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野心引多方担忧 德国海外军事行动高频出场

2022-09-13 06:51:07 来源:网络

军事野心引多方担忧 德国海外军事行动高频出场

据外媒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德国频繁在海外遂行军事行动,显现拓展地区军事存在的野心,引发外界热议和担忧。

海外行动很频繁

综合来看,德国近期以欧洲和亚太地区为重点,双线并行加强海外军事部署。

欧洲方向,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表示,德国将组建北约欧洲成员国中最大规模的常规部队。在此背景下,朔尔茨透露,德国将加强北约东翼及波罗的海沿海地区的军事存在,为北约的东欧成员国提供相关帮助。

据悉,作为向东欧和东南欧大规模增援北约部队的一部分,近日,德国联邦国防军开始陆续向立陶宛派遣指挥部队,并将在立陶宛领导一个由3000至5000名士兵组成的作战旅。指挥部队将长期驻扎在波罗的海国家,德国本土战斗部队定期赴该地区参加演习。德国还计划在当地储备武器弹药和建立一座指挥所。报道称,此前,德国联邦国防军已经在立陶宛驻扎约1500名士兵。

与此同时,德国联邦国防军在欧洲其他国家行动活跃。近日,德国与荷兰联合组建斯洛伐克空中导弹防御特遣部队,用于保护斯洛伐克领空。同样以保护领空为名,今年7月底,德国空军一支装备5架战斗机的中队驻扎于爱沙尼亚阿马里镇。今年早些时候,德国空军还参与了保护罗马尼亚领空的行动。

亚太方向,德国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佐恩表示,德国密切关注亚太地区相关国家的军力建设动向,并将派遣更多军舰及与盟国举行演习,以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2021年,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赴亚太地区进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航行。其间,该舰访问了澳大利亚、美国关岛和日本,并与盟国军舰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今年8月,德国派遣13架军机,赴澳大利亚参加联合军事演习,随后还将起程飞往新加坡、日本和韩国,在新加坡和日本参加军事演习。此外,德国还计划派遣两艘军舰前往太平洋进行训练。

德国国防部长克里斯蒂娜·兰布雷希特表示,未来几年,德国国防军将继续驻扎在澳大利亚,并进一步加强德国与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

军事野心引担忧

对于德国近期频繁遂行海外军事行动的做法,外界认为其不利于地区安全稳定。

一方面,破坏欧洲军事平衡。欧洲媒体评论认为,德国联邦国防军希望通过上述举动,摆脱过往“束缚”。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政府将拨付一笔1000亿欧元的特别资金,用于联邦国防军更新和补充装备。德国野心勃勃的军事扩张计划,引发欧洲国家不安。波兰执政党法律与正义党领导人卡钦斯基表示,德国意图冲破现有宪法约束的做法,或将重蹈第二次世界大战覆辙,威胁邻国波兰的安全。

7月,法国蒙田研究所发布报告称,德国已开始强化军事行动的自主能力,其希望通过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为自身谋得利益,这必将动摇欧洲地缘战略平衡。

另一方面,损害亚太安全稳定。英国路透社评论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在安全政策上一直谨慎有加,其更注重国际关系中的贸易方面,但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不断介入亚太事务,德国愈发按捺不住,意图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上占有一席之地。2020年,德国发布亚太外交政策指南,开始为介入亚太地区事务谋篇布局。今年以来,朔尔茨借口地区冲突升级,提出大幅增加军事开支,并不断强化亚太方向的军事投入。

《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称,德国政府发出信号,准备在全球地缘政治最重要的地区之一进行军事介入,德国军事力量进入亚太地区不是为展现实力,而是为体现新的战略定位。

欧洲媒体普遍认为,在军事上,德国能力不足,无法在危机时刻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德国《世界报》首席评论员雅克·舒斯特评论称,德国应集中精力在欧洲发挥影响力,为美国等盟友减轻负担,而不是去亚太地区“假装自己是巨人”。

扩军步伐将加快

分析认为,德国联邦国防军近期在海外行动中的高频出场,源于美国战略东移留出的北约欧洲防务空缺和欧洲地区军事形势变化带来的安全威胁。德国联邦国防军借机大力发展军力,未来两大倾向值得关注和警惕。

一个是军事冒进倾向。外界评论认为,默克尔当政时期,德国采取稳健的防务政策,在北约中未跟随美国的全球战略。朔尔茨执政后,德国防务政策向美国和北约倾倒,寻求增加太平洋等地区的存在感。德国联邦国防军的防务理念逐渐从“克制文化”转向“主动进取”。未来,随着军事冒进倾向加剧,德国强化延伸威慑的意愿或将更强烈。

另一个是假意唱衰倾向。近日,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称,德国联邦国防军武器库存严重短缺。分析人士认为,其言论表面上是“自曝家丑”,实则战略考量深厚,是为军力发展寻找“噱头”。在未来的推进军力发展过程中,德国或继续“唱衰”,以配合快速强军目标。

,军事野心简历末班 引多方担忧 德国海外军事行动高频出场

相关:

想象英女王的“阅读人生”:在位70年,她都读过哪些书?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当地时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去世,享年96岁。伊丽莎白二世于1926年4月21日出生于伦敦。1952年,伊丽莎白公主在25岁时成为女王,当时她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去世。从温斯顿·丘吉尔爵士到利兹·特拉斯,女王在位期间见证了15位英国首相。2015年,她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英国君主,打破了她的曾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创下的纪录。虽然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只接受过家庭教育,但..

年过半百之后,我想和父亲一起老去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人生课题。也许我们都有在孩提时候第一次思考死亡的经历,彼时彼刻,我们会感到害怕,感到无助。“你和妈妈会不会死? ” 这是本文作者、中国台湾作家郭强生,在幼年第一次面对死亡问题时试图做出的无助发问。不过,彼时的郭强生,也只是远远地张望着这一切,毕竟,对一个孩童而言,这一切都还很遥远。而在经历了母亲病逝、父亲迟暮后,在“初老的年纪”,五十岁的郭强生对生命的归途有了新..

十万个秋天,从诗里来见我鸿雁来,玄鸟归,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渐入佳境。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将他们对秋的感怀凝练于诗词之中,只待后人有缘,便可从中领略到秋天里的万千世界。本文作者、 作家李 修文 就是这样一位“有缘人”。 他在敦煌这片苍凉大地的行走中,调动了 自己的身体感受,并由此“联通”了万古诗文中的秋天。在下文中,我们将跟随他的感受力 ,一同 抵达那潜藏在不同时空中的 “ 十 万个秋天 ” ;也许,我们也能从中 凝..

从凡人到圣人:关羽的千年升职记在每个少年的英雄梦里,都有一位“千里走单骑”的关云长; 在每部香港黑帮电影里,你也都能看到“义薄云天”关二爷的神位。关羽的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红脸、美髯、绿袍、赤兔马、偃月刀…… 而关羽的民间地位又是如 此不可动摇:作为“神”和“圣”,他“身兼数职”,不仅 是忠义的化身,也象征勇信,有着护民、护法的职能,还是财神……但你可知道,关羽生前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在他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在民间的影响也很有..

疾病与灵媒:一个江南村落里的平行世界如果生了病,或是觉得不舒服,你会怎么做?在今天,人们大概率会选择吃点药,若实在难受,就去医院看看。但对于中国不少乡村地区的民众而言,首先要看这病是“真病”还是“假病”。类似身子发软、寝食难安,却又说不出原因的“不对劲”,当地人的办法是先去“问一问”。生病于他们而言,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它影射出的可能是某种无法名状的力量,或是与人的运道有关,又或是牵扯出一段家族中的恩怨。在江南杭嘉湖平原的九里..

《漫长的余生》:被时代裹挟的普通宫女的一生普罗大众于历史长河中,往往被浓缩成一串不那么准确的数字,能入史传碑版者少之又少,男性如此,而在作为男性附庸的古代,想要了解一个女性的一生,就更加困难。一位北魏的宫女,因为做过皇帝的傅母,其墓志又恰好得以保存于邙山,进而又恰好被发现,诸种巧合,让人能够从中看到她“漫长的一生”。在墓志连续性的书写之后,可以看到的只是某些书写者想要表达的片段,或者说是他们心中的重点。这位三十岁后才入宫的宫女八十六年的..

露从今夜白:岁月忽已晚,但不必太伤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具诗意的。白露也是特别的。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三个候应皆为鸟类,并且都站在南方的视角:北方的鸿雁为避寒已陆续抵达;过一候,耐不住冷的燕子也将回到南方;再隔一阵子,所有的鸟都会增养羽毛,并为准备过冬的食物而忙碌。“便有西风吹白露,炎凉分得两重天”,之前乍而出现、但又被某一日..

终于有机会,给大家讲点“鬼话”“阴间”和“鬼”,存在于我们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当中。同时,它们又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xx鬼”“鬼话”“鬼故事”……事实上,在中国,“阴间”文化向来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领域,它被强大的世俗力量所规范,是“阳间”生活的“副产品”。下文中,作家贾行家将带我们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间”和“鬼”,去探究:“阴间”如何在儒释道以及世俗力量的博弈当中不断“进化”?“鬼神”传说如何一步步被封建统治阶层纳..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九月一日,暑假结束,又到开学季。而这一天也确实是一个大家都会注意到的结点,夏天过去了,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新的季节与新的学期一并而来,每个人都要去面临自己的新课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更是好奇与期待、陌生与茫然并至……我们由此选摘了九段来自不同学者、作家关于学校与学习、青年与抱负的文章片段。这些文章有些整理自他们对自己学生的演讲;有些凝练了他们多年求学、读书与教学的心得体会,比如钱理群曾经给北大学生..

政府官员与乡间教师笔下的抗战见闻及其心灵体验“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性是历史的内涵。了解活生生的‘人’,才较能掌握历史的真相;愈是贴近‘人性’的思考,才愈能体会历史的本质。”日记作为记录个人经历见闻与抒发个体情感的特殊载体,自然对研究历史上的人及其所处时代有着别样的价值。学界运用日记、笔记、回忆录等材料探讨民国史早有先例,就抗战史而言,则国民政府党政军要人日记乃是学者观照的重点,如罗敏利用蒋介石、徐永昌、王世杰等高层日记系统地分析了武汉会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