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歼-20将飞向印度洋,2027年总产量接近F-22

2021-01-27 08:55:32 来源:网络

据航空知识官方账号报道,印度媒体称,到目前为止,中国至少已经生产了40架歼-20,但肯定不会超过60-70架。据称,成飞公司在2019年建立了第四条歼-20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每月能生产一架战斗机。按照这个速度,歼-20应该在2027年接近美国F-22的总产量,使其成为仅次于F-35的世界第二大隐身战斗机队。

印媒的这则报道,至少涉及到三个问题:

1、截止2020年,歼-20的总产量是多少。

印媒称歼-20的产量至少40架,不超过60-70架。笔者个人认为,这个推测还是比较靠谱的。虽然说成飞之前就已经开通了三条脉动生产线,以每条生产线每月生产1架歼-20计算,一年就是12架,也就是说歼-20的年产量一年已经达到了36架左右。但是,由于发动机的原因,尤其是与歼-20配套的涡扇-15发动机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主要是指可靠性这一关需要一个长期的考验,所以,每条脉动生产线的产量并不饱和,外界普遍认为歼-20的年产量在20架左右,故推测截止2020年,歼-20的总产量在60架左右比较合理。

2、成飞公司在2019年建立了第四条歼-20生产线。

关于成飞公司要建立第四条歼-20生产线的话题,网络上几年前就有传闻了,据说建立这条生产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小批量测试涡扇-15发动机。据悉,歼-20前期使用的发动机是俄制的AL-31F系列发动机,目前使用的是涡扇-10B发动机,涡扇-10B发动机虽然在寿命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歼-20的机动性能要求。

我们知道,美国每年都会一份关于中国的军力报告,在2020的军力报告中,曾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在为歼-20的升级做准备,这可能包括增加战斗机在低可观测配置下可携带的空对空导弹的数量,安装推力矢量发动机喷管,并通过安装更高推力的本土涡扇-15发动机来增加超巡能力。”

根据美国这份报告来看,歼-20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扩大内置弹舱的容量,由早期的4枚空空导弹扩大到6-8枚;二是安装推力矢量发动机喷管,进一步提升机动性能;三是换装专门为歼-20研制的配套发动机涡扇-15,增加超巡能力。

当然,美国关于中国军力报告中,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推出歼-20的双座型。而我们的这个双座型,也不是同型教练机那么简单,而是用于指挥无人机作战的,美国提出的有人机指挥无人机作战的构想,我们歼-20来为它实现。

说来说去,制约歼-20发展的真正阻力还是在于涡扇-15发动机,它不仅影响到歼-20的机动性和超巡能力,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歼-20的年产量。

好在2019年第四条歼-20脉动生产线建立,开始小批量生产专门配装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再通过一年多的测试,目前,涡扇-15发动机的可靠性是否过关,还没有官方的报道。相比之下,涡扇-10的可靠性直到2013年才过关,也是经历了好多年的测试才过关的。

只要涡扇-15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没有彻底解决,那么,四条歼-20脉动生产线仍然不可能达到饱和的产量。

3、歼-20应该在2027年接近美国F-22的总产量。

我们知道,美国F-22的总产量是180多架;相比之下,中国对歼-20的需求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200多架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但是,到底是具体到哪一年才能超过美国F-22的总产量?印媒称是2027年,笔者真不知道这个时间点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我们就是抛开新建立的第四条歼-20脉动生产线不算,仅前面已有的三条歼-20脉动生产线,而且是按照目前每条脉动生产线的产量并不饱和、年产量在20架左右的保守值来计算,到

2027年的时候,离现在至少还有6年的时间,6年的总产量也有120架呀,再加上已有的60架,这就已经是美国F-22的总产量了。

这是最保守的数值了,再加上第四条歼-20脉动生产线即使产量小,6年的时间20多架的产量是绝对能保证的,也就是说,再怎么低估歼-20的产量,到2027的时候也会超过200架。

况且,等涡扇-15发动机一过关,四条脉动生产线同时开工,年产量可以达到48架,是现有产量的两倍多。按照这个速度,只需4年时间歼-20的产量就会超过美国F-22的总产量。

年产量48架多吗?跟美国的F-35比一下,一点也不多,因为F-35目前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30多架。

除此之外,印媒还表示,中国正在寻找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方法,以击败本土以外的敌人,而不仅仅是保卫自己的边界。像歼-20这样的战机将实现这一点,人们可能最终会看到这种战机未来在印度洋等地展现自己的实力。

歼-20将飞向印度洋?这完全是印度媒体赤裸裸的中国威胁论的一种表现。中国一直执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不会去侵略别的国家,歼-20的首要任务是保卫中国海空域的安全,至于印度洋,如果没有别的国家对我们的海上航行安全构成威胁,歼-20是不会轻易前往的,即使是前往,那也是与印度洋沿岸的国家举行军事演习等之类的,是受邀前往,没有任何侵略别国之意,印度切不可多想。

其实,中国的另一款隐身战机却是有可能飞向印度洋的,它就是未来的隐身舰载机,因为它是航母舰载机,少不了随航母编队进行海上航行,其中印度洋也是必经之路,而印度洋并不是印度人的海洋,它是公海,我们的护航编队不就是经常经过印度洋吗?

,印媒:歼-20将飞向MM翘臀后进式动态图集 印度洋,2027年总产量接近F-22

相关:

木心:世俗的快乐不是万能的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纽约地面的一些大陆和台湾同行,竟促成其在各位听课艺术家的寓所里开讲“世界文学史”。从1989年1月15日开始,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堪称一场绵延五年的“文学远征”。虽说是“课”,但其实更像是文艺沙龙。正如陈丹青后来回忆,“近于荒谬的境界”,“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可这样的氛围,倒也让后来读者神往。选文截取的是木心讲..

外国人冬天去哈尔滨,也得穿秋裤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保罗·索鲁有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旅行作家。他喜欢乘坐火车旅行,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横贯欧亚的旅行记录在《火车大巴扎》一书中,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保罗·索鲁与火车1986年,他搭乘火车走遍了中国的大地。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上,有“凶神恶煞”的乘务员和不爱洗漱的乘客。本文就记录了他坐火车到哈尔滨的一段旅程,如今读来,还是口中哈着白汽的来自80年代哈尔滨的气息。《开往哈尔滨的国际..

被沈昌文尊为老师的老师们2021年1月10日,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晨间梦中仙逝。消息传来,出版界、文化界、学界一片哀悼之声。创办《读书》、主持三联,许多文人学者因沈公受益。2015年出版的《师承集》一书收录了沈昌文与许多学人的往来书信,我们能从沈公与作者们真挚而务实的交流中了解《读书》的办刊理念,也能在感受到学人们的谦虚无私中,重返《读书》的黄金岁月。沈昌文,曾任知名文化杂志《读书》主编,著名出版家、文化学者。2021年1月10日离世,..

新书推荐:来思考母性与生育热门《我们的人生大事》作者:[英]杰西·格林格拉斯译者:曹昕玥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推荐指数:★★★★☆按照出版社的介绍,这是一本生育小说。始终没有出现姓名的女主人公,对于“怀孕”充满恐惧又极度渴望,她挣扎、纠结、自我放逐了几个月,才作出生育这个决定。她希望孕育新生命,又不愿失去自我。她想为了肚子里的宝宝变得体贴、包容、情绪稳定,却仍然忍不住在宝宝的膝盖顶到自己的肋骨产生突如其来的剧..

讲八卦,没人比他更厉害英国作家毛姆,是一位很受欢迎的作家,有人喜欢他的《月亮和六便士》,有人喜欢《刀锋》。他写过剧本,写过很多短篇小说。我很喜欢他的短篇小说,尤其喜欢他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短篇小说,在这些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把那个“我”就当成毛姆本人。他自己说过,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角色,并不是作者本人,但很多时候,把他当成毛姆本人也没啥不可以的。我们来看毛姆的一个小说《贞洁》。开头就说,我喜欢雪茄烟,年轻..

买一张火车票,踏上未知与变化的旅途旅行文学是在私人感触与公共性、自由书写与视域受限之间平衡,那么,除去个人冒险与野外独居的类型,在踏入城市与社会生活的作品里,还有可能见到不加掩饰的表达吗?保罗·索鲁的游记风格在这一点上让读者惊喜。他无所顾忌的风格让人觉得作者就是个坐在车厢对面的普通路人,但他敏锐的视觉捕捉力又让这位路人乘客的形象变得十分风趣。在上世纪来到中国旅行后,保罗·索鲁写出了《在中国大地上》一书,其中那些精准的描述,会让我..

知道还有人在爱着全人类,真好今天忍不住和你分享一封看理想读者的来信。这是她听了杨照的新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之后,一段有感而发。在信中,她提到的许多不解与困惑,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这个世界留存的疑虑,幸运的是,她从节目里找到了自己的解答方式。听完马克思和《资本论》,她选择站在了许多我们近乎习以为常的不公的对立面,去反思、去自省——在今天,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勇气。希望这份勇气,也能给予你些许温暖的鼓励。..

郑振满:民间历史文献与经史传统作者= 郑振满,厦大历史学系教授民间历史文献是普通民众使用的文字资料,似乎与“文史哲”传统相去甚远,难以登大雅之堂。不过,我们从事民间历史文献的教学与研究,总是觉得其中有一套通用的话语系统,来自于源远流长的经史传统,或者说是中国本土的文史哲传统。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史传统,实际上也就不能真正读懂民间历史文献。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史哲传统 (经史传统)同样可以作为研究民间历史文献的方法。我在这里..

专访马德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理解经济在当下,“工业革命”已经是一个被扫进博物馆的古老议题。但其实,算下时间,它距今不过两百年,在人类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而也就是在此期间,它被注意的程度在加速下降。而事实上,工业革命在经济史上是一个并未说尽的中心议题。它颠覆了生产的动力机制,塑造了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同经济体被拉开差距,形成一种“大分流”。追赶型经济体随后产生。经济学家马德斌把中国作为根本的方法,回到“大分流”前的中国和欧洲,比较工业..

在自足的北欧社会,宗教和世俗如何回应人生问题?北欧,作为我们社会文化的他者,不断凭借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发关注。一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的预测,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的人均GDP均占据全球前十五,北欧各国优渥的生活水平及稳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各国学习效法的目标。另一方面,北欧的人文内核也在多个层面引起热议,比如,在巨大的社会交往压力下,不少年轻人也自诩为“精神芬兰人”以表达自己的“社恐”属性。《芬兰人的噩梦: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