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处处翰墨香

2019-06-18 10:16:06 来源:网络

从田间地头的农民到开出租车的司机,从耄耋老人到五岁娃娃,在平谷,全区45.6万人中,有将近十分之一的人能舞文弄墨、恣意挥毫,这在北京都较为罕见。

记者多次前往平谷采访,发现无论是学校里,还是公园内,甚至是街边公告栏中,随处可见书法作品展示。翰墨书画,俯拾皆是。

为什么会有如此景象?老北京有句俗话说:“卢沟桥的狮子,丫髻山的碑”。据历史记载,京畿福地丫髻山的碑刻,在清朝时遍布山间,数量之多难以统计。从清代名震一方的王仲宣、陈景仪等书法家,到当代的王友谊、刘建丰等人,都使书法文化代代传承。如今,在平谷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有各类书法培训班125个,可谓处处翰墨飘香。

上周六一早,记者来到平谷区博物馆,走进一层东南角的书画室,一股墨香扑鼻而来。一节书法院高级研修班的课程刚刚开始,二十多位学员围着一面挂满作品的墙,细细品味。

“这副上款低了,字别打格。”

“诗有诗的章法,联有联的写法,你把两个弄混了。”

“这是行草的落款,篆书不能这么写……”

正在“品头论足”的老师,是王友谊先生的入室弟子杨小刚。按照惯例,每节课之前,都要给所有学员挂在墙上的家庭作业“挑毛病”。

学员白玉荣听了老师的评语,有些不好意思把桌上尚未展示的作品挂在墙上。她的丈夫毛永利却一把夺过来,麻利儿站在凳子上挂好,“让老师给你点评一下,不然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一旁的朱淑珍,把自己写的中山王篆书平铺在教室的桌面上,覆满全桌。在场的学员纷纷被她的作品所吸引,看后频频点头。“能把中山王‘大朴未雕’的神韵写出来,真的下了不少功夫。”杨小刚点评道。

得到老师的肯定,朱淑珍内心充满喜悦。“八年前,我因为一场车祸,双腿受伤,落下残疾。那时候特别绝望,觉得自己变成了百无一用的人,干啥都不行,只能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朱淑珍告诉记者,去年6月,听说平谷区实施“中国书法之乡”提升工程,在区、镇、村都免费开设书画培训班。从小酷爱书画的她,第一时间就想报名。

“但我当时内心非常自卑,怕别人嫌弃自己,也怕自己行动不便,给别人添麻烦。”犹豫了几天,朱淑珍把网上的报名信息反复看了好多遍,在丈夫的鼓励下,终于报了名。“没想到我顺利考进了高研班,开始跟着刘建丰和杨小刚老师学篆刻、书法。以前无聊的时间都被填满了,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也没时间去想别的了。”

凭着三分天赋、七分努力,朱淑珍的书法、篆刻,得到了身边人的认可。“经常有人找我篆刻,我都买最好的青田石,一遍遍刻好后送人。”朱淑珍自信地说,“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有用的人。”

早上10点,记者来到金海湖镇书画培训室。推开门,十几位村民正在俯首弄墨,有的坐着写大篆,有的站着画水墨。闲谈之中,他们或提起张迁碑,或谈到郑板桥,充满文雅之气。书画室四壁挂满了书法、国画作品,墨香四溢。

村民张秀珍正在宣纸上画竹,一旁没有任何参照,只见她落笔沉稳,对章法、布局、线条“胸有成竹”。“画画跟疏花剪枝一样,也是个技术活儿,天天画、天天琢磨,就能成。”白发苍苍的张秀珍今年78岁,精神矍铄,手里握着毛笔,乐呵呵地给记者介绍,右侧正在认真画山水的人是她的儿子。

“我儿子成家后,没跟我一块儿住。他是环卫工人,上班特别忙,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张秀珍说,“他从小喜爱书画,一直没机会学。去年镇里开了免费的书画班,还有专业老师指导,我跟他都报了名。活到老学到老,在这里我既能跟儿子团聚,也能学画画,多好。”

看到记者和张秀珍老人聊得正欢,村民李明又激动地递来一本《金海艺林作品集》。“这里面有我写的一副对联、画的一幅金海风光,都获了三等奖。”李明是出租车司机,昨晚一宿没睡,但为了能在周六上书画课,特意和同事调班赶过来。

在平谷,这样的人有四万多。“金海湖镇有26个村,有18个村都有书画班,每个双休日有600多人来上课。”金海湖镇文化站长刘满友说,“笔墨纸砚都是政府出资免费提供的,聘请的老师也是区里的书画精英。”

“我周一到周五在学校里教书法,周六来海子水库山水文园的书法培训班,周日去靠山集和滑子村的培训班,每周如此。”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傅金东说,“虽然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时间,但看着学员每天坚持把自己的作品拍下来用微信发给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从来不觉得累。”

,宁波南站

相关:

国家京剧院第二届武戏展演国家京剧院近日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二届武戏展演将于6月21日至27日举办,3台大戏、10个折子戏和一台打击乐音乐会届时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轮番上演。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视听综合艺术,其基本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而武戏艺术正是戏曲歌舞特色的重要代表,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为缓解京剧舞台“文强武弱”现象,促进京剧武戏艺术健康发展,2018年5月12日至18日,国家京剧院成功举办了首届武戏展演,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为恢..

南海子文化讲座走进首都图书馆“东方新国门 魅力南海子”首图讲坛·南海子历史文化讲座暨“古苑宸迹”特展近日在首都图书馆开幕。这是南海子文化首次走出大兴,在市级平台进行普及传播。讲座和展览地点设在首都图书馆B座第一展厅,展览将持续到7月21日,讲座则于每周六上午开讲。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刘文鹏、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宝秀、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研究员郭耕、天津大学样式雷团队成员朱蕾等..

追忆京剧武丑大师张春华二○一九年三月五日,昔日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浑身都是戏的一代京剧武丑大师张春华追随他的恩师武丑泰斗叶盛章去了,享年九十五岁。 我认识张春华先生很早,还系着红领巾时就认识他。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经常去戏剧家马彦祥伯伯家找他儿子、我的同学马思猛玩,马伯伯的妻子是中国京剧院二团的主要演员云燕铭,经常和张春华一起合作。 当时马伯伯一家住在北京东城小雅宝胡同一个大四合院里。马思猛的爷爷马衡是考古专家,也是故..

王安忆:《风眼》把上海滩的能人写活了“我在出版圈工作了40年,很多见闻和素材手到擒来。它们强烈冲击着我,这份激情涌动着,不写出来,就会一直折磨我、跟着我。”如果说每位作家都有一部命中注定的作品,新近出版的15万字小说《风眼》,就是作家、出版人孙颙听从创作使命召唤所结出的果。 不过,这过程远非外界想得那么瓜熟蒂落,作家尤其有着“近乡情怯”的谨慎——此前孙颙写了几百万字小说,如《雪庐》《漂移者》《缥缈的峰》等,描写知识分子的故事不少,唯独..

“城管文艺工作室”海淀揭牌昨天(6月17日)上午,全国首家“城管文艺工作室”在海淀区挂牌成立,旨在以文化建设之力助推队伍建设,内聚城管力量、外展城管形象、抒发城管情怀、讴歌城管精神。 工作室将组织文艺创作研究与交流;收集、编辑、出版文艺创作成果,组织原创作品的展演等。同时,细分文艺创作方向,分别成立文艺创作小组,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发动有基础、有兴趣的城管执法干部参与创作,在内部刊物定期刊发,适时出版城管文艺作品,不定期向市级、..

独孤信印走进高考题一年一度的高考日前落下帷幕。在今年全国高考数学(Ⅱ)卷中,有一道围绕“半正多面体”展开的考题,提到了南北朝时期官员独孤信的一枚半正多面体印信。高考数学题中融入传统金石文化知识,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一时间在网上引起热议。 独孤信印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唯一一枚楷书印,也是印面最多的印信,1981年由陕西安康旬阳中学一名学生在河滩上捡到,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该印高4.5厘米,宽4.35厘米,质地为煤精石,八棱..

首博推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洁白无瑕的“纸”一层层摞起,薄如蝉翼的边缘自然卷曲,看似柔软,实际上却是坚硬的瓷器。这是陶瓷艺术家苏献忠的作品,用德化白瓷来表现轻薄柔软的纸,其创意之巧妙、技艺之高超令人叹服。 日前,“器作·匠心——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110件(套)陶瓷艺术作品,其中有102位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代表作,还有8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收藏的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期著名陶瓷艺术家王步、王恩怀、侯一波..

“黑科技”还原看不见的文物细节运用三位一体成像技术,可以在对文物本体无损害的前提下精准、全面地采集文物信息,最大限度地还原看不见的。 如果你去过安徽滁州琅琊山,一定见过琅琊寺的镇寺之宝金刚经塔形碑。这块石碑刻于明万历年间,文字布局巧妙地构成七层宝塔,一部《金刚经》完整地镌刻于塔形图案中,堪称中国古代碑刻中的珍品。然而由于长年风化,石碑表面出现不少裂痕和斑驳,字迹已模糊不清。通过三维扫描和立体成像技术,能把肉眼无法辨认的文字清..

蒋子龙:生活就是最好的小说和记者见面这天,蒋子龙格外繁忙。有一场谈读书的沙龙等着他,紧接着是一场面对大学生的讲座,主题是“文化”。尽管如此,他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记者:“我订了一份光明日报,是你们的读者。光明日报一直很认真地研究着一些学问,没有跟风地去炒‘热词’,这很可贵。在媒体转型的当下,希望光明日报坚持下去,给纸质媒体光明。” 面前的蒋子龙,看不到“传说”中的批判、执拗和愤世嫉俗。他热情、亲切,乐于倾听,认真..

许知远写梁启超嘉宾:许知远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作者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 菁 《三联生活周刊》常务副主编 主题:历史和未来一样崭新 时间:2019年5月22 日19:00—21:30 地点:77剧场·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 77 号 主办:单向空间、世纪文景、活字文化 规模可以容纳非常多的东西会变成生命力 李菁:《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是你计划中“梁启超传三卷本”的第一卷。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梁启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