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互动 与现实相拥 ——文学期待新的现实主义

2018-07-24 07:19:51 来源:网络

“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成为流行病

尽管当今文学很难在世俗的日常生活里占据中心位置,但并不意味着它可有可无。文学应该是生活的“随从”而不是“主人”。无数事实证明,文学越是主动贴近生活,生活就越是青睐文学。反之,文学越是自我封闭、高高在上,生活也就越是要抽身离去。这就是“文学边缘化”的内在根源。我们不要假定存在一个“文学中心化”的时代,也不要把“边缘化”的责任推给文学之外,而应该更多地从文学自身查找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不是文学自身的所谓艺术性出了问题,也不是现实生活失去了艺术性呈现的价值,而是文学形式与当下精神生活出现了脱轨。这种脱轨,首先表现在我们对西方的现代文学表现手法过于依赖。如何摆脱它,是值得探讨的。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我们经历了抵制、怀疑、接受、模仿等阶段,现在应该进入反思阶段。

当下采取的文学表达形式,大部分仍是西方的舶来品。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的写作奉行的是一种机械的反映论,着力于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忽视作家的主观艺术体验。8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思想文化与艺术作品的涌入,新的文化启蒙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学界对于机械现实主义展开了反思,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启蒙一代新的写作资源。形成于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观,逐渐成为当代精英文学最重要的文学观念,绝大多数作家都成了这种观念的拥趸。

如今,随着“50后”与“60后”作家文学地位的确立,他们信奉的现代主义文学观也被送上了神殿,成为更年轻写作者的指导观念。福楼拜、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等,这些20世纪80年代作家的精神导师并没有被新的经典作家冲击,而是延续着他们的非凡影响力。“50后”一代的作家,尚且拥有充分的前现代乡土经验与纵深的历史感,当西方的创作方法涌入的时候,他们可以中西合璧,融通两种经验为一体,并保持中国经验的独特性。这是他们这一代能够经典化的原因。而“70后”及更年轻的作家,普遍感受到的都是全球化潮流之下的现代经验,一种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同质的生活。在这样的经验背景之下,继续沿用前代作家的资源,因袭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忽视对于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就极容易失去文学表达的本位,失去“现场感”,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从而落入纯粹形式主义的模仿之中。

这种模仿的立场,让作家普遍处于一种“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原因在于,他们的形式和经验,多半来自于文学作品——雷蒙德·卡佛写失落而冷漠的蓝领阶层或者中产阶层,我便写都市男女的焦虑;博尔赫斯写诡秘而虚幻的拉美故事,我便写虚无缥缈的中国故事;卡夫卡写人变虫的变形异闻,我便写人变鱼的无解小说。这种叙事技巧与叙事风格上的模仿,确实能够帮助作家迅速找准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手段,培养对于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洞察力。这一点是现代社会写作者需要的,因为现代的真实经验并不是完整、一眼望得见的,而是分散、隐匿在新鲜的生活细节中。但作家“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又会误导自己进入“机械复制”的生产状态。当然,这样的高效率写作能保证作品的量产。但这种没有活性的机械复制品,写出来有谁会关注呢?

形式方面的学习和模仿并非是坏事,相反,这是所有作家成熟之前的必经之路。但形式模仿必须和精神观念的模仿分开。而现在的情况恰恰是没有分开——作家的思想观念,对世事人生的看法,多半是中空的。当某个经典作家的价值观念打动他的时候,他马上将这个观念改名换姓,填充到自己的脑袋里。比如卡佛笔下的美国人患上被日常琐碎细节围困的“精神过敏症”,在一些年轻小说家笔下换汤不换药地再次发作。日常细节的情绪性放大、人与人之间的提防、被规约的工作对人的压迫与磨损……这些主题都被沿用过来。反观西方这些年涌现出来的重要作家,门罗也好,奈保尔也好,石黑一雄也好,他们的观念都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当中,根植在自己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在精神观念的层面,他们是具有独创性的。

警惕全球化时代的“观念剽窃”

有必要追索一下现代主义文学形式背后的精神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起点,是19世纪50年代,也就是福楼拜的年代。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福楼拜摆脱了现实主义那种盲目的叙事自信,以一种接近零度的不含感情的描写,试图还原疑问重重的生活本身,还原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的人的真实状态,由此发明了一系列保持客观冷静立场的技巧,将文学引向了工匠式写作的阶段。因此,现代主义文学,本质上是一种讲究叙事技巧与思辨深度的工匠式写作。现代主义大师乔伊斯、福克纳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工匠式写作,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写作。古典现实主义那种主题思想至上的观念性写作,被认为是落后的,不符合现代语境的。也就是说,写作的目的不重要了,形式成为了小说写作的唯一目的。用卢卡奇的话来说,就是世界的“谜底”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不重要了,而“谜面”精彩不精彩,叙事过程迷人与否,变得重要起来。这样一种文学观念,本身就是“形式在场,价值缺席”的。这里可以借用一个古典的说法,即“小说的灵魂没了”。现代主义文学,成了一种“失魂落魄”的瓷器文学,表面精致,内在虚无。《喧哗与躁动》也好,《城堡》也好,《尤利西斯》也好,传递出来的精神状态,都是冷漠、颓废、奄奄一息、毫无生机的。这的确暗合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精神危机。

现代主义文学致力于发现和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价值是深远的。这是这些先驱者的意义所在。但中国作家不能依葫芦画瓢,盲目跟风,直接把那个精英主义姿态的颓废价值观拿过来,也摆出一副“精神渐冻人”的样子。这是典型的全球化时代的“观念剽窃”。中国人真实的精神状态如何?会出现“甲壳虫”和“莫尔索”形象吗?而且,这种源自福楼拜看似高级而冷酷的文学观念,本身没有问题吗?福楼拜同时代的好友乔治桑就曾认为,福楼拜的创作,“缺少一种对于生活的那样一种相当坚定和足够宽阔的眼光”,缺乏“为了生活而生活的天趣”。福楼拜接受了批评,他坦言:“我憎恶生活。……只有从未存在的生活才是可以原谅的。”可见,这本身就是一种排斥生活的亚健康的文学观。这个文学观,对于文学史革新的意义非同寻常——文学作品仅凭内在结构的完满就可以自足,不需要与破碎的现代经验产生反映论的关系了。托多罗夫的判断也是如此,他说:“美的外在目的性的缺失,经由内在目的性的严密而得到补偿。”但同时,文学对于生活的辐射能力也迅速萎缩了,文学越来越只关乎文学家,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总而言之,现代主义文学塑造了一种“向内收缩”的文学观。

这种“向内收缩”的文学观念,已经渗入当代大部分作家的骨肉之中。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布格里耶、罗兰·巴特、米兰·昆德拉等人的小说诗学的影响,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伴随他的小说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学作家与评论家。他接续了福楼拜的创作观念,反对西方的理性传统,坚定地站在了非理性这一边。他认为理性的创作观,催生了一种封闭的、单一可能性的小说,而专注于发掘非理性的作品,则呈现出了世界开放而广阔的无限可能。他还认为,小说的任务是“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存在”,从而将小说提高到了“独钓寒江雪”一般的精神冒险的层次。

这些观念,几乎囊括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小说创作的主流观念。但这些从哲学高度阐发的新的文学观念,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遭遇了一个在模仿过程之中的“失真”和“矮化”的命运。昆德拉所说的“发现”中的形而上深度没有了,仅仅剩下了世俗含义的空壳子,那就是对于秘密的窥探、对于未知情节的探索,进而渐渐与侦探类小说混为一谈,变成了卖弄悬念的“假发现”。于是,作家扮演着一种密探角色。而卡夫卡式的“不介入”,天然地将作家与公共事务隔离开来,以至于部分作家一度沉迷于个人感官世界,以为每一瞬间的个人情绪体验,都包含着无限的哲学隐喻。殊不知他们的文字像一群聚集在糖汁上的蚂蚁一样,仅仅聚集在欲望的领域。书写欲望的压抑与发泄,竟变成了文学的全部使命。如果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的出发点,是想让小说更加丰富而暧昧,开放而生机勃勃,那当代文学的种种实践,其实大半都在背离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的初衷。

被资本逻辑绑架的作品偏离艺术逻辑

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与福楼拜以来的小说诗学,共同塑造了当代文学的基本精神面貌。这里借用托多罗夫对当代法国文学的判断,概括为三种症候:第一,唯我主义。执着于个人的微观宇宙,陷于主观体验,对外部世界不信任,或不予理睬。第二,形式主义。也就是工匠式写作立场,拒绝提供一个确切的现实意义,对真善美等肯定性的价值保持警惕,对人性恶等否定性的存在乐此不疲,兢兢业业扑在对于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文辞语句的雕琢上。第三,虚无主义。对于肯定性价值的怀疑,导致了生活的无目的性,因为没有信仰和终极价值的支撑,作家对生活当中普遍的事务失去了热情,日复一日的耗散,代替了积极改变命运、改变世界的行动。

这种精神的同质化,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同质化。同质化的文学,难以在艺术水准上分出伯仲,于是只好借助市场销量、得奖多寡这些外部因素来判断。这就将文学创作导向了文学商品化,不再遵循艺术的逻辑。

资本的逻辑具有强大的迷惑性。因为商品生产总是在“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具有表面的“新奇性”。这里要区别“商品的新奇性”与“文学的独创性”。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照鲍德里亚的看法,商品的新奇,只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新奇,改变的不是物品的本质功能,而是附加功能。比如一辆汽车,通过增加一处喷漆或者改变流线外形,就摇身一变,成为“新款”。服装也是如此,设计师将V领改成圆领,改变一下造型,一款崭新的品牌就诞生了。但改变之后,汽车代步行驶的本质功能,服装蔽体保暖的本质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商品永远在隐蔽地重复自己。商品不断改变自己的外观与设计,不过是想用一种虚假的“新奇”,来保持自己的市场销量。在市场上销售,是所有商品的本质。因此,商品看似在求新求异,其实是在求同。

被资本逻辑绑架的文学作品,也进入了这样一个自欺欺人的链条当中。比如某些畅销书,以十分新奇的题目或写作方式出现,但本质上或者是在兜售“心灵鸡汤”,一种安抚情绪的世俗价值,或者在售卖青春期的伤感与成年的焦虑,总之并不提供真正新鲜的价值观念,只是在重复使用某些可以产生市场销量的“梗”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类型文学与网络文学其实都是伪装成文学的货真价实的商品。

而文学的独创性,与思想观念的独创性与艺术创作的独创性有关,本质上是破旧立新、无中生有。真正的文学不会那么斤斤计较市场销量的多寡,而是与人类生活经验的不断更新密切同步,时刻处于未完成的进行时,处于重复的对立面。真正的文学创作,从本质上就是反同质化的。

以文学力量重新拾起人类的信心

摆脱同质性的、辨识度极高的写作,才能真正进入文学史,进入精神演变史。保持辨识度,就是保持差异性、异质性,这要求作家对于现代主义的“精神渐冻症”、颓废冷漠的美学观念、资本逻辑的诱惑等,具备强烈的反思批判能力,并且时刻保持警惕。总之,需要一种新的写法。

当下的文学有三种主要的写法。其一是消耗自然资源的“资源枯竭型”写作。这种写作专注于狭隘的乡土经验,无视整个时代的经验在不断更新、变得愈加复杂的现实,无视乡土已经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现实,闭门造车。其二是源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在青年写作者中颇具影响的工匠式写作。这种写作方式深深浸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颓废情绪,本质上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准则。对于书写中国特异的地域经验而言,这种写法是问题重重的。其三是立足于边缘经验的写作。这类小说可遇不可求,而且传递出的前现代经验与现代经验之间的紧张和对峙关系,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一种针对“现代主义”写作的异质性声音,从而对当代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世界文学发展史可以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多次颁给了亚非拉等后发达国家,比如略萨、莫言、库切。这提醒我们,后发达国家的地域性经验,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是非常珍贵的。其神话系统还没有遭到现代性经验的污染和毁灭,是值得被发掘和书写的。诺贝尔文学奖还颁给了奈保尔、石黑一雄等具有移民背景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作家。可见,异于西方文化的特定民族经验,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体验,仍旧是滋生创造性表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石黑一雄的获奖,是对虚无冷漠的现代文学传统的纠正。他的文笔浸润着日本的“物哀”美学传统,这是一种迥异于现代主义的怀疑和虚无美学的美学。它对于爱、忏悔、牺牲等人类最光辉的感情,是抱以信念的。可以猜想,诗意而深情的东方美学,在世界文学的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时刻到了。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打开自己视野的宽度。从时间上,要往现代社会之前的时代看,从古老的东方古典美学中,寻找新的更新细胞,植入当代文学的肌体。从空间上,要关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现状,关注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异性,在这种宽广的视野当中,调整自己写作的姿态、写作的立场,找准真正具有开天辟地价值的崭新题材、写法,去表达自己。不能只求视野的深度,天天拿着现代主义美学的放大镜,在经典作家早已涉足过的领域徘徊不前,在日常碎片的细节当中流连忘返。

此外,最重要的是重新拾起人类的信心。现代科技对人性的挑战、财富差距对个人梦想的打击、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公平的损伤、战火纷飞的局部战争对文明的残害,这些现状已经在渐渐摧毁人类的信心了。文学不应该若无其事地加入这股破坏性的野蛮力量,而是应该在虚无中发现希望、在冷漠中发现热忱、在残忍中发现良善,应该保护阴天的火种、沙漠的绿洲。

肯定人类的价值,这是曾经的现实主义所主张的。如今,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现实主义。这种新的现实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和信念。这种新的现实主义,并非对人的整体存在保持盲目乐观,而是对人性闪光的瞬间保持肯定和信念。这种新的现实主义,与现实生活血肉相连,与真善美的价值血肉相连。这种新的现实主义,没有滑入纯粹形式主义的顾影自怜与哲学层面的虚无主义,而是保持着与生活的互动、与现实的相拥。找到这种写法,就找到了文学最原始的力量与最基本的尊严。

(作者:张柠,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贾想,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与生活互动 高俊芳 与现实相拥 ——文学期待新的现实主义

相关:

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出?周末,跟导师汇报读书情况,谈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导师告诫我:“写和读还不一样,你读了大量的文章和书籍,以为自己掌握了,但真正落笔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会发现尚未真正融会贯通。” 导师的话真是一针见血。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阅读量够,知识储备也充分,但要写篇文章,却常是迟迟无从下笔。大概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任督二脉”没有打通吧? 哲学上讲,人们获取的知识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前者可称作阅历,..

故宫分时售票值得景区借鉴据报道,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表示,故宫博物院明年起将试行分时段售票,观众可根据预售系统显示的情况选择合适时间入院,避免客流集中时段参观,从而保证参观品质。 故宫的售票方式近年来由人工售票逐步转向了网络售票、实名制售票,不仅售票效率提高很多,日均观众数量也更为均衡,极端高峰客流不再出现。其售票系统的每一次改革,都是精细化管理的更进一步,既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参观需求,又逐步提升了参观质量,让观众享..

千年潍水文化保护成果亮相京城由恭王府博物馆、潍坊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千年潍水·手艺之都”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潍坊)保护成果展示月活动,将于7月23日至8月23日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恭王府博物馆举行。 展示月系列活动将通过静态与活态、平面与多维度的表现形式,把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成果和“亦真亦善亦美好”的民众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来,将保护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

拜仁主席赫内斯:我很高兴厄齐尔退出了国家队原标题:拜仁主席赫内斯:我很高兴厄齐尔退出了国家队厄齐尔虎扑7月23日讯对于厄齐尔退出国家队事件,拜仁主席赫内斯批评厄齐尔,称其“是个弱点”。赫内斯说:“这对国家队来说是好消息,多年来他就像幽灵一样。他上次赢下对抗是在2014年世界杯前,现在他躲在一张照片背后,责怪其他人。他应该先问问自己。“我很高兴他终于退出了国家队。每次我们对阵阿森纳,我们就针对他,因为我们知道他是个弱点。”赫内斯[来源:Twitter]@hu..

赵旭日:不清楚什么是白斩鸡 帕托不让提热巴了原标题:赵旭日:不清楚什么是白斩鸡,帕托不让提热巴了赵旭日虎扑7月23日讯今天在做客某足球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时,权健球员赵旭日回应了“王永珀被称白斩鸡”的相关问题,他表示这不能仅凭以前的印象就下结论。之前台湾媒体认为王永珀的身材如同“白斩鸡”,这迅速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台媒的该言论,身为王永珀队友的赵旭日表示:“我其实不清楚什么是白斩鸡,大家可能没有机会看到王永珀在力量房里的努力,不能仅凭以前..

尴尬!小白托妞J联赛首秀皆失败 球迷:后悔没来中超不?近日,今夏加盟日本J联赛的西班牙两位国脚伊涅斯塔和托雷斯上演首秀时,都以失败告终,主场双双落败,未能给球队带来胜利,首场比赛就失利,很尴尬,也给首秀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各自所效力于球队都没能胜利,但两球星的人气依然爆棚,伊涅斯塔和托雷斯年龄一样,都超过33岁,随着西班牙夺得2010年世界杯冠军和2008年、2012年欧洲杯冠军,今夏伊涅斯塔巴萨隐退加盟亚洲J联赛神户胜利船,而托雷斯离开马竞加盟亚洲J联赛..

波尔蒂力挺厄齐尔:和你在一起的足球生涯堪称梦幻原标题:波尔蒂力挺厄齐尔:和你在一起的足球生涯堪称梦幻北京时间7月24日凌晨,前德国国脚波多尔斯基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上力挺厄齐尔。推特截图波多尔斯基写道:“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性的那一刻,永远的世界杯冠军。我们并肩赢得了很多的比赛,也输过球。但不管怎样,和你在一起的足球生涯都是堪称梦幻的。”此前因为和埃尔多安的合影引发风波,随后厄齐尔连发三篇长文质疑德国足协和媒体,随后宣布退出国家队。这也引起了轩然..

德国足协回应厄三篇:尊重厄齐尔退出国家队 否认种族歧视厄齐尔怒怼足协退出国家队北京时间7月23日,德国球星厄齐尔昨晚在个人推特上连续更新了三篇推文,在文中厄齐尔对此前与土耳其总统艾尔多安的合照门事件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怒批德国媒体和足协主席格林德尔有种族歧视行为,最后表示自己会退出德国国家队。而今日德国足协也对厄三篇进行了正式回应,表示“尊重厄齐尔退出国家队的决定,但否认足协有种族歧视的行为。”德国足协官方进行回应德国足协今日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专门回..

崩了!红军渣门将热身赛频出糗 萨拉赫挺他对手却怒喷文 刘姚尧 上赛季欧冠决赛,利物浦门将卡里乌斯一战成名,他的2次低级失误让红军功亏一篑不敌皇马,错失近在咫尺的大耳朵杯。愤怒的KOP赛后对卡里乌斯进行了口诛笔伐,其女友甚至受到死亡威胁被迫与他分手。尽管如此,渣叔还是对红军门将表示理解,他认为卡里乌斯和拉莫斯冲撞导致脑震荡,所以才在比赛中显得失魂落魄。 7月的2场热身赛,卡里乌斯本想完成自我救赎,没想旧伤未愈又添新创。7月11日利物浦与特兰米尔流..

悲剧!一阿根廷球员在与人争执后被捅死 虎扑7月23日讯阿根廷门将Facundo Espíndola是一名来自于河床青训的守门员,现在效力于阿尔马格罗俱乐部。几家阿根廷媒体报道,周日凌晨时分,25岁的他在一家酒吧外与人发生了争执打斗,随后被捅死。这场打斗发生在凌晨6:30分左右,目前已经有两人被捕,其中一人也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来自特尔莫俱乐部的前锋Nahuel Oviedo。据报道,在打斗中,其中一人掏出了刀,将刀捅向了Facundo Espíndola 的胸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