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考古学家将如何解读今天

2018-07-31 08:40:57 来源:网络

美国考古协会前任会长罗伯特·凯利的社科通识佳作《第五次开始: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我们的未来》闪烁着考古学家的智慧,在英文世界出版后广受好评,此次中信出版社请中山大学历史系徐坚教授翻译成中文出版,除了专业的保障,富有中国文化背景以及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字,也让中国读者重新发现考古学拥有的“预测未来”之魅力。

凯利举重若轻,没有陷入对众多考古实例的具体分析和梳理,也没有沉醉于考古学和考古学家的看家本领,而是以文明发展的大视野将人类的过往界定为四次巨变,也就是四次标志性的“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技术、文化、农业和被称为“国家”的政治组织的开始。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凯利预言了正在进行的第五次开始,正如考古学家“透物见人”已经破译出的前四次开始一样,未来多少年之后,考古学家会通过我们今天的堆积如何描述定义出我们正在进行的第五次开始?

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普通读者,我最大的感触并不是书中随处弥漫的考古学细节,而是因此而产生的三个感想。

首先,等待人类的基因突变要多久?600万年来,人类基因的显著突变来自漫长的时空酝酿,那是一两代人无法等待的过程,也是一个又一个无法预知、喜忧参半的变化。每一次进化在成就人类的同时,也相应地带来一些副作用。有的基因突变在当时可能是利大于弊,世易时移,却又成为人类的软肋。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将如何改变未来?

其次,等待技术的飞跃有多漫长?在凯利的书中,技术是人类的第一个开始,以制造和使用石器等工具为标志,人类因此“跃过生物选择的漫长过程,跻身进化序列的前排”。早期人类发明一种成熟的技术实属不易。从320万年前开始使用石器,到公元前4000年前制造青铜器,人类花费了发展历史绝大部分的时间。其中简单的奥杜威石器使用了近200万年,石头打制的水滴形的阿舍利手斧使用了100万年左右。

新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变化。凯利在书中讲述了人类直立行走、使用石器、用火的故事,以及因此导致的很多个人体质、社会组织进化的后果。这些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的认知。约从1.45万年至1.15万年前,近东地区的采集、狩猎人群率先开始定居,驯化养殖动植物。农业出现,人口增长,这是凯利认为的第三次开始。技术进步和文化发展因此开始加速。5000年前,国家出现,这被凯利界定为第四次开始的标志,技术发展更加迅速。但有的技术发明仍然需要几千年。从草原史前人群成功驯化马匹到历史时期东亚发明简单的马镫花费了近4000年。

从公元1500年开始,科研成为自觉,技术呈显著的加速度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比如,从1997年第一代智能手机出现,到现代城市中智能手机随处可见,我们只花费了近20年,而且还在以年,甚至月为周期发生迭代。人类对技术运用的担忧在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被生动表达,如何应对?

最后,改变人类的共识有多难?人类的共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述为“文化”,这就是凯利在书中界定的第二个开始。人类有“文化”可能从20万年前开始,5万年前确定无疑。语言、符号、艺术和宗教是其标志。和我们一脉相承的智人使用符号、语言交流分享,用艺术和宗教画饼和讲故事,构筑不同范围的共识,以此促进合作。人类的“文化”一旦出现,和“技术”一样,只有开始,无法终结。

在一个较长的时程中,考古学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有的时候,考古学会成为社会思想变革的突击手,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人类的思想发生转变和更新。比如19世纪发现的古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与达尔文发现的进化论证据等,一起瓦解了上帝造人的神创论共识,为现代社会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用基因的方法分析古人类化石,对人类起源和迁徙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当然,还有无数的考古成果在促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甚至个人的思想发生良性转变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作为第四次开始的“国家”,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非凡成就。凯利在书中介绍了从考古学、人类学等角度对国家起源、文明起源的研究的成果。世人正在亲历的这个“文明”历程既让人振奋,又让人沮丧。就像凯利说的:“5000年以来,发生了远多于过去600万年的变化,这是城邦、剑与矛、金银、庙宇和宫殿、道路、桥梁、珍宝、香料、马车、金钱的时代——这是国家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持续了很久,考古学家不得不关心在此之后的第五次开始。

人类生活在现实中,分工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认知缺陷伤害了我们的想象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已是奢望。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考古学也是未来学。这本富含最新研究成果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视界,在600万年的时空中了解人类历史最根本、最伟大的突破,以及这些突破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束缚。

相信很多读者看这本书,都会有“坐在历史长河中的鸟瞰位置”欣赏一部节奏紧凑、跌宕起伏、大场面和小细节纷呈大片的感悟。这本书也是考古学对人类某些成见发动的一次突击,虽然很多人仍然会置若罔闻,但总有一些人,会拾起新的杖,迈向新世代。

,未来的考古学家将如何肝囊肿 解读今天

相关:

“革命文物+”助力老区精准扶贫7月29日,中办、国办正式发布《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专门针对革命文物的中央政策文件。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邀请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向媒体介绍相关情况。 刘玉珠介绍,目前全国革命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808家,与近现代重要革命直接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可移动文物49万件(套)。我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

饶雪漫同名小说惹哭齐秦时隔上一部作品五年之后,饶雪漫重新回归作家身份,带来全新题材的长篇小说《大约在冬季》。这个故事以齐秦的经典情歌《大约在冬季》为背景,因为真实而打动了包括齐秦、齐豫、马思纯在内的首批读者。值得一提的是,《大约在冬季》已经不单纯是一本小说,饶雪漫还推出了《大约在冬季》的舞台剧,由雪漫舍签约艺人余佳淼、胡子轩参与演出。 《大约在冬季》故事开始的时候是2018年当下。小念5岁的时候跟父母移民到洛杉矶,17岁父亲..

河北梆子《台城柳》“两下锅”河北梆子小剧场剧目《台城柳》,以南梁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梁武帝的二皇子萧综与梁武帝萧衍、叔父萧宝夤的一段传奇历史。台城位于南京鸡鸣山南,原是六朝六代的政治中枢,但随着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而黯然。 《台城柳》一剧的看点是“两下锅”的表演形式。其含有河北梆子和京剧两大剧种,运用多重空间手法来体现人物的悲惨命运。此剧不仅有河北梆子悲壮激昂的豪迈演绎,更有京剧苍韧有力的表现。《台城柳》的剧本获得“第四届..

全新警界反腐题材长篇小说《双眼台风》发布近日,须一瓜新作——警界反腐小说《双眼台风》读者见面会在京举行。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双眼台风》是须一瓜继《太阳黑子》(电影《烈日灼心》原著)后,推出的又一部全新罪案题材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冤案的平反过程,正面强攻权力腐败与犯罪,为忠于正义、拼死抗争的翻案警察立传。须一瓜有着作家和政法一线记者的双重身份,这让她的作品可以看到现实生活里真实案件的影子,其通过文学的渲染使得故事中正邪两方对抗更具有..

绘本阅读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近日,出自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之手、问世50多年的儿童绘本《爱心树》遭到网友质疑,认为这部闻名于世的儿童绘本是“毒鸡汤”,其所倡导的精神会误导儿童——“父母的爱就该无限牺牲奉献”。这将造成孩子价值取向的混乱,从而有碍于向孩子传递正确“三观”及思维养成。 亲子绘本阅读是近些年来国内儿童教育中较为盛行的一种,它强调亲子间互动的早期阅读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的互动方式营造温暖亲切的阅读氛围,使孩子能在阅读分..

白岩松:图书出版必然逆袭从18年前的《痛并快乐着》,到8年前的《幸福了吗?》,再到三年前的《白说》,这些作品让白岩松作家的身份和他主持人的身份一样为大众所熟悉。而今年迈入50岁的白岩松将作家的身份进行了“扩容”,具体方式是推出了自创图书系列品牌“From Bai”,将《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白说》三本书全新扩容,以“文字+视频+音频”的形式将他的文字作品增值。这是白岩松在图书出版领域的一次尝试,他将其称为“出版3.0时代”。“焦点..

戏曲现代戏如何走向高峰现代戏和传统戏并不是对立关系,优秀现代戏作品始终体现对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化用。越是立足于深厚传统基础的戏曲艺术家,越有可能为现实题材开掘和当代人物形象塑造找到最佳手段。 相较于传统经典剧目的卖座,优秀现代戏收获的掌声与感动还不能转化为票房佳绩,说明当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广大观众对现代戏更广泛的认同,现代戏演出市场亟待开拓。 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继承与激活传统,同时尊重戏曲规律,充分发挥创造性,..

段煦用博物笔记写出真实的北极“北极其实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日前,在新书《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读者见面会上,博物学者、科普作家段煦就像谈论老朋友一样兴奋。 段煦从2011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去北极科学考察,有时一年不止一次。《斯瓦尔巴密码》26万字、1000多张图片,花了段煦2年多时间。他说,希望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给更多人,于是采用了“北极指南”的结构,用笔记的手法把他获得的关于北极的科考知识再现出来。 段煦说,事实上,北极有..

六百余郊区孩子登台大剧院作为2018“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之“青少年文明艺术夏令营”活动之一,昨天(30日)上午,来自北京9个郊区的600多个孩子首次登台大剧院,在音乐厅的舞台上一展歌喉。 本次活动由首都文明办和国家大剧院联合启动。演出在美国传统民谣《Nine Hundred Miles》的歌声中开始,来自密云、昌平、大兴等9个区的600多个孩子陆续走上舞台,唱起了《茉莉花》《编花篮》等歌曲。 按照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

“大潮起珠江”绘写改革华章象征深圳精神的潘鹤雕塑《开荒牛》、浓缩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巨变的组画《画说深圳》……日前,“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引来诸多参观者。 参展作品有的讴歌时代巨变的宏大叙事,有的切入日常生活的真切描述,展示了美术工作者贴近现实、关注生活、服务人民的创新创造,体现了改革开放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巨大滋养,反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文艺繁荣发展的强大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