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1700封家书,我家的68年

2018-07-11 08:34:36 来源:网络

生于1955年的敬一丹,小时候就发现,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里边放着爸爸妈妈的信。1950年12月23日,敬一丹的爸爸在“恋爱第一封信”中写道:“无论那寒风吹得多么紧,它永远也吹不开我们热烈的友情。”

敬一丹的父母相遇在1950年,“我妈妈韩殿云,20岁,爸爸敬毓嵩,24岁。那年他们穿着公安部队的军装,胸章标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臂章盾牌标识:公安”。一封封时代色彩浓重的书信,承载着父母的爱情和人生追求。

父母坚持写信、留信,影响了后代子女。敬一丹家里的信越积越多,到近年整理时已多达1700余封。

敬一丹重新梳理上千封家书,在新书《那年那信》里,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

敬一丹在接受采访时说,《那年那信》相当于是梳理了这个家68年来留下的痕迹。在她看来,家书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敬一丹说:“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天。”家族的故事定格在绿色邮筒和纸面上,跋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是家族的纪念,亦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

我应该做一个记录者 让更小的孩子知道这个家走过的路

敬一丹说起父母年迈以后,已经开始淡忘一些事。“我特别感谢在他们没有忘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些。我将来也会忘,我就在想,我的女儿如果不知道来路,她怎么看前面的路呢?”

为了让家族更年轻的成员知道这个家走过的路,敬一丹试图成为记录者和传递者,给女儿、侄子、侄女和再下一辈孩子写封信,“通过我的这封信引出我们家更久远的,我父母留下的那些信”。

例如《在书库一角,我的犯罪感》这一篇,是“一丹姨奶”写给孙女雯雯的信。上世纪70年代,敬一丹上中学每天都路过因“文革”而关闭的黑龙江省图书馆。1972年初,她同学的邻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找学生帮忙整理图书,敬一丹因而得到机会进入好奇已久的图书馆。

敬一丹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书:《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红与黑》《简·爱》……“我们先是好奇,然后悄悄交换着眼神,这不都是‘毒草’吗?!收工了,图书馆允许我们带一两本书回家,还嘱咐:不要告诉别人。我们有点儿兴奋、有点儿窃喜,这成了我们几个同学间的秘密。”

在非常年代,敬一丹以这样的方式触摸到书海的边缘。这段往事在当年父母通信中也有所记录——“1972年3月,爸爸给妈妈的信:‘一丹还是每天去图书馆半天。’从这短短一句话可以看出,天天去图书馆,已经是那时的常态了。”

中学毕业后,敬一丹在林海开始了知青生活,也经历了书荒。她格外想念黑龙江省图书馆。

十六七岁时偷偷读书的经历一直藏在心底。等中年回首时,敬一丹感到有点“委屈”:“我本该在那美好的年华里,在阳光下尽情享受这些文化珍宝。而在那个年代,我却只能以那种心情、那种方式偷偷接近。”

因此,今年她给姐姐的孙女雯雯写信,笔触透着羡慕:“等你成为少女时,去书店、去图书馆,那将是更美的你……在阳光下读书,以阳光的心情走近书,雯雯,你会更幸福。”

妈妈教导子女保持通信让下一代隔山隔水不隔心

敬一丹说,家中所有的信,是她的妈妈一封一封整理的,最后整理出厚厚两本“家庭读物”,取名《我爱我家》。自己的《那年那信》就是在妈妈整理的基础上做的。“看那种家书总是让人又哭又笑,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有泪有笑”。

“我们家留了那么多信,但是在‘文革’中,我妈被迫烧掉了爷爷的照片,以至于所有人对我爷爷都没有印象。我妈妈在很多年以后,专门带着痛感写一封信告诉孩子们当时烧照片的过程。”敬一丹觉得,妈妈是想告诉孩子,不是烧掉了,这个人就再也没有痕迹了。

若聚焦于一封家书,看似只是对一时一事的简单书写。可一旦铺展于时间轴上连成漫长的线索,家风家教的形成脉络便历历可见。

敬一丹妈妈的教育风格,是让姐弟四人懂得互相关爱和欣赏,养成“不争”的习惯,更形成了“让”的习惯。

13岁时,敬一丹用缝纫机给弟弟们补裤子,补丁有点厚,缝纫机针穿透了她的右手食指。闻声赶来的妈妈没有安抚她,而是大声喊来两个弟弟:“你们俩,记住,你二姐给你们补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3岁,她替妈妈爸爸照顾你们,你们长大要是不对你二姐好,你们就丧良心了!”

敬一丹说当时她听到妈妈的话,心里想的是:“帮妈妈管弟弟、管这个家,这是我该做的,我还能做得更好。”如今想来,敬一丹觉得,若是妈妈一味说她可怜,她一定会委屈、自怜,不可能激发起积极的心态,“机会教育加深姐弟手足情,逆境中鼓励积极心态”。

后来敬一丹去北京上大学,16岁的小弟也离家当兵,妈妈给敬一丹写信:“妈妈老了,你要替我分担教育和关心小弟的责任,常常给他写信。他不回信,你也要写。他年龄小,一个人在外面,更需要亲人的关怀。”

在妈妈的提醒下,敬一丹给小弟写了许多信,如“倾盆大雨”般全力以赴地写,“当时,我22岁,穷尽所能想到的大道理、小道理全用在这里了”。

敬一丹认为,妈妈这种教导子女通信的方式,可以让下一代隔山隔水不隔心,始终保持有沟通、有惦念、有心灵交流。

现在我不加控制地在怀旧不想忘记也不想让女儿不知

在《那年那信》新书分享会上,白岩松感慨,他会给自己带的每届研究生布置一个作业——“画出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自己的父母走到一起的路线图”。做作业前,学生都会觉得太简单了;可是每当回来交作业的时候,学生都是哭着讲述的,因为“他们不知道那么艰难,那么偶然,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

央视读信节目《信·中国》的主持人朱军评价,拥有1700余封家书的敬一丹家是幸福的,即使在条件艰苦的年代下,家庭成员间的浓厚温情,依然带来别样的幸福。而读者翻开敬一丹家的书信纪事,“看到我们未曾经历的,甚至是未曾听到过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给自己内心带来哪怕一点点温暖、震撼与思索就够了”。

敬一丹说,通过书信的文字记载,就能看出家人最在意的东西是什么。

“我的家庭使得我变成了这样一个人。第一次跟《焦点访谈》的朋友说我家有1000多封信的时候,朋友睁大眼睛,非常惊讶。我以为谁家都能这样呢!他说不是,他小时候的东西都没有留下,这个时候才觉得我多么幸运。”

家书,是全程参与敬一丹成长的自然要素。也因为这分自然,让她几乎意识不到父母的年龄。

值得一提的是,敬一丹的妈妈在写了一辈子家书后,前几年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年过80岁的老人,成了不折不扣的微信控,在“我爱我家”家庭微信群一天能发近40条消息。

“我妈现在天天在微信里教导我们……她是特别爱教导人的。当我姐姐60岁退休的时候,我妈妈给她写封信,告诉她退休应该怎样,在姐姐的朋友圈广泛流传。妈妈喜欢把人生经验和孩子们分享,她是这样一个人,这也是做子女的幸福。”

2015年,敬一丹正式退休。这3年来,她形容“除了离开《焦点访谈》,其他的也没离开”,还在主持节目,同时出了三本“怀旧系”的书:《我遇到你》《我末代工农兵学员》和《那年那信》。

“我曾经控制,现在我不加控制地在怀旧。有的回忆是有痛感的,我不想忘记,也不想让我女儿不知。”

 

,公积金调整期到来 敬一丹:1700封家书,我家的68年

相关:

五千年前“山东大汉”亮相国博昨天(10日),“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作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焦家遗址以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著称。本次共展出文物展品230余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部族首领大墓的场景复原。身高近2米的墓主人,让人们一览5000年前“山东大汉”的伟岸。展览将展出至9月9日。 据国博策展人介绍,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西北20 公里处,遗存主要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年代距今约..

金星:“野花”是种有态度的存在7月17日、18日,上海金星舞蹈团舞蹈作品《三位一体》;7月20日、21日,该团舞蹈作品《野花》将先后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带观众踏上一次有态度、有生命的舞蹈之旅。前天下午,上海金星舞蹈团艺术总监金星、荷兰前卫编舞大师亚瑟·库格兰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成立于1999年的上海金星舞蹈团,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现代舞蹈团体。在中国现代舞蹈家传奇人物金星的带领下,舞团已发展成为中国现代舞蹈的中坚力量,并通过优..

敬一丹:1700封家书 我家的68年生于1955年的敬一丹,小时候就发现,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里边放着爸爸妈妈的信。1950 年12月23日,敬一丹的爸爸在“恋爱第一封信”中写道:“无论那寒风吹得多么紧,它永远也吹不开我们热烈的友情。” 敬一丹的父母相遇在1950年,“我妈妈韩殿云,20岁,爸爸敬毓嵩,24岁。那年他们穿着公安部队的军装,胸章标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臂章盾牌标识:公安”。一封封时代色彩浓重的书信,承载着父母的爱情和人生追求。 父母坚持写信..

温网波特罗补赛3-1过关 时隔5年再进八强将战纳达尔德尔波尔罗进八强前一天因为天黑被中断的温网男单最后一场16强比赛也有了结果,前一天以2:1领先的阿根廷选手德尔波特罗浪费4个赛点后,最终以7:5赢得抢七大战,淘汰法国选手西蒙挺进八强,时隔五年再进温网八强的他将在11日与纳达尔争夺半决赛权。   德尔波特罗曾在上个月的法网半决赛中输给了纳达尔,谈到这场在中央球场举行的比赛时,他说:“希望我明天能有好的状态。对我来说,面对拉法(纳达尔)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

虚拟考古告诉你秦始皇陵不只有兵马俑不久前有网友爆料,说自己在西安入住了兵马俑主题的民宿,床前床后、墙壁、洗手盆、台灯……房间里到处都是兵马俑大大小小的复制品,颇为惊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也关注到了这则新闻:“这是一个非常差的创意,兵马俑不适合民居。”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但地宫到底什么模样,无人知晓。上世纪70年代兵马俑的发现,才让人们第一次亲眼..

赵立新、金星《父亲》即将再度上演国家大剧院由赵立新导演,赵立新、金星主演的世界现代戏剧之父、瑞典国宝级剧作家斯特林堡的名剧《父亲》,经过多个城市的巡演后,近日再次回到北京登台国家大剧院。 和12年前赵立新主演《父亲》这个戏的狂放风格截然不同,如今的他,表演更加克制而富有内在张力,用强大的反差去表现人物悲剧的性格和命运。在这版《父亲》中,作为导演和男主角的赵立新,还根据原著背景加入了很多瑞典元素。整个演出以淋漓尽致的舞台表演,带给观众对于婚..

雷恪生李诚儒同台飙戏说人生7月27日到29日,由林兆华执导,戏骨雷恪生、李诚儒等领衔主演的京味儿戏剧典范《老舍五则》,将在保利剧场以浓浓的京味儿说尽人生悲欢。 话剧《老舍五则》的故背景设定在京城,人物的对白充满了京腔、京韵、京味儿,体现了老北京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这部话剧力图还原 “京味儿”。雷恪生、李诚儒同台飙戏,应该是这部戏最受大家关注的最重要的原因,而雷恪生只参加29日的演出,所以,这场演出票格外抢手,已基本售罄。《老舍五..

杨晓航开展不“称家”近日,碰庵(杨晓航)书法篆刻展在北京世纪金源古玩城开幕,展览展出杨晓航书法篆刻作品80余幅,系统全面展示了其40年的书法成就。 杨晓航生于1956年,自号碰庵,青年起爱好书法、篆刻,十八九岁始拜师于父亲的友人大康(康殷)门下,研习书法篆刻,继承了康门书法雄强严谨的传统治学书风,反对“称家”,常以“中国传统书法传习人”自居。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宣纸中国网张应表示,期待通过观摩本次展览,希望大家理解并认识到中..

发掘本地文化成文创大赛亮点为长城设计的动漫形象“长城娃娃”,为本村和本地山水设计的手绘明信片……7月10日,“华夏银行杯”2018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怀柔赛区暨怀柔首届“竞技世界杯”影视文创大赛进入决赛。区别于其他分赛区的大项目,怀柔决赛中的12个项目中,有好几个来自怀柔本地人的创意,让人感到一股暖意。 小白龙、懒胖子、豆丁儿、山狸子,这些可爱的名字都来自“长城娃娃”项目。这个项目是怀柔土生土长的小伙子刘立建的创意。并非动漫科班出身的..

诺布朗杰新诗集出版80后藏族诗人诺布朗杰诗集《蓝经幡》于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诗集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第五辑,第六世赛仓活佛罗桑华旦·却吉多杰为诗集题写藏文书名,著名诗人王小妮题写汉文书名。 诗集中所选的诗歌立意丰蕴深刻,意境深远辽阔,语言纯净有力,既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又闪烁着早熟的光芒,有鲜明的民族烙印。语言清新自然,华丽而不张扬。在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世俗纠葛错杂中,向母语致敬,向自己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