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为戏曲艺术传播插上翅膀

2018-07-03 11:14:36 来源:网络

携带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戏曲艺术,以其成熟的艺术形态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地承载着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然而,20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与日趋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对发展、成熟于传统农耕文明的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挑战之中也蕴含着机遇。当前,国家大力振兴传统文化的政策导向与努力扶持戏曲艺术的一系列举措,为戏曲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寻求与现代媒介的结合并努力实现创新,也是盘活戏曲资源的重要途径。与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古老的艺术形式相比,年轻的电影艺术虽仅有百余年历史,但其社会共享的兼容性与大众性却有着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优势。诞生于19世纪末工业社会中的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和文化工业。电影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综合性和艺术表现力,借助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强大驱动,不仅使其自身发展熠熠生辉,而且也已成为其他艺术和文化赖以发扬光大的重要载体。就其与戏曲联姻,对戏曲资源的创新性转化而言,电影堪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范例。

电影对戏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肇始于电影诞生之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主要着眼于通过视听手段从整体上对戏曲文本进行艺术转换。从中国电影与戏曲的关系来看,最先是戏曲舞台表演的影像实录,后来又出现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电影种类——戏曲电影。

戏曲电影曾经发挥了戏曲和电影两种艺术优势,既具有审美独特性,又长期吸引了大量的戏曲和电影观众,是电影联姻戏曲,创新性转化戏曲资源的有效形式。戏曲电影产生的良好效应,源自戏曲艺术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戏曲观众对戏曲的忠实度延伸至戏曲电影。同时也是因为戏曲电影兴盛时期,大众娱乐方式较为匮乏,电影一度成为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戏曲电影的独特吸引力,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电影和戏曲的互动,各戏曲剧种的代表作基本都拍成了电影,《生死恨》《梁山伯与祝英台》《霸王别姬》《天仙配》《花木兰》《红楼梦》《游园惊梦》等一系列戏曲电影都曾在中国电影史上大放异彩,成为一代又一代观众无法抹去的记忆。

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文艺市场化与大众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有力地冲击着戏曲电影。传统戏曲的观众逐渐老去,电影观众新老更迭,其他文化娱乐媒介也分流了大量观众,一时之间戏曲电影的创作实践大幅减少,戏曲和戏曲电影风光难再。在这个形势下,电影和戏曲艺术联姻的主要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影不再着眼于整体转化某个戏曲文本,而是有意识地选择并吸纳某些戏曲元素进入电影,使之作为电影艺术的有益补充。与戏曲电影相比,这种形式的电影可称之为“戏曲元素电影”。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早已有之,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它逐渐成为电影联姻戏曲,创新性转化戏曲资源的主要形式。

在电影创作实践中,戏曲的表演、音乐、舞美、剧本文学等诸多元素,都广泛体现在电影叙事、人物塑造、审美表现与视听语言之中,起着推动叙事、表达情感、渲染气氛和深化内涵等重要作用。电影《霸王别姬》里京剧演员在时代洪流中的人生遭际与京剧《霸王别姬》中的情节、人物、音乐、服装交织相融;电影《游园惊梦》中昆曲《游园惊梦》成为电影情节展开的暗线,并以昆曲婉转的唱腔与配乐营造了婉约哀伤的电影氛围;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两段戏曲表演则成为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这些成功的艺术实践表明,“戏曲元素电影”能以更自由灵活的方式和对观众更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相得益彰、彼此共赢,从而重新延续并有力地推进电影对戏曲资源的创新性转化。

无论是戏曲电影还是“戏曲元素电影”,电影都以其艺术表现上的特有优势深入挖掘并充分表现戏曲艺术的特质。作为舞台艺术,戏曲表演的现场性、即时性与场面调度的“平面性”,使观众仅有一次机会、一个角度观看整场表演,而戏曲电影和“戏曲元素电影”则在技术上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舞台限制。戏曲演员的表演可以通过不同的景别进行表现,大大丰富了观众的观看视角。尤其是电影小景别的放大功能,消弭了舞台带来的疏离感,使观众与演员的表演实现艺术、审美上的“零距离”。电影还能通过机位与景别的改变,重复演员的表情、手势、身段与步法,以此强化戏曲表演的精华部分。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方法,又能把各种戏曲元素重新排列组合,便于观众的观看与理解。而“戏曲元素电影”对戏曲艺术元素的选择和吸纳则更为自由灵活,对戏曲文化资源的调用和转化更为得心应手。

(作者:朱怡淼,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电影为戏曲艺术传关键路径 播插上翅膀

相关:

以新语言和新思维唤醒民间故事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路径多种多样,从民间故事中寻找资源是一个有效方式。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童话,还有节日故事、民俗故事、成语故事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脉气象,是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中国故事。 但对这样的中国故事,过去大多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少有效的改编、重述、传播与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只是民间文学研究者一个学术行为,搜集整理好..

年轻人你要不要做敦煌“数字供养人”敦煌莫高窟第146窟的五代壁画,原解为“劳度叉(婆罗门教徒——记者注)斗法失利,变出大树,舍利弗(佛祖释迦摩尼的弟子——记者注)令风神吹倒大树”,由此提炼出一个智慧锦囊“风”,妙语为“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古老的文化瞬间变“潮”。 这是不久前上线的“数字供养人”互联网公益项目,筹集款项将用于敦煌莫高窟第55窟的数字化保护。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鹃介绍,“数字供养人”的概念源自1650多年前..

三里屯城市书屋重新开张6月20日,本报以《城市书屋三里屯馆闭馆俩月 爱书人着急》为题,报道了“城市书屋”三里屯馆因故两个月未开放的事情。昨日(2日)记者重回故地,发现三里屯馆不但已经恢复开放,还增添了无线网络、指示标识等各类服务设施。前来借阅的读者对于修整后的全新阅读环境也十分满意。据悉,“城市书屋”三里屯馆现已交由朝阳图书馆接管。 记者昨日看到,图书馆内原有的木质地板上铺上了全新的灰色地毯,阅读座位的摆放也有所调整,时值..

在文艺中激荡红色血脉“艺术化再现了红军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直观而具体地展现了信仰的光芒”“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相互激荡,释放出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日前,作为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节目之一,江西省安远县主创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采茶戏歌舞剧《杜鹃哩咯红》在北京上演。舞台艺术与红色故事的有机结合,在激起共鸣的同时,也让观众在心灵上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革命传统是珍贵无比的精神富矿。一段段风..

坚定文化自信要处理好四对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把坚定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得非常清楚。文化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源于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

高校联袂献艺绽放青春2018第八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系列活动的重点项目——“凝聚青春力量”高校大学生优秀节目展演近日举行。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在内的海淀区14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为区域群众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 本次展演包括了拉丁舞《恰恰恰》、阿卡贝拉《看月亮爬上来》、弦乐合奏《莫扎特小夜曲》、民乐《凉凉》、舞蹈《梅·砺香》、《芳华》、《嫦娥》等大学生们带来的都极具感染力的节..

保加利亚文学国内首次出文集《保加利亚中短篇小说集》7月2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该书译者余志和说,保加利亚文学的译作现在在市场上甚少,出版小说集更是首次,此次出版《保加利亚中短篇小说集》有查漏补缺的意义。 保加利亚文学是最早的斯拉夫文学,发端于9世纪。该小说集收录了保加利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十八位作家的四十一篇经典作品,是对保加利亚中短篇小说创作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这些精心筛选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活的人..

徐小斌:对世界始终保有好奇心前天(1日),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当当、凤凰网文化、腾讯文化、单向空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瑰丽画面下的真爱与美——作家徐小斌《海百合》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作者徐小斌与评论家李敬泽、陈晓明、杨庆祥一同出席。活动中,徐小斌讲述了创作经历,她表示,此绘本不仅为孩子所著,最好的童话应该是给所有人看,书中蕴含的神秘感,源自她依然保有的好奇心。 徐小斌,当代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自1981年始发表..

四达助非洲村落实现电视万村通记者从日前在京举办的第八届非洲数字电视发展论坛上获悉,中国数字电视运营商四达时代集团今年将全面开始为10112个非洲村落实施收看卫星电视工程。来自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几内亚等43个非洲国家和印度、缅甸等5个亚洲国家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参加该论坛。 该集团总裁庞新星介绍,该项目被称为“非洲卫星电视‘万村通’”,是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合作十大计划”中的一项。今年9月前..

国戏纪念首任校长田汉先生诞辰7月2日,中国戏曲学院举行“纪念首任校长田汉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启动了纪念田汉先生诞辰系列活动的序幕,包括学术研讨会、纪念演出、馆藏文献专题展览等活动。 作为我国著名戏曲教育家、戏曲剧作家,田汉是中国戏曲学院前身——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中国戏曲学院举行系列活动既为了表达对这位校长的追思,也是对田汉的戏剧成就进行研学与传承。 众多戏曲界资深老专家、田汉研究专家、田汉家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