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家园和生命之歌

2019-06-14 08:26:01 来源:网络

《追寻》是徐鲁第六部长篇小说,此前他已经出版《男孩女孩含羞时》《罗布泊的孩子》《再见,小恩》《少年行》等长篇少年小说,还有《少年识尽愁滋味》《淡淡的白雾》等中短篇小说集。徐鲁是创作上的多面手,他的诗歌、散文、小说、书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过很大影响,他是那个年代横跨成人创作界和儿童文学界的著名青年诗人和青年散文作家。

从最近出版的《追寻》来看,正是因为创作上的多面手和横跨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创作背景,使他克服许多单纯的儿童文学容易产生的底蕴不够厚重、主题纤细、语言单薄、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徐鲁的创作,我称之为“非典型儿童文学作品”。恰恰是这种非典型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厚度、深度。

徐鲁以诗歌登上文坛,写过散文,还写过不少评论,所以他的文字笔法多变,但清新俊美。他一再表达对我一个文学观点的赞同: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具有诗性之美和母语之美的,通俗一点说,就是一部作品必须能带给小读者更多的“好词”“好句”和“好段落”,好到让他们忍不住要摘抄下来,不断地欣赏甚至效仿。《追寻》的文字是准确、清丽的,也是抒情和富有张力的,字里行间充满浓郁诗意与磅礴情怀,不少段落可以当隽永美文来读。读毕掩卷,能使人心中升腾起一股追寻之思。作者始终没有忘记,小说以情节取胜,语言文字是为情节服务的。

《追寻》以生活在长江中的珍稀动物白鳍豚淇淇的故事为基础,讲述几代科学家保护、研究白鳍豚的科考往事,刻画以刘俊为代表的白鳍豚研究专家的感人形象,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呵护、研究白鳍豚淇淇,为世人留下这个功能性灭绝的动物宝贵的一手资料。刘俊与淇淇的故事也感染和打动洞庭湖边长大的柳伢子,让他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为这部新作写过这样一段阅读印象:这是三代科学家毕生追寻、挚爱守望、温暖陪伴,最终含泪告别的大爱故事;这是白鳍豚淇淇用22年远离家园、痛失友伴的生命孤旅,对人类良知发出的无声呼唤与最后警示;这是科学家和白鳍豚淇淇共同谱写的自然与生命之歌;这是追寻梦想的科学家和热爱家园、铭记乡愁的人们,在母亲河长江上和洞庭湖畔播下的希望的“绿树枝”。

不少人可能还有一个困惑,《追寻》是不是儿童文学作品,是不是儿童小说?关于什么是儿童文学,不同人给出不同答案。比如《夏洛的网》作者E·B·怀特就这样说过:为儿童写东西“就应该往深里写,而不是往浅里写”,他认为“孩子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他们是世界上最认真、最好奇、最热情、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乖觉、一般说来最容易相处的读者。只要你的写作态度是真实的,是无所畏惧的,是澄澈的,他们便会接受你奉上的一切东西。”他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故意避免使用一些他们认为孩子们不会认识的词语也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样做不仅会削弱文章力量,且让读者觉得无趣。相反他倒是坚信,“如果孩子们身处一个吸引他们的文本环境,他们反而会喜欢让他们为难的词。”学者朱自强也曾说过:“儿童文学是沟通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教育成人的文学。”那种认为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读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显得有失偏颇。

《追寻》第一主人公虽然是科学家刘俊,但刘俊保护淇淇的故事感染和打动了柳伢子,这柳伢子正是万千小读者的代表与化身。从这个意义上讲,《追寻》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正如上面所述,徐鲁有成人文学背景,所以《追寻》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那种儿童文学,其建构基础恰恰是作家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气派。《追寻》跳出书写儿童的藩篱,向小读者输送家国情怀、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这在儿童文学界是极有特色的作品,拓宽了儿童文学题材范围。

多年来,徐鲁矢志于长篇小说创作,已经多达上百万字,与他的诗歌、散文成就相比,徐鲁小说成就后来居上。这说明,一个真正的作家永不停止探索的脚步,对自己所挚爱的文学也永远怀着创造的激情。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和创作者,也一定不会失去对现实生活的热情,《追寻》就是一个明证。

,《追寻》宁夏歌词 家园和生命之歌

相关:

为人民写作是作家的担当当下沸腾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亿万民众努力发展中国、改变自己的史诗。面对这样一个千年不遇的历史变迁,作为作家的我如果装作没看见,故意背过身去,那将怎么面对必定要到来的新的五千年。 曾经我问自己: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是什么?文学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写作时想到人民大众的文学诉求,会影响作品的文学性吗?作品的文学属性和人民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问题的提出和我在文学界的某些际遇有关。数十年前,为让自己跟得上彼时文..

文化类节目找准新的“打开方式”一段时间以来,一批以诗词、国学、民乐入题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凭借着好口碑与高热度形成了一波荧屏文化类节目热潮。然而,任何题材的节目播出一段时间后,都会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从而进入回落的调整期。近日,一批新的文化类节目以模式升级、内核重塑等方式迎来了新一波好行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表示:“文化类节目创新是没有止境的,要关注火热现实,体悟时代主题,才能..

贝多芬一缕头发拍出30余万苏富比拍卖行官网显示,当地时间11日,贝多芬的一缕头发在伦敦拍出了3.5万英镑(约合30余万元人民币)。这缕头发用一根丝线固定,装在一个19世纪的椭圆形框架中。 苏富比拍卖行官网介绍了这缕头发背后的一段故事—— 安东·哈尔姆(Anton Halm)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一位钢琴家兼作曲家。他曾向人提起,1826年,他请贝多芬的助手为自己的妻子弄到一缕贝多芬的头发。头发几天后送到了,据说正是贝多芬的。 不过后来,当哈尔姆拿着头发去..

相声小剧场也应老幼咸宜近日,由中国曲协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相声欢乐颂主题采风创作活动”动员会在中国文联举办。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在讲话中指出,目前在相声文艺创作上,有一些迷茫和困惑,需要大家保持清醒头脑——即作品只看到高原看不到高峰,把幽默变成滑稽,把喜剧变成闹剧,社会急需更多好的题材出现。 姜昆强调,要把老一代艺术家给我们传承艺术的方法传下去,在2005年、2010年中国曲协先后两次通过办培训班,发现和培养了一..

暑期“打卡”“打开艺术之门”7月启幕一年一度的“八喜·打开艺术之门-暑期艺术节”已经成为孩子们暑期“打卡”之地。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演出和活动将更加丰富,辐射的范围也更广。 7月5日至8月31日,保利院线京津冀区域五家剧院(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天津大剧院、保定关汉卿大剧院、衡水保利大剧院、唐山大剧院)将推出超百场低价公益演出,更有16个艺术夏令营和16个公益讲堂,用西方古典乐、儿童剧、京剧、评剧、昆曲、梆子、舞蹈、合唱、杂技等十多种..

阿姆斯特朗登月记录册预展6月13至16日,阿姆斯特朗登月的记录册在佳士得北京艺廊进行预展。 珍贵记录册抵京为拍卖预热 1969年7月20日,当指挥官尼尔·阿姆斯特朗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完成人类登陆月球这一历史性壮举时,这本航行记录册就位于两人之间位置的上方。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本无比珍贵的手册即将于7月18日佳士得纽约“人类史上的一大步:纪念阿波罗11号太空探索50周年”(One Giant Leap: Celebrating Space Exploration 50 Years afte..

今夏音乐选秀类综艺竞争激烈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迄今已走入第八年,新一季节目即将在7月登陆浙江卫视。12日,2019《中国好声音》第四位导师人选终于公布:庾澄庆继续留任,与那英、王力宏、李荣浩一起组成导师阵容。至此,庾澄庆与那英两名“好声音”舞台资深导师,与王力宏、李荣浩两名首次担任导师的唱作人组成“两老”配“两新”的导师阵容。 此前,浙江卫视在招商会上最早公布王力宏加盟,成为新一季导师。曾参加过多季的周杰伦因加盟《中国好诗..

国产剧创作正期待下一个风口正在举行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将于6月14日晚上以白玉兰奖的揭晓正式宣告收官。作为一年一度国内影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上海电视节显示着国产影视的发展境况起起伏伏。通过四天的观察,记者发现经历过阵痛式调整的国内影视行业,正在慢慢复苏,如何迎接下一个风口,成为大家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市场冷清依旧 “蛰伏观望”是多数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的电视节共吸引了海内外超过200家影视公司设展,展商包括影视剧公..

大师班盛行 大师还够用吗?近日北京某艺术院校举办艺术节,预计在7天时间里举办194场高质量的大师班,也就是说每天有超过27场大师班……原本被当作稀罕物的大师班,在这里明显贬值了。更让人好奇的是,得有多少大师才能做得了这么多大师班啊?或者说我们的大师够用吗? 大师班的概念在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也就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大师班。不光是一个院校的艺术节,许多文化艺术展览、展演、节庆中大师班都已经是标配,似乎没有大师班的这类活动都不够档次。..

首艺联搭建艺术电影放映平台 四部儿童片收获温情满满自6月1日“首艺联·关注未来——优秀儿童题材电影展映”启动以来,《蜻蜓少年》《米花之味》《我的影子在奔跑》《梧桐树》四部影片在北京20余家商业影院全线放映,影片主创积极与观众互动,放映获得影迷广泛好评。 为加深观众对影片理解,“首艺联”协调各方资源,保证有主创参与映后交流活动。《蜻蜓少年》《梧桐树》举行了五场映后见面会。《蜻蜓少年》导演陈志敏在现场表示,希望大人能与孩子们平等相待。《梧桐树》导演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