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与“宋词”相伴的唐圭璋

2018-07-09 09:23:19 来源:网络

1987年春天,我去南京拜访名家。南京是六朝古都,是一个名人辈出、文坛大师藏龙卧虎的金粉之地,我想请当地的教授学者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

我首先找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名编辑章品镇先生。章品镇早年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不仅编过《苏南文艺》《江苏文艺》,还担任过大型文学杂志《雨花》和《钟山》的主编,他自己也是写作上的好手,正因此,他在南京文学界人脉很广,由他来确定请哪几位教授学者谈读书,一定不会错。

梦桐斋里访圭翁

我一到南京,章品镇便设宴款待,他在席间向我推荐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唐圭璋先生,他说:“谈到南京的古典文学专家,唐圭璋先生首屈一指。”

翌日,他便陪我去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宿舍,在唐圭璋寓所“梦桐斋”里拜访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宋词研究大家。

唐圭璋生于1901年,当时已经86岁了,他身材清瘦,长脸庞,满头银霜,双目深陷而炯炯有神。同座的还有与唐老同系的吴调公教授,他当时也已73岁了,陪圭翁一起接待我们。

在访问唐圭璋先生前,我已对圭翁的经历作了一些了解,知道他从小住在南京大石坝街,父亲是个私塾教师,但他7岁丧父,11岁丧母,只能寄居在清贫的舅父母家中。幸亏唐圭璋读小学与中学时,先后得南京市立奇望街小学陈荣之校长和南京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仇埰的资助与鼓励,并免去他的学费,为他后来考入东南大学中文系打下了基础。唐圭璋大学毕业后,就以研究词学为自己一生之事业,他于1940年独自编写了一本《全宋词》,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了线装本。我们的话题便由这部《全宋词》开始。

唐先生操着南京口音的普通话说:“这要从我拜词曲大家吴梅为师谈起,是吴梅先生让我爱上宋词,并让我立志把一生献给词学研究的。”

据圭翁回忆,1922年夏天,与王国维并称为词曲大家的吴梅先生从北京大学来东南大学任教,唐圭璋非常幸运地成了吴先生的入室弟子。他选修了吴先生开设的《词学通论》《词选》《专家词》等课程。吴梅先生的诗、词、曲、文俱工,他又爱学生如爱其子女,他在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每逢春秋季节,则喜欢带领学生游览南京名胜山水,让触景生情的学生填词作曲,他则精心修改。吴梅先生的弟子众多,其中以任中敏、唐圭璋、卢前三人最为出众,人称“吴门三杰”,任中敏、卢前专攻曲学,唐圭璋则迷恋词学。唐圭璋忆及他当年与一些学生去吴梅的大石桥寓所学唱昆曲,吴先生还与唐圭璋、卢前等人结社聚会。那时师生同乐的雅兴场面,令圭翁忆起仍兴奋不已。

唐圭璋谈到自己是吴梅先生的弟子时,语调中充满了快乐与自豪,他说:“吴梅老师在词曲之外,尤其精通昆曲,他的弟子中不仅有文学家、戏剧家,如朱自清、田汉、郑振铎、齐燕铭,还有许多著名演员,如梅兰芳与俞振飞,可惜因战乱,55岁那年他因喉病复发而匆匆离世,皆因当时缺医少药,卫生条件极差而致。”

《全宋词》出版的缘起和经过

忆完老师,唐圭璋先生接着回忆起编《全宋词》的缘起:“我在读大学时,曾在图书馆浏览过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奉旨编校的《全唐诗》,《全唐诗》有12卷,共收入唐五代诗48900余首。我由唐诗想到宋词,宋词的数量虽不如唐诗,但宋词的艺术质量却完全可以和唐诗媲美,因此我心中升起一个想法,我来编一部《全宋词》,留给喜爱宋词的读者。后来我又读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唐五代词》,更增强了我要编一部《全宋词》的想法。这个念头后来一直激励着我。”

我便请他谈谈编选《全宋词》的全过程,唐圭璋先生说:“我爱宋词,一是天性使然。二是蒙吴梅先生精心指点,加深了我对宋词的迷恋与爱好。我在读东南大学时就开始广泛搜集宋词,后来我在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任教师时,也在不断阅读宋人留下的各种刊本,凡宋人文集所附宋词、宋人笔记中所载词作,我都摘抄,又在类书、方志、题跋、花木谱中去选宋词,统汇于一处。我在1934年先编写了《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两部,由神州国光社和正中书局出版。后来又在此基础上编选《全宋词》,前后约7年时间,1937年完成《全宋词》初稿,再经修改、补充,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了《全宋词》线装本。”

唐圭璋告诉我,这是《全宋词》最早的版本,1960年,他又作了修订,并由王仲闻先生订补加工,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这个版本的《全宋词》较旧版有几个大的改进,一是以善本替代了初版的底本,增补了240余家词人词作,词作新增1600余首。二是在体例上改变旧版本“帝王”“宗室”的分类排列,改为按词人年代先后排列。三是内容更为丰富。两宋词人共收入1330余家,词作约20000余首,引用书目530余种,他还为每位词人写了小传。

唐圭璋先生说到这里,喝了一口茶,又说:“我当年(1940年)编的《全宋词》,因为年轻,又适逢战乱发生,从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到编辑,几乎全凭一人之力,前后7年,虽兢兢业业,但终究经验不足。再加上负责排印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战乱中先逃往长沙,后又移至香港,当时的校对也不够仔细,所以这个版本的《全宋词》确实存在着不少错谬。后来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二公子王仲闻写来一信,严厉指出我编的《全宋词》差错甚多,令我心中十分内疚,也很钦佩和欣赏王先生的学问。”

我说:“听说您后来与王仲闻先生成了好朋友?”

“我后来承中华书局之约,着手修订《全宋词》,我当时了解到王仲闻先生家庭困难,便竭力向中华书局推荐由王仲闻先生来负责新版《全宋词》的审稿工作。王仲闻先生接到邀请后,就与我见面交换了修改意见,他后来全力以赴投入《全宋词》的修订工作,对新版的《全宋词》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也成了好朋友。”

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说到词,总是提宋词,但在唐五代时,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李煜、韦庄都填过词,似乎有点忽略唐五代词呢?”

唐圭璋先生娓娓说道:“在唐代时,词并不登大雅之堂,只在民间乐坊中传唱,是那些歌妓的唱词。五代时的词作,以花间词最为著名,李璟、李煜南唐二主与冯延巳的词写得非常浓艳华丽,尤其李煜的词精致而生动,艺术手法上乘,但总体上说,唐五代词表现的内容较狭窄,格调也不够高。而到了宋朝,政治相对开明,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空前繁荣,市民娱乐则成为一种时尚。北宋时还取消了宵禁制度,文人雅士喜欢听歌妓演唱小令、慢曲、转踏、诸宫词,不少文人还会即兴创作。在婉约派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豪放派。柳永、苏轼与辛弃疾扩大了宋词的表现内容,还有陆游、李清照、张孝祥等人的词,也各有独特风格。”

我不由想起蝶恋花、点樱桃、浣溪沙、扑蝴蝶、醉花阴、苏武慢、夜捣衣这些词牌,便向圭翁请教:“这些词牌很适合月下低吟、宴会留香,大多是情歌吗?”

老人点点头,他吟了一首《虞美人》小令:“杜鹃啼彻垂杨岸,春去天涯换。落花如雨掩重门,写尽红笺小字已黄昏。”

他轻轻吟完这首词,又说:“宋词发达,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诗歌至唐朝,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无论在题材上还是艺术水平上,宋代文人都觉得无法在诗歌上超越唐代,于是把兴趣与精力都花在填词上,终于让‘宋词’与‘唐诗’并立,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园地中两座对峙而各有建树的艺术高峰。”

唐圭璋还与我谈了他选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一些具体看法,他说:“过去的宋词选,以婉约词为主,如清末探花俞陛云编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选了909首词,绝大部分都是婉约词,辛弃疾等人的豪放词数量很少。因此我在新版的《全宋词》增补词人240余家,词作1600余首,在宋词的数量与艺术风格上都较明人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与清人侯文灿的《十名家词集》更为丰富一些。尤其对宋词各种风格的代表作,都考虑到了。”

全凭着对宋词的迷恋克服命运的坎坷

在与唐圭璋先生访谈间,圭翁不时取出他当年的一些旧照片回忆往事,他说:“我因父母早亡,在读小学时,还在南京新街口一带当过小贩,维持生计,因为我家是满族旗人,在当时受人歧视。幸运的是,在我25岁那年与当时生活条件优越的尹家小姐尹孝曾成婚。”

说起自己的婚事,老人不由喜形于色。他的妻子尹孝曾是清代名臣尹继善之后裔,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尹孝曾母亲相中,尹氏母女对其好学十分欣赏,于是便有了这段幸福的婚姻。他还说,他喜结良缘,对他一生致志于词学研究有极大帮助。他还回忆了自己当年深夜写作时,妻子为他悄悄添衣,红袖添香。而他生病时,妻子则精心护理。历历往事,唐圭璋都有自己填的小词为证。但可惜的是,1936年,尹孝曾患病去世,留下三个女儿。唐圭璋当时才35岁,后来他在讲课时,讲到苏东坡那首著名的《江城子》时,在黑板上一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眼眶中就浸满泪水,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也勾起圭翁中年时的感情起伏。他因感念伉俪当年之深情,从此终生不娶,鳏居一生,并默默把三个女儿抚养成人。

我在唐圭璋写下的词中,找到了他的牵挂与深深的怀念,如他写的《鹊桥仙》小令:“昏灯照壁,轻寒侵被,长记心头人影。几番寻梦喜相逢,怅欲语,无端又醒。”

另一首《浣溪沙》也很动人:

“经岁方携共渺茫,人间无处话悲凉,三更灯影泪千行。袅娜柳丝相候路,翩跹衣袂旧时妆,如何梦不与年长。”

唐圭璋55岁时,二女儿棣仪不幸去世;他66岁时,大女儿棣华也去世了。据吴调公教授事后对我说:“圭翁一生经历了幼年失怙,中年丧偶,老年丧女的三大痛苦,他全凭着对《全宋词》的迷恋,才从生活的坎坷痛苦中活到现在。”

我坐在客厅里,打量着这间才10平方米不到的“梦桐斋”,不由感触万千。除了《全宋词》,唐圭璋还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等,这些著述汇聚了主人一生的心血,不由令我对这位词学大家肃然起敬。

与圭翁辞别两周后,我收到他写来的文章《秦淮烟月读书情》,他在文中回忆说,自己年轻时常常在图书馆中手不释卷,中午花二角钱吃一餐,每有收获,喜不胜喜,历经坎坷,终有乐趣。

唐圭璋先生卒于1991年,享年90岁,他的雕像如今矗立在南京师范大学草木葱茏、繁花绕枝的校园里。

,终生与“宋词”相巩义市人民政府 伴的唐圭璋

相关:

古代私家园主的乐与忧古代的园主,园成后,心理上大体会经历两个阶段,先是乐,后是忧。 乐,多矣。首先,中国园林“模山范水”的营构手法,“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追求,使得身在闹市的园主,高墙一围,深院一隔,就可春看花,夏观荷,秋闻桂,冬赏梅。更可在后花园的叠石理水里,放下身体,解脱精神,远了心情。这远,即徐复观先生认为的,“远是山水形质的延伸,此一延伸,是顺着一个人的视觉,不期然而然地转移到想象上面。由这一转移,而..

前火箭球员与警方开枪对峙被击毙,差点成林书豪队友前NBA球员泰勒霍尼卡特,6日在洛杉矶谢尔曼奥克斯的住宅与警察枪战并对峙,警方7日攻坚后进入屋内,发现他已自杀身亡。据报导,泰勒霍尼卡特在2011年被NBA国王队选中,接着被下放到发展联盟(NBDL)雷诺大角羊,2013年被交易到休斯敦火箭队,但没能上场和林书豪并肩作战,又被下放到NBDL磨练。泰勒霍尼卡特后来离开美国到以色列、俄罗斯球队打球,去年则在土耳其超级联赛奋战。事发前泰勒霍尼卡特的母亲打电话给警察,透露自己儿..

周谷城与谭其骧的“和而不同”周谷城与谭其骧两位先生的学术主攻方向不同,性格爱好方面也迥异,但两人都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谷城与谭其骧两位先生的交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复旦。1942年春,周谷城经陈望道与张志让两位先生介绍,受聘于彼时迁徙到重庆的复旦大学,任史地系教授,并在新闻系开设英文报纸分析课。从那时起,周谷城在复旦任教几十年,历任历史系系主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等职位。 谭其骧本任职于浙江大学历史系。建国后,浙江..

钱穆与书的故事钱穆自幼家贫,酷爱读书,晚年撰写自己的生平时,对祖父的回忆只提及两部书籍。其中,“手抄《五经》一函,由先父以黄杨木版穿棉带裹扎,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另一部是“大字刻本《史记》”。这两部书深深影响了幼年钱穆,“余自知读书,即爱《史记》,皆由此书启之”。 1909年,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三年级时,偶然见同学看《曾文正公家训》,没想读了就放不下。次日一早,钱穆跑到校外书店买书。当时的书店..

德译本《红楼梦》的前世今生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工程的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经典作品被翻译到国外,与此同时,国人对中国经典作品在国外的译介情况也越来越关注。南京大学德语系钦文老师长期研究中国文学的德译情况,广搜相关研究和出版信息,最近他特为本报撰写系列文章,详细梳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被陆续译介到德国的过程。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最早被译介到德国的是《水浒传》(片断),时在1834年;最早以较完整的形式(节译本..

碰庵(杨晓航)个人书法篆刻展在京开幕7月7日,碰庵(杨晓航)书法篆刻展在北京世纪金源古玩城中央大厅开幕,本次展览展出杨晓航(碰庵)书法篆刻作品80余幅,系统全面的展示了杨晓航40年的书法成就。 碰庵先生(宣纸中国网供图) 杨晓航师承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继承了康门书法雄强严谨的传统治学书风。在书坛丑态百出,泥沙泛起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得到书学同仁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宣纸中国网張应说,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

巴洛特利抵达马赛接受体检,即将签下两年合约虎扑7月8日讯意大利媒体表示,意大利国脚巴洛特利已经抵达马赛接受体检,双方即将签下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巴洛特利今夏离开了效力了两年的尼斯,但他之前拒绝了中超的高薪邀请,这名28岁的前锋决定继续留在法甲联赛,他将加盟法甲劲旅马赛队。而今天巴洛特利也抵达了马赛的训练中心,他将在这里接受马赛的体检并和球队签下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预计马赛会为巴洛特利开出600万欧元年薪的合同。此外,虽然巴洛特利和尼斯的合同已..

用传统文化赋能动漫,历史温度与当下生活缺一不可去年,《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一批以国宝、文物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让观众意犹未尽。眼下,这股“国宝热”又延续到了动漫领域。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现场,“国宝元素”成为公众活动日上最引人瞩目的动漫主题。 承载着先人智慧,镌刻着民族记忆,古老文物在动漫中“活”了起来——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宝主题动漫或以可爱的卡通造型出现,或被“拟人化”成为养眼的动画人物,再配上量身定制的趣味故事,让人眼..

在承续传统中创造个人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群众代代相续的梦想和奋斗,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相存相依的历史过程和实践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实践者,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每一个体,都应有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愿景,应有个人怎样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路径、新作为。 传统思想视角下的个人美好生活 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群体需要、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等紧密相连,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浙江浦江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因累世同居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其家族不少成员被《宋史》《元史》《明史》列入《孝义传》或《孝友传》。尤其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赐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并亲书“孝义家”三字,使其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典范家族之一。郑氏家族数代累积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睦邻之道的经验,经数次修订、增删,至明初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官方倡导下,这些规范逐渐超越家族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