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长安十二时辰》里,导演曹盾放了好多“私货”

2019-07-19 09:56:10 来源:网络

在西安人曹盾心中,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莫过于他的家乡,也因此,在马伯庸的原著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刚刚更新到第八章的时候,曹盾心中的激情就被点燃了,他请制片人去问马伯庸,这个故事有人拍吗?没有的话,他想拍。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部爆款剧《长安十二时辰》。《长安十二时辰》6月27日晚在优酷“裸播”,一下就像火山喷发,爆发出超高热量。观众对于《长安十二时辰》制作的精良、对历史的考究、服化道、节奏、表演等各方面,一片赞誉,而更为有趣的是,主人公张小敬吃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等等,也都成为网红,掀起了一股“舌尖上的西安热”。

此戏的火爆连导演曹盾都有点“蒙了”,不过,他心中也有些窃喜,因为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这些西安美食,是他拍《长安十二时辰》时故意放进去的:“放了‘私货’,加了好多。”

既然愿望达成,曹盾的苦心没有被辜负。

水盆羊肉订单北京增加133%

根据“饿了么”统计,《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使得水盆羊肉订单北京增加133%,上海增长62%,全国增长11%。用于火晶柿子制作的黄桂柿子饼在西安增长63%。根据“飞猪”统计,西安旅游周预订同比提升27%。根据天猫图书统计,从6月27日至7月8日,《长安十二时辰》原著同比增长929%。

显然,为了自己的家乡能够声名远播,导演曹盾也是费尽心机:“这戏万一火了,好多人来西安旅游,得落地呀,得让他们找着吃的。这多接地气,这是互动啊,所以,我就得夹带私货。”

曹盾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出生于文艺世家,2001年,在滕华涛导演的青春励志电影《100个》中担任摄影指导。2003年,在《金粉世家》中担任摄影。2008年,担任《王贵与安娜》的编剧及摄像,2009年,再次与作家六六、导演滕华涛联合编剧都市家庭电视剧《蜗居》并担任摄影指导。

2011年,曹盾转型导演,首部导演作品是文章、姚笛主演的《裸婚时代》,之后又执导了《小儿难养》《毕业歌》《海上牧云记》和如今的这部《长安十二时辰》。

作为西安人,曹盾一直想拍一部关于西安的电影:“应该说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有情怀,生在那个土地上,长在那个土地上,怎么可能对它没感情呢?对它的感情太深了。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说西安好,逢人就说你啥时候到西安吃一顿,肯定吃不过来。但好多人后来不去吃了,说每次到西安都会胖。” 所以,看《长安十二时辰》小说时,曹盾一见倾心,“小说里的地名儿都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走的,有情感在里头。”

剧组做饭的娟姐都是做饭高手

得到拍摄《长安十二时辰》的机会后,曹盾说自己的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把长安人的气质,长安人的文化做得扎实。这其实也是剧组的“小目标”,因为团队里有很多西安人,其中就包括剧组的做饭大姐——娟姐。

娟姐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每天都变着花样地养胖大家,据说有人在剧组胖了20斤,现在,“长安娟姐的十二厨房”也在微博上不时更新,各种陕西面食的做法,让人看得真是垂涎欲滴。

娟姐还在她发的第一篇微博,教授怎么做油泼面的文章中,回忆了一下来剧组的故事。《长安十二时辰》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剧组,此前的剧组对她而言,像是个神秘的星球,因此进组后她忐忑不安,担心大家能否吃得惯,担心自己能否融入到这个圈子,而进组后,娟姐做的第一顿饭就是做油泼面,而且还是在现场做的。

第一次现场做饭,旁边又围了那么多人,娟姐非常紧张:“下面、调面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在发抖”,导演说了几句方言,才让她由慌乱变得镇静。文章中,娟姐遗憾那顿油泼面没发挥出她的最佳水平,可大家当时吃得非常开心,曹导还高兴地用西安方言“牛”为她点赞。

具体说到油泼面,娟姐说看似十分简单,但最难掌握的工序在和面上,面的软硬程度要拿捏好,盐的比例要适中,面团一定要揉光揉滑,底子大小必须做到一致,而且还需把刷好油的面盖上保鲜膜,在常温中醒出面的最佳韧性。

“我最喜欢的工序就是拉面的过程,因为我每次都是在用心做面,所以感觉站在案板前的我,挥动双手,很像个激情的舞者,面很‘乖巧’地被我捏在手中,而且随意一摔,就能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随着面条的起落,案板上会传来清脆的响声,面也会逐渐地延伸开,而且越来越长,越来越细,细到我认为最适合的程度,就赶紧让它跳进沸腾的开水锅里,翻上俩滚,再被请进碗里,配上最性感的辣椒面,还有最佳拍档小葱和蒜末,浇上热油,香味便开始向整间屋子氤氲开。”

看了娟姐的这段文字,脑海中有没有出现“食神”的画面?有娟姐这样的高手在剧组,《长安十二时辰》必然能拍出西安版“舌尖上的美食”。

而除了美食,就连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正对的方向是山,都是曹盾他们的“私心”,曹盾说:“我们搭景的地方有个山,正好在正南方,跟西安的地貌特别像,所以,我们决定第一个镜头就从那个山下来,我们这个创作团队里好多是西安人,大家坚持说咱得把骊山等等长安八景都拍上,都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把它们融入观众的视野中。”

曹盾说拍《长安十二时辰》和别的作品的心情都不一样,“要拍长安的故事,咱就不能让人笑话。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地名,也能牵动起我的情感。就比如乐游原,这个地名一出来我脑子里就有站在原上高处看长安的感觉。”

为追求真实,研究考古报告,要求感情戏也要真实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建筑、音乐,芙蓉冠、咬唇妆、叉手礼,美食、兵器等等,都做了极大考究,展现出大唐的文化底蕴,制作的精良也被观众认为是部“良心剧”,而真实,就是导演曹盾从一开始就追求的:“我们力求拍摄唐朝中最真实的一天,要在这一天里面看到之前发生了什么。”

《长安十二时辰》2017年11月开机,耗时7个月拍摄。为了真实还原大唐的一天,剧组在象山影视城建了座70亩的唐城,还原了原著里规整的长安一百零八坊。

曹盾介绍说,前期筹备花了一年两个月。美术组在置景、道具、服装、化妆、造型等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准备了一年多,开机之后还在不断地制作。

前半程的筹备工作主要是收集资料、反复考证,有些资料现在查到的都是残片,“所以,我们还得自己把它补全,有些需要的图案已经不连续了,得把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图,包括壁画上的一些颜色已经被风化了,还得用想象把这个颜色恢复成原有的样子。”

为了更接近历史上的真实,美术组尽量以考古报告为基础,建造了比较宽的街道,而不是以往同类影视剧里那种密集的街道,长安城的坊和市不少,坊是住宅区,每个坊居住的人群不一样。唐朝时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聚集”。

考虑到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尤其是“西市”因多胡商而更著名。所以在构思期间,美术组重点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老师们的部分考古报告,资料显示,经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发现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分布在今西安城区的糜家桥与东桃园村之间,埋藏在现今地表下1.8米至2.5米,平面呈长方形,实测范围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面积近1平方公里。报告里说:“‘西市’犹如唐长安城中的‘城中之城’,其外围城墙基部宽4米左右,其高度与之相当。城墙内有顺城道,一如西安现在的顺城巷。城内有东西、南北向各两条大街,宽约16米,使路网结构总体上呈‘井’字,将‘西市’分为九大板块,明显是‘九宫格局’的形制。”

“街道两侧遗存丰富,有店铺和作坊分布,出土物可分为建筑构件、日用品、装饰品、加工工具等,其中以日用品为主,但装饰品更瞩目。”

在以上资料基础上,才有了呈现给观众的西市繁华氛围,另外美术组还把西市坊门的复原作为一个镜头表现重点,力求做到尽量真实,至少符合我们心中的真实。

而对于完全复原唐代,曹盾说他们也有纠结,比如建筑,“唐代的民居建筑基本上是一层,没有二层的建筑。我们最早也想按照这个去实现,但是后来考虑到有好几场戏的拍摄,如果是一层,那就跟在地上跑一样,拍不出特点,所以就搭了二层。但是搭了二层的民居,跟当时唐的建筑就不太符合了,在这一点上我们纠结过,后来还是考虑到可看性。”

而除了史料要真实,就连感情戏,曹盾也提出了真实的要求,因为在他看来,感情不真实,事件就不真实,价值观就不真实。曹盾他们花了很多笔墨去给一些配角做感情戏,“因为这些人都把梦想系在长安,他们都是长安的一部分,每个人在这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生活。所以,长安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长安真实了,这些人的情感真实了,家园的概念才能真实,只有家园的概念真实了,张小敬说我今天就想守一日长安的豪言壮语才是真实的。这是我们的考虑。”

万事俱备,拍摄依旧有难度,曹盾说难在摄影和照明,“因为一拍就是一天,要保证观众在这一集里的光线和氛围都是不能变的,所以,就必须要完全用灯光控制这个氛围。事实上,在拍《长安十二时辰》的整个期间40%的时间都在下雨,但观众在我们完成的片子里是看不到这些痕迹的。”

1500个群众演员,感谢他们没有一个跑路的

曹盾曾说,《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不是李必,不是张小敬,而是长安,李必和张小敬他们是长安的一分子,“我们要讲的是长安的危机,我们要找的是长安的情怀。”也因此,在这部剧中,主角重要,配角重要,就连群众演员,也是《长安十二时辰》里重要的一分子。

曹盾介绍说,一般的剧组可能就一二百人、两三百人,他的上一部《九州·海上牧云记》是800人,而《长安十二时辰》,光群众演员最高时就达到1500人 ,“我们少则300多人,多则1500人”。

因为拍摄时有大量的夜戏,所以群众演员非常辛苦,他们在下午一两点钟的时候就得到现场,“一千多人梳头、化妆、换衣服,这是不可想象的。所有人把这些事情做完,基本上就到晚饭时间了,然后要拍一整宿。拍完之后再把头套、衣服等等归还,回家时就很晚了。拍戏时是冬天的晚上,虽然是南方,但晚上还是很冷的,那些姑娘穿得很少,都是很薄的纱,真是辛苦。这1500人至少没有跑路的,还是对我们挺支持的。至于抱怨,总得让人抱怨吧。”

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队伍,显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曹盾感谢副导演团队的专业性,“比如拍街道的大场面,他们事先准备了很多主题,如果这条街是一个小吃街,他们就按照小吃街的场面去布置这些人的表演。如果这条街是一个穿梭来穿梭去的街道,那么这个街道上面要有人行走,以停留聊天的内容为主。如果这条街附近是一个祈福场所,那么可能所有的行人都是在这祈福,写祝愿。你们看到这些群众演员在街上,觉得他们很生活化,那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在这条街上该干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走来走去。”

曹盾说这就是他们花了很多精力去把他们的服装、妆面和道具都做得那么好的原因,“就是想告诉观众,长安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而所有的人加起来,才是长安。”

一年12个月,10个月在剧组,工作已经成为生活

《长安十二时辰》目前豆瓣评分8.6,口碑不俗,曹盾觉得很欣慰:“爆红没想到,说得朴素一点,对得起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教我的东西,对得起资方对我的信任,既然坐到那个椅子上,不管是导演的椅子,还是演员的椅子,或者是某某某的椅子,你就要对那把椅子负责任。”

相比于那些吃了不少苦的群众演员,曹盾说自己没受罪,“首先我没穿那么少,我穿得还是挺厚的,还弄来电暖器烤着,相比其他人,我的工作环境很不错,所以我并不觉得苦。”

其次,所有的工作,甚至是之后听到的好的坏的反馈,在曹盾看来都是他们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我们长期在剧组,《长安十二时辰》拍了七个月,加上筹备时间,我在象山待了将近十个月,它已经变成我们的生活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已经分不清了。毕竟一年只有十二个月,不能说那两个月是生活,这十个月就不是生活,所以它已经变成我们的生活。对于我来说,这就是生活。”

所以,不管是之前《九州·海上牧云记》的被诟病,还是现在《长安十二时辰》被热捧,在这个行业里已经待了二十多年的曹盾显然早已看清“荣辱”:“其实说白了,你要做的就是认真工作,想太多也没用。一部戏出来好评还是差评,听完了自己消化,觉得人家说得对,下次改;觉得他说得不对,你也改不得的,你也不用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我一贯就是这么想的。”  

,火爆的《长安十李晓彤 二时辰》里,导演曹盾放了好多“私货”

相关:

国际青年音乐节在澳门上演 这些奇特乐器你知道吗?本报讯(记者 )正在澳门上演的国际青年音乐节,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青年音乐家们正在为7月20日及21日的两场舞台演出而进行紧张合练。在此期间,他们还会利用排练间歇走进公园、博物馆以及码头的公共空间,与观众随机互动,用年轻的方式助高雅艺术走下神坛。除古典音乐的常用乐器外,多国艺术家还手持本民族的传统乐器,演绎古今穿越的多重曲风,其中很多乐器造型奇特,带着中世纪的气质款款而来。 据本报记者了解,他们使..

3万元代发论文?期刊提醒是骗局宣称花3万元就可在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且在内部有关系,这样的“中介”竟是一家医学公司,且无论文发表的相关业务。北京青年报记者暗访调查发现,在各大平台上,真假难辨的论文代写代发产业链并没有因为明令禁止而失去“商机”,反倒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着。不过,数家国内知名期刊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不存在靠关系或者花钱买版面发论文一说,若有人上当之后可以立即报警。 发现 论文发表“绿色通道” 每篇3万..

青年巴松演奏家刘阿桃:将东方音乐带上西方舞台 “巴松是木管乐器的一种,属于双簧乐器,由两片芦苇制成的哨片发声,再由哨片震动传入乐器。巴松可以独奏、重奏,不过更多的是交响乐演奏。巴松声音低沉柔美,还幽默。我喜欢巴松就是因为它的音色。”青年演奏家刘阿桃与巴松结缘已经有十多年。抱着心爱的巴松,刘阿桃正大步迈向广阔的人生舞台。不过,她心中还怀揣着一个小小的梦想,那就是要将东方音乐带上西方舞台。 1990年出生的刘阿桃,是个不折不扣的90后文艺女生,骨子..

不想说“再见”的艺术时光“话说北京城有各种小吃儿,做法奇特有绝门儿,万紫千红各有各的味儿……”一段单弦《北京小吃》声音清脆洪亮,直勾人的口水。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耳熟能详的《红灯记》从一群娃娃嘴里唱出来有板有眼。 享受完好声音,再看那英气十足的京剧把子功展示,刀、枪出手尽显男子气概,而让人赏心悦目的折扇和团扇表演则别有一番韵味,温婉中带着几分俏皮。 7月18日下午,..

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影响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速度之快,超出我一个传统作家的想象。有关资料显示,如今在网上进行文学写作的人已达1300多万,网络文学用户已近4亿,最小的网络文学写手只有14岁。很多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都在读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网剧、动漫、游戏的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已贡献了120亿元的产值。还有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被外国读者自发地译成了外语,有了国际影响。很多网络文学写手成为纸质出版..

异域同悲:花崎采琰的“李清照改嫁”辨诬在翻译完李清照作品之后,花崎采琰特撰《辨诬》一节。此节饱含悲愤之情,让我们感受到异域女性为维护心中完美形象的不遗余力。花崎采琰认为李清照污名化的祸根早在其为父请命时就已经埋下,至于后来搜集到怎样的材料,是词作荒淫无顾籍,还是失节改嫁,或者丈夫去世后与文人交往,都是为攻击才女而搜罗的罪证。 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是她生平事迹中一个广受关注却又悬而未决的疑案。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艾朗诺所著《才女之累:..

人工智能复原古曲 既是传承也是创新自从“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运用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给人们留下了“无所不能”的印象。近日,有学者联合研究人员,开发出识别古曲谱的人工智能,据称可以恢复1300年前的乐曲。 音乐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吕氏春秋》载,上古时期,黄帝就让名叫伶伦的人去听凤凰的鸣叫声,确定黄钟音高;《尚书》则记录了音乐响起,上百人翩翩起舞的壮观场面。不仅如此,音乐早早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周王朝就..

他把文学的读者带入了20世纪提起海明威,相信让大多数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传奇人生:叛逆、出走、冒险、漂泊,喜欢斗牛、打猎和拳击,沉迷于酒精和对女人无尽的追逐,上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中过200多片弹片、在两次飞机失事中大难不死,却在62岁那年用他最心爱的猎枪打碎了自己的脑袋。 英俊威武、桀骜不驯的他活成了无数热血青年梦想中的样子,一战后曾一度萎靡不振、吊儿郎当的他成为格特鲁德·斯坦因口中“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人可以..

床头常放“枕边书”杭州有家媒体做了个城市年轻白领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富有个性且多样化的“枕边书”阅读,是年轻白领读者阅读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阅读趣味和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其实是阅读文化本质精神的最好体现…… 据调查,绝大部分白领读者爱好文学类书籍,会选择小说或者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的“枕边书”,说具有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的作用,睡前看一看,能获得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满足。 此外,因为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压力日..

《小兵张嘎》徐光耀用他的笔让嘎子活了2015年6月,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徐光耀文学创作研讨会”上,铁凝说:“徐光耀的名字,是抗战文学中醒目的存在。”自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徐光耀已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懈跋涉72个年头,创作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其中绝大部分是描写抗战历史的。徐光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优秀作家,并成功塑造出“小兵张嘎”这样一个不朽的经典形象,与他的人生阅历和文学思想分不开。 13岁,用消极对抗——连哭7天的手段,把父亲的心磨软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