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与谭其骧的“和而不同”

2018-07-09 09:12:48 来源:网络

周谷城与谭其骧两位先生的学术主攻方向不同,性格爱好方面也迥异,但两人都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谷城与谭其骧两位先生的交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复旦。1942年春,周谷城经陈望道与张志让两位先生介绍,受聘于彼时迁徙到重庆的复旦大学,任史地系教授,并在新闻系开设英文报纸分析课。从那时起,周谷城在复旦任教几十年,历任历史系系主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等职位。

谭其骧本任职于浙江大学历史系。建国后,浙江大学历史系因故停办。1952年适逢全国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历史系于全国各地招揽人才,谭其骧接受周予同先生的邀请,赴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周谷城与谭其骧几十年的共事,便从那时拉开了序幕。

在学术方面,周谷城先生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包括史学、美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历史研究主攻世界史,著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重要学术专著;谭其骧先生则长期从事中国史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行政区划地图集,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999年获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荣誉奖。

在性格方面,周谷城先生风趣幽默,对于西方文化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谭其骧先生严谨内敛,生活方式也较为传统。据谭其骧的学生葛剑雄教授回忆:周先生喜欢跳舞,皮鞋擦得锃亮,晚上看完戏之后还能写篇小文章,第二天就可以发表;谭先生的爱好和当时的大部分老教授相似,喜欢听京剧唱昆曲,生活方式较为传统。在北京开会期间,教授们所住的京西宾馆有时会放电影,但是谭先生说他不懂,觉得电影没有味道。葛剑雄教授还曾讲过两位老先生交往中的一件趣事。有一次,谭先生问周先生冬天带个墨镜干什么,难道是眼睛不舒服?周先生说,不是,我现在会多,带个墨镜,平时开会打瞌睡别人就看不到了。葛剑雄在旁边开玩笑,那您比谭先生厉害了,谭先生打瞌睡,头是要动的。

虽然两位老先生性情不尽相同,却在几十年的时光中互相欣赏,共同走过了难忘的岁月。

复旦历史系80周年系庆纪念册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从左到右分别是: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与胡厚宣。据葛剑雄教授提供的谭其骧先生的日记记录,1963年10月23日,他与周谷城、周予同等10位复旦教授赴京出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扩大会议。当时教授们住在北京饭店,到中山公园不远。11月14日,“上午小组会,下午赴(中山)公园,应(胡)厚宣夫妇约,摄影多幅。晚上文化俱乐部用餐后,厚宣请蒙(文通)、徐(中舒)、周谷老及余,访谷霁光”。通过这张照片,上世纪复旦历史系老教授们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风度翩翩,令人仰慕。

王春瑜于上世纪50年代进入复旦历史系学习,亲身经历了大师云集的时代。在《中国人的情谊》中,他回忆道:谭其骧先生讲课条理分明,生动活泼,口才极佳;周谷城先生则风采奕奕,虽湖南口音很重,却以独出心裁的课程设置,深得学生喜欢。常常在第二节课快结束时,周先生会留下几分钟,给学生介绍国内外的史学动态,有时也会提到与一些史学家的友谊。而在提及谭先生时,周先生的评价是:历史地理学的权威,国宝级的专家。

除却工作与学术上的互相欣赏,两位先生在生活中亦是相互了解,交往密切。王春瑜曾撰文提到,1978年他由于工作事宜求助两位先生的事情。因关系较为亲密,王春瑜起初求教于谭其骧先生,谭先生考虑再三后,建议他去向周先生请一封推荐信。由于与周谷城先生并不熟,并且在1964年批判周先生时,自己还写过文章,王春瑜心中有所担忧。然而谭先生对于周先生豁达的性格却是了解甚深,安慰说,谷老不会计较这番事情。同时,谭先生为王春瑜写了一封推荐信,请周先生务必帮忙。当王春瑜拿着信去拜访周先生时,果然受到了他的热情招待。(《中国人的情谊》,王春瑜,山西人民出版社)

两位先生晚年都在学术上做出了卓越的建树,其中一件大事,便是他们都参与了《民国丛书》的编纂。作为主编,周谷城对于选书曾经提出这样的标准:“在讲人的时候,不因人废言;在讲言的时候,不因言废人。”谭先生对于入选书目同样十分认真,依据周先生确定的选书标准,对于史地方面的书籍,提出不少具体建议。例如对于陶希圣编撰的《辩士与游侠》一书,谭先生虽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编委会的讨论,却写了一整张纸的意见,希望编委们讨论,不要因人废言:“书中引用了许多见于《史记》的很著名的战国故事,参以战国时诸子中的文字,读者可由此了解其时有关辩士与游侠的风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作者后来投靠蒋介石,成为一个反动派的帮闲,但此书看不出有何反动之处。”(《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谷城与谭其骧两位先生的学术主攻方向不同,性格爱好方面也迥异,但两人同为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正是这样的“和而不同”彰显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也让我们从中窥探到上世纪复旦历史系老先生们的卓越风采。

,周谷城与谭其骧的“和拱北租房网 而不同”

相关:

钱穆与书的故事钱穆自幼家贫,酷爱读书,晚年撰写自己的生平时,对祖父的回忆只提及两部书籍。其中,“手抄《五经》一函,由先父以黄杨木版穿棉带裹扎,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另一部是“大字刻本《史记》”。这两部书深深影响了幼年钱穆,“余自知读书,即爱《史记》,皆由此书启之”。 1909年,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三年级时,偶然见同学看《曾文正公家训》,没想读了就放不下。次日一早,钱穆跑到校外书店买书。当时的书店..

德译本《红楼梦》的前世今生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工程的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经典作品被翻译到国外,与此同时,国人对中国经典作品在国外的译介情况也越来越关注。南京大学德语系钦文老师长期研究中国文学的德译情况,广搜相关研究和出版信息,最近他特为本报撰写系列文章,详细梳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被陆续译介到德国的过程。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最早被译介到德国的是《水浒传》(片断),时在1834年;最早以较完整的形式(节译本..

碰庵(杨晓航)个人书法篆刻展在京开幕7月7日,碰庵(杨晓航)书法篆刻展在北京世纪金源古玩城中央大厅开幕,本次展览展出杨晓航(碰庵)书法篆刻作品80余幅,系统全面的展示了杨晓航40年的书法成就。 碰庵先生(宣纸中国网供图) 杨晓航师承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继承了康门书法雄强严谨的传统治学书风。在书坛丑态百出,泥沙泛起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得到书学同仁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宣纸中国网張应说,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

巴洛特利抵达马赛接受体检,即将签下两年合约虎扑7月8日讯意大利媒体表示,意大利国脚巴洛特利已经抵达马赛接受体检,双方即将签下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巴洛特利今夏离开了效力了两年的尼斯,但他之前拒绝了中超的高薪邀请,这名28岁的前锋决定继续留在法甲联赛,他将加盟法甲劲旅马赛队。而今天巴洛特利也抵达了马赛的训练中心,他将在这里接受马赛的体检并和球队签下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预计马赛会为巴洛特利开出600万欧元年薪的合同。此外,虽然巴洛特利和尼斯的合同已..

用传统文化赋能动漫,历史温度与当下生活缺一不可去年,《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一批以国宝、文物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让观众意犹未尽。眼下,这股“国宝热”又延续到了动漫领域。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现场,“国宝元素”成为公众活动日上最引人瞩目的动漫主题。 承载着先人智慧,镌刻着民族记忆,古老文物在动漫中“活”了起来——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宝主题动漫或以可爱的卡通造型出现,或被“拟人化”成为养眼的动画人物,再配上量身定制的趣味故事,让人眼..

在承续传统中创造个人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群众代代相续的梦想和奋斗,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相存相依的历史过程和实践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实践者,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每一个体,都应有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愿景,应有个人怎样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路径、新作为。 传统思想视角下的个人美好生活 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群体需要、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等紧密相连,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浙江浦江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因累世同居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其家族不少成员被《宋史》《元史》《明史》列入《孝义传》或《孝友传》。尤其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赐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并亲书“孝义家”三字,使其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典范家族之一。郑氏家族数代累积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睦邻之道的经验,经数次修订、增删,至明初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官方倡导下,这些规范逐渐超越家族界限,..

古代身份证如何证明我是我在当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身份证,其实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直到1984年才正式发行,在这之前承担证明自己身份这个“艰巨任务”的是林林总总的单位介绍信。那么,中国古代有身份证吗?如果没有,人们要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难题呢? 中国古代并没有身份证,倒是有两样与身份证相似的证件,那就是符牌与传信。相较而言,符牌侧重于表明身份,传信侧重于准入通行。从功能层面看,似乎可以得出“符牌+传信=身份证”的等式,但从内..

唐代家训、家风、家法与社会教化唐代是中古士族社会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士族名门的家风、家训和家法对新旧士族的兴衰有着重要意义。唐朝宰相崔祐甫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显然,传统社会的家庭教化包括家风、家训、家法,它们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家庭之兴衰,也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家训、家风、家法与士族的兴衰 陈寅恪先生认为所谓士族“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

上古音乐的经典化音乐关乎盛衰,所以古人格外重视音乐。文献记载,尧舜时代就有了乐官,管理音乐事务,教育未成年子弟。到了周代,形成了完整的乐教体系,“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详细规定了乐教的具体措施、内容及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我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大学教育——成均教育的音乐被称为六乐,即《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周礼·春官·大司乐》)。《云门》《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