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与书的故事

2018-07-09 09:12:43 来源:网络

钱穆自幼家贫,酷爱读书,晚年撰写自己的生平时,对祖父的回忆只提及两部书籍。其中,“手抄《五经》一函,由先父以黄杨木版穿棉带裹扎,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另一部是“大字刻本《史记》”。这两部书深深影响了幼年钱穆,“余自知读书,即爱《史记》,皆由此书启之”。

1909年,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三年级时,偶然见同学看《曾文正公家训》,没想读了就放不下。次日一早,钱穆跑到校外书店买书。当时的书店大门是一块一块的长木板拼接的,店家刚开门,木板还没卸完,钱穆从门缝中侧身窜入,急问有没有《曾文正公家训》,连家书一起付款购买。此后,这家书店就成了钱穆的私人图书馆,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1914年,钱穆在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任教,将几年教学的《论语》讲稿成书《论语文解》,寄给商务印书馆,得以出版,得版权费和稿费100元。不过不是现金,而是商务印书馆的百元书券,只能买书(不限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钱穆用这张百元券补缺了自己的经史子集书籍,他感慨地说:“自此余学问又进。此百元书券实于余大有裨益也。”

钱穆自1930年起分别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在北平共生活八年。教书做学问之余就是到旧书市场淘书,常常有意外惊喜。其中念念不忘的善本有:

其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前八卷,清朝嘉庆年间刻本。钱穆得到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禹贡》半月刊上。

其二,《章实斋遗书》家传本。一天下课后,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子水特地到历史系休息室找钱穆,市面上送来了一部《章实斋遗书》手抄本,不知道是否有价值,想请钱穆鉴定一下。钱穆仔细勘查后发现,这部书确是章氏的家传本。这个本子几乎可以说是孤本,极为珍贵。如果回答说没价值,这个孤本必然回到旧书店,钱穆就可以收为己有。但想到公藏可以给大众阅览,于是钱穆告诉毛馆长可以收购珍藏。

同时,钱穆让助教连夜录出刻本中未见的内容,共20余篇。抗战南迁时,钱穆将这些手抄本藏在大衣箱底,上面加一木板,以避开检查(为什么要检查这些“故纸堆”,钱穆没有解释,现在不甚了了),辗转香港、长沙、昆明、成都。后托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蒙文通印刷200册,此书得以流传。

而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子水并没有为图书馆购买《章实斋遗书》,此书竟转归于胡适家藏,最后不知所踪。

其三,《竹书纪年义证》,北通州雷学淇著,共40卷。钱穆曾遍访北平旧书市场而未得,后在北平图书馆得到家传稿。该书由雷氏家人捐献,蔡元培校长请北大付印,印刷本流入北平图书馆。钱穆看到后,晒蓝本(复制)一部,并将有关内容补入自己的《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中。1937年,钱穆将晒蓝本交书店印刷,此书得以流传。

钱穆淘书藏书,其目的还是为了研究。他有一部朱石曾的《竹书纪年存真》,以此纠正了王国维校对本的很多错误。傅斯年曾嘱咐北平各书店为他寻访此书,几年无果。最后只好将钱穆的书借去晒蓝复制,收藏在中央研究院的书库中。

钱穆回忆自己在北平的八年:“余前后五年购书逾五万册,当在二十万卷左右。历年薪水所得,节衣缩食,尽耗在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等学校南渡。钱穆藏书量大,难以运输,更难找到藏书的地方,况且每年夏天还要晾晒。思虑再三,钱穆临时赶制了20个大箱子,将20万卷藏书装入箱中,并与房主约定,房子不再租给他人,等和平了再来取书。

抗战胜利后,钱穆没有回到北平,而是在家乡江南大学任教。房主通过钱穆好友汤用彤,催促其将书运走。汤用彤找到钱穆熟悉的一位书估去取,书估愿意出价百石米价。而此时钱穆已在广州,他嘱咐汤用彤让书估妥为保存,等他回北平后仍然以百石米价赎回。

再后来,钱穆流落到香港,老友沈燕谋为新亚研究所购书,得《资治通鉴》一部。钱穆看后发现竟然是自己大哥钱挚(钱伟长父亲)生前的阅读本,书中有很多大哥的手迹。此书现身香港,其他20万卷藏书可以想见。这时汤用彤已经去世,钱穆北平藏书的下落自此无从查询。

收自人间,散在人间。书香不尽,唯有缘者得之。

(本文参考书目: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岳麓书社,1986年。)

,拱墅区邮编

相关:

德译本《红楼梦》的前世今生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工程的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经典作品被翻译到国外,与此同时,国人对中国经典作品在国外的译介情况也越来越关注。南京大学德语系钦文老师长期研究中国文学的德译情况,广搜相关研究和出版信息,最近他特为本报撰写系列文章,详细梳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被陆续译介到德国的过程。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最早被译介到德国的是《水浒传》(片断),时在1834年;最早以较完整的形式(节译本..

碰庵(杨晓航)个人书法篆刻展在京开幕7月7日,碰庵(杨晓航)书法篆刻展在北京世纪金源古玩城中央大厅开幕,本次展览展出杨晓航(碰庵)书法篆刻作品80余幅,系统全面的展示了杨晓航40年的书法成就。 碰庵先生(宣纸中国网供图) 杨晓航师承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继承了康门书法雄强严谨的传统治学书风。在书坛丑态百出,泥沙泛起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得到书学同仁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宣纸中国网張应说,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

巴洛特利抵达马赛接受体检,即将签下两年合约虎扑7月8日讯意大利媒体表示,意大利国脚巴洛特利已经抵达马赛接受体检,双方即将签下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巴洛特利今夏离开了效力了两年的尼斯,但他之前拒绝了中超的高薪邀请,这名28岁的前锋决定继续留在法甲联赛,他将加盟法甲劲旅马赛队。而今天巴洛特利也抵达了马赛的训练中心,他将在这里接受马赛的体检并和球队签下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预计马赛会为巴洛特利开出600万欧元年薪的合同。此外,虽然巴洛特利和尼斯的合同已..

用传统文化赋能动漫,历史温度与当下生活缺一不可去年,《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一批以国宝、文物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让观众意犹未尽。眼下,这股“国宝热”又延续到了动漫领域。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现场,“国宝元素”成为公众活动日上最引人瞩目的动漫主题。 承载着先人智慧,镌刻着民族记忆,古老文物在动漫中“活”了起来——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宝主题动漫或以可爱的卡通造型出现,或被“拟人化”成为养眼的动画人物,再配上量身定制的趣味故事,让人眼..

在承续传统中创造个人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群众代代相续的梦想和奋斗,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相存相依的历史过程和实践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实践者,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每一个体,都应有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愿景,应有个人怎样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路径、新作为。 传统思想视角下的个人美好生活 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群体需要、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等紧密相连,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浙江浦江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因累世同居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其家族不少成员被《宋史》《元史》《明史》列入《孝义传》或《孝友传》。尤其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赐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并亲书“孝义家”三字,使其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典范家族之一。郑氏家族数代累积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睦邻之道的经验,经数次修订、增删,至明初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官方倡导下,这些规范逐渐超越家族界限,..

古代身份证如何证明我是我在当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身份证,其实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直到1984年才正式发行,在这之前承担证明自己身份这个“艰巨任务”的是林林总总的单位介绍信。那么,中国古代有身份证吗?如果没有,人们要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难题呢? 中国古代并没有身份证,倒是有两样与身份证相似的证件,那就是符牌与传信。相较而言,符牌侧重于表明身份,传信侧重于准入通行。从功能层面看,似乎可以得出“符牌+传信=身份证”的等式,但从内..

唐代家训、家风、家法与社会教化唐代是中古士族社会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士族名门的家风、家训和家法对新旧士族的兴衰有着重要意义。唐朝宰相崔祐甫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显然,传统社会的家庭教化包括家风、家训、家法,它们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家庭之兴衰,也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家训、家风、家法与士族的兴衰 陈寅恪先生认为所谓士族“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

上古音乐的经典化音乐关乎盛衰,所以古人格外重视音乐。文献记载,尧舜时代就有了乐官,管理音乐事务,教育未成年子弟。到了周代,形成了完整的乐教体系,“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详细规定了乐教的具体措施、内容及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我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大学教育——成均教育的音乐被称为六乐,即《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周礼·春官·大司乐》)。《云门》《大卷..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范仲淹是宋代名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为官清廉,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享誉后世。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对文彦博提出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激励着宋代士大夫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范仲淹先忧后乐、为国为民的一生,被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楷模,同时他也治家甚严,教子有方,先后编写《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范文正公家训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