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款舰载型、两款武装型接连曝光,直-20家族会有多庞大?

2021-01-27 09:29:27 来源:网络

作为中国最新研发的一款中型通用运输直升机,直-20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大家的关注。最近直-20的发展再传喜讯,网上出现了该机挂载武器的照片,说明直-20在海军型和反潜型之后,又发展出了武装型,说明该机正朝着系列化平台的方向前进,未来将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系列化空中平台。

量产装备

直-20是我国新研制的一款10吨级中型通用直升机,在气动外形上采用单旋翼加独立尾桨以及后三点式起落架的设计,直-20自打诞生以来,就被定义为是通用型,也就是战场上的大多数工作都能做,可运输、可救援、可通信、可救护,加上武器也可攻击,最重要的是可以成为改装平台,发展出具备专门用途的衍生型号。去年11月,直-20在雪域高原高海拔地区顺利完成试飞,说明我们已经攻克了直升机高原飞行的难题,也让直-20成为具备高原作战能力的先进中型通用直升机。

海军通用型直-20, 其作用类似于美国的MH-60S

运输能力方面,直-20的最大起飞重量10吨,有效载荷5吨左右,一次可运送12名士兵或6副担架,外部可吊载4吨左右的外挂物,运载能力介于现役的直-9和直-8之间,一架直-20一次刚好可以装载一个全副武装的战斗班,或一支携带各种特殊装备的特种作战小分队,非常适合于战斗编组,中国陆军正在加速建设的空中突击部队,直-20就是关键之一。

另外,与现役的直-9和直-8相比,直-20最大的特点是尺寸适中,尤其是对于海军来说,既不会像直-9舰载型因为内部空间和载荷限制,无法携带性能更好的搜海雷达、声呐和武器系统,也不像直-8舰载型因为体积过大,无法在海军目前的主力舰船上使用。因此,直-20对于海军的意义更甚于空军和陆军,毕竟陆军还有米-17/171可用,海军却缺乏这个级别的舰载直升机平台,尤其是在发展了075两栖攻击舰之后,可以说一直是在“等米下锅”。

准备上舰

目前已经有两款直-20舰载型直升机问世,一款是通用型,类似于美国海军的MH-60S,主要执行海上搜救、垂直补给、人员运输和防范小型水面威胁等任务;一款是反潜型,类似于美国海军的MH-60R,主要执行巡逻警戒、海上拦截和反潜任务。在前段时间南海舰队进行的实战化演练中,这两款海军型直升机都有出现,并参与了合练,说明这两款机型离上舰部署不远了。

直-20F最大的识别特征是底部的大型“圆盘”状天线罩

海军通用型直-20或者叫舰载型直-20是在陆基型直-20基础上改进而来,不仅涂装换成了海军灰,机头也更为圆润,里面安装了更大型的气象雷达。为适应甲板环境,尾翼改成折叠结构,后起落架也移至机身底部以方便尾翼折叠。至于反潜型直-20,有消息称其已经被命名为直-20F,该机被认为是在海军型直-20基础上发展的反潜专用型号。

直-20F最大的识别特征是机身前段底部布置有一个大型“圆盘”,这是雷达天线罩,内部安装有对海搜索雷达天线。机身两侧布置有大型外挂点,用于挂载鱼雷、反舰导弹或副油箱。机鼻位置安装有光电探测系统,两侧还布置了机载综合电子战系统天线;机身底部增加一个圆形开口,用来收放吊放式声呐,机身左侧还布置了与MH-60R类似的声呐浮标发射阵列。

从海军型直-20的全尺寸模型在055驱逐舰上进行适配性测试看,055驱逐舰搭载舰载型直-20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除了055驱逐舰,海军型直-20还将大量装备在075型两栖攻击舰上。目前,075的首舰即将服役,二号舰也开始了海试,可以预计未来几年海军将需要大批海军型直-20,而从近来两款海军型直-20均在南海舰队训练中露面看,其应该也在加紧测试,以免耽误了075两栖攻击舰服役后战斗力的生成。

武装型直-20

家族化发展

除了上面这几款型号,直-20近来又出现了两款新改型,分别是在陆基型基础上发展的武装型直-20和在海军型基础上发展的武装型直-20。这两款武装改型均是在机身两侧舱门处加装短翼结构,然后在短翼上安装反坦克导弹挂架,能看到挂架是4联装的,也就是说一架武装型直-20能携带8枚AKD-10空地导弹,能够保障足够的对地攻击火力。另外,短翼上的反坦克导弹挂架还可以更换成火箭发射巢、机枪吊舱,以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如压制地面火力、清除前进障碍、开辟地面着陆场等。

直-20的新改型最近接连出镜,说明该机正不断朝着系列化、家族化平台的方向前进,未来会像美国“黑鹰”直升机那样,发展出庞大的直-20家族。该机在短短时间内就发展出诸多实用改进型号,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航空技术的进步之快。

,两款舰载型、两款武装mlb是什么牌子 型接连曝光,直-20家族会有多庞大?

相关:

已出口114架:幻影4000没能做到的,今天被阵风给实现了!2021年1月25日,法国阵风战机再次迎来新年开门红:希腊紧急采购18架阵风战机,合同总价值高达30.4亿美元,其中12架是二手机,6架新机。根据合同内容显示,首批6架二手阵风战机将在今年7月开始以每月1架的速度交付;第二批6架新机则在2022年春季交付;第三批6架二手机在2023年初交付。希腊成为了阵风战机在欧洲的第一个客户,30.4亿美元包括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谁能想到在美制F-35战机开始畅销全球的大环境下,法国阵风战机还能..

木心:世俗的快乐不是万能的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纽约地面的一些大陆和台湾同行,竟促成其在各位听课艺术家的寓所里开讲“世界文学史”。从1989年1月15日开始,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堪称一场绵延五年的“文学远征”。虽说是“课”,但其实更像是文艺沙龙。正如陈丹青后来回忆,“近于荒谬的境界”,“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可这样的氛围,倒也让后来读者神往。选文截取的是木心讲..

外国人冬天去哈尔滨,也得穿秋裤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保罗·索鲁有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旅行作家。他喜欢乘坐火车旅行,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横贯欧亚的旅行记录在《火车大巴扎》一书中,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保罗·索鲁与火车1986年,他搭乘火车走遍了中国的大地。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上,有“凶神恶煞”的乘务员和不爱洗漱的乘客。本文就记录了他坐火车到哈尔滨的一段旅程,如今读来,还是口中哈着白汽的来自80年代哈尔滨的气息。《开往哈尔滨的国际..

被沈昌文尊为老师的老师们2021年1月10日,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晨间梦中仙逝。消息传来,出版界、文化界、学界一片哀悼之声。创办《读书》、主持三联,许多文人学者因沈公受益。2015年出版的《师承集》一书收录了沈昌文与许多学人的往来书信,我们能从沈公与作者们真挚而务实的交流中了解《读书》的办刊理念,也能在感受到学人们的谦虚无私中,重返《读书》的黄金岁月。沈昌文,曾任知名文化杂志《读书》主编,著名出版家、文化学者。2021年1月10日离世,..

新书推荐:来思考母性与生育热门《我们的人生大事》作者:[英]杰西·格林格拉斯译者:曹昕玥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推荐指数:★★★★☆按照出版社的介绍,这是一本生育小说。始终没有出现姓名的女主人公,对于“怀孕”充满恐惧又极度渴望,她挣扎、纠结、自我放逐了几个月,才作出生育这个决定。她希望孕育新生命,又不愿失去自我。她想为了肚子里的宝宝变得体贴、包容、情绪稳定,却仍然忍不住在宝宝的膝盖顶到自己的肋骨产生突如其来的剧..

讲八卦,没人比他更厉害英国作家毛姆,是一位很受欢迎的作家,有人喜欢他的《月亮和六便士》,有人喜欢《刀锋》。他写过剧本,写过很多短篇小说。我很喜欢他的短篇小说,尤其喜欢他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短篇小说,在这些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把那个“我”就当成毛姆本人。他自己说过,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角色,并不是作者本人,但很多时候,把他当成毛姆本人也没啥不可以的。我们来看毛姆的一个小说《贞洁》。开头就说,我喜欢雪茄烟,年轻..

买一张火车票,踏上未知与变化的旅途旅行文学是在私人感触与公共性、自由书写与视域受限之间平衡,那么,除去个人冒险与野外独居的类型,在踏入城市与社会生活的作品里,还有可能见到不加掩饰的表达吗?保罗·索鲁的游记风格在这一点上让读者惊喜。他无所顾忌的风格让人觉得作者就是个坐在车厢对面的普通路人,但他敏锐的视觉捕捉力又让这位路人乘客的形象变得十分风趣。在上世纪来到中国旅行后,保罗·索鲁写出了《在中国大地上》一书,其中那些精准的描述,会让我..

知道还有人在爱着全人类,真好今天忍不住和你分享一封看理想读者的来信。这是她听了杨照的新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之后,一段有感而发。在信中,她提到的许多不解与困惑,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这个世界留存的疑虑,幸运的是,她从节目里找到了自己的解答方式。听完马克思和《资本论》,她选择站在了许多我们近乎习以为常的不公的对立面,去反思、去自省——在今天,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勇气。希望这份勇气,也能给予你些许温暖的鼓励。..

郑振满:民间历史文献与经史传统作者= 郑振满,厦大历史学系教授民间历史文献是普通民众使用的文字资料,似乎与“文史哲”传统相去甚远,难以登大雅之堂。不过,我们从事民间历史文献的教学与研究,总是觉得其中有一套通用的话语系统,来自于源远流长的经史传统,或者说是中国本土的文史哲传统。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史传统,实际上也就不能真正读懂民间历史文献。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史哲传统 (经史传统)同样可以作为研究民间历史文献的方法。我在这里..

专访马德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理解经济在当下,“工业革命”已经是一个被扫进博物馆的古老议题。但其实,算下时间,它距今不过两百年,在人类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而也就是在此期间,它被注意的程度在加速下降。而事实上,工业革命在经济史上是一个并未说尽的中心议题。它颠覆了生产的动力机制,塑造了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同经济体被拉开差距,形成一种“大分流”。追赶型经济体随后产生。经济学家马德斌把中国作为根本的方法,回到“大分流”前的中国和欧洲,比较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