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735 年祭

2018-10-05 16:22:25 来源:网络

有时一场战役的胜败能够改变整场战争的走向。从而左右整个历史的进程;有时一场战役的胜败已无关胜负大局。却成为政权土崩瓦解和废旧立新的碑铭。前者具有丰富的战略价值和军事艺术而被纳入战争学术研究。后者具有厚重沧桑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标识性而被写入文学作品。

700多年前。一前一后的两场战役恰好能够对号入座。如果说襄樊战役是宋元政权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誓要一决胜负的棋招。那么崖门战役就是汉蒙两个民族用血与泪完成在历史舞台上更迭的最后挽歌。襄樊战役。宋军损失惨重、一泻千里。失去了整条军事防御战线。再无与元军对峙甚至求和的资本。崖门战役。汉人最后能够组织起的抵抗力量被蒙古人悉数绞杀。华夏文明因为失去统治力开始走向衰落。

这两场战役。作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印记和引领王朝更迭的标志被载入史册。和五千年发展长河中的诸多历史事件一样。大多数时间都被冷落在书架的一角无人问津。只有研究者需要鉴古识今或者创作者需要挖掘素材时。才在历史讲台或者图书馆里提及它们。它们的惨烈与悲壮。才有被重新审视和凭吊的机会。

崖山之战。距今整整735年了。不知从何时起。这场战役突然被国人抬高至空前的地位。它被认为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走向衰败和扭曲的标志。中国的概念彻底从文明的版图上消失。正所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种说法来自日本。随之引起国人重视继而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认同。

据说日本在获知南宋灭亡时举国茹素。虽然这种说法有待考证。但如此剧烈的反应还是触动了国人的神经。对比之后。“崖山之后无中国”引发了国人重新审视和思考那场战役。时下民族责任感和归宿感的严重缺失诱发国人去认同与笃信这种说法。继而广为传颂。以至于再度提及崖门战役。往往会潸然泪下。唏嘘不已。

当我以读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崖门战役。我无法去认同“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个观点。确切的说是无法认同这个观点富含的强烈感情。在我看来。历史就像一枚两面刻有不同花纹的硬币。一面冰冷苍白。一面热烈绚烂;一面是战争与杀伐带来的统治更迭。一面是文化的繁荣与凋零带来的文明进退;一面是符合社会规律的理性报告。一面是情节跌宕、精彩纷呈的文艺作品;一面是没有对错、没有正义与邪恶的理性辩证。一面是捆绑在人性与时代观念石碑上的细致品味。

这两面。注定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抛起硬币。两面交替呈现。令人眼花缭乱地交织在一起。这两面最终却无法同时被摊在桌上。如果当尘埃落定时。一切需要盖棺定论了。你交出的还是一幅两面错综复杂纠缠在一起的临摹。那就表明你看到的只是历史的残影。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如果让我临摹崖山之战。我会交出两幅画。一幅是无法阻滞的历史巨轮滚滚向前。将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切倾轧与碾压。一套观念与思想使一个政权由起到胜、由胜到衰。另一个政权悄无声息用最符合冷兵器时代也最克制上一个政权的手段取而代之。

另一幅是20万军民兑现了自己在华夏礼法中成长熏陶后对成型观念与思想的承诺。悲壮的交付性命、以身殉国。面对恐怖的侵略者彰显了华夏最后一丝民族气节。自此他们的礼数被层层剥落。披上包含异族色彩的外皮。这两幅临摹。前者没有感情。更不容置喙;后者感情丰富细腻。可全是面对这段宏大历史时悲凉的感慨与强烈内心翻涌。

当我以民族的角度去了解崖门战役。我不知如何去理解“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个观点。确切得说是不知如何去理解民族这个概念。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民族曾作为社会与政权的组成核心。是一个社会形态与政权的稳定前提。当世界慢慢由封闭变得开放。语言枷锁的打破让我们得以触摸到这个核心。它不再神秘而不可逾越。

现在。这个概念正在一步步土崩瓦解。相反民族主义往往成了暴力与冲突的集中点。从这个角度去回望历史的主旋律。真可谓让人感慨万千。现在的国人。谁敢说自己不是两个民族甚至数个民族碰撞与交合的产物?操着简化的汉字。生长在儒道理学早已消逝的社会环境。面对远远未接触过的古远领域。谁又有资格说当年华夏纯正的礼法与文化才是自己现在应该有的?何为复兴?回复的是兴盛。而绝不是姿态。

与其说是民族或文明的复兴。倒不如说是从历史的繁荣中去借鉴。利用智慧与勤勉再次达到高峰。从历史长河攫取无尽的智慧。勇敢地在当先社会形态中行之有效地去利用、去改造。想必才是最好的心态。绝不能为了寻找寄托与归宿感未加考证就颠倒信口开河某一个朝代。更不能盲目地不去思索当下。放弃寻找最有利的途径。

崖山735年祭。我如实表述自己的内心想法:735年前的今天。汉民族的政权在崖门战役中组织了最后的抵抗力量。最终被蒙古民族的军队屠戮殆尽。蒙古政权代替汉族政权登上历史舞台。发展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因统治权的丧失而再度面临纯洁性的流失。进一步被改造与融合。因其无与伦比的厚重性和丰富性。依旧在之后政权统治的中国大地占据主导地位。

,关于长城的传说

相关:

巧克力馅汤圆不知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刻意安排。还是老祖先未卜先知的精妙设计。元宵节和情人节每十九年就会相逢一次。今年。这个十九年一遇的情元节属于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 十九年。圣瓦伦丁对爱坚贞不屈的守护终于在火树银花的神州大地得到了共鸣;十九年。印加文明孕育的可口精灵开始完美地和江南水乡沃土的甜美丰收融合;十九年。春潮明月夜的玉壶光转绽放出了火红娇嫩的芳菲。元宵节与情人节在日历上重叠。恰似一对恋人的美妙邂逅;糯米..

盛开在冬日的花盛开在冬日的花 在各自的世界 一朵朵独自长大 有着一样浓郁扑鼻的孤芳 有着一样羞怯无措的面颊 年少时那不谋而合的初衷 长大后也不约而同记着它 萧瑟寒风中的摇曳 让我们驻足相识 细雨霖铃中的绽放 让我们莫逆相知 天真的我们 比冰雪还要纯粹真实 倔强的我们 比寒风还要顽固偏执 哪怕在红尘中抛高伏低 也不忘终会仗剑走天涯 就算在闹市里破帽遮颜 仍相信总能够兼济天下 乘着歌声的翅膀 你带我在云端飞翔 音符簇成勇气的羽翼 在它..

你是我人生的十月天你是我人生的十月天。 你是天野苍茫料峭寒。 你是寒彻心扉霖铃雨。 你是我雨泱般的执念。 你是我手心一捧路旁土。 随风成沙乱舞迷双眼。 你是我眼角一滴不甘泪。 泪涌成灾孤影作小船。 你是我同舟一场不期客。 俏立船前静默终无言。 你是我千言万语述不尽。 述不尽的此生十月天。

鹊桥仙·七夕今夕七夕 秋雨连晓 独守月烛云桥 奈何佳期无灵犀 辗转寤寐不相扰 碎梦成章 泣涕如雨 望穿河汉迢迢 与侬相去有几许 遥问到华发萧萧

我们曾是儿童我们曾是儿童 喜愠无常的小恶魔 让人哭笑不得的精灵 那时的我们 哭泣不止是伤痛 亲近并没有心动 那时的我们 并不是真正的勇敢 只是无知或者有恃无恐 也没有纯粹的自私 不过满含自我保护的天性 后来再后来 由天真到轻狂 依然是无邪的放浪 由轻狂到痴狂 仍旧是乖僻的性情 现在的我爱回望 那一眼眼朦胧的懵懂 却不愿再去回忆 那一次次冲动的憧憬

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寒翠缀残山。 青筠半落箨。凝霜嫛婗拳。 断羽思黄钟。一眼却流连。 卧雪诉琴歌。眸冰化清泉。 市言待郁苞。可以临主轩。 窈窕抱假石。引风伴幽兰。 佳木烂漫处。忘穿皆不见。 闱庭深院外。凄楚终无言。

缪斯女神我情愿拔光自己的翅膀 做成一叶扁舟 划过你湍急流光的黑色瀑布 我听到 那猛烈拍击岩石的水声 轻易掩盖了我嘶声力竭的呐喊 我情愿拔光自己的翅膀 做成一顶桂冠 为你对俄耳浦斯的胜利加冕 我看到 那一对灿若朗星的双目 在如月皎洁的天琴吸引下目不转睛 我没有翅膀 我定要疾跑、翻越、横渡 当我终于踏进这绝对圣域 看到在曼妙歌声的吸引下 她们环绕着你飞翔 你拔光她们的翅膀 将她们丢进海里

采桑子·重阳自古多情人易老。 重九残阳。 明镜秋霜。 犹念竹马倚垂杨。 孤影何处登高醉? 两耳弦张。 满目锦汤。 不见青梅凭短墙。

倾城之雨有一些事物是人无法挽回的。我们只能看着它逝去。 ——伊森?马尔森《暴雨》 入伏的七月天随时都会像猛然被掀开的笼屉。那一会还焦躁得喘不过气来。这一会又暴雨倾盆。短短的晚饭时间。我就被暴雨堵截在食堂里。平时我是不会放过将烦恼忧愁冲刷殆尽的这份快意的。奈何身上那寸长的伤口。我也只能低头。打开手机的播放器。此时最适合单曲循环的歌应该就是罗大佑的那首《倾城之雨》了。坐在饭桌旁。熟悉的旋律又一次像斗大的雨滴拍..

百晬一层秋雨一层凉。一夕庸碌一夕忙。 一把相思无处藏。一声可人泪两行。 百丈街巷百丈冰。百日良苦百日空。 百日更恐秋节至。百日无晴更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