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廼松: 钟情“另一种古史”

2018-05-25 16:37:42 来源:网络

“故宫的青铜器您最喜欢哪一件?这上万件青铜器都上过手吗?”我像许多人一样羡慕地问杜廼松。其实我知道,这些青铜器,杜廼松反反复复不知研究过多少遍。每调整一次展览,就要把它们重新审视一遍,“那些主要的、重要的青铜器,它们的形象、铭文内容早已经在我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丰富的藏品为杜廼松从事古文字考释、器物考证提供了许多便利,在老一辈学者的指引下,他的学术研究渐入佳境。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1980年发表在《文史哲》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司母戊大方鼎制作年代的文章。

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学界对它的制作年代一直有不同观点。“要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主要是通过它的地层关系和它的器物组合,但司母戊鼎都不具备。殷墟有2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8代12位商王,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器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当时考古界主要倾向于定在后期。”

1976年春,安阳殷墟小屯妇好墓一次性出土了几百件青铜器,其中两件大方鼎上有“司母辛”的铭文。这3个字让杜廼松想起了“司母戊”。“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风格。拿方鼎来讲,年代越早的方鼎,腹部越深,腿也细高,晚期的腹部就变得浅一些,腿变得粗短一些。同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花纹和铸造技术上应该是一致的,尤其是铭文的书法特点更应一致。”

通过多方面考察,杜廼松认为应该把司母戊鼎的年代,定在殷墟第二期即武丁时期,他认为“戊”应该是武丁的配偶,司母戊鼎应该是武丁之子祖甲为其母所制,与妇好墓的司母辛鼎属于同一时期。后来,国家博物馆还做过科学实验,结果证明两者确属同期。

杜廼松成为青铜器的研究大家,还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文物摸底工作。当时全国文物鉴定专家组成立,杜廼松作为青铜器组牵头人,对全国博物馆的青铜器进行鉴定。“每年的春秋两季到各省去看,行程几万里,整整跑了7年才基本完成全国各地一级品的鉴定工作。许多放在博物馆地库里不为人知的青铜器,其实都是惊世之作,通过我们的鉴定成为国宝级文物,那种喜悦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的收获自然也是巨大的,全面了解到不同区域的青铜器的特点,对中国青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都有了非常深刻的再认识。”

不过知情人都知道,那7年,因为频繁接触青铜器,杜廼松得了很严重的皮肤病,两只胳膊对铜锈严重过敏。1998年,杜廼松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朱镕基总理亲自为他颁发了聘书。作为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大专家,杜廼松多次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文化和学术交流,多次参加或主持国际或国内的学术会议。不过他说,他现在最享受的还是研究一些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一写小小的论文。他也很怀念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当老师的时光——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桃李满天下,人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此。

如今,偶尔到外地出差,杜廼松还是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许他曾经鉴定过的那些青铜重器就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里,向南来北往的观众传递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讲述着文物承载的另一种古史。那正是他对其钟情一生的原因。

杜廼松,北京人,1937年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青铜器和金文研究专家,研究内容涉及史论结合、古文字考释、器物考证、考古类型学、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多个层面,代表作有《中国青铜器》《青铜器鉴识》等。

 

,杜廼松: 钟情“另一综合小说 种古史”

相关:

崖壁上的微笑 仰望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我们总是为那些造像温暖的微笑而倾倒。微笑如阳光,刹那间使我们积满尘埃的心灵明媚如春,清澈如溪。 这些笑意,已经在这一方坚硬的崖壁上荡漾了千年。笑容里,蕴含着对生命、对灵魂的终极关怀。这是一种充满东方智慧的笑。 挪威学者英格维尔特在《宗教史中的笑》中说:笑是一种文化,它超越于语言之上,常常是神性存在的一种特征。在大足石刻中,笑走下了神坛,佛、菩萨、罗汉,不同的..

中华文化 助益世界2015年9月中下旬,作为北京社科院学术考察团成员之一,我对埃及、塞浦路斯、以色列三国主要城市进行了学术访问与考察。时值犹太人赎罪日,伫立在耶路撒冷的哭墙边,听着金顶上传出的苍茫诵经声,目睹着现实世界人们的文化分歧、宗教冲突、武装对立,我深深地对这片土地的现状感到忧虑。这触发了我的思考,就是如何以中华文化助益西方。 要让中华人文助益西方,可以先从西方历史文化的三问开始考察。一是古文明中断之问。无论是古..

90岁的故宫博物院在古与新之间寻找平衡 “石渠宝笈特展”引来了大量观众,故宫博物院为此增加了引导。 冷与热 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满足人们的学习、欣赏需求,使人们找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 故宫博物院火了!在2015年建院90周年之际,推出18个展览、新开放四大区域、举办首届紫禁城论坛……整整一年,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活动掀起一个个高潮。尤其是汇集了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韩滉的《五牛图》、宋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卷》等书..

我们感谢时间,我们痛恨时间《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剧照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放映的大部分时间,黑洞洞的影院里,只有明晃晃黄色的沙漠。这样的美异常沉厚、空旷与孤独,一度令人想起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人走在旷野里,四野茫茫,而不知前路。 导演李睿珺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罗城乡“花墙子村”,村子附近即住着裕固族人——这是他拍这个故事的源起。裕固族的名字意味着“富裕”和“稳固”。电影于此像是一个反讽。 片中沙漠的美..

“呵呵”竟是苏东坡口头禅 不少网络语言出自名家商报首席记者 郑旭鹏 “呵呵”竟然是苏东坡的口头禅?近日,网友整理了一批网络用语的来源,平日看似不羁的句子,原来都出自高雅的诗人、作家。“今天的我你理都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来自林徽因。“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是苏东坡的诗句…… 看到网络语跟诗情画意的“混搭”,网友们也都震惊了。同样一个词、一句话,网友用在平时的聊天调侃中,这些文人雅士又是如何使用的? 苏轼写信爱用..

李敬泽:把"文艺青年"作为嘲讽的对象是文化的退化 3日晚,周嘉宁长篇小说《密林中》新书沙龙在北京举行。这是一部呈现“文艺青年”经历的小说,沙龙中的讨论自然也离不开“文青”。如果说,这本书给读者呈现了“文艺青年”这个词十几年的演变历程,那李敬泽就据此表达了对这种演变的看法。他认为,文艺青年现在成为贬义词,“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什么好事”,而把那些我们认为想入非非、不切实际的人都作为嘲讽对象,只能说明文化和文明的退化。” 在《密林中》这部小说中,周嘉..

周嘉宁:文艺青年这个群体有其自身的问题小说写于“文艺青年”成为贬义词的时代,周嘉宁认为,这与2010年后自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 2015年11月3日晚,青年作家周嘉宁携新小说《密林中》与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和作家张悦然展开对谈。对谈在单向空间·朝阳大悦城店举行,主题为“青春的困境与突围”。 《密林中》讲述一名文艺女青年“阳阳”游走在文艺圈,从20岁到35岁的故事。“阳阳”爱文学,但十几年的时间里,只写出了一个短篇和一个长篇的第一章。 周嘉宁在新书介绍中所写..

摇滚+交响 玩概念or真情怀 11月7日、11月14日,有中国摇滚“现场之王”称号的谢天笑将分别在上海大舞台、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呼笑而至”演唱会。与其他巡演城市不同的是,这两场演出谢天笑将与专业编制的交响乐团进行合作,而且是整场演出、全部曲目都“交响化”的大合作。这在中国摇滚乃至当代流行音乐史上都算是第一次。 “摇滚+交响”等形式的跨界合作在国内外都不鲜见,但在国内,大多数歌手都把“交响乐团”当成某几首曲目的尝鲜点缀,基本见不到..

上音新生登台受“检验”昨晚(11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海音乐学院带来了一台“民族管弦乐作品专场音乐会”。除了著名笛子演奏家唐俊乔之外,乐团里还有为数众多的上海音乐学院的大一新生登台。 这是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系列活动中的一台音乐会。据介绍,音乐会由上音民族音乐系教授、民族管弦乐团团长吴强执棒,为京城观众献上了一台融传统、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精品音乐会。当晚,乐团演奏的曲目都..

马东、高晓松、蔡康永 《奇葩说3》再合体昨天(11月4日)的2015爱奇艺“iJOY北京悦享会”上宣布,台湾资深制作人詹仁雄将联手陶晶莹推出大陆综艺首秀《元气大学生》。 在综艺节目方面,《奇葩说》第三季中马东、高晓松、蔡康永将再次合体,《我去上学啦2》将邀请霍建华、赵薇等回到校园。曾打造过《大学生了没》的台湾资深制作人詹仁雄则将联手陶晶莹,在爱奇艺献出自己的大陆首秀《元气大学生》。此外,还有中国首档“明星与萌宠”综艺节目《狗狗回家了》、以高科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