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一方土地的文化密码

2019-06-24 08:56:56 来源:网络

■魏锋

一个间谍,竟造就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疲秦大计,却终成强秦之策!郑国渠,满载故事,裹挟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在作家白描的笔下,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描说:“郑国渠犹如大地之乳,它源自久远的中华农业文明的最初曙光,催生出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哺育了一方土地上丰硕的物质果实和精神果实。通过由它衍生的诸多‘毛细血管’,由微观而宏观,可藉以破解一方土地的文化密码。”

这是一部很难依照现行文本范式来框定的作品,它与许多模式化的写作有极大不同。比如《开篇》和《秋雨梧桐》章节,就运用散文笔法,语言流畅隽永,层次清晰明朗,“我”主动介入,无疑是作者白描用心用情地带领读者自由穿梭于历史时空,在洋洋洒洒40万言中时进时出。

叙述因历史的伟大而彰显

“我住谷口渠之头,君住池阳渠之尾,云蒸波撼氤氲梦,共饮一溪水。谷口人  阎纲。”谷口乃郑国渠之首。读罢《天下第一渠》,87岁的陕籍旅京知名评论家阎纲当即给白描发来贺信。阎纲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传记文学可以知兴亡、辨真伪,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定位上,其地位是很高的。《天下第一渠》是上乘之作,我向白描表示热烈的祝贺!”

白描,作家,1952年生于陕西泾阳,曾任陕西作协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

“泾阳是个好地方,泾渠浇灌,地里能长好庄稼;笔架山辉耀,人里能出文魁泰斗,于右任、吴宓都是,李若冰、雷抒雁、白描也都是当代大家。老友白描写出《天下第一渠》,大气磅礴,雄浑厚重,又善于举重若轻,纵横捭阖,从容有致。《天下第一渠》是中国纪实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著名作家贾平凹读罢《天下第一渠》,在该书首发式时发来贺信。

著名评论家李炳银评价:“白描在写作中既注入了浓郁的乡情元素,但视角开阔和举重若轻的表达情形,使其有了不受创作程式拘囿的自由表达特点。相关的人事内容,信手拈来;相关的知识,灵活牵扯,均不嫌生硬堆砌,从而使作品有强盛丰厚的大器品格。像郑国的才能与目的转变,李仪祉对民生向好改变的生命投入等等,作者自己的人生记忆等,都在追踪与述写中灵动呈现,故洋洋40万言,不觉冗长。叙述因历史的伟大而彰显,历史的对象因文学的叙述而生动!”

“凭着对历史的尊重,对读者的负责,也凭着作家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白描忠实而艺术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秦、韩两国间那场交织着杀伐和阴谋的生死决斗。他完全可以在封面写上:‘我不曾戏说,也无所讳言。’”作家、陕西省杂文学会原副会长冯日乾接受采访时说。

用情用心用笔感受历史给这块土地的馈赠

“一条大渠,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传奇,加速了首个中央统一集权的中华帝国的诞生。它身后历朝历代都在续写新的篇章,绵延两千多年而长流不断。它满载故事,孕育了农耕文化的一方标本。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命运、生活、观念、习俗等方方面面,均与大渠息息相关。这是一条值得认真解读的大渠。”白描说,郑国渠是世界独有、中国唯一的由间谍倡建且以间谍姓名命名的水利工程;引泾入洛三百里,横绝冶峪河、清峪河、石川河,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渠道最长,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伟大水利工程;郑国渠是泾阳的骄傲、咸阳的骄傲、陕西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白描说,自己的生命与这条大渠融汇在一起:17岁那年,他送转场的蜂箱时,曾造访过60里外的大渠源头——泾惠渠。在大渠里,他学会了凫水(游泳)。上初中高中,他都沿着大渠走到学校。与白描感情最深的“鹞子”(狗),就是在渠边杨树那儿死的。那年冬夜,16岁的白描在冬灌浇地时守着渠水,望着远处马车上那团红红火光,听着赶车人吼着《斩单童》秦腔……回忆中的种种过往都与大渠相关。

1973年,白描离开家乡去读大学。父亲拉着架子车载着行李,送他到永乐店火车站。临别时,父亲说了一句话:“你要常回来!”白描说:“父亲知道我要吃‘公家粮’了,怕我忘了自家的老根。”

“从那时到现在,46年过去了,我没有忘记父亲的叮咛。人这一生,有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对家乡的感情,像血一样涌动在心里和血管里,像胎记一样长在身上,像烙印一样体现在行为举止上,改不掉,也掩饰不了。”即使在西安上学、工作,后来在北京,虽然离大渠越来越远,但“对故乡的爱和眷恋,经常通过它流进我的梦中。”白描深情地说。

“今天我又回来了。这次是专为郑国渠。”白描历时两年多,从甘肃、宁夏开始追根溯源,七上郑国渠首和张家山,实地踏勘,劳顿和辛苦,荆棘和险峻,行程千里,采访了200多位有关人士,查阅数百册史志文献,数易其稿,创作了这部40万字的纪实作品《天下第一渠》。

用情用心用笔感受历史给这块土地的馈赠,是他对家乡的致敬、回报,更是远方游子的一份深情寄托。

郑国渠已融入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中

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其时,韩国惧秦,为“疲秦”而遣水工郑国献策修渠,欲藉此耗秦人力财力,以削弱秦军。计谋败露,秦欲杀郑国,郑辩解:“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以为言之有理,工程得以继续,十余年后这一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竣工,反而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地处西陲的秦国再经商鞅变法,终成战国七雄之首,为秦国完成统一中国的霸业打下了基础。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郑国渠亦有“天下第一渠”之美誉。

“村里人叫它大渠,把它看做命根子。因为渠与地里的庄稼、囤里的粮食有关,与农时节令、雨晴旱涝有关。它有干渠、支渠,枝枝叉叉地流经一个又一个村庄,一个又一个乡镇,流出泾阳,流进三原、高陵、富平、阎良、临潼等县区。”白描告诉笔者,循郑国渠后而相继出世的有汉代白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清代龙洞渠、民国和当代的泾惠渠。泾惠渠从三渠口一个叫手巾白的村前流过,那里便是白描的老家。

2016年11月8日,泰国清迈会展中心,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第六十七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正在举行。晚8时,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侯赛因·甘德度宣布评选结果:中国泾阳郑国渠遗址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被简称为世界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自2014年开始在全球范围评选,2016年是第三批。全世界共申报48个遗址,共入选12个。中国除郑国渠,浙江溇港、江西槎滩陂也一并入选。

“家乡的郑国渠申遗成功,标志着它作为一种文化被继承和延续,而且已融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中。”白描对家乡的情愫,融在血液中,渗透在骨子里,这位游子的牵挂这一刻被唤醒。

2017年3月,应家乡泾阳县县委、县政府之邀,白描放下手头的长篇小说创作,匆匆收拾行囊,开始了《天下第一渠》的采访和写作。

2017年4月,带着对家乡风土的虔诚膜拜,白描开始了他泾河流域的文化探寻之旅。

“我七次奔赴郑国渠渠首,走访200多人,近千里跋涉……”渠首遗址、古老的引水渠道、人工筑起的高高土坝,都已立了保护碑。岁月的帷幕把中国古代这个伟大工程几乎遮蔽了,留在世上的,除了保护碑,只有隐隐约约的痕迹。

白描结识了泾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成存义等一帮热心泾河文化的乡党,无疑,这种结缘让他对泾河流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大量走访的基础上,白描寻找文案、历史典籍、传说、故事,获得了更为翔实的基础材料,那些民间的传说,官方的记载,如同一粒粒珍贵的种子植入了白描的脑海。

“陕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出了一大批文学大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陕北大地为舞台,描述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时代人们的奋斗。柳青的《创业史》,以长安区神禾原为中心,展现了中国农民集体化创业的精神追求。陈忠实的《白鹿原》,以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为舞台,揭示出传统农业社会结构走向解体的近代变迁。白描把笔触指向两千多年中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以引泾灌渠为主线,以关中两千多年传统农业社会为背景,描述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构建出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史。”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李令福读罢《天下第一渠》后如此评价。

“我兑现了一腔深藏已久的真情”

“从《诗经》到《战国策》,从《史记》到《汉书》,从史籍记载到民间传说,从实物存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泾阳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雄厚。”白描说,写郑国渠早有想法,迟迟未动笔,因为这也是为一方土地纂志,需要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大量采访,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实地踏勘。

“一种既熟悉又亲切的乡土气息包围着我,很多感觉被调动,很多记忆被激活。我沉浸在家乡的文化氛围当中,沉潜到家乡历史的情境深处,那是一段亢奋、充实、快乐的时光。”在寻找查阅相关资料、实际采访、踏勘的那段时间,白描说家乡话,吃家乡饭,会家乡人,谈家乡事。

“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觉、状态、情感、情绪调整到一种特定的氛围中,全身心融入故乡的文化气场,让自己走进去,从里向外写,而不是像访客那样从外向里探望。”对于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作家来说,必须写出“有温度的文字,才能把读者带入阅读”。白描以他的写作向故乡致敬:“我兑现了一腔深藏已久的真情,如同赤子对父母的倾诉,这于我,便足够欣慰。”

文学作品肩负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天下第一渠》以渠为灵魂,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千年风云变幻的世态百相中,在真实可信的史料和亲历事实展现中,向读者解读“一个间谍,如何造就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疲秦大计,如何成为强秦之策?郑国渠,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一条满载故事的大渠”,从而诠释千年郑国渠独有的中国文化。白描笔下的郑国渠,既有以竖线为脉络的绵长深厚,又有以横线为疆域的广阔繁杂,经纬交织,密厚辎重,在突破文本范式的架构中,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详实感。作品以史学家求实客观的态度借用和采撷资料,以方志编纂者的精神秉笔直书,在资料的搜集、筛选和应用上达到了准确、真实和客观的标准,分解、糅合、穿插,以神来之笔让读者身临其境徜徉于历史中。

白描在创作中,饱含真挚的情愫和深沉浓烈的感怀,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寄予无限的深情。他用散文的笔触,以小说结构的形式,将“天下第一渠”幻化为血肉丰满的主人公,将贯穿于两千多年的“天下第一渠”与家乡优美的传说和书写者真实的经历融合一体,沿着作者行走的足迹娓娓道来,让读者倍感亲切。与此同时,对“天下第一渠”岸边长大的作者本人年少经历的叙述,其主要作用在于引申到后文关于“仁”的论述,农耕文化中的“人耦”,人与人之间相互帮扶的劳动协作,由此衍生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支撑“仁”。如此书写,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现实社会联系了起来,畅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仁”的价值作用,提倡亲情、友善、互助、仁爱、帮扶这样一个人与人的和谐理念,从而抨击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和精致缜密的利己主义。

离心灵最近的作品,才会让读者真心喜爱。将近古稀之年的白描,作为文化的的守望者、传承者、践行者、开拓者,把对家乡的挚爱与情思倾注于笔尖,融进《天下第一渠》,以优美的文字向世人讲述着郑国渠在两千多年时空里流传的故事以及由此演绎的文明、文化、价值……

,破解一方两地分居 土地的文化密码

相关:

2019“表演艺术新天地”: 让艺术与生活相融相生“2019‘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解放70年纪念日那天上演的声音剧《解放日》。全剧将几个人在上海解放那一天的经历回顾串起来,好像不相干,却从一个个侧面展现出时代的变迁。”今年的“表演艺术新天地”剧目质高量多,形式上也有诸多创新,让观众章嘉骅直呼过瘾。 “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是上海市重大文化活动品牌,以及黄浦区“演艺大世界”建设计划中的艺术节展重点孵化项目,它将高品质艺术..

如何利用大数据 是传统剧院的必修课22日,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主办的2019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在京举行。本着“交流合作,共享共赢”的主题,邀请到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近70家艺术机构的200余名管理者及艺术家共聚一堂,就当今剧院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讨论。开幕式上,德国柏林歌剧基金会、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英国皇家歌剧院等七所国际机构的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就自身院团发展现状及其对剧院行业的未来思考,作出主题演讲。 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

不追动漫不追剧的那些年 还记得看过的小人书吗?如今说起“小人书”,许多人印象特别深刻。它其实是连环画的一个通俗称呼,大概成年人手掌大小。从经典名著、民间传说……小人书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销量也相当可观。 岁月流逝,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小人书还在出版,但比起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的“《复联4》”等动漫来说,其关注度早已大不如前。 暑假即将来临,在那个不追动漫不追剧的年代,你还记得案头的小人书吗? 一本翻掉页的《聊斋志异》 对80后王岩来说,小人..

热闹的亚洲文明展正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共汇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全部47国和埃及、希腊两个文明古国伙伴的451件(组)文物,体现了亚洲各国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认同程度。 进入展厅,大型环幕上循环播放的亚洲各国世界遗产影像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从阿富汗的赫拉特城堡到丝绸之路的玉门关遗址,每一帧精彩绝伦的画面都充分展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精神内涵。 展厅内,一对来自法国的老夫妻..

《文章正宗》的文类意识在传统目录学中,选本属于集部总集类,其功能在于删汰繁芜与解释评论。选本与诗话、笔记、评点及序跋等批评方式,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文学批评的主体。自《文选》开选本之风后,宋人李昉等的《文苑英华》、姚铉《唐文粹》、吕祖谦《宋文鉴》等断代选本均沿袭《文选》体例,在分类上并无新创。《文章正宗》突破了《文选》不取六艺、史传、诸子的选文标准,将范围扩展到史、子两部,创立了后世古文选本的通行体例。 《文章正..

成都治堵细“绣花”   红照壁路口位于四川成都市中轴线上,邻近天府广场,是进出城的交通主干道,早晚高峰交通压力巨大。现在路口4个方向都设置了“直行待行区”和“左转待转区”,从高点俯瞰颇有气势。   设置了“直行待行区”后,效果如何呢?近日,公安部交管局组织召开的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工作现场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交管部门的100余人现场听成都交警讲“治堵经”。   “路口4个方向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流量均..

“打开艺术之门”五城联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全力支持,北京保利紫禁城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青少年公益文化艺术项目“打开艺术之门——暑期艺术节”即将如期而至。今年的最大亮点是保利院线京津冀区域的5家剧院: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天津大剧院、保定关汉卿大剧院、衡水保利大剧院、唐山大剧院,将在两个月时间共同推出超百场低价公益演出,更有16个艺术夏令营和16个公益讲堂,用西方古典乐、儿童剧、京剧、舞蹈、合唱、杂技等..

大运河阅读行动走进通州22日是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纪念日,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发起的“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5周年——大运河阅读接力北京通州站”活动22日在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举行。内场部分设置了大运河主题讲座、大运河诗文书写等活动,外场在漕运码头广场配备了流动书车,提供运河主题的精品书籍。2018年,“书香通州”全民阅读联结运河沿线18座枢纽城市,开展了“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

在文旅融合中讲好民俗故事 【创意港】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民俗文化受到热捧。在浙江嘉兴,龙舟竞渡、月河百粽宴、长三角田歌展演、子胥庙会、裹粽大赛等活动让市民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山东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推出端午龙舟文化节,将龙舟文化与泉水文化、体育赛事、城市景观等融为一体,让游客享用好玩、好看、有互动、有体验的端午“大餐”;在四川都江堰景区的“端午习俗串串香”活动现场,大批游客拿上画笔,在蛋壳上描绘出各种..

民俗节庆 如何在融合中传承文化根脉【文创视域】 端午佳节刚刚过去,人们在划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着端午习俗带来的浓郁文化味儿。伴随着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的传承和创新,越来越多节庆文化活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传统民俗文化集中展现的平台。传统节日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如何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如何促进民俗节庆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相结合? 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