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吉他演奏家也爱“中国风”

2019-10-16 10:01:57 来源:网络

当享誉国际的古典吉他大师倾情演绎中国传统曲目;当世界三大乐器之一的古典吉他遇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当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古典吉他合奏巴赫经典作品……10月9日,作为第四届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的保留节目,《弦动上海》吉他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以一场指尖上的艺术盛宴向世人表明: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当晚,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以色列、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美国、波兰、法国等国的众多吉他演奏家带来精彩表演,“中国风”与“国际范儿”的结合成为音乐会亮点。

瑞典吉他大师约翰内斯·莫勒酷爱中国文化,曾将许多中国音乐改编为吉他演奏曲,出版过音乐专辑《CHINA 中国》。他在当晚的音乐会上演奏了两首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古典吉他曲目《五谷丰登》和《十五的月亮》,熟悉的旋律让中国观众倍感亲切。

玛莎·马斯特斯是美国知名古典吉他演奏家。她长期致力于古典吉他的传承与发扬。此次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期间,她与西班牙巴塞罗那里塞乌高等音乐学院院长托兰特、中国吉他教授何青一起走进上海音乐学院,与学生们展开艺术交流。当晚的音乐会上,她对两首经典作品的精湛演绎,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由古典吉他演绎的昆曲《牡丹亭》选段《游园惊梦》,为当晚的音乐会掀起高潮。旖旎婉转的昆曲唱腔,配上吉他表演艺术家亚当·德尔·蒙特和昆笛演奏家张思炜的深情演绎,惊艳众人。值得一提的是,节目昆曲部分的演员均来自闵行三中昆曲社,其中杜丽娘的扮演者吴燕妮曾是学校昆曲社的首届学员,第二届学员、现为上海市昆剧团青年演员的卫立也携学弟学妹参与其中。

除了与昆曲的混搭,中外艺术家还尝试将吉他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融在一起进行跨界演绎,展示了古典音乐的无限可能。在《C大调前奏曲与千秋岁》节目中,吉他、三弦琴、琵琶、鼓等中外乐器同台亮相,毫无违和感,令人从中感受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以及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无穷魅力。

当晚的压轴曲目是由约翰内斯·莫勒与上海吉他合奏团、闵行江川区域党建合唱团一起带来的《我和我的祖国》。伴随高亢激扬的优美旋律,全场观众挥舞手中的国旗随之哼唱,为演出画上圆满的句号。

10月6日至11日,在上海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闵行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音乐家协会、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上海音乐家协会吉他专业委员会、阿尔达米拉吉他艺术发展基金会(HK)、闵行区江川文化馆承办的第四届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在上海举办。

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江莉莉介绍,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此前已于2014年、2016年、2018年成功举办了3届,不仅成为上海知名的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场《弦动上海》吉他音乐会,以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奏响了一曲时代特征鲜明的乐章,向世界展示了上海的文化魅力。

作为中国人的自主品牌,阿尔达米拉吉他畅销欧洲多年。据了解,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强调“经典汇聚”与“雅俗共赏”。为让吉他音乐更贴近大众,本届艺术节期间,中外吉他演奏家走进郊野公园、音乐院校、居民社区,为民众带来8场国际水准的吉他音乐会,以及大师班、艺术讲座等公益文化活动,还与上海的吉他爱好者开展了一系列艺术互动。

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以吉他为媒,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吉他大师和爱乐者齐聚洋溢着国庆欢乐气氛的上海,通过西方古典吉他与中国民族乐器和传统戏曲的混搭演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上海“四大品牌”建设增添璀璨光影和绚烂色彩。同时,作为上海市旅游节活动之一,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也亮出了上海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记者 洪伟成)

,外国吉他演奏家也爱“眷恋夕阳 中国风”

相关:

北京国际音乐节:22年初心不变 10月9日,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现场,73岁的捷克传奇花腔女高音埃迪塔·格鲁贝罗娃一展歌喉。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供图 10月9日,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73岁的捷克传奇花腔女高音埃迪塔·格鲁贝罗娃用丰沛的情感表达、自如的气息控制和行云流水的花腔技巧,与指挥家彼得·瓦伦维托克执棒下的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绎了多尼采蒂、罗西尼、马斯卡尼、贝里尼、威尔第等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同时拉开了第二十二届北京国..

18支民间剧团的皮影传承梦,如何圆?10月9日,在北京六环外的苏家坨镇凤凰岭,一场热闹的红毯秀鸣锣开场。短短几米的红毯,走秀人却异常兴奋、紧张。他们分别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18个剧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民间皮影艺人。10月9日至11日,皮影艺人们汇聚一堂,参加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承办的全国皮影艺术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民间皮影大汇演暨首届中国皮影文化发展论坛,切磋..

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国乐飘香》音乐会举办记者获悉,第七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于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其中举办国学展览、国学讲座、国学体验、国学传播四大类39场国学文化活动。 作为分会场重要活动之一,“中国歌剧舞剧院《国乐飘香》经典十大名曲音乐会”于10月13日-14日,在北京喜剧院举办。 当晚,中国歌剧舞剧院为观众精心挑选了《将军令》《广陵散》《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月儿高》《鹧鹄飞》《梅花三弄》《夜深沉》《十面埋伏》十..

九十四岁李曼宜著书《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接受专访谈到中国话剧,不得不提北京人艺;而谈到北京人艺,于是之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他创造的那些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构筑起一座座丰碑,立在话剧的来路上,为一代代成长起来的后辈演员提供了艺术的标杆和纯正的表演范式。 2013年1月20日,于是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曾为之不懈奋斗和热情拥抱过的世界。而那时,他已经因病离开钟爱一生的话剧舞台20余年。 退出舞台后的于是之和妻子李曼宜曾经闲聊起将来谁先走(去八宝山)的事。..

两位陕派茅奖得主 书中都带秦腔题材10月14日晚,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当代文坛知名作家、往届茅奖获得者贾平凹、阿来、毕飞宇、张平、格非五人以茅奖颁奖者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分别为陈彦、徐怀中、徐则臣、李洱和梁晓声这五位茅奖新得主颁奖。茅奖升华了贾平凹等人的文学人生,他们又见证了茅奖的后继有人,在这博物馆特有的时空交替转换中,一同被写入中国当代文学史。 贾平凹2008年凭借其创作的长篇小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简体中文版出版今年年初夺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项的电影《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同名长篇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已于今年10月出版该小说的简体中文版。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是詹姆斯·鲍德温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74年,讲述的是一个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称:“这是一个动人的、令人心碎的故事。它是如此富有人情味,如此鲜明地植根于社会现实,让我们永远难忘。” 2016..

主旋律+香港导演,点燃爱国热情刚刚过去的国庆档献礼片三强,《中国机长》和《攀登者》这两部影片,均出自中国香港导演之手。“香港导演+内地制片公司+商业类型化”,越来越成为近几年主旋律大片的热门创作模式。对商业类型片良好的驾驭能力,让北上的香港导演在主旋律电影这片天地中,拥有了广阔的创作舞台,也点燃了观众的爱国热情。 从水土不服到摸对门路 “香港导演来内地拍主旋律电影,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陈可辛监制、陈德森执导的《十月围城》。”中国..

交通运输部公布道路运输车辆达标管理监督抽查情况原标题:交通运输部公布道路运输车辆达标管理监督抽查情况 日前,交通运输部 运输服务司公布了道路榆树车辆达标管理监督抽查情况。经抽查,襄阳市汇宝机动车代理服务有限公司、襄阳正益汽车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重庆蜀都汽车检测有限公司和重庆北安检测中心4家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襄阳市汇宝机动车代理服务有限公司、重庆蜀都汽车检测有限公司和重庆北安检测中心3家检验检测机构业务人员对《道路运输达标车..

朝鲜首个汉语中心落户平壤外国语大学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马箭飞与平壤外国语大学校长洪敬燮近日在平壤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平壤外国语大学汉语中心。这是朝鲜第一家由中朝合作设立的汉语教学机构,在朝鲜汉语教学史和两国语言交流合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了解,现在朝鲜希望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多,即将设立的汉语中心不仅将作为平壤外国语大学的汉语教育中心,还将作为朝鲜汉语教育的中心。(江亚平 程大雨)

街上兴起“汉服热”再过两天,北京学生小慧就要过12岁生日了,让妈妈意想不到的是,今年她提出的生日愿望是想买一套汉服。“现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穿着汉服的女生,特别飘逸,我很羡慕她们……”从女儿认真又渴望的眼神中,妈妈读懂了一件事:如今穿汉服正在年轻人中流行。 以往,人们穿汉服多在开学典礼或是某些与国学相关的仪式上,还有的是为了在旅游景点拍照。现在,走在大街小巷中,经常能见到穿汉服的人,而且,这些人穿汉服并不是为了影视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