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诗和远方

2019-06-11 08:29:27 来源:网络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喜爱。《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这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节目播出的同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加入,使节目制作方与观众即时互动成为可能,并在受众中形成二次创作、延伸创作的基础。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两大创新点:

首先,音乐与诗歌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古代诗词的配乐,今天大多已失传,即便有极少数保留,也不再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创作与音乐结合的“新声乐府”,形成新的经典乐章便成为新时代的需求。《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两季以来,已有《蜀道难》《声律启蒙》《登鹳雀楼》《明日歌》等家喻户晓的名曲出现,呈现出巨大传播优势。

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偶像团体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机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第二季《画·无声》的传唱人无声合唱团由14名听障儿童组成,他们用最简单的音符,唱响了无声的天籁。

《经典咏流传》歌词以传统诗词名篇为主,加以部分新词,使得新音乐—经典诗词—新词三位一体。这种“古今结合”的模式在继往开来、创造新经典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经典诗词的背离。其实,诗词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诗词从未将当时出现的新内容、新事物摒弃于诗歌之外。杜甫诗中由胡商带入中原的海棕;岑参集中来自异域殊方的优钵罗花;黄遵宪笔下的火车、电灯;叶嘉莹笔下的照相机……当然,传统诗词境界、内容、词汇都形成了固有的风格,以新内容入诗可能造成不和谐的冲突感,这也对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歌词方面则多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呈现出介于传统诗词与白话诗之间的新特性。《经典咏流传》中的部分篇目,如《少年狂》《别董大》新词部分吸纳了“古风”元素,使之与经典名篇结合。作为一种青春的文体,此类作品多有欠成熟之处。但将古典意境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的尝试,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新的语言风貌。

随着新的娱乐、传媒方式的出现,诗词面临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在电影、电视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冲击下,要保有诗词的生命力及社会影响力,就不能将诗词创作局限在小众范围内,而是要放眼于更广阔的天地,谋求内容及体制上的新发展。这既与中华民族丰沃的诗词文化土壤一致,也与中国诗词艺术的演进规律一致。借着《经典咏流传》热播,回顾诗歌体制演进的规律,可以窥见诗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与新声音乐结合。诗歌与音乐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绝非简单的循环,而是于循环中推进了诗词艺术,使之永葆生命力。随着当下电视、网络媒体盛行,综艺节目可视化、多元素的特长得以与诗歌结合,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可看、可听性,诗词要想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需要以积极的姿态,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

二是进一步与大众结合。诗歌不仅仅是诗人个体的表达,还是一时一地群体情绪的记录。词、曲等几种新体的产生,都与诗歌的通俗化相关。结合时代需求,关注大众审美,始终是传统诗词千年来保持生命力的本因。我们为诗词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必须回到大众喜好中去。广为观众喜爱的新媒体形式,可以架起诗词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回归诗歌的本质。

三是进一步多元化,可视化。相对于文字而言,电视、网络媒体对诗词的呈现更为多元。除了诗意配图(视频)、歌舞表演、场景再现外,还可以补充诗歌背景。如《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蜀道难》,表演中纳入川剧元素,配合李白原作,再现了古蜀国传奇。这种结合方式,对传统经典的传承及地方文化的推广都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诗词也必将更深入大众视野,广泛影响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完成其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作者:辛晓娟,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

,为什么我们离牛男网 不开诗和远方

相关:

“最美中国”第三季记录超级工程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壮丽的自然景观、神秘的民族文化……6月10日,由优酷和大疆传媒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最美中国 大有可观》第三季在京发布。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之一,《最美中国 大有可观》第三季将分为“超级工程”和“最美边境”两个章节,讲述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记录下中国边境的自然奇观和古老民族的文化传承。 从荒原暮色到九曲长河,从逐梦云端到破冰征程,预告片中闪过的一幕幕场景令观众屏息凝神。《最美中..

常天平:塑出临夏风物人情泥塑,俗称“彩塑”,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手工艺形式。泥塑艺术在唐代已有文字记载。清道光年间,泥塑进入鼎盛时期,其显著标志是天津“泥人张”彩塑的崛起。而今,泥塑艺术风靡全国,涌现出许多优秀艺人。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茶马古市”步行街汇聚了众多民间艺人,50多岁的泥塑艺人常天平是其中的佼佼者。常天平1985年拜师学艺,1998年进城闯天下,后来成为临夏州泥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常天平小时候就喜欢和村里的小伙..

再话当年“琼瑶热”因为琼瑶丈夫的身份,平鑫涛去世的消息颇为引人注目。而琼瑶之所以成为琼瑶,离不开作为丈夫的平鑫涛,更离不开作为出版人的平鑫涛。因为有了作家琼瑶与出版人平鑫涛的组合,才有了“琼瑶热”。 1963年,默默无闻的作家琼瑶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先是在《皇冠》杂志连载,后又在皇冠出版社出版,轰动一时。平鑫涛就是这家杂志社和出版社的掌门人。在平鑫涛的支持下,琼瑶陆续完成了《庭院深深》《一帘幽梦》《月朦胧鸟朦..

世界记忆遗产“汉文文书”讲述档案中的澳门故事由中国国家图书馆联合葡萄牙书籍、档案馆及图书馆局(东波塔国家档案馆)共同主办的“汉文文书——东波塔档案中的澳门故事”,10日亮相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 “汉文文书”主要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其主体是清代中国官员在管治澳门过程中,与澳葡议事会文书往来而形成的档案,由中文档案连同原件的葡文译本和发文底稿共3600多件文件组成,现收藏于葡萄牙东波塔国家档案馆。 这批档案反映了当时澳门的社会状况、人民生..

国家图书馆发起“当代追梦故事征集计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些个体记忆汇聚起来,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面向全社会发起“我们都是追梦人——当代追梦故事征集计划”。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是以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文化遗产为专题,以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采集口述史、影像史等形式的记忆资源,并以在线发布、在馆阅览、展览、..

德国计划加快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近日,德国交通部长朔伊尔表示,德国需在2030年前将电动汽车保有量提升至1000万辆,并且新增50万辆电动卡车以及30万个充电桩,才能实现预期的减排目标。   朔伊尔的表态是在德国总理默克尔设立的电动汽车改革专家小组的研究报告基础上做出的。该报告的出台与欧盟针对汽车行业的环保政策有关。根据欧盟现行规定,到2021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必须将新车碳排放量降至每公里95克以下。去年底,欧盟又进一步出台新规,要求到2030年,新..

27条新措施 消费更红火   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5G终端,正成为消费新的增长点。日前,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从产品供给、更新升级、使用环境、循环利用等4个方面,提出27条措施,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升级,促进旧产品循环利用。专家指出,《实施方案》的出台对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新能源车不限行..

昆曲艺术在英国受欢迎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文化保护项目“康河计划”主持人艾伦·麦克法兰近日表示,“康河计划”今年将举办一次围绕昆曲的文创设计大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昆曲近年来在英国受到欢迎。既有以“康河计划”为代表的从学术角度研究、保护昆曲艺术的项目,也有许多研习、表演昆曲的爱好者。 去年,英国首个昆曲文化遗产展在剑桥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举行。该展览向观众呈现了2016年启动的“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

网络视听节目成传播主流价值新力量前不久,以“守正创新,激发视听新活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四川成都举办。网络视听节目如何守正创新?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给出阐释:“主流价值可以被归纳为向上、向善、向美、向前4个方面。网络视听节目是否能够参与到推动社会前进、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特点凸显 近年来,在“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原则指导下,口碑与影响力兼具..

千张图片展现古都风貌变迁当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越变越美的是街巷风貌,亘古不变的是古都文脉。从过去的旧城改造到街巷整治,再到如今的古都街区更新,一条条街巷胡同记录着北京城的日新月异。从6月10日起到10月25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与市方志馆联合举办“古都新韵——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街巷胡同风貌展”,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 街景图集复现老北京 从建国门到复兴门、从金融街到中央商务区,在同样位置拍摄下的不同年代的街景,生动再现了古都..