旁边”——这个领航式的动作,静悄悄地宣示一个极大的写作真理。如果“我”暂时地等同于作者的话,那么作者与语言的关系是怎样的?有时我们会认为,作者是语言的主人,我手写我口;有时则相反,认为作者只是语言的代理,语言是法西斯,不是禁止我们说话,而是强迫我们说话(罗兰·巴特语)。在这里,“我”和语言的关系,如此明确地被设置为邻近性的:“我”是语言的近邻,如同哲学是智慧的近邻一样。主奴关系被诗人革新为友谊关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翻转。建立了这样一种新的心智视野,我们再往后读,便柳暗花明、别有洞天了。当“我”走到语言旁边这个象征性姿态发生之后,某个远景呈现出成熟的迹象,这情景被诗人想象成某座依山傍水的小屋升起了炊烟,有新的产品/原则即将诞生,“说”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做”。这个丰富的创造性过程,伴随着一连串随性而至的轻快步履和闪转腾挪,词语的顶真游戏和乔装变脸,空间和时间的微观戏剧,开始了虚实相生的命名、陈述、辨认、调校、内省和抒情,直到语言来到另一位邻居旁边,音乐以其升华的形式,并不停止,而是进入更广阔的流动命运之中。

特邀点评:张光昕

诗人简介

梁晓明,中国先锋诗歌代表诗人。1963年生。1987年创办中国先锋诗歌同人诗刊《北回归线》。

专家简介

张光昕,文学博士,青年批评家,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诗评论》(北京)编委,《飞地》丛刊(深圳)编辑,2014年与友人发起北京青年诗会,在汉语诗界推动“桥与门”、“成为同时代人”、“诗歌正义”、“荒芜之后的风景”等主题系列讨论。有学术专著《西北偏北之诗》、《昌耀论》(即出)、诗论集《刺青简史》、随笔集《补饮之书》(即出),担任“当代诗人研究集”分卷主编,与友人合编《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北京青年诗会诗选集》,另主编各类诗歌选本若干。

精彩好诗

八声甘州 · 访盐城湿地保护区

镜中人

自然会有办法的

每日好诗 | 说

点 评 专 家

陈先发、陈卫、曹宇翔、程继龙、耿占春、冯雷、顾北、顾建平、谷禾、洪烛、霍俊明、贾鉴、简明、蒋浩、雷武铃、冷霜、李少君、李海鹏、李建春、李犁、李壮、刘向东、李云、梁晓明、卢辉、罗振亚、马知遥、莫真宝、任毅、荣光启、师力斌、树才、谭五昌、唐翰存、田原、唐诗、汪剑钊、王久辛、王家新、王士强、吴投文、西渡、向以鲜、杨碧薇、杨克、杨四平、杨庆祥、杨墅、余怒、叶舟、臧棣、张德明、张清华、张定浩、张光昕、茱萸、张伟栋、周伟驰、周瓒、朱必松等

栏目主持:王夫刚

一 键 关 注

中国诗歌网

我走到语言旁边

我看见炊烟

,金牌卖家

相关:

撒贝宁打开微信一声叹息:多少人生,败于一个“等”字作者:洞见·朱丽叶不等待,不纠结,不观望。前些天,整理衣柜里换季的衣服,看到几件衣裙,崭新如故,样式却已过时。这些衣裙都是价格不菲、质地上乘,当时咬着牙买下,又舍不得穿,总想着要等一个重要场合再隆重上身。可一介普通人哪有那么多重要场合,一再蹉跎,竟错过了它们最光彩的时候。不由得想到作家铁凝说,我们都太喜欢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永远没有错,美好的岁月就这样被等待消耗掉。生命中任何事情都有保鲜期。那些美..

散文|人到中年后,灵魂的安静,很美!(美文)来到必须的年纪,便会不喜欢说话了。玩呗种花,饮茶,念书,和音乐耳鬓厮磨,尽享闲庭信步的岁月,倒也安暖。习惯一个人清静,因此拥有大量归属于自身的時间,能够思索,能够养神,清静,多好啊,不容易让步伐在茫然中负累,不容易让心在喧闹中迷途。清静是一支花...... 浅浅的,淡雅的,在归属于自身的半亩花田里,畅快的享有阳光雨露的滋养,无须释放浓厚的清香,不用开的有多鲜丽,仅仅满不在乎的漂亮。清静是一朵云...... ..

轻薄与厚重近距离地观看一只蝉儿在鸣叫,透明的蝉翼扇动,声音四散开来;蝉翼震动的声音与蝉身抖动的声音形成对比,一只蝉儿,也可以发出如此丰富的鸣叫声,全然不顾人们一会说它轻薄,一会说它厚重。一位散文泰斗,九十五岁了,侨居国外多年。许多仰慕者辗转打听,想一睹先生尊荣。先生避而不见,华人作家的聚会,他也坚决不去参加。就是这位隐居老人,近年杰作频发。老了,就做客厅里的一盏灯光,用时光照亮自己。他不需要再去争辩什么了..

一个人,一旦有了这三种能力,定将强大无比如果你感到害怕,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勇敢;如果你老是说苦喊累,说明你内心还很脆弱;如果你老是抱怨这埋怨那,说明你还不够坚强……如果你想要变得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那你就必须不断锻炼自己,强大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厉害,更出色,更优秀,更有本事。本事不是天生的,都是自己不断修炼出来的,只要你肯下功夫,你也可以很有本事。一个人,一旦有了这三种能力,定将强大无比!第一种能力:高度自律,越自律,越出色你永远无法..

小时候的农村,曾经的我们,回不去了农村长大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比起来,真的很多不一样。走进城市,一切都那么陌生,让人想要退缩,可是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再也回不去了。小的时候,没有什么玩具,折一根树枝,就可以当做一柄宝剑;捏一团稀泥,就可以搭建起一个小房子,甚至还不知道城堡是什么;掐一片树叶,放在嘴边吹响,简单的节奏仿佛一首完整的曲子,一样让人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农村孩子的玩具,只有大日然最简单单调的色彩,泥土的黄色、树枝的褐色、枝..

人生不跌到谷底,怎么看清世界人生,得如何,失又如何;我们只是世界的匆匆过客感情,聚如何,散又如何;我们只是缘分的体验者财富,多如何,少如何;我们只是金钱的使用者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负累,何必执着很多朋友,合有缘故,分有理由何必挽留,何必强求很多事情,该忘的忘,该放的放何必思索,何必难过!很多时候的很多人;不是我们不尽心而留留得住的,不用你花心思挽留;留不住的,不配你掏深情乞求很多时候的很多事;不是我们不尽力而为..

适可而止的自私,恰到好处的冷漠,这才算活得通透前不久知乎有一个问题:生性凉薄的人是什么样的?小e本以为评论里会是一些让人心拔凉拔凉的故事,结果最热门回答是——我不喜欢欠别人的,也不喜欢别人欠我的。很多读者都表示,这就是自己最向往的状态。现在的人,怎么越活越回去了?其实并非如此。01比起发动家人朋友之力拼夕夕砍价,年轻人们宁可趁促销小薅一把羊毛,能省十来块就是无愧天地;比起往各个群里丢帮忙抢票链接,年轻人们宁可多花一点钱买加速包……这届年轻人,..

请善待,每一个遇见《请善待,每一个遇见》佛曰: 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 前世一千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爱,友情也好,爱情也罢,都不应该是卑微的存在。若一份感情,没办法给你真正的快乐,转身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离开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缘来了,请用力珍惜;缘走了,也不必感伤。如此,再烦恼的关系,也能巧妙化为过去。感情需要平等,还要懂得尊重,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也不会得到真心的情。我们应..

“十月青年论坛”研讨文学与青年 10月22日,由《十月》杂志社、中国作家网联合主办的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北京出版集团供图 千龙网讯(记者 应悦)10月22日,由《十月》杂志社、中国作家网联合主办的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本次论坛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与中国作家网总编辑刘秀娟共同主持,特邀贺绍俊、陈福民..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破译不足一半120年前,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中药“龙骨”中发现甲骨文,此后无数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和破译,直到今天。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贴出了一则“重金悬赏”,如果有人能释读出一个甲骨文字,就可以奖励10万元。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处获悉,首次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至今,仅有一人获得10万元最高奖金。目前,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征集已经开始。 释读“通关”不容易 2016年11月,中国文字博物馆首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