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一段月光裹住心伤

2018-09-08 15:37:06 来源:网络

萎落的花朵并非死亡。而是一种成长。一种等待。等待下一个季节的绽放。

——题记

哑默的黄昏。我躲在记忆中的荒烟蔓草的角落里。用遍体鳞伤的双手蘸着淋漓的鲜血。颤抖着在稿纸上行走。每一个脚印都是一次刻骨的心痛。每一次挣扎都让我无法相信还有什么形式能至切地展示生命深层的真实……

听到建华的噩耗。是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次日下午。一位诗人朋友闯进了我的办公室。没有铺垫。没有渲染。只平静地一句:

建华死了——

我震惊了。半张的嘴巴无法合拢。心也随之立即沉了下来。

于是。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听觉。

但我还是从诗人朋友的眸子里。真切地读到了那种哀惋与悲伤。即而。另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进一步印证了噩耗的真实。

可我还是无法面对这个令人扼腕惋惜的事实。

坐在案前。我茫然若失。一丝淡淡的忧伤悄悄地爬上了我的眉头。我的眼前渐渐地模糊了。无论自己怎样在记忆的深井里打捞和寻觅。我都无法回忆出那曾熟悉的身影和花儿一样灿烂的笑容。

建华刚满30岁。是一对孪生女孩的母亲。是一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政界新星。她的未来。应该是一片光明。可她怎么能忍心放下一切。挣脱自己的精神。一个人孤独地走上了通向天堂的路呢?莫非她不知道。通向天堂的路有多黑暗、有多漫长么?莫非她想再造一个时代的神话么?就像西西弗斯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眼看就要达到山顶了。可石头突然又滚落到山脚下。结果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我无法区分究竟是谁在现实地推动那块苦难的石头。一种悲慨的感悟像烙铁一样灼痛我的神经。

死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而又不愿面对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终将死去。可很少有人愿意直面死亡。如果我们确信哪一天离开人世。也许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也许会用戏谑的态度去对待死亡。但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意识到自己会死亡。并时刻做好准备。可以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事实上。一旦我们学会了怎样去死。我们也就学会了怎样生活。我们有些人还生活在梦里。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间。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做着自以为应该做的事。可一旦我们真正面对死亡。拂去外表的尘埃。我们便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在生死之外。建华让短暂的生命成为了永恒。她或许早就感悟到。上苍给了她生命的同时。也给了她死的结局。能够连接生和死的。能够在滔滔忘川之水上架起渡桥的。只有人们对生活的记忆了。于是。她用终止生命去升华她的爱。升华她的生命。因为她相信:每一秒钟留不住生命。却可以留住每一秒钟对生命的记忆。

与建华相识是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她大学刚刚毕业。就做起了报社的主任编辑。那时的她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一双闪着蓝色的眼睛里有太多的憧憬和好奇。于是。她在编辑的工作中。不停地扇动着一双轻盈的翅膀。带着孩子般的纯真在想象的国度里自由地飞翔。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建华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度。从而不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使她最终成为舒兰政坛熠熠生辉的新星。于是她沿着自己的轨道。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陨落。化作一个美丽的梦。从此。她再也不必为冷酷和萧杀中的梦想而悲壮地遥望;再也不必为料峭和飘忽中的绿意而幼稚地浅唱;再也不必等候鲜红的旭日而孤苦地熬过漫长的寒夜;再也不必为听到久违的鸟鸣而苍凉地翘首凄清的长空……

建华走了。那双写满纯真的大眼睛洞穿了时空的隧道后。再也无法打开。再也无法去寻找光明。她或许累了。没有闲暇再为玫瑰梦的失落而忧郁。也无需再去为久已尘封的梦幻而悲伤。命运就是如此的残酷。它让一朵朝气蓬勃的花蕾还未来得及尽情绽放。就让她的青春与活力过早地凋谢了。而命运又是仁慈的。它让萎落的花朵永远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参与自然界无限的循环。使生命获得了永恒。

面对死亡。建华是那样的平静与淡定。平静得令人震撼。或许在死亡面前。她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讲和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海德格尔曾有个着名的说法:“向死而生。”在海氏看来。存在对于人而言是时间性的。人存在于有限的“时间境域”里。人是世界上惟一知道时间流逝。生命不再的动物。因此。“向死而生”不是什么阴鸷的绝望的说法。而是对生命诚朴的表达。

建华就是“向死而生”的人。

恍惚中。我的眼前渐渐出现一个永恒的的画面。山坡上。池搪边。一座坟墓。艳艳欲燃的山花前。一只淡黄色美丽的小鸟正站在墓碑上。引吭高歌。小鸟叫了一会儿。便停下来弯着小脑袋啄身上的羽毛。姿态优雅极了。活泼可爱的小鸟。无言伫立的墓碑。我的心底忽地灵光一闪。刹那间就如佛教中的顿悟。仿佛悟到了什么。

这边是动。那边是静;一面是生。一面是死。在宇宙漫长的历史中。不知演绎过多少遍了。时空虽是无限的。但体现着它的具体生命却是有限的。每一个生命都不能永恒。才演绎了人间无数的悲欢离合。但。生命的短暂。却促使人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局限。才会有奋斗的激情。才会有劳动与创造的紧迫感。才会用更多的爱心去对待那些被沉重的人生弄得痛苦不堪的人们。以无限的温柔彼此相携、相爱。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

夜幕降临了。我用滴血的翅膀。剪一段月光裹住心伤……

,笔记本没有无线网络连接 翦一段月光裹住心伤

相关:

让我们拥有纯爱之心一日。我和友人聊起了《山楂树之恋》。又聊到周冬雨。自然地。话题就扯到了清纯女孩上。 我们都对周冬雨表示了认可和赞许。觉得她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清纯形象。我是女性。是与老三静秋同时代人。是七十年代人。而友人们是男性。六、七、八十年代都有。但我们却不约而同得出了相同结论。可见。对于真善美的辨识。对于清纯的认知。那是超越时代/超越性别的。 我在荧屏上看首映式时。张艺谋在关于《山楂树之恋》的答问时说:“为了找..

坐在故乡的门槛上下午5点多钟的时候。我已经坐在了上海长寿公园西南一隅的台阶上。绿色葱茏的林木间。掩映着雕塑、鹅卵石小路、咖啡屋、露天茶亭等休闲小筑。在这有着欧式风格的公园里。我那时的感觉应该是怀旧心情的一次集结和释放。我想到儿时在故乡留下的印象、当年父母带着我们兄弟离开老家的风雨路程、这里还没有成为公园之前老屋的样子。以及很多与家园故土有关的如烟往事。说来饶有意味。当我进入公园的时候。看护公园的老人在与我寒暄中..

爱若圣诞雪寂寂。鸟无踪影。白茫茫的世界;静聆雪花飘。悠悠。一片片。轻轻。一声声。 凝伫。看时光缓缓舒展着四肢。不意间。洁白的芳菲盈满鼻息。烛光的圣诞气韵暖暖依稀。 影与己身已然冻结。回返只是意念里的戏;玉足难移芳步。任雪儿与淡泊的阳光。飘进花帘。飞入我的世界。飞入空城的心。 此心无墙。城垣早已塌落一地。阳光呵。彩虹呵。皂沫呵。黑暗呵。鬼魅呵。一并涌入。还有小鸟。也曾在我思想的枝头歌唱。然而不知觉中。我的寰宇..

落叶……你颤栗着。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激动。你俯下身子最后一次于自己相守一生的枝头相拥。便用尽全身之力纵身一跳。跳入瑟瑟秋风中。 在风中。你完成了你最后的舞蹈。那是留给枝头的。这情景宛如霸王别姬般悲壮。又如牛郎织女离别般凄切。你最后一次向注视你的人挥手。然后悄然坠地。无声无息。甚至不愿惊动那伏于丛草间的最后的秋虫。你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正如你静悄悄地来。 是谁双手伸出。轻轻托你入掌心。仔细端详;又是谁把..

秋之无眠哼着齐豫的那首《兰花草》。心中暗喜。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兰花草。是花或是草。在我看来。并非重要。只闻得一屋子的香。小小生命散发着的香。让我陶醉。让我归情。更让人欣慰的是。兰花草非买。而从山中带。不禁透着点点的自然气息..

感悟凤凰我是怀着阴霾而兴奋的心去凤凰的——交往了近四年的男友在一夜之间仿佛从人间蒸发。再也没有看到他的影子。留给我的。只有陪我度过了大学生活的书桌上的那张便条:我们分手吧?!两人在一起磕磕拌拌的生活又涌向我的脑海。不如出去走走吧。 我一直向往凤凰。那梦中宁静的感觉。那烟雨朦胧的诗意。那相拥相携的浪漫。那古色古香的城墙。似乎。只有将整个人沉侵在里面。才能抹去我这疲惫的人。阴霾的心。所以。我决定去凤凰。 抵达..

冬日暖阳…一夜的西北风啊。洗蓝了这个冬。 窗外的灿烂阳光。给室内的花卉抹上温暖的色彩。吊兰飘逸着长发。君子兰凝聚着葱绿。从容的成长。杜鹃花洋溢着笑脸。含苞欲放。 阳光里。花儿溢满笑容。享受温暖的阳光。花儿舒展叶子。惬意的笑着;刚刚长出的嫩叶蜷卷着。一副欲笑还羞的神情。妩媚的诉说着成长的心情。 难以抑制的好奇。忍不住想触摸。纤细的手。柔柔的去抚婴儿般的花蕊。 花朵是花卉绽开的笑脸。花儿喜悦。便会一枝一叶的欢笑。..

归至清淡寒流来了。大衣。毛衣。围巾飘逸。终于有了冬天厚实的味道。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生活突然变得缤纷起来。应邀参加一些活动。打乱了原来的生活秩序。两个周末没有回海边。很久没有为自己写过片言只语。活在世间。有时难免会溶入人际的纷繁之中。笑脸暖语地与他人同行一程。然而。无论何种邀约。内心都怀着感激。感谢一些人为我所做出的努力。 只是多日的缤纷多彩让原本素朴的心情厌腻了。当我与之挥手作别。穿过暗香的孤寂的街巷..

海涛心帆2010年12月17日18点。历经一天的颠沛辗转。燕赵晚报文化大篷车顺利到达河北省卓达房地产公司山东省文登市分部总地。旅途的疲乏和劳累。并未使大家的热情稍减。相反激情炽烈!一番丰盛的聚餐。一次愉快的简短总结。大家纷纷进入状态。跃跃欲试。 急不可待的看海。则成为必然的项目。 此时。已是晚间十点。温度很低。海风劲吹。马路灯光竭力清晰视线。使楼群达到力所能及的朦胧;人群车辆逐渐减少。以便海涛的澎湃。如约脱颖而出。..

母亲的肖像母亲去世已一年有余了。哥哥托人捎信索要母亲的肖像也已是第三次了。可我仍两手空空。无法满足哥哥的愿望。 母亲迷信。认为照相机会摄人魂魄。所以一生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因为我学过几天美术。有几次曾张罗过要为母亲画像。但都半途而废了。这倒不都是我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母亲没有时间坐下来。自然。只在师范学了几天的美术功底也是数次不能毕功的重要因素。 记得刚上师范的那阵子。学了几天的美术。就嚷着要为母亲画像。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