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70年:在感受时代和表达自我中完成精神的成人礼

2019-10-25 12:07:28 来源:网络

从《新青年》到《创业史》,从“八十年代新一辈”到当下的“小资”“佛系”青年,青年始终是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进程的“同时代人”。10月22日,由《十月》杂志社、中国作家网联合主办的“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一代代青年写作者在感受时代和表达自我中完成精神的成人礼,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文学贡献新的话语与行动能量。如何理解70年青年形象的变迁?谁在命名和定义青年?今天的青年写作者如何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他们是否为文学带来新鲜的、“破与立”意义上的变化与可能?论坛触及诸多关于文学与青年的话题。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发言的题目是“文学革命造就文学青年”。他谈到,近代以来最大的文学革命是100年以前的白话文运动,结束了古典文学时代,开启了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新文学时代,造就了鲁迅、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一批响当当的文学青年。1949年随着新中国成立,文学革命又产生了新的形态,涌现出一批新的作家。这批文学青年最先感知新中国青春朝气,写这种青春朝气也成为当代文学的底色。

1980年之后的先锋文学潮,拓宽了当代文学表现的空间。这场文学革命走出了莫言、余华、格非、马原、残雪等文学青年。80后可以说是新世纪的文学青年,他们更多沉浸在自我狂欢的青春文学中。网络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空间的打开、新的载体的出现,在另外一个战场上开辟了一场文学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回顾了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一直到100年来中国文学青年形象的变迁。“文学反映我们的时代。如果文学可以塑造我们的现实,或者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文学中的青年形象就不仅仅只是时代或者现实的反映物,而会超越时代、超越具体个人的环境,成为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表示,要谈论青年或者青年形象,应该回到一个历史原点的时刻。在他看来,有两个作品是值得考究的,一篇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篇是吴趼人《新石头记》,一个强调文化的断裂,一个强调文化的延续,提供了两种现代的关于青年和青年文化的思路。青年话语和整个现代国家的话语是捆绑在一起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福民谈到,青年问题首先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青年作为一种革命的力量,作为现代社会最大的推动力,一直被赋予一个民族现代自觉和觉醒的期待。上世纪50年代《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体现了新中国的一种冲动,是一个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新人形象;80年代《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成为社会转型中“迷惘的一代”;进入新世纪,散落在不同体裁文学文本中的各类青年形象,历史主体责任感已经变得不清晰了。“希望在未来的写作当中,创作者能够进一步厘定青年在社会中的关系,创造出处在历史夹缝当中、但仍然是在一个恰当的历史位置当中的青年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刚对当代青年作家的青年属性提出一些反思。他发现,当下文学圈里有的年轻人反而像老年人,充满世故和沧桑;而老年人则更像是年轻人,例如90多岁高龄的茅奖得主徐怀中老师和他的《牵风记》,作品充满蓬勃的青年气息。到底谁是青年?何为青年性?徐刚的结论是,“青年性”体现在作品具有的审美风格,以及带给读者的情感体验;“青年性”也意味着突破,要致力于像一个青年那样行动、思想,才能像一个青年那样做出一点点推动文化的革新的工作。

《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刘汀一直关注的话题是“小镇青年”,这个人群在文化状态、心理状态上不同于“城市青年”和“乡村青年”。这个庞大的群体活跃在各种自媒体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着我们对于当下青年形象和国家形象的认知。但在文学层面,“小镇青年”还没有特别有代表性的形象,已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小镇青年”与现实中这个人群的生活存在隔阂。他们的心理、形象、精神状态与消费过程都有待于我们去更好地书写与关注。(文化副刊部编辑)

,文学青年70年:在今日股市行情走势 感受时代和表达自我中完成精神的成人礼

相关:

北师大儿童剧《哪吒闹海》天津公演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出品的校园儿童舞台剧《哪吒闹海》,10月23日在天津津湾大剧院登台公演。《哪吒闹海》是北师大第六届儿童国际戏剧节的代表作品,由天津北师大静海附属学校历时半年排练,是天津首部全部由在校小学生出演并登上津湾大剧院舞台的儿童剧。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久前拿下超高票房,早在该片热映前,北师大教育集团的专家团队就为北师大静海附属学校执导了《哪吒闹海》。今年4月,北京、天津、河北..

人生不要太完美,一半清醒,一半醉快乐是什么?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看法。表面解释是这样的: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从内心由内到外感受到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比喻人的一种开心、高兴的状态。科学解释是这样的:快乐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于是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种反应。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产生多巴胺。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满足的越多,你快乐的次数也就越多。你为什么不快乐,..

女人啊,一生一定要去这9个地方,聆听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空窗期是最好的旅行季,也是最好的增值期。缘分未到时,不必强求,不必难过,多去旅行,少碰爱情。在一个人的日子里,将自己打磨得闪闪发光。无论什么年龄,无论什么境遇,都要有寻找并追逐热爱的决心。因为拥有一件热爱的事情,生活就像亮起了一盏灯,它能给你向前走的热情和力气,让你觉得人生值得。所以,女人啊,一生一定要去这9个地方,聆听自己的内心,寻找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去苏州寻找精致温柔的自己秋天的苏州..

俞敏洪: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有意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榜样来传递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在孩子们十二岁开始反叛之前,他们跟父母一定是有样学样的。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也很难在一个世俗的家庭里发现一个高雅和清纯的孩子。 01 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我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但我觉得这是不可比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棵独立的树..

什么样的人能够写出《那女孩对我说》这样的歌曲?那女孩对我说说我保护她的梦说这个世界对她这样的不多​最近,在很多平台上听到有人翻唱黄义达的《那女孩对我说》,这首发行于的14年前的作品,如今再度翻红。这是一首偏重私人情绪的歌曲,字里行间描写的情感细腻而沉重,如今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礼,这份真挚的情感愈发打动人心。很多人在这首歌曲下分享关于那个女孩的故事,也是关于自己的故事。不管是单恋的落寞,还是爱而不得的遗憾,这首歌承载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痴男怨女们..

美文:总有一个人,温暖你生命是谁说过,靠近,就是一种温暖,有的时候,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简单的问候,便能让心,在漫长的岁月里相互依靠。这世上,总有些眷恋,一往情深,你给我一个微笑,我还你一个拥抱,懂得便在心里生成,温暖着孤寂的灵魂,即便有些邂逅是短暂的,那份心香淡淡却持久着。长路寂寂,我们都是孤独的人,即便是再坚强,也是需要陪伴的,光阴的屋檐下,希望有一个人,能看到彼此内心不为人知的优雅,从而因欣赏而相惜着,这个人能感受到..

花开花必落,缘尽人必散生命中的人流,总是穿梭不息,似风景装扮着身边的世界。总有些人悄悄地来,默默地等,如灯照亮了我们的行程。谁只能和我擦肩而过,谁又能陪我走过一程又一程?更多的人匆匆的出现,急急地走远,如流星,这就是过客,没有永恒,却有瞬间的光辉。 也许我们应该这么想,不管怎样,至少我们在红尘中相遇了,都是一种际遇,都是一线缘分,至少感知到了一个跟自己灵魂很相近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这样想来心里也许就会多些安慰吧。 可很..

人生迷失的时候,要选择更艰辛的那条路这是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中的一条人生信念。作者说:我们每天都会面临无数抉择。因此,每天都会有困惑和烦恼。在不知道选什么好的时候,就选择艰辛的那条路吧。因为,这样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更集中精力去做,会变得更加慎重、更加仔细地准备。从结果上来说,也会学到更多东西,更容易获得成功。相反,选择轻松的一条路,则不仅没有紧张感,也会所学甚少。当然,你有可能会失败。如何看待失败?松浦弥太郎说,不要惧怕失败..

夜读|走得太近,是场灾难有人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必须扔掉四样东西:不爱你的人,没意义的酒局,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意的朋友。他人方寸间,山海几万重。人与人之间走得太近,未必能收获真情。人生如尺,失了分寸的感情,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Part 1保持距离感曾有个小和尚问师父:“师父,请问如何理解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呢?” 师父指了指庭院里的苍天大树,问道:“看到这棵树了吗?” 小和尚点点头。师父意味深长地说道:当它是种子的时候..

因为一个句子,记住一本书,八月文摘请收下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追风筝的人》我知道有人是爱我的,但我好像缺乏爱人的能力。——《人间失格》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