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解放军23架战机8艘舰艇包围台湾,在美军面前展示强大军力

2022-08-30 08:53:30 来源:网络

要说最近这两天最热门的军事消息是什么,那莫过于台湾海峡刚刚发生的一些动静。2艘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所属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自北向南穿越台湾海峡,这消息可是把岛内某些媒体和某些人给乐坏了,看热闹的当然也不乏一票西方媒体。印度媒体那边同样也没闲着,只不过印度媒体这次看待问题的角度与西方媒体不同。印度媒体关注点不在美军两条南下穿越台海的巡洋舰身上,而是在对其做出有效应对的解放军这边。

印度媒体《The Print》刊发文章,称解放军在美军穿越台湾海峡时,出动了多达23架战机、8艘海军舰艇来包围台湾。此举不单单是解放军东部战区,早先宣布的常态化对台演训的一部分,更是在对美军穿越台海,美媒所宣称的对台当局势力进行支持的一种回应。简单来说就是俩凑一起,赶一块了,所以解放军才有了如此大的阵仗、海空联合现身台湾海峡,在印媒看来这属于是在美军面前展示实力的一种行为。要说印媒能这么看、这么分析,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确实没错。

长期关注我军动态消息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自打大规模台海演训结束以来,我东部战区在近段时期内一直在连续不停展开各类对台巡航。基本是“三天一小训,五天一大训”,空军大机群编队的台海巡航那更是周周都有。印媒的观点则是认为美军两艘巡洋舰穿越台湾海峡的行为,导致解放军对台巡航的出动兵力直线猛增,较之前几天台当局伪防务部门发布的消息对比来看,那是呈现出一个数量级的变化的,实力有明显的大幅增长。而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普遍观点都站在美国这边,声称美军的穿越台海行为有效声援支持了台当局,表达了美国的“坚定支持立场”。且不谈美国自己的战略模糊那摊子事,单是从印媒的角度来看就与西方媒体不同。

印媒单纯以实力作对比,解放军的23架次战机与8艘舰艇,对上美军这两艘建造于上个世纪80年代冷战末期,已经没剩下两年就要退役的老旧破船,谁的实力更强大、谁的拳头更大,那是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来的。实际上,就算抛开印媒的报道不谈,美军此次南下穿越台海的行动也是真的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从开源舰船信息平台查询到的事后航迹图可知,美军在穿越台海期间,实际上一直走的是台湾海峡中部的航运水道,并未如部分西方媒体早先所预测的那样,有什么“靠近台湾岛”、“岸边肉眼可见”的情况来“表态支持”。也正是因为走了本就繁忙的民用航运水道,故而美军这两艘巡洋舰要是不输入其舰船编码,在开源航迹平台上,甚至根本找不出这两艘舰的具体位置和航迹。

美军穿越台湾海峡轨迹

美军穿越台湾海峡轨迹

原因无他,台湾海峡的民用航道实在是太拥挤了,各类民用船舶在航迹图上早把美军2艘巡洋舰挤得不见影了。有趣的是,西方媒体在事后没有一家提及美军走的是民用航道,和渔船并肩航行的事情,对此是只字不提,也并未提及美军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上声援支持台当局的有效行为。要是按照这些西方媒体的逻辑,美军真要是有什么实质性的、值得拿出来分析的行为,那必定是会大书特书一通的,但事实是并没有,那么这就很有意思了。

以上这些细节既然西方不提,那为什么不提?原因是什么?这就很值得细细思考一番了。再往下说的话,美军为什么只走民用航道、不贴近台湾岛一侧,为什么宁愿跟渔船混在一起,也不往他们口口声声的“支援台当局”实际行动上更迈进一步,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值得考虑的。是不能做?还是因为某种美军自己都不愿提及的原因不敢做?这恐怕就是那些西方媒体不会回答的了。

美军舰走的是最拥挤的航道,周围全是渔船货船

美军舰走的是最拥挤的航道,周围全是渔船货船

早先白杨就曾给大伙说过,美军那要是真的有决心跟解放军正面对抗,有足够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底气、与之相匹配的实力,那就应当是在我军大规模台海军演结束后的一周内,把当时还能动弹的里根号航母打击群拉过来,走台湾海峡秀一把操作。然而事实是我军军演刚一宣布延期,原本还在南下的里根号航母立刻掉头北上,反复在地图上画圈就是不见实际动作。军演结束一星期的时间内美军没来,这都大半个月的时间过去,黄花菜都凉了,美军才派了两艘老掉牙到马上就要退役的破船,走民用航道、和商船渔船挤在一起,没有任何靠近台湾岛行为地穿越台湾海峡,在我军数倍兵力的全程动态监视下“规规矩矩”地驶出。以上这一整个流程算下来那要还能算成是“美军从头赢到尾,赢麻了”,那恐怕世界上也就没有“赢”这个字,或者说重新定义“赢”了。

这才刚刚开始

这才刚刚开始

还是那句话,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不是通过简单的一两件事,通过极度二极管的思维来判断所谓的“输与赢”,长期的收益效果和事态的后续发展形成了怎样的既定事实,这才是真正该看到的,并且会产生最直接实际效果的。而从我军东部战区不断深化加强对台巡航,从原先的战机飞跃台湾海峡,逐步升级为了如今的战机俯瞰台湾中央山脉、无人机飞跃金门、舰艇溜着台军那些老爷破船玩、海空联动开始绕岛画圈,已经变成谁都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并且日后还会进一步加强这一点来看,这其中的深层次含义,恐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认识到并看清楚的。

,印媒:解放军23架战机8艘冷的图片 舰艇包围台湾,在美军面前展示强大军力

相关:

“争当完美母亲”是一种应该被推翻的暴政她的孩子,是她成就的顶点是她荣誉的勋章,是她骄傲的源泉看到孩子,她才终于觉得自己的人生值得有了目标,有了热情,有了活力没有孩子,她就会感到茫然、空虚和失落。你知道在年轻女性的愿望清单上有什么是比生儿育女这件事更常出现的吗?对许多女性来说,为人母的愿望压倒了一切,甚至比结婚的愿望更强烈。从和洋娃娃玩过家家的时候开始,大多数女性就开始梦想拥有自己的孩子了。我们往往认为,生儿育女是女性的第二天性。她们..

孔子 有理想的人不伤心孔子是谁?是儒家所尊崇的圣人?是在孔庙门口做着拱手礼满脸胡子的老人?还是那个在乱世中颠沛惶惶,自己的学说、思想不被国君们重视的受挫者?青年学者、作家张经纬在下文中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现实主义”的而非带着“圣贤光环”的孔子。张经纬 将孔子的思想学说放回了春秋末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辨认,让我们看到孔子追求的乌托邦的真实模样,也让我们看到 他的失败,以及这失败背后的原因。只有回到时代里认识孔子,我们才能理..

在小小的世界里,种下大大的希望:我的乡村教师生活作家庞余亮的散文集《小先生》,近日获得了第八届(2018-2021)鲁迅文学奖中的散文杂文奖。八十年代中期,师范毕业的庞余亮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学校做老师,因为身形瘦小,被孩子们称为“小先生”。这个独特的称呼背后,是乡村孩子们对庞余亮的独特关照。在这份关照下,老师得以与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孩子们不设防的微笑和清澈的心底,赐与了这位“小先生”在乡村教学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无限宇宙”。下文选取了《小先生》中的..

自律Vlog走红:时间管理,能成为走向成功的法门吗?改变自己,只需一个月让你无法自律的10个原因坚持五点起床,打卡学习五个月认清多巴胺后,我实现了真正的自律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搜索“自律”,这些都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标题。近两年,自律Vlog走红,甚至随之出现了自律博主,专门教授我们自律的技巧。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另一类反其道而行之的内容同样火爆,比如:自律Vlog假得不能再假了自律是个骗局,长期主义才是内驱力求求大家,别再跟谷爱凌学自律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

她一个人走完了一条耗尽心力的长路,连个鼓掌的人都没有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年轻而富有才华,是新文学的旗手,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

时光在我们看一朵花时放慢了脚步 | 30朵画中花时光在我们看一朵花时放慢了脚步。——作家,沙曼·阿普特·萝赛 Sharman Apt Russell《花朵的秘密生命》去闻一闻一朵水仙花的深处所散发出來的味道,其香味所隐藏的学问比我们所有书本全部加起来还多。——人类学家,克罗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evi-Strauss《忧郁的热带》亨利·马蒂斯,《黄色和谐》(Harmony in Yellow),1928年亨利·马蒂斯,《芍药》(Peonies),1907年亨利·马蒂斯,《侍婢,蓝色和谐》(Odal..

嫁给苏轼,是种什么体验?一、王弗那一年,我十六,他十九。在学堂的朗朗书声中,我曾见过他妙年洁白的身形。他,是我父亲的得意门生。而如今,我该唤他一声“郎君”。他喜欢在朝云初起时眺望天际,喜欢在昏昏灯烛中抚卷沉吟。家中书房虽然窄小,我总赖在他旁边,光是看他时而摇头晃脑时而眉目耸动,就有无穷的趣味。有时他背书卡住了,我便轻轻提醒,倒惹得他大为惊诧。他在书架前上蹿下跳,试图把我考住,终究未能得逞。从此,他看向我的眼神,似乎比从..

熬过了40岁的鲁迅,终于放自己“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在五四文坛上,鲁迅毫无疑问是“新青年”的领袖与导师,可他本人却并不是“新青年”。当他进入五四文坛时,已是将近四十岁的“老人”。他所讲述的故事也不是新青年们的故事,而是一些过去的、没落的人的故事。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看来,鲁迅“这个‘老新党’与‘新青年’的参差对照,是解读鲁迅的一个重要关节。”张业松认为,鲁迅在与周作人“兄弟失和”后离开大家庭被迫“自立”,以及真正的新青年许广平对他的追求,也..

迷恋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林语堂,写下了畅销75年的《苏东坡传》1947年,林语堂以全英文写作并出版《苏东坡传》。时隔75年,《苏东坡传》依旧没有过时,在电商的直播间里创造出一天卖出两万多册的“奇迹”。在评论家眼里,林语堂在写作《苏东坡传》时的文献取向与他本人的意蕴期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他追慕的完美人格,也确实很像他本人:热情、真挚、幽默、豁达的文人性情之外仍有精明、缜密的一面,但终究又因其热情真挚而不免天真,且因此天真而遭受磨难。甚至下文..

我们终日的忙碌,可能是毫无意义的“狗屁工作”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并且,这些为了工作而消耗的时间,看上去毫无意义……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将这些“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领薪水的职业”称之为“狗屁工作”。从事狗屁工作的人,往往经历巨大的痛苦,下文分析了狗屁工作痛苦的来源——大卫·格雷伯认为,人类幸福感的源泉,是来自一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