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续传统中创造个人美好生活

2018-07-09 08:51:16 来源:网络

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群众代代相续的梦想和奋斗,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相存相依的历史过程和实践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实践者,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每一个体,都应有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愿景,应有个人怎样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路径、新作为。

传统思想视角下的个人美好生活

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群体需要、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等紧密相连,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的“仁者爱人”理念的视角下,民众富庶、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图景,而精神追求、价值担当则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核。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有恒产,方能有恒心,首先做到“不饥不寒”,才可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而在物质需求之外,我们的先人也看到了物质条件的有限性和个人欲望的无限性,因此在个人美好生活的预设上,尤其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主张人伦教化的施行、道德义务的担承、精神生活的充实是人的类本性的体现,也是个体美好生活的本质要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充实之谓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回也不改其乐”等种种对美好生活的判断,千百年来已内化于百姓日用,使精神生活的自足、价值优先的担当、公序良俗的遵从,成为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内核。

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的视角下,尊重规律,尊重人性,顺应自然,崇尚自由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我们的先人,一直以来,本着主客交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安顿顺应天道、敬畏自然的个体人生,无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还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自然而然、素朴归真,青山绿水、翠竹黄花永远是美好生活的光景。除此之外,尊重规律、尊重自然态度也生发了平等包容的社会观念,在以道观之、道法自然的视野下,荒诞的、伪饰的、不合理的一切被排除在美好生活之外,合理的、有序的、平等的、包容的、多样的价值追求则徜徉在美好生活之中。

在中国传统的“当下即是”理念视角下,直面现实、超越庸常,任运自在,日日好日,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情怀。颠沛造次、艰难困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广大、玉汝于成,也培育了个体人生美好生活的智慧。在中国智慧的观照下,无论是传统儒、道思想,还是中国化的佛学理论,都强调对我们所在生活世界完美性的追求,也即美好的生活不在彼岸,美好的人生不在他力,而在自性,而在当下。“当下即是”是一种心理素质,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能动力量。基于这种心态和动力,生活的困难会迎面化解,生活的美好会通过精进奋斗迎面而来。一束野花会散发大地的芳香,一片叶子会展露自然的生机,粗茶淡饭足可见人伦的温度,贩夫走卒足可见市井的冷暖,窗明几净足可见“人间好时节”,安康自在足可见“日日是好日”,从我做起足可见“满街都是圣人”。

总之,中国传统理念下的个人的美好生活,是丰衣足食、彝伦攸叙、道法自然、当下即是的美好生活,也是注重个人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美好生活。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个人美好生活创造

美好生活是愿景,更是践行。这种愿景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完美秩序,而要达成这种愿景则需要实践。所以说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是获得,更是精进、创造和奋斗。

自强不息创造个人美好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植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种精神落实到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激发的是每一位个体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仁由己”,美好生活不是施舍,不是等待,美好生活不能止于蓝图,止于“桃花源”“终北国”的想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美好生活是一种实践追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伟大的事业,呼唤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伟大创造和奉献,也呼唤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

完善人格创造个人美好生活。中华民族素来崇尚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德业并进、内圣外王,崇尚内在德性和外在事功的完美结合,落实到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健全心智、完善人格、提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好生活是一种价值追求。身处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即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新时代,我们的追求不应限于物质上的脱贫,不仅仅是“两不愁三保障”,我们呼唤每一位个体温良恭让的美好、宅心仁厚的美好、敦伦尽分的美好。

和谐共享创造个人美好生活。中华民族“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的情怀,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行动理念中得以升华。美好生活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美好生活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和谐共享。新时代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利利他”的传统理念应有其时代重光。美好生活是一种境界追求。中华民族的整体思维、关联思维影响下的每一位个体,从来都不是绝缘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孤岛,“独乐乐”从来都不是终极的幸福和美好,“浑然与物同体”,心中思人,念及苍生,才是个体人生的美好境界。新时代只有以自身的尽己推人的努力,为和谐中国、法治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才是美好生活的主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关切人生问题,其中对理想境界的界定和践行,为新时代民众的美好生活愿景提供了充沛的精神滋养。虽然所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有别,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今如一的,新时代的新课题也是对古代先贤思想和实践关切的一种延续,这些都为我们讨论当下社会什么是个人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既具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借鉴,为我们在承续传统中开创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有益支撑。

(作者:王月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在承续传统中创造个人珙县3.8级地震 美好生活

相关: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浙江浦江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因累世同居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其家族不少成员被《宋史》《元史》《明史》列入《孝义传》或《孝友传》。尤其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赐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并亲书“孝义家”三字,使其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典范家族之一。郑氏家族数代累积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睦邻之道的经验,经数次修订、增删,至明初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官方倡导下,这些规范逐渐超越家族界限,..

古代身份证如何证明我是我在当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身份证,其实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直到1984年才正式发行,在这之前承担证明自己身份这个“艰巨任务”的是林林总总的单位介绍信。那么,中国古代有身份证吗?如果没有,人们要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难题呢? 中国古代并没有身份证,倒是有两样与身份证相似的证件,那就是符牌与传信。相较而言,符牌侧重于表明身份,传信侧重于准入通行。从功能层面看,似乎可以得出“符牌+传信=身份证”的等式,但从内..

唐代家训、家风、家法与社会教化唐代是中古士族社会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士族名门的家风、家训和家法对新旧士族的兴衰有着重要意义。唐朝宰相崔祐甫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显然,传统社会的家庭教化包括家风、家训、家法,它们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家庭之兴衰,也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家训、家风、家法与士族的兴衰 陈寅恪先生认为所谓士族“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

上古音乐的经典化音乐关乎盛衰,所以古人格外重视音乐。文献记载,尧舜时代就有了乐官,管理音乐事务,教育未成年子弟。到了周代,形成了完整的乐教体系,“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详细规定了乐教的具体措施、内容及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我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大学教育——成均教育的音乐被称为六乐,即《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周礼·春官·大司乐》)。《云门》《大卷..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范仲淹是宋代名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为官清廉,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享誉后世。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对文彦博提出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激励着宋代士大夫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范仲淹先忧后乐、为国为民的一生,被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楷模,同时他也治家甚严,教子有方,先后编写《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范文正公家训百..

获奖越剧《荆钗记》将巡演全国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白瀛)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越剧《荆钗记》将于11月11日在温州大剧院开启全国巡演。该剧以“信”为主题,歌颂了重信守诺、忠贞不二的中华传统美德。 《荆钗记》本是自宋元四大传奇之一,讲述南宋时期温州士子王十朋与钱玉莲历尽艰难、夫妻团聚的故事。1997年,温州市越剧团据此改编为同名越剧,曾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10项优秀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和导演、舞美、表演等奖项。 温州市越剧..

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马六甲》在马来西亚首演新华社马来西亚马六甲7月8日电(记者林昊 王大玮)由中国导演王潮歌执导、讲述马六甲人文风情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马六甲》7日晚在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首演,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该剧以“时间船”为主轴,通过不同的故事叙述了马六甲600多年的沧桑变迁。巧妙的灯光设计、感人的故事情节、富有张力的舞台表演以及先进的剧场技术,让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伴随着雄壮的大鼓声,演出以600多年前明朝郑和船..

当评书遇见乐队 7月7日,吴荻(左一)、张添羽(右一)与音乐家共同表演《卧龙先生的三番diss》。 7月6日至8日,在活跃于北京的评书馆“澄书馆”内,说书人吴荻、导演张添羽与几位音乐家、艺术家上演评书与乐队现场相结合的剧目《卧龙先生的三番diss》。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7月7日,吴荻在表演《卧龙先生的三番diss》。 7月6日至8日,在活跃于北京的评书馆“澄书馆”内,说书人吴荻、导演张添羽与几位..

“北新桥海眼”传说搬上舞台不少老北京都知道“北新桥海眼”的传说和那口锁龙井,作为北京人的青年导演张默则把这个传说搬上了舞台进行全新演绎。7月8日,张默和邵泽辉两位导演率全体主创亮相,介绍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资助项目《北新桥的海眼》的创作和排演情况。 传说北新桥的海眼处有一口井,名为锁龙井,井下锁着一条活了600多年的兴元龙。这条龙在明朝时曾祸乱北京城,降水于京师,刘伯温奉燕王之命,派姚广孝前去镇压,将它降服,封印于井下。《..

《造梦师》描画梦境世界人类对梦的探究和解释始终没有停止过,由接力出版社打造的原创幻想儿童文学新品牌《造梦师》就是围绕“梦境”的作品。85后新锐儿童文学作家陈佳同以人类的梦境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庞大复杂的幻想体系,通过“造梦师”这样一个幻想中的特殊职业来描画梦的世界、梦的来源,展现人类深层的欲望和人性的善与恶。 《造梦师》共出版4册,包括《导梦猫》《双子星》《暗影帝国》《三重梦》,以主人公琦琦为代表的“造梦师”们运用自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