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腰封变“妖封”?打名人牌、用语夸张堪比小广告

2019-06-14 08:50:39 来源:网络

“畅销XXX万册!”“xxxx推荐!”……如今,走进书店拿起一本书,常会看到腰封,还有上面几乎“闪瞎”眼睛的文案:要么超级畅销,要么一堆名人推荐。有读者形容,语句浮夸到颇似电线杆上贴的小广告。

还有耿直的读者,干脆把这种腰封叫“妖封”,极言其有多么讨人嫌,建议大家丢掉了事。这些 “腰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些“招人烦”的腰封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恨腰封”,名字简单犀利,意思明确:拿起一本心仪的好书,常会被横亘(亦有竖亘)的腰封倒了胃口。

什么样的腰封,这么招人烦?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比较常见的是滥用名人推荐。一名出版社编辑说,有些经常密密麻麻挤着五六个知名推荐人的名字,“莫言得诺奖后,在腰封上的出镜率一下高了许多”。

一些作品的腰封文案脑洞巨大。比如某本书的腰封印有“乔布斯托梦说好”字样;另外一本作品不甘落后,印有“托梦推荐|托尔金 还珠楼主 王度庐 古龙”……

设计不好的腰封容易画蛇添足。所以才有读者抓着一本书愤愤然跟记者吐槽:“那些不是腰封,简直是‘妖封’!”

招人烦,不光因为文案太浮夸

有些腰封文案确实质量欠佳。而且,费尽心思,读者未必买账。

“现在的书不少都有腰封。”朱静爱买书,每有闲暇时间会整理下自己的藏书,“有些腰封质地比较硬,整理时有点碍事。”

看书时稍不留意,一翻书,腰封便会随处“乱窜”。朱静说,拆了塑封后,带着活动腰封的书也不太方便携带,有点多余。

这还不算麻烦,更让朱静头疼的是一些“假腰封”:有些腰封跟书是分开的,有些书的腰封,却是直接印在图书封面上,配色又不协调,还没法去掉。

“说实话,有点破坏书的整体设计感。”朱静没有掩饰对某些腰封的嫌弃,“反正我买书后基本都是扯掉腰封直接扔进垃圾桶,浮夸的推荐语真的很LOW(低级)。”

腰封到底是干啥的?

话说回来,图书“腰封”还真不是近期才出现的创意设计。它又叫书腰,简单说,就是新书出炉时附带的一条“腰带纸”,附在封面上。

出版人三石说,腰封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帖设计艺术,也是图书营销推广的工具。日本有个畅销书推手井狩春男,把“如何制作吊人胃口的书腰”列为书的行销要件之一。

古代也有类似腰封的东西,宋代比较常见,一般主打质量牌,顺带做点小宣传。例如有一部《六家文选》,便印有“此集精加校正,绝无舛误,现在广都县北门裴宅印卖”字样。

“现在,图书编辑一般会将能体现一本书价值的语言放在腰封上,或名人推荐语放在上面,以便在卖场很快吸引读者眼球,引发购买和阅读欲望。”三石解释。

但问题就在于,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腰封的宣传文字走向了失常和“变态”,过分夸大。三石说,这很容易招致读者反感,“腰封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编辑者”。

泛滥的“微型小广告”

所以,设计腰封原本是一番好意。但目前文案浮夸的腰封似乎多少有点泛滥,原本该让图书锦上添花的一张纸,异化成了内容拙劣的“小广告”,极容易让书流露出“地摊文学”的气质。

“现在腰封营销目的是第一位,变成了吹牛阵地,真能入眼欣赏的不多。”刘翊曾在出版社工作近20年,见识过不少图书腰封的设计制作,“弄这个的大多是宣传策划和图书发行的人,当然有的也有作者本人参与。”

刘翊透露,腰封写“名人推荐”是想证明书的内容很厉害。尤其是民营书商,胆子大、敢吹,动不动书封就印着“最如何如何”等字样,顺便收割“边缘读者”。

“有些名人是无辜‘被推荐’,自己压根不知道。也有心照不宣的做法:动用作者的交际圈,请名人写点推荐语,对方碍于情面不好推辞,但写的多半是客套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刘翊说,至于是不是真的看过书,那就是名人们的个人选择了。

“被推荐”的名人找上门咋办?刘翊说,出版方自有应对:找个跟名人同名同姓的人“顶锅”,最多道歉赔点钱了事,“名人们忙,多半没有精力纠缠”。

他解释,出版社营销手段和经费都很有限,腰封带个微型小广告省钱又直观,做了就有宣传效果,“你看不上不见得证明它没用。就像某些购物APP,再山寨、质量差,不还有大量消费者买单?”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片来源:某电商平台网页截图

“所以,有的腰封文案没啥节操,越设计越夸张,跟现在网上的‘标题党’类似:管你买不买、认真看不看,先赚足眼球再说。”刘翊有些无奈地说。

腰封也可以“很好看”

腰封只能很丑很没用?当然不是。

好的图书腰封有不少。朱静提到,几年前有一本《平如美棠》,腰封上设有虚线,读者沿虚线剪开后可以当书签,美观又实用。

腰封还可以成为一种简单注解。有些腰封只有类似“XX文集”字样,解释书的内容之外再无赘语,也比较讨读者喜欢。

对腰封,或许还不必人人喊打。说到底,它只是一种营销方式或书的一种装帧设计,做得好,完全可以帮读者快速获取信息,对购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腰封应是封面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因腰封而设计腰封;文字内容要精准恰当,感染读者,都用名人推荐是很无聊的事儿。”三石也觉得,有时,编者一句朴实无华的介绍,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没必要在腰封上搞那么多噱头。

毕竟,书卖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质量,不是吗?(应受访者要求,朱静、刘翊为化名)

,图书腰封变“宁夏安全教育平台 妖封”?打名人牌、用语夸张堪比小广告

相关:

看古玩市场如何从“起早”到“贪黑”随着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KTV越来越普遍,这股夜经济的风潮也刮向了文化行业。通宵不打烊的书店、24小时的古玩城和深夜里的展览,夜经济早已不再是传统休闲娱乐行业的代名词。如今,潘家园也紧随夜经济的风潮,自6月1日-10月7日之间将营业时间延长至19时30分,这也是潘家园成立27年来首次大规模延长营业时间。在这个盛夏的夜晚,夜经济又将与潘家园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频频试水 夜经济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在文化领域被..

古玩市场如何打破“不打假”潜规则自从有了古玩这一行,每天便上演着真真假假的故事。面对古玩行素来不打假、不三包的行业潜规则,有人认为,真假并存是古玩行最突出的特点,也是魅力所在;捡漏的一夜暴富;打眼的望而却步,各大拍卖行拍出的天价艺术品都不保真。这不成文的行业潜规则真的能成为卖家的护身符,让消费者权益无从保障吗?作为古玩市场的行业风向标,潘家园一直在行动。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建立市场管理制度,对商户立规矩,改变以往消费者对古玩市场假..

竖屏江湖 被催热的“虚火”华为日前推出的首部竖屏电影《悟空》让竖屏视频内容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随着竖屏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我的男友力姐姐》等内容的陆续上线,竖屏视频内容也成为了各大影视公司和视频平台争相抢食的新领域,一时间各类竖屏内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向传统横屏内容发起挑战的竖屏内容究竟是“真火”还是“虚火”?竖屏内容的未来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瓶颈呢? 市场虚火 热闹不赚钱 5月23日,华为终端官方微博发布了由蔡..

宋朝究竟离我们有多近5月初,青睐·人文寻访第十三季来到了八朝古都——河南开封,跟随著名文史作家李开周老师,试图揭开这座1000多年前曾是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繁华都城的秘密,重回繁华的大宋。作为一个爱宋史、写宋史、研究宋史的河南开封人,李开周给我们从开封的历史讲到宋朝的衣食住行,并对比今夕的开封,带我们“穿越”回了迷人的大宋。 特色“城摞城”,原因竟是为了省钱 在帮我们打开宋朝人的真实生活方式之前,李开周先为我们解析了开封独一..

可听可看可互动 全球首套三维码融媒书来了全球首套三维码融媒书《中华诗词歌汇·学龄前儿童诗词歌汇》日前面世。 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6月正式成立了人民融媒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中华诗词歌汇·学龄前儿童诗词歌汇》是其推出的最新产品。据人民融媒董事长张文勇介绍,融媒书,是以一种基础媒体(主要是纸质媒体)为主,融合一种乃至N种其他媒体形式和技术形成的复合载体。《中华诗词歌汇·学龄前儿童诗词歌汇》充分考虑到了小读者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综合使用了文字、..

百场演出登台南锣鼓巷戏剧节第十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日前于北京蓬蒿剧场正式开幕。据悉,第十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共分为七个单元,将在历时半年的时间里,相继带来近百场演出,与观众共同见证戏剧的无限可能。 从2010年首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正式举办,到如今第十届正式开幕,由蓬蒿剧场发起并承办的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已伴随着众多热爱戏剧的观众走过约十个年头。而此次第十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也将继续为观众带来多部优秀戏剧作品,..

上演22载 人艺老戏《古玩》有何新花样6月7日起,由唐烨导演,王雷、荆浩、傅迦、雷佳、苗驰、蓝盈莹、李小萌等主演的大戏《古玩》将正式在首都剧场与观众见面。这部由郑天玮编剧的作品曾在上世纪90年代演出,并引发了一阵强烈反响。本次新排版《古玩》不仅在老版的基础上做出了更符合现代观众观赏审美习惯的变化,人艺新生代演员的集体亮相也成为了本剧一大引人瞩目的亮点。 青年一代挑大梁 “这一次参演的演员平均年龄大概三十出头,剧中角色从一出场的二三十岁到最..

网络文学:要流量更要质量据报道,近日,北京市“扫黄打非”部门联合行动,查处晋江文学城涉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关闭停更相关栏目、频道;对违法行为,执法机关将进一步追查。网络文学铺展自由创作、大众写作的空间,但不是提供野蛮生长的“自留地”,互联网空间更不是法外之地。监管机构的及时跟进,让网络文学的制作者、上传者、传播者时刻警醒——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措施,高度重视内容制作、传播的社会效应。监管机制的持续护航,更为这一蓬..

《丝竹里的交响》主题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2019年6月13日晚,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带来的《丝竹里的交响》主题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图为演出现场。

《追寻》家园和生命之歌《追寻》是徐鲁第六部长篇小说,此前他已经出版《男孩女孩含羞时》《罗布泊的孩子》《再见,小恩》《少年行》等长篇少年小说,还有《少年识尽愁滋味》《淡淡的白雾》等中短篇小说集。徐鲁是创作上的多面手,他的诗歌、散文、小说、书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过很大影响,他是那个年代横跨成人创作界和儿童文学界的著名青年诗人和青年散文作家。 从最近出版的《追寻》来看,正是因为创作上的多面手和横跨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