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晕染在高空的 “密卷云”

2018-10-22 17:18:36 来源:网络

——陆游晚年诗作写照

近读《宝鸡日报》一篇气象报道:“昨日下午5时。晚霞映红了天空。突然市区头顶上云像被什么东西拽了一下。从块状、团状拉成一根根云条……长的像玉梭。短的像羽毛。铺展在湛蓝的天空上。像一幅极美的画。”另附了一张画面阔大、壮美、奇诡的晚霞彩照。这就是气象学说的密卷云。是由于高空空气强对流形成的。

看了报道心有所动。蓦然想起“英雄迟暮”四个字。又进而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我想。这幅图画同陆游那充满着瑰丽、静美、凄婉的晚年诗作何其相似!陆游的晚年生活不就是一抹晕染在高空的“密卷云”么!

陆游是我崇敬的古代诗人之一。他不少激昂慷慨、大气磅礴的爱国诗篇从年轻时代就镌刻进我的脑海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些充满着豪情壮志和必胜信念的诗句。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每每咏读这些诗句。都不禁热血沸腾。不能自已。陆游在他的暮年还写出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壮诗句。为其一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陆游不愧为南宋时代的民族英雄。

但近读陆游留给我们的大量诗歌。尤其是他65岁退隐山阴乡居的二十年间。所写的那些描写农村田园生活闲适、静美和抒发个人感情世界凄清、婉丽的诗歌。我对陆游又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陆游不但是一位勇于上阵征战的战士。也是一位对安定、幸福生活充满向往的性情中人。这生活中的另一面。只有在他解甲归田、远离战阵和政治漩涡之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一个真正的战士是在是在风云激荡的战斗中冲锋陷阵的勇士。是生活中的强者。但他不可能一生都生活在战阵之中。在战胜归来或战争间隙。他也需要休整和保养自己。也需要月白风清和鸟语花香。陆游在65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山河半壁沦陷、金兵虎视眈眈的风雨飘摇之中。主张兴师北上收复失地的主战派和主张妥协投降、媾和偏安一方的主和派的争斗。构成了南宋政治斗争的主漩涡。陆游在自己40多年的仕宦和从军生涯中。以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懈的战斗精神同投降派进行了顽强的争斗。写出了大量爱国诗篇。为此。他也屡受投降派的打击与迫害。多次被罢官还乡。这些曲折的经历。在陆游心灵深处必然留下累累伤痕。

我把陆游比作一头雄狮。在大半生的残酷争斗中它既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本色。也在浑身上下留下了滴血的伤口。现在它老了。不得不退出战场。回归自然颐养疗伤了。我想。归隐山阴老家过起田园生活的陆游。正是这头回归自然颐养疗伤雄狮。

离开政治漩涡、归隐田园的陆游究竟怎样生活?这时他的思想并不平静。兴师北伐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仍然激荡在心。在大半生的战斗中留下的伤痕需要抚平。年轻时爱情生活的坎坷不免又浮上心来。如果说过去他一心一意在冲锋陷阵。无暇它顾。现在退出战场闲下来后。他的生活就必然会显示出另一个样子。这就如本文开头说的密卷云那样。在多种因素的激烈“对流”之中。“块状、团状拉成一根根云条”。呈现出更加丰富、更加靓丽的风采来。

翻看着20年间陆游写下的6000多首诗歌。其内容之丰富。风格之多变。正是这抹“密卷云”的真实映像。

这些诗歌中。从数量上讲。抒发爱国情怀的已经变得少多了。这同他在中年时期的诗歌形成了很大反差。这并不奇怪。那时战斗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容。现在不同了。摆在它面前的是自然田园。是桑麻渔樵。是耕耘劳作。但是战士总是战士。那种爱国情怀依然在激荡。在支撑着他的生命。他在劳作之余、风雨之夜回忆当年。依然会如临战场。昂扬激愤。

我还记得过去有一个老木匠的故事:老人已是风烛残年。卧病在床。一天孙子拿着斧头在砍一个木框。砍得歪歪扭扭。老人看不下去。竟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捉起斧头几下就把门框砍直溜了。孙子大为吃惊。说爷爷返老还童了。我想。此时的陆游就像这位老木匠那样。见到斧头浑身就充满了力量。最典型的就是他那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听到深夜的风雨之声。竟忘记了年老体衰。还想着身临战阵。为国戍边。这种豪情壮志。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他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句。表现了对沦陷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壮志未酬的慨叹。直到去世的前一年。眼看此生收复失地无望。还写下了《示儿》诗。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的的壮志在他死后能够得以实现。

但是。此时的陆游写得更多的还是描述田园生活的静美、闲适与辛苦的诗歌。这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记录。此时。陆游在诗歌中的角色。已由冲锋陷阵的战士转换为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观赏者、绘画师。转换为与父老“把酒问渔樵”的乡民和“老惫扶犁杖”的老农。如果说开始一段。在一些诗歌中还时而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叹。后来就几乎陶醉于这种闲适平静的生活之中了。这些作品。或羡慕田园生活的静美。或赞赏大自然的美景。描绘了一幅幅田园风俗和自然风景的画图。

1204年陆游80岁时曾写过一帧长达7米的巨幅《自书诗卷》。选书了自己当时诗作8首。这些诗可视作他晚年田园诗的代表作。且看第一首《记东村父老言》:

原上一缕云。水面数点雨。夹衣己觉冷。秋令遽如许!

行行适东村。父老可共语。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

自言家近郊。生不识官府。甚爱问孝书。请学公勿拒。

我亦为欣然。开卷发端绪。讲说虽浅近。於子或有补。

耕荒两黄犊。庇身一茅宇。勉读庶人章。淳风可还古。

入秋微雨之中。陆游走访东村父老。主人披衣相迎。并烹煮芋栗招待;唠起家常。陆游听主人说他在阅读孝书。高兴地接过翻看。见其中浅显的文字对教育孩子颇有益处。深为感慨:种地有两头黄牛。遮身有一所茅屋。又努力阅读《孝经》的《庶人章》篇。淳厚的古朴之风又可回来了。这是多么纯朴和谐的邻里关系啊!

第二、三、六首分别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景色。如: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访隐者不遇》)

度堑穿林脚愈轻。凭高望远眼犹明。霜凋老树寒无色。风掠枯荷飒有声。(《游近村》)

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范宽只恐今犹在。写出山阴一片秋。(《渡头》)

着墨不多。一幅兰亭“青如染”美景。一幅农村霜树枯荷图画。一幅古渡孤舟的秋色。都耀然纸上。可见作者已深深融入这乡野的景色之中。

第五、八首则抒发了安于农村闲适生活的心境:

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

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

天高斗柄阑干晓。露下鸡埘腷膊声。

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

《美睡》

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

走遍世间无着处。闭门锄菜伴园丁。

《杂书》

老来胸中峥嵘豪气已一扫而净。气静神安。尽管被褥冷得似铁也未妨碍自己酣睡。一觉睡到天晓鸡鸣。梦里竟然还化为仙鹤到蓬莱游了一回。题为《美睡》既有调侃亦有自足之意。《杂书》则将这种心境上升到理性高度:吾反复观察世间万物。没有容我落脚之处。只有回归田园才是最好的出路。陆游在这里发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呼喊。不免又让人想起他“壮志未酬”的慨叹。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首描绘农村风俗画的诗。一首题为《泛湖至东泾》:“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老夫维小舟。半醉摘藤花”。另一首题为《父老饮村酒有作》:“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角离离未着霜。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醉看四海何曾窄。且复相扶醉夕阳”。陆游此时已和家乡父老融为一体。这种温婉自然的农家乐成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可是晚年的陆游。还有一个在年轻时受过创伤的感情世界需要平复。这就是他和原来的妻子唐婉的爱情。他20岁时和表妹唐婉结婚。感情深厚。可是母亲不喜欢唐婉。硬把她赶出家门。26岁时。他们重逢在故乡的沈园。陆游写下了有名的《钗头凤》;其中“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的诗句凄美动人。感动了历代年轻人。此时脱离了紧张的仕宦和军旅生活的陆游。对唐婉的思念又与日俱深。

退隐山阴之后。陆游几乎年年都要去沈园。以睹物思情。唤起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许多凄婉的诗篇。现摘看几篇:

1199年也就是陆游七十五岁时游沈园。写下了“沈园怀旧”两首: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其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第二年又写下了“梦游沈园”诗二首。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四十多年过去。唐婉的“惊鸿照影”和“玉骨”“墨痕”依然深深地镌刻在心间。

直到1208年。也就是陆游去世的前两年。他还拖着衰老的身子再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陆游对唐琬最后也是最深的怀念。

可见。这种对唐婉的生死之恋与深沉思念。也是构成陆游晚年诗作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当然。陆游晚年也还有不少教育子女的诗作、朋友往来的诗作和其他诗作。

综上所述。陆游晚年的诗作交织着报国杀敌的豪气和壮志未酬的慨叹。交织着对农村自然景色的陶醉和田园生活闲适的向往。交织着对真挚爱情的执着和对深爱情人的思念。在南宋风云变幻的文学高空中。犹如一抹密卷云。显得阔大、壮美、多彩、绮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靓丽的风景线。

,一抹晕染在高空的 “咸阳城西楼晚眺 密卷云”

相关:

走过路过,见识更多也懂得了更多走过路过。见识更多也懂得了更多。风雨坎坷之后也明白了许多方圆之道。怀一颗平常心。看淡得失。超越成败。不为物欲所迷。不被烦恼所扰。明心见性。随缘自适。平常心。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人生已到中年。心里有很多感慨。也有所感悟。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也许真的不必太在意;人生本如梦。要学会看淡..

我天性不宜交际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周国平 有的人循规蹈矩。一生碌碌无为。到老之时唉声叹气。责怪命运的不公平;而有的人。善于创新。..

纷纷扰扰的世界,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不自私纷纷扰扰的世界。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不自私。岁月弄人。到最后谁都不是谁的谁。又何必把一些人。一些事看的那么重要。只有倾尽所有去爱那些在乎你的人。风景很美。生命短暂。不要蜷缩在一小块阴影里无法自拔。只有经营好自己。用最好的自己。在下一个路口。会有最美丽的遇见。 别因为知道我等你。就把我晾在那儿等。也许我会走的。当你爱上了..

雪望向晚无音律。凄风化作弦。 枯枝花满树。开在夜无眠。 离人抬眼望。玉蝶舞翩跹。 相思何处寄?天地两茫然。

思乡(2)不经意间。脑海又浮现起了。故乡那青青的山。那弯弯的小路。那青澈的流水。小的时候总在山上玩闹。在小路跳跑。在小溪抓鱼。还有大树底下。说故事的老爷爷。还有家的门口。摇着尾巴的小狗。 好怀念那美好的童年。好怀念那往事重重的故乡。而今却是。踏着朝阳去上班。踩着月光来下班。茫茫人海在外忙。每近年时倍思乡。三斤白酒正消愁时。多希望那白白的月光能为我照去那深深的思念。那阵阵的寒风能为我吹去那厚厚的思念。那潺潺..

行,终点与起点时间的流逝。岁月的轮回。不知不觉间。又站到了轮回的终与始。 一直觉得自己还没长大。一言一行还需人指导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为人母了。 前半身的路。按照指定的轨迹。慢慢前行。一本书在手。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知该如何与人相处。 后半身的路。生活重心已然转移。渐渐的需要在平常的琐事中找平衡。如小马过河。在摸索中前行。不知道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但却不想让自己过得太糟。虽做不到随心随性。至少要让自..

为老娘生命的坚强点赞二零一五年元旦早上六点的钟声刚刚响过。我匆匆吃了点饭。提上妻子做好的牛奶鸡蛋茶。向医院奔去。 昨天凌晨。母亲胸闷气喘。住进了医院。今天由我看护她老人家。这时天刚微亮。路上行人稀少。寒气袭人。我裹了裹羽绒服。加快了脚步。到了病房。守护了母亲一夜的三弟对我说:“咱娘很稳定。看来没什么大碍了”。我摸了摸老母亲的头和手问:“娘。感到好受点了吗”?母亲吃力的点了点头回答:“好多了”。我和三弟给她洗了脸。擦..

夏夜翻开记忆的画册盛夏时节。读大学的女儿放暑假回家。吃过晚饭。一家三口沿着银河街的延伸线走到靠镇子边的村庄。那儿已修起了一条宽约4米的水泥路。走在水泥路上。看远处的青山。山上绿茵茵的草地。蓊郁的树木。近处广阔的田野。一阵风过。金黄的稻穗翩翩起舞。路两旁的翠柳青青摇摆。妻子挽着女儿的手。惬意的笑了。她一直盼望的女儿回家。全家人一起无忧无虑散步的情景。现在如愿以偿。很幸福的! 此时皓月当空。路上散步的人三三两两。边走边..

《小山的恶搞生活》之五五、乐极生悲 大李那年二十一岁。自部队复员回来一直在乡政府干传达。已有将近一年时间了。 这一年时间以来。大李可以说是尽职尽责。院子里总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连一片落叶都不容易看到。大门口那几个卖杂七杂八小商品的也被他驱赶走了。为了撵走这些做小生意的。他也没收过一些不值几个钱的货物。当然。为此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付出总是有收获的。由于表现突出。成绩自然盖过了前几任传达。乡长不止一次的表扬了他。这让他干起活..

站在岁月的窗口年轮将老树一层层地裹紧日月春秋。 长江滚滚的洪流搁浅了古今的厚重。 白云悠闲地驮起云雀的歌谣。 历史匆匆的脚步遗落一秋的哲思瑰宝。 人生几载。 岁月绵绵。 谁主沉浮。 沧桑冷暖。 感慨万千。 卷起千层思绪。 问苍天。 可知春光几许! 繁华浮梦。 转头空娄。 德泽映日。 敬仰不朽。 作于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